第一回 縱橫鈎黨清流禍 峭茜風期月旦評
關燈
小
中
大
法治愈,自是郁郁不歡。
忽有一日,鄰裡有一姓朱的少年攜來一部手稿,說是祖父朱相國的遺稿,向莊家抵押,求借數百兩銀子。
莊家素來慷慨,對朱相國的後人一直照顧,既來求借,當即允諾,也不要他用什麼遺稿抵押。
但那姓朱少年說道借得銀子之後,要出門遠遊,這部祖先的遺稿帶在身邊,恐有遺失,存在家裡又不放心,要寄存在莊家。
莊允城便答允了。
那姓朱少年去後,莊允城為替兒子解悶,叫家中清客讀給他聽。
朱國桢這部明史稿,大部分已經刊行,流傳于世,這次他孫子攜來向莊家抵押的,是最後的許多篇列傳。
莊廷鑨聽清客讀了數日,很感興味,忽然想起:“昔時左丘明也是盲眼之人,卻因一部史書《左傳》,得享大名于千載之後。
我今日眼盲,閑居無聊,何不也撰述一部史書出來,流傳後世?” 大富之家,辦事容易,他既興了此念,當即聘請了好幾位士人,将那部明史稿從頭至尾地讀給他聽。
他認為何處當增,何處當删,便口述出來,由賓客筆錄。
但想自己眼盲,無法博覽群籍,這部明史修撰出來,如内容謬誤過多,不但大名難享,反為人譏笑,于是又花了大批銀兩,延請許多通士鴻儒,再加修訂,務求盡善盡美。
有些大有學問之人非錢财所能請到,莊廷鑨便輾轉托人,卑辭相邀。
太湖之濱向來文士甚多,受到莊家邀請的,一來憐其眼盲,感其意誠;二來又覺修撰明史乃一件美事,大都到莊家來做客十天半月,對稿本或正其誤,或加潤飾,或撰寫一兩篇文字。
因此這部明史确是彙集不少大手筆之力。
書成不久,莊廷鑨便即去世。
莊允城心傷愛子之逝,即行刊書。
清代刊印一部書,着實不易,要招請工匠,雕成一塊塊木版,這才印刷成書。
這部明史卷帙浩繁,雕工印工,費用甚巨。
好在莊家有的是錢,撥出幾間大屋作為工場,多請工匠,數年間便将書刊成了,書名叫作《明書輯略》,撰書人列名為莊廷鑨,請名士李令晰作序。
所有曾經襄助其事的學者也都列名其上,有茅元銘、吳之銘、吳之镕、李礽濤、茅次萊、吳楚、唐元樓、嚴雲起、蔣麟徵、韋金祐、韋一園、張隽、董二酉、吳炎、潘柽章、陸圻、查繼佐、範骧等,共一十八人。
書中又提到此書是根據朱氏的原稿增删而成,不過朱國桢是明朝相國,名頭太大,不便直書其名,因此含含糊糊地隻說是“朱氏原稿”。
《明書輯略》經過這許多文人學士撰改修訂,是以體例精備,叙述詳明,文字又華瞻雅緻,書出後大獲士林贊譽。
莊家又是志在揚名,書價取得極廉。
原稿中涉及滿洲之時,本有不少攻讦指摘的言語,修史諸人早知幹禁,已一一删去,但贊揚明朝的文字卻也在所不免。
當時明亡未久,讀書人心懷前朝,書一刊行,立刻就大大暢銷。
莊廷鑨之名噪于江北江南。
莊允城雖有喪子之痛,但見兒子成名于身後,自是老懷彌慰。
也是亂世之時,該當小人得志,君子遭禍。
湖州歸安縣的知縣姓吳名之榮,在任内貪贓枉法,百姓恨之切齒,終于為人告發,朝廷下令革職。
吳之榮做了一任歸安縣知縣,雖然搜刮了上萬兩銀子,但革職的廷令一下,他東賄西賂,到處打點,才免得抄家查辦的處分,這上萬兩贓款卻也已蕩然無存,連随身家人也走得不知去向。
