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

關燈
等持定為增上。

    尊重般若慧為增上。

    彼於少小所學戒中。

    微有所犯即能出離。

    所以者何。

    我說彼人終不毀犯所制學處。

    不深慚愧。

    定能随順清淨梵行。

    定能成辦。

    清淨梵行。

    於諸學處。

    能住般若。

    能住所學。

    彼人定能永盡諸漏。

    得真無漏。

    心善解脫。

    慧善解脫。

    於現法中。

    具足安祝自證通慧。

    能自了知我生已荊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如是名為增上慧學。

    如是名為學有三種。

    若正修習。

    令諸有情成下中上賢聖差别。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随學因勢力,常精進熾然。

    下中上品修,随得果差别。

    謂下精進修,還成下品果。

    中修得中果,上修亦複然。

     既知三品修,所得果差别。

    故應舍中下,宜遵上品修。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諸刍。

    具調善戒。

    具調善法。

    具調善慧。

    彼於我法毗柰耶中。

    已具修行。

    名最上士。

    雲何刍。

    具調善戒。

    謂諸刍。

    具淨屍羅。

    安住守護别解脫戒。

    軌範所行無不圓滿。

    於微小罪見大怖畏。

    具能受學。

    所應學處。

    成就清淨身語二業。

    成就淨命。

    成就淨見。

    是名刍具調善戒。

    既具如是調善戒已,雲何刍。

    具調善法。

    謂諸刍。

    勤修七種菩提分法。

    具足安祝是名刍具調善法。

    既具如是調善屍羅調善法已,雲何刍具調善慧。

    謂諸刍。

    永盡諸漏。

    得真無漏。

    心善解脫。

    慧善解脫。

    於現法中。

    具足安祝自證通慧。

    能自了知。

    我生已荊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是名刍具調善慧。

    如是名為若有刍具調善戒。

    具調善法。

    具調善慧。

    彼於我法毗柰耶中。

    已具修行。

    名最上士。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若身語意思,離諸惡不善。

    名具調善戒,有慚愧刍。

    若能善修行,七菩提分法。

    名具調善法,有妙定刍。

     若能正了知,自永盡諸漏。

    名具調善慧,真無漏刍。

    若具三調善,威德世難思。

    若已具修行,最上聰明士。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諸有刍。

    成就三分。

    應知是人於淨屍羅。

    已得圓滿。

    於究竟位已得圓滿。

    於修梵行已得圓滿。

    已能窮至梵行後邊。

    雲何為三。

    謂有刍。

    成就無學戒定慧蘊。

    是名刍成就三分。

    應知是人於淨屍羅已得圓滿。

    於究竟位已得圓滿。

    於修梵行已得圓滿。

    已能窮至梵行後邊。

    若諸刍。

    於淨屍羅。

    已得圓滿。

    於究竟位已得圓滿。

    於修梵行已得圓滿。

    已能窮至梵行後邊。

    應知是人。

    必不樂居村城聚落房舍卧具。

    亦不樂與諸刍衆。

    刍尼衆。

    邬波索迦。

    邬波斯迦。

    勤策男等。

    同一園林。

    喧雜而祝應知是人成就第一寂靜心法。

    獨守空閑。

    依四依祝離諸垢穢。

    内守真實。

    棄舍所求。

    無染分别。

    不為世法之所塗染。

    譬如世間嗢缽羅花。

    拘牟陀花。

    缽特摩花。

    奔陀利花。

    依水而生。

    依水而長。

    雖從水出。

    而不為水之所染著。

    是人亦爾。

    依世間生。

    依世間長。

    雖現世間而不為諸世法所染。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無學三分成,屍羅究竟位。

    修梵行圓滿,至梵行後邊。

    如是刍衆,得最上瑜伽。

    永盡諸苦邊,證無上安樂。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希求三種樂事。

    應於淨戒不缺不穿不穢不雜。

    於淨屍羅。

    應起上品。

    欲勤精進。

    終無懈廢。

    雲何為三。

    一者希求名譽樂事。

    應於淨戒不缺不穿不穢不雜。

    於淨屍羅。

    應起上品。

    欲勤精進。

    終無懈廢。

    二者希求利養樂事。

    應於淨戒不缺不穿不穢不雜。

    於淨屍羅。

    應起上品。

    欲勤精進。

    終無懈廢。

    三者希求生天樂事。

    應於淨戒不缺不穿不穢不雜。

    於淨屍羅。

    應起上品。

    欲勤精進。

    終無懈廢。

    是名希求三種樂事。

    應於淨戒不缺不穿不穢不雜。

    於淨屍羅。

    應起上品。

    欲勤精進終無懈廢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為求三種樂,智者護屍羅。

    謂世尚名譽,利養生天樂。

    觀如是勝樂,智者護屍羅。

    當遠惡親知,如避崄惡道。

     雖不造衆惡,而親近惡人。

    如以吉祥茅,裹臭爛魚肉。

    親所不應親,狎所不應狎。

    如持鮮淨物,投糞穢深坑。

     世間樂淨人,常懼穢塗染。

    有智者亦爾,深怖惡親知。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有三種香。

    唯順風熏。

    不能逆風。

    雲何為三。

    一者根香。

    二者莖香。

    三者花香。

    如是三種。

    唯順風熏。

    不能逆風。

    汝等刍。

    勿作是念。

    更無馀香。

    或順風熏。

    或逆風熏。

    或複順逆。

    皆悉能熏。

    所以者何。

    我佛法中。

    有一妙香。

    能順風熏。

    能逆風熏。

    能順逆熏。

    天上人中。

    皆聞芬馥。

    世間賢聖。

    無不珍愛何等名為我佛法中。

    有一妙香。

    能順風熏。

    能逆風熏。

    能順逆熏。

    天上人中。

    皆聞芬馥。

    世間賢聖。

    無不珍愛。

    所謂戒香。

    由此戒香。

    能順風熏。

    能逆風熏。

    能順逆熏。

    天上人中。

    皆聞芬馥。

    世間賢聖。

    無不珍愛。

    如是名為我佛法中。

    有一妙香。

    能順風熏。

    能逆風熏。

    能順逆熏。

    天上人中。

    皆聞芬馥。

    世間賢聖。

    無不珍愛。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世間諸所有,根莖花等香。

    皆不逆風熏,以勢力微故。

    唯我佛法中,有一妙香類。

    順風逆風等,無不普皆熏。

     天上及人中,諸世間賢聖。

    一切皆珍愛,所謂淨戒香。

    若能於此香,無放逸而祝生無倒定慧,永盡衆苦邊。

     重攝前經嗢拖南曰:同界感後有,求利及欲生。

     惡說似驢鳴,四學與四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