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指點,到後來融會貫通,各自卓然成家。
”她說到這裡,輕輕歎了口氣,喟然道:“他們武功越強,報仇之心愈切。
練了武功到底對人是禍是福,我可實在想不明白。
” 寶樹見她望着爐火怔怔出神,衆人卻急欲聽下文,于是接口道:“苗姑娘這故事說得十分動聽。
她雖不提名道姓,各位自然也都知道,故事中的義兄,是闖王第一衛士姓胡的飛天狐狸,那腳夫公公姓苗,化子公公姓範,郎中公公姓田。
三家後人學得絕技後各樹一幟,苗家武功稱為苗家劍,姓範的成為興漢丐幫中的頭腦,姓田的到後來建立了天龍門。
” 阮士中、殷吉雖是天龍前輩,但本門的來曆卻到此刻方知,不由得暗自慚愧。
寶樹又道:“這苗範田三家後代,二十餘年後終于找到了那姓胡的兒子。
那時他正身患重病,被三家逼得自殺。
從此四家後人輾轉報複,百餘年來,沒一家的子孫能得善終。
我自己就親眼見過這四家後人一場驚心動魄的惡鬥。
” 苗若蘭擡起頭來,望着寶樹道:“大師,這故事我知道,你别說了。
”寶樹道:“這些朋友們卻不知道,你說給大夥兒聽吧。
”苗若蘭搖頭道:“那一年爹爹跟我說了這四位公公的故事之後,接着又說了一個故事。
他說為了這件事,他迫得還要殺一個人,須得磨利那柄劍。
隻是這故事太悲慘了,我一想起心裡就難受,真願我從來沒聽爹說過。
”她沉默了半晌,道:“那是在我出世之前十年的事。
不知那個可憐的孩子怎樣了,我真盼望他好好活着。
” 衆人面面相觑,不知她所說的“可憐孩子”是什麼人,又怎與眼前之事有關?衆人望望苗若蘭,又望望寶樹,靜待兩人之中有誰來解開這疑團。
站在一旁侍候茶水的一個仆人忽然說道:“小姐,你好心有好報。
想來那個可憐的孩子一定好好活着。
”他話聲嘶啞。
衆人一齊轉頭,隻見他白發蕭索,已過中年,缺了一條右臂,用左手托着茶盤,一條粗大的刀疤從右眉起斜過鼻子,一直延到左邊嘴角。
衆人心想:“此人受此重傷,居然還能挨了下來,實是不易。
” 苗若蘭歎道:“我聽了爹爹講的故事之後,常常暗中祝告,求老天爺保佑這孩子長大成人。
隻是我盼望他不要學武,要像我這樣,一點武藝也不會才好。
” 衆人一怔,都感奇怪:“瞧她這副文雅秀氣的樣兒,自是不會武藝,但她是‘打遍天下無敵手’金面佛苗大俠的愛女,難道她父親竟不傳授一兩手絕技給她?” 苗若蘭眼見衆人臉色,已知大家心意,說道:“我爹說道,百餘年來,胡苗範田四家子孫怨怨相報,沒一代能得善終。
任他武藝如何高強,一生不是忙着去殺人報仇,就是防人前來報仇。
一年之中,難得有幾個月安樂飯吃,就算活到了七八十歲高齡,仍不免給仇家殺了。
練了武功非但不能防身,反足以緻禍。
因此我爹立下一條家訓,自他以後,苗門的子孫不許學武。
他也決不收一個弟子。
我爹說道:縱然他将來給仇人殺了,苗家子弟不會武藝,自然無法為他報仇。
那麼這百餘年來越積越重的血債,愈來愈糾纏不清的冤孽,或許就可一筆勾銷了。
” 寶樹合十道:“善哉,善哉!苗大俠能如此大徹大悟,甘願讓蓋世無雙的苗家劍劍法自他而絕,雖是武林的大損失,卻也是一件大大善事。
” 苗若蘭見那臉有刀疤的仆人目中發出異光,心中微感奇怪,向寶樹道:“我進去歇歇,大師跟各位伯伯叔叔,失陪了。
”說着裣衽行禮,進了内堂。