他官财兩失,隻得向各家富室一處處去打秋風,說道為官清苦,此番丢官,連回家也沒有盤纏,沒法成行。
有些富人為免麻煩,便送他十兩八兩銀子。
待得來到富室朱家,主人朱佑明卻是個嫉惡如仇的正直君子,非但不送儀程,反狠狠譏刺,說道閣下在湖州做官,百姓給你害得好苦,我朱某就算有錢,也甯可去周濟給閣下害苦了的貧民。
吳之榮雖然惱怒,卻也無法可施,他既已遭革職,無權無勢,又怎再奈何得了富家巨室?當下又來拜訪莊允城。
莊允城平素結交清流名士,對這贓官很瞧不起,見他到來求索,冷笑一聲,封了一兩銀子給他,說道:“依閣下平素為人,這兩銀子本是不該送的,隻是湖州百姓盼望閣下早去一刻好一刻,多一兩銀子,能早去片刻,也是好的。
” 吳之榮心下怒極,一瞥眼見到大廳桌上放得有一部《明書輯略》,心想:“這姓莊的愛聽奉承,人家隻要一贊這部明史修得如何如何好,白花花的銀子雙手捧給人家,再也不皺一皺眉頭。
”便笑道:“莊翁厚賜,卻之不恭。
兄弟今日離别湖州,最遺憾的便是沒法将‘湖州之寶’帶一部回家,好讓敝鄉孤陋寡聞之輩大開眼界。
” 莊允城問道:“什麼叫做‘湖州之寶’?”吳之榮笑道:“莊翁這可太謙了。
士林之中,紛紛都說,令郎廷鑨龍公子親筆所撰的那部《明書輯略》,史才、史識、史筆,無一不是曠古罕有,左馬班莊,乃古今良史四大家。
這‘湖州之寶’,自然便是令郎親筆所撰的明史了。
” 吳之榮前一句“令郎親筆所撰”,後一句“令郎親筆所撰”,把莊允城聽得心花怒放。
他明知此書并非兒子親作,内心不免遺憾,吳之榮如此說,正是大投所好,心想:“人家都說此人貪贓,是個龌龊小人,但他畢竟是個讀書人,眼光倒是有的。
原來外間說鑨兒此書是‘湖州之寶’,這話倒是第一次聽見。
”不由得笑容滿臉,說道:“榮翁說什麼左馬班莊,古今四大良史,兄弟讀書少了,還請指教。
”吳之榮見他臉色頓和,知道馬屁已經拍上,心下暗暗歡喜,說道:“莊翁未免太謙了。
左丘明作《左傳》,司馬遷作《史記》,班固作《漢書》,都是傳誦千載的名作,自班固而後,大史家就沒有了。
歐陽修作《五代史》,司馬光作《資治通鑒》,文章雖佳,才識終究差了。
直到我大清盛世,令郎親筆所撰這部煌煌巨作《明書輯略》出來,方始有人能和左丘明、司馬遷、班固三位前輩并駕齊驅,‘四大良史,左馬班莊’,這句話便由此而生。
” 莊允城笑容滿面,連連拱手,說道:“謬贊,謬贊!不過‘湖州之寶’這句話,畢竟當不起。
”吳之榮正色道:“怎麼當不起?外間大家都說:‘湖州三寶史絲筆,還是莊史居第一’!”蠶絲和毛筆是湖州兩大名産,吳之榮品格卑下,卻有三分才情,出口成章,将“莊史”和湖絲、湖筆并稱。
莊允城聽得更加歡喜。
吳之榮又道:“兄弟來到貴處做官,兩袖清風,一無所得。
今日老着臉皮,要向莊翁求一部明史,作為舍下傳家之寶。
日後我吳家子孫日夕誦讀,自必才思大進,光宗耀祖,全仗莊翁之厚賜了。
”莊允城笑道:“自當奉贈。
”吳之榮又談了幾句,不見莊允城有何舉動,當下又将這部明史大大恭維了一陣,其實這部書他一頁也未讀過,隻是史才如何如何了得,史識又如何如何超卓,不着邊際地瞎說。
