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時衆生。

    少於貪淫瞋恚愚癡無明慳吝嫉妒。

    我於爾時為諸衆生說三乘法令得安住。

    世尊,若我所願成就得己利者,惟願如來授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世尊,若我不得如是受記。

    我於今者當求聲聞或求緣覺。

    如其乘力疾得解脫度於生死。

    時寶藏佛告毗舍耶無垢言:善男子,菩薩有四懈怠。

    若菩薩成就如是四法者,貪著生死於生死獄受諸苦惱。

    不能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等四。

    下行。

    下伴。

    下施。

    下願。

    雲何菩薩下行。

    或有菩薩破身口戒不能善護。

    是名下行。

    菩薩下伴。

    親近聲聞及辟支佛與共從事。

    是名菩薩下伴。

    雲何下施。

    不能一切舍諸所有。

    於受者中心生分别。

    為得天上受快樂故而行布施。

    是名菩薩下施。

    雲何下願。

    不能一心願取諸佛淨妙世界。

    所作誓願不為調伏一切衆生。

    是名菩薩之下願也。

    菩薩成是四懈怠法。

    久處生死受諸苦惱。

    不能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複有四法。

    菩薩成就則能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等四。

    一能持禁戒淨身口意護持法行。

    二親近修學大乘之人。

    與法同事。

    三所有之物能一切舍。

    以大悲心施於一切。

    四一心願取種種莊嚴諸佛世界。

    亦為調伏一切衆生。

    是名四法菩薩成就則能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有四法。

    菩薩成就能持無上菩提之道。

    何等四。

    精勤。

    行於諸波羅蜜。

    攝取一切無量衆生。

    心常不離四無量行。

    遊戲諸通。

    是名四法菩薩成就能持無上菩提之道。

    複有四法。

    令心無厭。

    何等為四。

    一者行施。

    二聽法。

    三修行。

    四攝取衆生。

    如是四法令心無厭。

    菩薩應學。

    複有四無盡藏。

    是諸菩薩所應成就。

    何等四。

    一者信根。

    二者說法。

    三善根願。

    四者攝取貧窮衆生。

    是為菩薩四無盡藏具足修滿。

     複有四清淨法。

    菩薩成就。

    何等四。

    持戒清淨以無我故。

    三昧清淨無衆生故。

    智慧清淨無壽命故。

    解脫知見清淨以無人故。

    是為四清淨法。

    菩薩成就以是故。

    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轉虛空法輪。

    轉不可思議法輪。

    轉不可量法輪。

    轉無我法輪。

    轉無言說法輪。

    轉出世法輪。

    轉通達法輪。

    轉諸天人所不能轉微妙之輪。

    善男子。

    未來之世。

    過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後分。

    初入賢劫五濁滅已,壽命增益至八萬歲。

    汝於是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号曰彌勒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爾時毗舍耶摩納。

    在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

    以種種華香末香塗香。

    供養於佛及比丘僧。

    以偈贊佛。

     世尊無垢,如真金山。

    眉間毫相,白如珂雪。

    應時為我,說微妙法。

    記我來世,作天人師。

     誰有見聞,而當不取。

    仙聖大覺,世燈功德。

     善男子,爾時寶海梵志一千摩納。

    惟除一人。

    悉共讀誦比陀外典。

    皆已勸化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拘留孫。

    迦那伽牟尼。

    迦葉。

    彌勒。

    其第五者,名師子光明。

    亦如是其千人中。

    惟除一人。

    其馀皆願於賢劫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其衆中最下小者,名持力捷疾。

    寶海梵志。

    複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汝今莫觀久遠當離心覺。

    為諸衆生起大悲心。

    爾時梵志。

    即為持力捷疾。

    而說偈言: 陰界諸入,所攝衆生。

    畏老病死,堕於愛海。

    閉在三有,可畏獄中。

    飲煩惱毒,互相侵害。

     長夜堕在,苦惱海中。

    癡盲無目,失於正道。

    久處生死,機關所覆。

    三有衆生,諸苦熾然。

     以離正見,安住邪見。

    周回生死,五道之中。

    不得休息,譬如車輪。

    有諸衆生,失於法眼。

     盲無所睹,又無救護。

    汝應修集,無量智慧。

    令離癡惑,使發菩提。

    應與衆生,作善知識。

     為燒愛結,解煩惱縛。

    應為是等,發菩提心。

    失法眼者,為癡所覆。

    為離癡故,應與勝道。

     生死有獄,大火熾然。

    與法甘露,令其充足。

    汝今速往,至於佛所。

    頭頂禮足,作大利益。

     當於佛所,發妙勝願。

    所願勝妙,善持念之。

    汝當來世,調禦天人。

    亦當願施,衆生無畏。

     拔濟一切,悉令解脫。

    亦令具足,根力覺道。

    雨大法雨,施智慧水。

    滅諸衆生,苦惱之火。

     善男子,爾時持力捷疾作如是言:尊者,我今所願不求生死果報。

    不求聲聞辟支佛乘。

    我今惟求無上大乘。

    待時待處。

    待調伏衆生。

    待發善願。

    我今思惟如是等事。

    尊者,且待須臾。

    聽我師子吼。

    時善男子,爾時寶海梵志漸漸卻行。

    有侍者五人。

    一名手龍。

    二名陸龍。

    三名水龍。

    四名虛空龍。

    五名妙音龍。

    而告之曰:汝等今者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五人報曰:尊者,我等空無所有。

    無以供養佛及衆僧未種善根。

    雲何得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爾時梵志。

    以左耳中所著寶環。

    持與手龍。

    右耳寶環持與陸龍。

    所坐寶床持與水龍。

    所用寶杖與虛空龍。

    純金澡罐與妙音龍。

    如是與已複作是言:童子,汝今可持此物供養佛及衆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