寶樹道:“苗姑娘心地仁慈,不忍再聽此事。
她既有意避開,老衲就跟各位說說。
” 這一日自清晨起到此刻,隻不過幾個時辰,日未過午,但各人已經曆了不少突兀之事,心中積下不少疑團,何況又與一己生死有關,都急欲明白真相。
隻聽寶樹說道:“自從闖王的四大衛士相互仇殺以後,四家子孫百餘年來斫殺不休。
隻是那姓胡的賣主求榮,為武林同道所共棄,所以每次大争鬥,胡家子孫勢孤,十九落在下風。
可是胡家的家傳武功厲害無比,每隔三四十年,胡家定有一兩個傑出的子弟出來為上代報仇,不倫是勝是敗,總是掀起了滿天腥風血雨。
“苗範田三家雖人衆力強、得道多助,但胡家常在暗中忽施襲擊,令人防不勝防。
雍正初年,苗範田三家為了争奪掌管闖王的軍刀,起了争執。
偏巧胡家又出了一對武功極高的兄弟,一口氣傷了三家十多人。
三家急了,由田家出面,邀請江湖好手,才齊心合力殺了胡氏兄弟。
這一年大江南北的英雄豪傑聚會洛陽,結盟立誓,從此闖王軍刀由天龍門田氏執掌,若胡家後人再來尋釁生事,由天龍田氏拿這口軍刀号召江湖好漢,共同對付。
天下英雄隻要見到軍刀,縱使身有天大的要事,也都得擱下應召赴義。
“這件事過得久了,後人也漸漸淡忘了。
隻是天龍門掌門對這口寶刀一直珍視萬分。
聽說天龍門後來分為南宗北宗,兩宗每隔十年,輪流掌管寶刀。
阮師兄、殷師兄,我說得可對麼?” 阮士中和殷吉齊聲道:“大師的話不錯。
” 寶樹笑了笑道:“事隔多年,天龍門門下雖然都知這口刀是本門的鎮門之寶,但此刀到底來曆如何,卻已極少有人考究。
時日久了,原也難怪。
隻是和尚有一事不明,卻要請教曹兄。
”曹雲奇大聲道:“什麼事?”寶樹道:“老衲曾聽人說過,天龍門新舊掌門交替之時,老掌門必将此刀來曆說與新掌門知曉。
怎地曹兄榮為掌門,竟然不知?難道田歸農田老掌門忘了這條門規麼?” 曹雲奇漲紅了臉,待要說話,田青文接口道:“寒門不幸,先父突然去世,來不及跟曹師哥詳言。
”寶樹道:“這就是了。
唉,此刀我已第二次瞧見。
首次見到之時,屈指算來已是二十七年之前的事了。
”田青文心道:“苗姑娘約莫十七八歲年紀,她說那是她出世之前十年的事,正是二十七年之前。
那麼這和尚見到此刀,看來會與苗姑娘所說的事有關。
” 注:關于李自成進軍北京前後的軍紀問題,以及他為當時形勢脅迫而無法嚴格維持軍紀一事,作者在《碧血劍》中曾有叙述。
因内地評論者頗有持“左”派偏頗觀點而非議之者,故《碧血劍》注釋中曾引中共諸領袖之言論,表示應實事求是,不應單憑主觀好惡而歪曲事實。
作者并非認為凡領導首長,意見必定正确,隻表示若隻憑首長指示而評論文藝,則不妨廣泛看看多位首長的意見。
這些意見,承華東師大黃麗镛先生及其千金賜書提供,謹對黃先生及黃小姐表示謝意。
以李自成為主角的長篇小說,說到篇幅之巨、内容之豐富,自以姚雪垠的五卷本《李自成》為首。
我所不能贊同的,是他“主題先行”的寫作主張,要将“古代别的人物的優秀品質和才幹集中到他的身上”(《李自成》第一卷前言),要“以階級鬥争為綱,努力寫好階級鬥争,反映曆史的客觀規律”(《姚雪垠給江曉天的信》),以緻劉再複先生評《李自成》為一卷不如一卷,愈寫愈差。