莊允城道:“榮翁且請寬坐。
”回進内堂。
過了良久,一名家丁捧了一個包裹出來,放在桌上。
吳之榮見莊允城尚未出來,忙将包裹掂了一掂,那包裹雖大,卻輕飄飄的,内中顯然并無銀兩,心下好生失望。
過得片刻,莊允城回到廳上,捧起包裹,笑道:“榮翁瞧得起敝處的土産,謹以相贈。
” 吳之榮謝了,告辭出來,沒回到客店,便伸手到包裹中一陣掏摸,摸到的竟是一部書、一束生絲、幾十管毛筆。
他費了許多唇舌,本想莊允城在一部明史之外,另有幾百兩銀子相贈,可是贈送的竟是他信口胡謅的“湖州三寶”,心下暗罵:“他媽的,南浔這些财主,都如此小氣!也是我說錯了話,倘若我說湖州三寶乃是金子銀子和明史,豈不大有所獲?” 氣憤憤地回到客店,将包裹往桌上一丢,倒頭便睡,一覺醒來,天已大黑,客店中吃飯的時候已過,他又舍不得另叫飯菜,愁腸饑火,兩相煎熬,再也睡不着覺,當下解開包裹,翻開那部《明書輯略》閱看。
看得幾頁,眼前金光一閃,赫然出現一張金葉。
吳之榮一顆心怦怦亂跳,揉了揉眼細看,卻不是金葉是什麼?當下一陣亂抖,從書中抖了十張金葉出來,每一張少說也有五錢重,十張金葉便有五兩黃金。
其時金貴,五兩黃金抵得二百兩銀子。
吳之榮喜不自勝,尋思:“這姓莊的果然狡狯,他怕我讨得這部書去,随手抛棄,翻也不翻,因此将金葉子夾在書中,看是誰讀他兒子這部書,誰便有福氣得此金葉。
是了,我便多讀幾篇,明天再上門去,一面謝他贈金之惠,一面将書中文章背誦幾段,大贊而特贊。
他心中一喜,說不定另有幾兩黃金相送。
” 當下剔亮油燈,翻書誦讀,讀到明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太祖努兒哈赤即位,國号金,建元“天命”,突然間心中一凜:“我太祖于丙辰建元,從這一年起,就不該再用明朝萬曆年号,該當用大金天命元年才是。
” 一路翻閱下去,隻見丁卯年後金太宗即位,書中仍書“明天啟七年”,不作“大金天聰元年”。
丙子年後金改國号為清,改元崇德,這部書中仍作“崇祯九年”,不書“大清崇德元年”;甲申年書作“崇祯十七年”,不書“大清順治元年”。
又看清兵入關之後,書中于乙酉年書作“隆武元年”、丁亥年書作“永曆元年”,那隆武、永曆,乃明朝唐王、桂王的年号,作書之人明明白白仍奉明朝正朔,不将清朝放在眼裡。
他看到這裡,不由得拍案大叫:“反了,反了,這還了得!” 一拍之下,桌子震動,油燈登時跌翻,濺得他手上襟上都是燈油。
黑暗之中,突然靈機一動,不禁大喜若狂:“這不是老天爺賜給我的一注橫财?升官發财,皆由于此。
”想到開心處,不由得大聲叫喚起來。
忽聽得店伴拍門叫道:“客官,客官,什麼事?” 吳之榮笑道:“沒什麼!”點燃油燈,重新翻閱。
這一晚直看到雄雞啼叫,這才和衣上床,卻又在書中找了七八十處忌諱犯禁的文字出來,便在睡夢之中,也不住嘻笑。
換朝改代之際,當政者于這年号正朔,最是着意。
最犯忌者,莫過于文字言語之中,引人思念前朝。
《明書輯略》記叙的是明代之事,以明朝年号紀年,原無不合,但當文字禁網極密之際,卻是極大的禍端。
