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檀波羅蜜品第五之二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助菩提法清淨之門。

    善男子,布施即是助菩提法化衆生故。

    持戒即是助菩提法。

    具足善願故。

    忍辱即是助菩提法。

    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故。

    精進即是助菩提法。

    於諸衆生勤教化故。

    禅定即是助菩提法令心具足得調伏故。

    智慧即是助菩提法具足能知諸煩惱故。

    多聞即是助菩提法。

    於諸法中具無礙故。

    一切功德即是助菩提法。

    一切衆生得具足故。

    智業即是助菩提法。

    得具足無礙智故。

    修定即是助菩提法。

    悉得成就柔軟心故。

    慧業即是助菩提法。

    遠離一切諸疑惑故。

    慈心即是助菩提法。

    於諸衆生心無礙故。

    悲心即是助菩提法。

    拔出衆生諸苦故。

    喜心即是助菩提法。

    受樂法故。

    舍心即是助菩提法。

    斷憎愛故。

    聽法即是助菩提法。

    斷五蓋故。

    出世即是助菩提法。

    舍諸所有故。

    阿蘭若即是助菩提法。

    離諸匆務故。

    專念即是助菩提法。

    得陀羅尼故。

    正憶即是助菩提法。

    分别意識故。

    思惟即是助菩提法。

    於諸法中得成就義故。

    念處即是助菩提法。

    身受心法覺分别故。

    正勤即是助菩提法。

    斷不善法修善法故。

    如意足即是助菩提法。

    身心輕利故。

    諸根即是助菩提法。

    得一切衆生根具足故。

    諸力即是助菩提法。

    具足能壞諸煩惱故。

    諸覺即是助菩提法。

    於諸法中具足覺知實法相故。

    正道即是助菩提法。

    遠離一切諸邪道故。

    聖谛即是助菩提法。

    斷滅一切諸煩惱故。

    四辯即是助菩提法。

    得斷衆生諸疑惑故。

    緣念即是助菩提法。

    不從他聞得智慧故。

    善友即是助菩提法。

    一切功德特成就故。

    發心即是助菩提法。

    成就不诳諸衆生故。

    用意即是助菩提法。

    出一切法故。

    專心即是助菩提法。

    增益善法故。

    思惟善法即是助菩提法。

    随所聞法得成就故。

    攝取即是助菩提法。

    成就教化諸衆生故。

    護持正法即是助菩提法。

    令三寶種不斷絕故。

    善願即是助菩提法。

    成就嚴淨佛世界故。

    方便即是助菩提法。

    速得成就一切智故。

    善男子。

    是名菩薩摩诃薩助菩提法清淨門經。

    善男子,爾時寶藏如來四顧遍觀菩薩大衆。

    告大悲言:大悲。

    雲何菩薩以無所畏莊嚴嬰珞具足於忍。

    善男子,若菩薩見第一義。

    得無癡精進不著三界。

    若不著三界。

    是謂三昧無畏沙門之法。

    如空中動手悉無所著。

    又觀諸法不見相貌。

    大悲。

    是名菩薩摩诃薩以無所畏莊嚴嬰珞。

    善男子,雲何菩薩具足於忍。

    如是菩薩住於法時。

    不見諸法如微塵相貌。

    逆順觀行於諸法中解無果報。

    於所習慈了無有我。

    於所習悲了無衆生。

    於所習喜了無有命。

    於所習舍了無有人。

    雖行布施不見施物。

    雖行持戒不見淨心。

    雖行忍辱不見衆生。

    雖行精進無離欲心。

    雖行禅定無除惡心。

    雖行智慧心無所行。

    雖行念處不見思惟。

    雖行正勤不見心之生滅。

    雖行如意足不見無量心。

    雖行於信不見無障礙心。

    雖行於念不見心得自在。

    雖行於定不見入定心。

    雖行於慧不見慧根。

    雖行諸力無所破壞。

    雖行諸覺心無分别。

    雖行正道不見諸法。

    雖行定業不見心之寂靜。

    雖行慧業不見心之所行。

    雖行聖谛不見通達法相。

    雖修念佛不見無量行心。

    雖修念法心等法界。

    雖修念僧心無所住。

    教化衆生心得清淨。

    雖持正法於諸法界心不分别。

    雖修淨土其心平等猶如虛空。

    雖修相好心無諸相。

    雖得忍辱心無所有。

    雖住不退常自不見退與不退。

    雖行道場解了三界無有異相。

    雖壞諸魔乃是利益無量衆生。

    雖行菩提觀諸法空無菩提心。

    雖轉法輪於一切法無轉無還。

    雖複示現大般涅槃。

    於生死中心等無異。

    是名菩薩具足於忍。

    說是法時。

    有六十四億菩薩摩诃薩從十方來。

    至耆阇崛山釋迦牟尼佛所。

    聽此本緣三昧助菩提法清淨門經。

    聞是法已得無生忍。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衆。

    汝今當知。

    寶藏如來於往古世。

    說是法時有四十八恒河沙等菩薩摩诃薩得無生忍。

    四天下微塵數等菩薩摩诃薩住不退轉地。

    一恒河沙等菩薩摩诃薩。

    得此本緣三昧助菩提法清淨門經。

    善男子,爾時大悲菩薩聞是法已,心生歡喜即得變身。

    其狀猶如年二十人。

    追随如來猶影随形。

    善男子,爾時轉輪聖王及其千子。

    八萬四千小王。

    九十二億人悉共出家。

    奉持禁戒修學多聞。

    忍辱三昧勤行精進善男子,爾時大悲菩薩摩诃薩漸漸從佛谘受聲聞所有八萬四千法聚。

    緣覺所有九萬法聚。

    受持諷誦悉令通利。

    大乘法藏身念處中十萬法聚。

    受念處中十萬法聚。

    心念處中十萬法聚。

    法念處中十萬法聚。

    悉皆受持讀誦通利。

    十八界中十萬法聚。

    十二入中十萬法聚。

    斷除貪欲十萬法聚。

    斷除瞋恚十萬法聚。

    斷除愚癡十萬法聚。

    三昧解脫十萬法聚。

    諸力無畏不共之法十萬法聚。

    如是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