劉先生歸納許多評者的意見,認為原因在于“一由姚先生貪大求全,有人歸因于他寫作靠錄音和秘書整理,又有人認為在于姚先生堅持‘三突出’‘高大完美’等文學觀念,按這種理論精心設計人物……人為地把古人現代化,甚至把古人經典化。
”(劉再複、劉緒原:《劉再複談文字研究與文字論争》,《文彙月刊》一九八八年第二期) 不過姚先生在《〈李自成〉第五卷創作情況彙報》一文中所談“左思潮在文學領域的影響”的一段話,我是很同意的,現引述如下以供參考:“……由于‘左’的思潮在文學領域的影響,過去多少年中,大家諱言李自成後期的失去人心,諱言由于傳統的封建正統觀念,北京城中和四郊人民對李自成的敵視态度,好像李自成是農民革命領袖,廣大人民當然擁護。
其實不然。
……大家諱言大順軍進北京後軍紀敗壞,諱言在北京的搶劫和奸淫。
在‘左’的思潮泛濫時期,很多人看見這類史料,簡單地斥之為‘地主階級的造謠’,用盲目的階級偏見對待客觀史料,将自己應該注意的曆史現象抛開,從而将應該有的思想路子封閉。
在十分強調‘無産階級’立場鮮明的年代,很多人在有些重要曆史問題上,隻敢有現代流行的‘階級觀點’,不敢有實事求是的治學态度。
”(姚雪垠:《創作體會漫筆》,《文藝理論與批評》一九九〇年第二期)姚先生在寫這段文字時,社會上“左”的思潮已較消退,但影響仍然很大,很多人的習慣性思維方法與眼光還是轉不過來。
李自成初起時軍紀嚴整,所以本書寫了他軍刀上所刻的号令。
後期軍紀就廢弛了,本文中不多描述,主要的描述在《碧血劍》中。
《碧血劍》撰寫于“左”思潮大泛濫之時,對李自成的描述自以為可能比較公允,比較符合曆史事實(當然藝術上頗有不足),其時作者尚在海外左派報紙中工作,其後遭到嚴重批判鬥争及圍攻,但此後兩次修訂,對李自成的描述仍基本上不改。
”她說到這裡,輕輕歎了口氣,喟然道:“他們武功越強,報仇之心愈切。
練了武功到底對人是禍是福,我可實在想不明白。
” 寶樹見她望着爐火怔怔出神,衆人卻急欲聽下文,于是接口道:“苗姑娘這故事說得十分動聽。
她雖不提名道姓,各位自然也都知道,故事中的義兄,是闖王第一衛士姓胡的飛天狐狸,那腳夫公公姓苗,化子公公姓範,郎中公公姓田。
三家後人學得絕技後各樹一幟,苗家武功稱為苗家劍,姓範的成為興漢丐幫中的頭腦,姓田的到後來建立了天龍門。
” 阮士中、殷吉雖是天龍前輩,但本門的來曆卻到此刻方知,不由得暗自慚愧。
寶樹又道:“這苗範田三家後代,二十餘年後終于找到了那姓胡的兒子。
那時他正身患重病,被三家逼得自殺。
從此四家後人輾轉報複,百餘年來,沒一家的子孫能得善終。
我自己就親眼見過這四家後人一場驚心動魄的惡鬥。
” 苗若蘭擡起頭來,望着寶樹道:“大師,這故事我知道,你别說了。
”寶樹道:“這些朋友們卻不知道,你說給大夥兒聽吧。
”苗若蘭搖頭道:“那一年爹爹跟我說了這四位公公的故事之後,接着又說了一個故事。
他說為了這件事,他迫得還要殺一個人,須得磨利那柄劍。
隻是這故事太悲慘了,我一想起心裡就難受,真願我從來沒聽爹說過。
”她沉默了半晌,道:“那是在我出世之前十年的事。
不知那個可憐的孩子怎樣了,我真盼望他好好活着。
” 衆人面面相觑,不知她所說的“可憐孩子”是什麼人,又怎與眼前之事有關?衆人望望苗若蘭,又望望寶樹,靜待兩人之中有誰來解開這疑團。
站在一旁侍候茶水的一個仆人忽然說道:“小姐,你好心有好報。
想來那個可憐的孩子一定好好活着。