參與修史的學者文士,大都隻助修數卷,未能通閱全書,而修撰最後數卷之人,偏是對清朝痛恨入骨,決不肯在書中用大清年号。
莊廷鑨是富室公子,雙眼又盲,未免粗疏,終予小人以可乘之隙。
次日中午,吳之榮便即乘船東行,到了杭州,在客店中寫了一張禀帖,連同這部明史,送入将軍松魁府中。
他料想松魁收到禀帖後,便會召見。
其時滿清于檢舉叛逆,賞賜極厚,自己立此大功,開複原官固是意料中事,說不定還會連升三級。
不料在客店中左等右等,一連等上大半年,日日到将軍府去打探消息,卻如石沉大海一般,後來那門房竟厲聲斥責,不許他再上門啰唣。
吳之榮心焦已極,莊允城所贈金葉兌換的銀子已耗用了不少,告發卻沒半點結果,心中又煩惱,又詫異。
這日在杭州城中閑逛,走過文通堂書局門口,踱進去想看看白書,以消永日,見書架上陳列着三部《明書輯略》,心想:“難道我所找出的岔子,還不足以告倒莊允城嗎?且再找幾處大逆不道的文字出來,明日再寫一張禀帖,遞進将軍府去。
”浙江巡撫是漢人,将軍則是滿洲人,他生怕巡撫不肯興此文字大獄,是以定要向滿洲将軍告發。
他打開書來,隻看得幾頁,不由得吓了一跳,全身猶如堕入冰窖,一時宛如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隻見書中各處犯忌的文字竟已全然無影無蹤,自大清太祖開國以後,也都改用了大金大清的年号紀年,至于攻讦建州衛都督(滿清皇帝祖宗的親戚),以及大書隆武、永曆等年号的文字,更已一字不見。
但文字前後貫串,書頁上幹幹淨淨,更無絲毫塗改痕迹,這戲法如何變來,當真奇哉怪也。
他雙手捧書,在書鋪中隻呆呆出神,過得半晌,大叫一聲:“是了!”眼見此書書頁封函,潔白嶄新,向店倌一問,果然是湖州販書客人新近送來,到貨還不過七八天。
他心道:“這莊允城好厲害!當真是錢可通神。
他收回舊書,重行镌版,另刊新書,将原書中所有幹犯禁忌之處,盡行删削幹淨。
哼,難道就此罷了不成?” 吳之榮所料果然不錯。
原來杭州将軍松魁不識漢字,幕府師爺見到吳之榮的禀帖,登時吓出一身冷汗,情知此事牽連重大之極,拿着禀帖的雙手竟不由自主地顫抖不已。
這幕客姓程,名維藩,浙江紹興人氏。
明清兩朝,官府的幕僚十之八九是紹興人,是以“師爺”二字之上,往往冠以“紹興”,稱為“紹興師爺”。
這些師爺先跟同鄉先輩學到一套秘訣,此後辦理書啟刑名錢谷,處事便十分老到。
官府中所有公文,均由師爺手拟,大家既是同鄉,下級官員的公文呈到上級衙門去,便不易受挑剔批駁。
因此大小新官上任,最要緊的便是重金禮聘一位紹興師爺。
明清兩朝,紹興人做大官的并不多,卻操縱了中國庶政達數百年之久,實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項怪事。
那程維藩宅心忠厚,信奉“公門之中好修行”這句名言。
那是說官府手操百姓生殺大權,師爺拟稿之際幾字略重,便能令百姓家破人亡,稍加開脫,即可使之死裡逃生,因之在公門中救人
忽有一日,鄰裡有一姓朱的少年攜來一部手稿,說是祖父朱相國的遺稿,向莊家抵押,求借數百兩銀子。
莊家素來慷慨,對朱相國的後人一直照顧,既來求借,當即允諾,也不要他用什麼遺稿抵押。
但那姓朱少年說道借得銀子之後,要出門遠遊,這部祖先的遺稿帶在身邊,恐有遺失,存在家裡又不放心,要寄存在莊家。
莊允城便答允了。
那姓朱少年去後,莊允城為替兒子解悶,叫家中清客讀給他聽。
朱國桢這部明史稿,大部分已經刊行,流傳于世,這次他孫子攜來向莊家抵押的,是最後的許多篇列傳。
莊廷鑨聽清客讀了數日,很感興味,忽然想起:“昔時左丘明也是盲眼之人,卻因一部史書《左傳》,得享大名于千載之後。
我今日眼盲,閑居無聊,何不也撰述一部史書出來,流傳後世?” 大富之家,辦事容易,他既興了此念,當即聘請了好幾位士人,将那部明史稿從頭至尾地讀給他聽。
他認為何處當增,何處當删,便口述出來,由賓客筆錄。
但想自己眼盲,無法博覽群籍,這部明史修撰出來,如内容謬誤過多,不但大名難享,反為人譏笑,于是又花了大批銀兩,延請許多通士鴻儒,再加修訂,務求盡善盡美。
有些大有學問之人非錢财所能請到,莊廷鑨便輾轉托人,卑辭相邀。
太湖之濱向來文士甚多,受到莊家邀請的,一來憐其眼盲,感其意誠;二來又覺修撰明史乃一件美事,大都到莊家來做客十天半月,對稿本或正其誤,或加潤飾,或撰寫一兩篇文字。
因此這部明史确是彙集不少大手筆之力。
書成不久,莊廷鑨便即去世。
莊允城心傷愛子之逝,即行刊書。
清代刊印一部書,着實不易,要招請工匠,雕成一塊塊木版,這才印刷成書。
這部明史卷帙浩繁,雕工印工,費用甚巨。
好在莊家有的是錢,撥出幾間大屋作為工場,多請工匠,數年間便将書刊成了,書名叫作《明書輯略》,撰書人列名為莊廷鑨,請名士李令晰作序。
所有曾經襄助其事的學者也都列名其上,有茅元銘、吳之銘、吳之镕、李礽濤、茅次萊、吳楚、唐元樓、嚴雲起、蔣麟徵、韋金祐、韋一園、張隽、董二酉、吳炎、潘柽章、陸圻、查繼佐、範骧等,共一十八人。
書中又提到此書是根據朱氏的原稿增删而成,不過朱國桢是明朝相國,名頭太大,不便直書其名,因此含含糊糊地隻說是“朱氏原稿”。
《明書輯略》經過這許多文人學士撰改修訂,是以體例精備,叙述詳明,文字又華瞻雅緻,書出後大獲士林贊譽。
莊家又是志在揚名,書價取得極廉。
原稿中涉及滿洲之時,本有不少攻讦指摘的言語,修史諸人早知幹禁,已一一删去,但贊揚明朝的文字卻也在所不免。
當時明亡未久,讀書人心懷前朝,書一刊行,立刻就大大暢銷。
莊廷鑨之名噪于江北江南。
莊允城雖有喪子之痛,但見兒子成名于身後,自是老懷彌慰。
也是亂世之時,該當小人得志,君子遭禍。
湖州歸安縣的知縣姓吳名之榮,在任内貪贓枉法,百姓恨之切齒,終于為人告發,朝廷下令革職。
吳之榮做了一任歸安縣知縣,雖然搜刮了上萬兩銀子,但革職的廷令一下,他東賄西賂,到處打點,才免得抄家查辦的處分,這上萬兩贓款卻也已蕩然無存,連随身家人也走得不知去向。
他官财兩失,隻得向各家富室一處處去打秋風,說道為官清苦,此番丢官,連回家也沒有盤纏,沒法成行。