”他話聲嘶啞。
衆人一齊轉頭,隻見他白發蕭索,已過中年,缺了一條右臂,用左手托着茶盤,一條粗大的刀疤從右眉起斜過鼻子,一直延到左邊嘴角。
衆人心想:“此人受此重傷,居然還能挨了下來,實是不易。
” 苗若蘭歎道:“我聽了爹爹講的故事之後,常常暗中祝告,求老天爺保佑這孩子長大成人。
隻是我盼望他不要學武,要像我這樣,一點武藝也不會才好。
” 衆人一怔,都感奇怪:“瞧她這副文雅秀氣的樣兒,自是不會武藝,但她是‘打遍天下無敵手’金面佛苗大俠的愛女,難道她父親竟不傳授一兩手絕技給她?” 苗若蘭眼見衆人臉色,已知大家心意,說道:“我爹說道,百餘年來,胡苗範田四家子孫怨怨相報,沒一代能得善終。
任他武藝如何高強,一生不是忙着去殺人報仇,就是防人前來報仇。
一年之中,難得有幾個月安樂飯吃,就算活到了七八十歲高齡,仍不免給仇家殺了。
練了武功非但不能防身,反足以緻禍。
因此我爹立下一條家訓,自他以後,苗門的子孫不許學武。
他也決不收一個弟子。
我爹說道:縱然他将來給仇人殺了,苗家子弟不會武藝,自然無法為他報仇。
那麼這百餘年來越積越重的血債,愈來愈糾纏不清的冤孽,或許就可一筆勾銷了。
” 寶樹合十道:“善哉,善哉!苗大俠能如此大徹大悟,甘願讓蓋世無雙的苗家劍劍法自他而絕,雖是武林的大損失,卻也是一件大大善事。
” 苗若蘭見那臉有刀疤的仆人目中發出異光,心中微感奇怪,向寶樹道:“我進去歇歇,大師跟各位伯伯叔叔,失陪了。
”說着裣衽行禮,進了内堂。
寶樹道:“苗姑娘心地仁慈,不忍再聽此事。
她既有意避開,老衲就跟各位說說。
” 這一日自清晨起到此刻,隻不過幾個時辰,日未過午,但各人已經曆了不少突兀之事,心中積下不少疑團,何況又與一己生死有關,都急欲明白真相。
隻聽寶樹說道:“自從闖王的四大衛士相互仇殺以後,四家子孫百餘年來斫殺不休。
隻是那姓胡的賣主求榮,為武林同道所共棄,所以每次大争鬥,胡家子孫勢孤,十九落在下風。
可是胡家的家傳武功厲害無比,每隔三四十年,胡家定有一兩個傑出的子弟出來為上代報仇,不倫是勝是敗,總是掀起了滿天腥風血雨。
“苗範田三家雖人衆力強、得道多助,但胡家常在暗中忽施襲擊,令人防不勝防。
雍正初年,苗範田三家為了争奪掌管闖王的軍刀,起了争執。
偏巧胡家又出了一對武功極高的兄弟,一口氣傷了三家十多人。
三家急了,由田家出面,邀請江湖好手,才齊心合力殺了胡氏兄弟。
這一年大江南北的英雄豪傑聚會洛陽,結盟立誓,從此闖王軍刀由天龍門田氏執掌,若胡家後人再來尋釁生事,由天龍田氏拿這口軍刀号召江湖好漢,共同對付。
天下英雄隻要見到軍刀,縱使身有天大的要事,也都得擱下應召赴義。
“這件事過得久了,後人也漸漸淡忘了。
隻是天龍門掌門對這口寶刀一直珍視萬分。
聽說天龍門後來分為南宗北宗,兩宗每隔十年,輪流掌管寶刀。
阮師兄、殷師兄,我說得可對麼?” 阮士中和殷吉齊聲道:“大師的話不錯。
” 寶樹笑了笑道:“事隔多年,天龍門門下雖然都知這口刀是本門的鎮門之寶,但此刀到底來曆如何,卻已極少有人考究。
時日久了,原也難怪。
隻是和尚有一事不明,卻要請教曹兄。
”曹雲奇大聲道:“什麼事?”寶樹道:“老衲曾聽人說過,天龍門新舊掌門交替之時,老掌門必将此刀來曆說與新掌門知曉。