有些富人為免麻煩,便送他十兩八兩銀子。
待得來到富室朱家,主人朱佑明卻是個嫉惡如仇的正直君子,非但不送儀程,反狠狠譏刺,說道閣下在湖州做官,百姓給你害得好苦,我朱某就算有錢,也甯可去周濟給閣下害苦了的貧民。
吳之榮雖然惱怒,卻也無法可施,他既已遭革職,無權無勢,又怎再奈何得了富家巨室?當下又來拜訪莊允城。
莊允城平素結交清流名士,對這贓官很瞧不起,見他到來求索,冷笑一聲,封了一兩銀子給他,說道:“依閣下平素為人,這兩銀子本是不該送的,隻是湖州百姓盼望閣下早去一刻好一刻,多一兩銀子,能早去片刻,也是好的。
” 吳之榮心下怒極,一瞥眼見到大廳桌上放得有一部《明書輯略》,心想:“這姓莊的愛聽奉承,人家隻要一贊這部明史修得如何如何好,白花花的銀子雙手捧給人家,再也不皺一皺眉頭。
”便笑道:“莊翁厚賜,卻之不恭。
兄弟今日離别湖州,最遺憾的便是沒法将‘湖州之寶’帶一部回家,好讓敝鄉孤陋寡聞之輩大開眼界。
” 莊允城問道:“什麼叫做‘湖州之寶’?”吳之榮笑道:“莊翁這可太謙了。
士林之中,紛紛都說,令郎廷鑨龍公子親筆所撰的那部《明書輯略》,史才、史識、史筆,無一不是曠古罕有,左馬班莊,乃古今良史四大家。
這‘湖州之寶’,自然便是令郎親筆所撰的明史了。
” 吳之榮前一句“令郎親筆所撰”,後一句“令郎親筆所撰”,把莊允城聽得心花怒放。
他明知此書并非兒子親作,内心不免遺憾,吳之榮如此說,正是大投所好,心想:“人家都說此人貪贓,是個龌龊小人,但他畢竟是個讀書人,眼光倒是有的。
原來外間說鑨兒此書是‘湖州之寶’,這話倒是第一次聽見。
”不由得笑容滿臉,說道:“榮翁說什麼左馬班莊,古今四大良史,兄弟讀書少了,還請指教。
”吳之榮見他臉色頓和,知道馬屁已經拍上,心下暗暗歡喜,說道:“莊翁未免太謙了。
左丘明作《左傳》,司馬遷作《史記》,班固作《漢書》,都是傳誦千載的名作,自班固而後,大史家就沒有了。
歐陽修作《五代史》,司馬光作《資治通鑒》,文章雖佳,才識終究差了。
直到我大清盛世,令郎親筆所撰這部煌煌巨作《明書輯略》出來,方始有人能和左丘明、司馬遷、班固三位前輩并駕齊驅,‘四大良史,左馬班莊’,這句話便由此而生。
” 莊允城笑容滿面,連連拱手,說道:“謬贊,謬贊!不過‘湖州之寶’這句話,畢竟當不起。
”吳之榮正色道:“怎麼當不起?外間大家都說:‘湖州三寶史絲筆,還是莊史居第一’!”蠶絲和毛筆是湖州兩大名産,吳之榮品格卑下,卻有三分才情,出口成章,将“莊史”和湖絲、湖筆并稱。
莊允城聽得更加歡喜。
吳之榮又道:“兄弟來到貴處做官,兩袖清風,一無所得。
今日老着臉皮,要向莊翁求一部明史,作為舍下傳家之寶。
日後我吳家子孫日夕誦讀,自必才思大進,光宗耀祖,全仗莊翁之厚賜了。
”莊允城笑道:“自當奉贈。
”吳之榮又談了幾句,不見莊允城有何舉動,當下又将這部明史大大恭維了一陣,其實這部書他一頁也未讀過,隻是史才如何如何了得,史識又如何如何超卓,不着邊際地瞎說。
莊允城道:“榮翁且請寬坐。
”回進内堂。
過了良久,一名家丁捧了一個包裹出來,放在桌上。
吳之榮見莊允城尚未出來,忙将包裹掂了一掂,那包裹雖大,卻輕飄飄的,内中顯然并無銀兩,心下好生失望。
過得片刻,莊允城回到廳上,捧起包裹,笑道:“榮翁瞧得起敝處的土産,謹以相贈。
” 吳之榮謝了,告辭出來,沒回到客店,便伸手到包裹中一陣掏摸,摸到的竟是一部書、一束生絲、幾十管毛筆。
他費了許多唇舌,本想莊允城在一部明史之外,另有幾百兩銀子相贈,可是贈送的竟是他信口胡謅的“湖州三寶”,心下暗罵:“他媽的,南浔這些财主,都如此小氣!也是我說錯了話,倘若我說湖州三寶乃是金子銀子和明史,豈不大有所獲?” 氣憤憤地回到客店,将包裹往桌上一丢,倒頭便睡,一覺醒來,天已大黑,客店中吃飯的時候已過,他又舍不得另叫飯菜,愁腸饑火,兩相煎熬,再也睡不着覺,當下解開包裹,翻開那部《明書輯略》閱看。
看得幾頁,眼前金光一閃,赫然出現一張金葉。
吳之榮一顆心怦怦亂跳,揉了揉眼細看,卻不是金葉是什麼?當下一陣亂抖,從書中抖了十張金葉出來,每一張少說也有五錢重,十張金葉便有五兩黃金。
其時金貴,五兩黃金抵得二百兩銀子。
吳之榮喜不自勝,尋思:“這姓莊的果然狡狯,他怕我讨得這部書去,随手抛棄,翻也不翻,因此将金葉子夾在書中,看是誰讀他兒子這部書,誰便有福氣得此金葉。
是了,我便多讀幾篇,明天再上門去,一面謝他贈金之惠,一面将書中文章背誦幾段,大贊而特贊。
他心中一喜,說不定另有幾兩黃金相送。
” 當下剔亮油燈,翻書誦讀,讀到明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太祖努兒哈赤即位,國号金,建元“天命”,突然間心中一凜:“我太祖于丙辰建元,從這一年起,就不該再用明朝萬曆年号,該當用大金天命元年才是。
” 一路翻閱下去,隻見丁卯年後金太宗即位,書中仍書“明天啟七年”,不作“大金天聰元年”。
丙子年後金改國号為清,改元崇德,這部書中仍作“崇祯九年”,不書“大清崇德元年”;甲申年書作“崇祯十七年”,不書“大清順治元年”。
又看清兵入關之後,書中于乙酉年書作“隆武元年”、丁亥年書作“永曆元年”,那隆武、永曆,乃明朝唐王、桂王的年号,作書之人明明白白仍奉明朝正朔,不将清朝放在眼裡。
他看到這裡,不由得拍案大叫:“反了,反了,這還了得!” 一拍之下,桌子震動,油燈登時跌翻,濺得他手上襟上都是燈油。
黑暗之中,突然靈機一動,不禁大喜若狂:“這不是老天爺賜給我的一注橫财?升官發财,皆由于此。
”想到開心處,不由得大聲叫喚起來。
忽聽得店伴拍門叫道:“客官,客官,什麼事?” 吳之榮笑道:“沒什麼!”點燃油燈,重新翻閱。
這一晚直看到雄雞啼叫,這才和衣上床,卻又在書中找了七八十處忌諱犯禁的文字出來,便在睡夢之中,也不住嘻笑。
換朝改代之際,當政者于這年号正朔,最是着意。
最犯忌者,莫過于文字言語之中,引人思念前朝。
《明書輯略》記叙的是明代之事,以明朝年号紀年,原無不合,但當文字禁網極密之際,卻是極大的禍端。