怎地曹兄榮為掌門,竟然不知?難道田歸農田老掌門忘了這條門規麼?” 曹雲奇漲紅了臉,待要說話,田青文接口道:“寒門不幸,先父突然去世,來不及跟曹師哥詳言。
”寶樹道:“這就是了。
唉,此刀我已第二次瞧見。
首次見到之時,屈指算來已是二十七年之前的事了。
”田青文心道:“苗姑娘約莫十七八歲年紀,她說那是她出世之前十年的事,正是二十七年之前。
那麼這和尚見到此刀,看來會與苗姑娘所說的事有關。
” 注:關于李自成進軍北京前後的軍紀問題,以及他為當時形勢脅迫而無法嚴格維持軍紀一事,作者在《碧血劍》中曾有叙述。
因内地評論者頗有持“左”派偏頗觀點而非議之者,故《碧血劍》注釋中曾引中共諸領袖之言論,表示應實事求是,不應單憑主觀好惡而歪曲事實。
作者并非認為凡領導首長,意見必定正确,隻表示若隻憑首長指示而評論文藝,則不妨廣泛看看多位首長的意見。
這些意見,承華東師大黃麗镛先生及其千金賜書提供,謹對黃先生及黃小姐表示謝意。
以李自成為主角的長篇小說,說到篇幅之巨、内容之豐富,自以姚雪垠的五卷本《李自成》為首。
我所不能贊同的,是他“主題先行”的寫作主張,要将“古代别的人物的優秀品質和才幹集中到他的身上”(《李自成》第一卷前言),要“以階級鬥争為綱,努力寫好階級鬥争,反映曆史的客觀規律”(《姚雪垠給江曉天的信》),以緻劉再複先生評《李自成》為一卷不如一卷,愈寫愈差。
劉先生歸納許多評者的意見,認為原因在于“一由姚先生貪大求全,有人歸因于他寫作靠錄音和秘書整理,又有人認為在于姚先生堅持‘三突出’‘高大完美’等文學觀念,按這種理論精心設計人物……人為地把古人現代化,甚至把古人經典化。
”(劉再複、劉緒原:《劉再複談文字研究與文字論争》,《文彙月刊》一九八八年第二期) 不過姚先生在《〈李自成〉第五卷創作情況彙報》一文中所談“左思潮在文學領域的影響”的一段話,我是很同意的,現引述如下以供參考:“……由于‘左’的思潮在文學領域的影響,過去多少年中,大家諱言李自成後期的失去人心,諱言由于傳統的封建正統觀念,北京城中和四郊人民對李自成的敵視态度,好像李自成是農民革命領袖,廣大人民當然擁護。
其實不然。
……大家諱言大順軍進北京後軍紀敗壞,諱言在北京的搶劫和奸淫。
在‘左’的思潮泛濫時期,很多人看見這類史料,簡單地斥之為‘地主階級的造謠’,用盲目的階級偏見對待客觀史料,将自己應該注意的曆史現象抛開,從而将應該有的思想路子封閉。
在十分強調‘無産階級’立場鮮明的年代,很多人在有些重要曆史問題上,隻敢有現代流行的‘階級觀點’,不敢有實事求是的治學态度。
”(姚雪垠:《創作體會漫筆》,《文藝理論與批評》一九九〇年第二期)姚先生在寫這段文字時,社會上“左”的思潮已較消退,但影響仍然很大,很多人的習慣性思維方法與眼光還是轉不過來。
李自成初起時軍紀嚴整,所以本書寫了他軍刀上所刻的号令。
後期軍紀就廢弛了,本文中不多描述,主要的描述在《碧血劍》中。
《碧血劍》撰寫于“左”思潮大泛濫之時,對李自成的描述自以為可能比較公允,比較符合曆史事實(當然藝術上頗有不足),其時作者尚在海外左派報紙中工作,其後遭到嚴重批判鬥争及圍攻,但此後兩次修訂,對李自成的描述仍基本上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