參與修史的學者文士,大都隻助修數卷,未能通閱全書,而修撰最後數卷之人,偏是對清朝痛恨入骨,決不肯在書中用大清年号。
莊廷鑨是富室公子,雙眼又盲,未免粗疏,終予小人以可乘之隙。
次日中午,吳之榮便即乘船東行,到了杭州,在客店中寫了一張禀帖,連同這部明史,送入将軍松魁府中。
他料想松魁收到禀帖後,便會召見。
其時滿清于檢舉叛逆,賞賜極厚,自己立此大功,開複原官固是意料中事,說不定還會連升三級。
不料在客店中左等右等,一連等上大半年,日日到将軍府去打探消息,卻如石沉大海一般,後來那門房竟厲聲斥責,不許他再上門啰唣。
吳之榮心焦已極,莊允城所贈金葉兌換的銀子已耗用了不少,告發卻沒半點結果,心中又煩惱,又詫異。
這日在杭州城中閑逛,走過文通堂書局門口,踱進去想看看白書,以消永日,見書架上陳列着三部《明書輯略》,心想:“難道我所找出的岔子,還不足以告倒莊允城嗎?且再找幾處大逆不道的文字出來,明日再寫一張禀帖,遞進将軍府去。
”浙江巡撫是漢人,将軍則是滿洲人,他生怕巡撫不肯興此文字大獄,是以定要向滿洲将軍告發。
他打開書來,隻看得幾頁,不由得吓了一跳,全身猶如堕入冰窖,一時宛如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隻見書中各處犯忌的文字竟已全然無影無蹤,自大清太祖開國以後,也都改用了大金大清的年号紀年,至于攻讦建州衛都督(滿清皇帝祖宗的親戚),以及大書隆武、永曆等年号的文字,更已一字不見。
但文字前後貫串,書頁上幹幹淨淨,更無絲毫塗改痕迹,這戲法如何變來,當真奇哉怪也。
他雙手捧書,在書鋪中隻呆呆出神,過得半晌,大叫一聲:“是了!”眼見此書書頁封函,潔白嶄新,向店倌一問,果然是湖州販書客人新近送來,到貨還不過七八天。
他心道:“這莊允城好厲害!當真是錢可通神。
他收回舊書,重行镌版,另刊新書,将原書中所有幹犯禁忌之處,盡行删削幹淨。
哼,難道就此罷了不成?” 吳之榮所料果然不錯。
原來杭州将軍松魁不識漢字,幕府師爺見到吳之榮的禀帖,登時吓出一身冷汗,情知此事牽連重大之極,拿着禀帖的雙手竟不由自主地顫抖不已。
這幕客姓程,名維藩,浙江紹興人氏。
明清兩朝,官府的幕僚十之八九是紹興人,是以“師爺”二字之上,往往冠以“紹興”,稱為“紹興師爺”。
這些師爺先跟同鄉先輩學到一套秘訣,此後辦理書啟刑名錢谷,處事便十分老到。
官府中所有公文,均由師爺手拟,大家既是同鄉,下級官員的公文呈到上級衙門去,便不易受挑剔批駁。
因此大小新官上任,最要緊的便是重金禮聘一位紹興師爺。
明清兩朝,紹興人做大官的并不多,卻操縱了中國庶政達數百年之久,實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項怪事。
那程維藩宅心忠厚,信奉“公門之中好修行”這句名言。
那是說官府手操百姓生殺大權,師爺拟稿之際幾字略重,便能令百姓家破人亡,稍加開脫,即可使之死裡逃生,因之在公門中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