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宋

關燈


    少出家,為景福寺慧果尼弟子。

    忠謹清慎,雅有素檢;弊衣蔬飯,不食薰辛。

    高簡之譽,早盛京邑。

    楊州刺史琅琊王彧,甚相敬禮。

    後從道林寺外國沙門姜良耶舍谘禀禅觀,如法修行,通極精解。

    每預衆席,恒如睡寐。

    嘗在齋堂,衆散不起,維那驚觸,如木石焉。

    馳以相告,皆來就視,須臾出定,言語尋常。

    衆鹹欽服,倍加崇重。

    大明七年而卒。

    年六十餘。

    先是,一日上定林寺,超辯法師夢一宮城,莊嚴顯麗,服玩光赫,非世所有;男女裝飾,充滿其中,唯不見有主。

    即問其故。

    答曰:“景福法辯,當來生此,明日應到。

    ”辯至其日唯覺肉戰,即遣告衆,大小皆集。

    自雲:“有異人來我左右,乍顯乍晦,如影如雲。

    ”言訖坐絕。

    其後複有道照、僧辯,亦以精進知名。

    道照本姓楊,北地徐人也。

    飯蔬誦經,為臨賀王之所供養。

     ○江陵三層寺道綜尼傳十九 道綜,未詳何許人也。

    住江陵三層寺,少不以出衆居心,長不以同物為污。

    賢愚之際,從通而已。

    迹雖混成,所度潛廣。

    以宋大明七年三月十五日夜,自練油火,關颡既然,耳目就毀,誦詠不辍。

    道俗咨嗟,魔正同駭;率土聞風,皆發菩提心。

    宋征士劉虬雅相宗敬,為制偈贊雲。

     ○竹園寺慧濬尼傳二十 慧濬本姓陳,山陰人也。

    幼而穎悟,精進邁群,旦辄燒香運想,禮敬移時;中則菜蔬一飯,鮮肥不食。

    雖在居家,有如出俗。

    父母不能割其志,及年十八,許之從道。

    内外墳典,經眼必誦;深禅秘觀,無不必入。

    靜而無競,和而有節,朋遊舊狎,未嘗戲言。

    宋太宰江夏王義恭雅相推敬,常給衣藥,四時無爽。

    不蓄私财,悉營寺舍。

    竹園成立,濬之功也。

    禅味之樂,老而不衰。

    年七十三,宋大明八年而卒。

    葬于傅山。

    同寺有化尼。

    聰穎卓秀,多誦經律,蔬食苦節,與濬齊名。

     ○普賢寺寶賢尼傳二十一 寶賢本姓陳,陳郡人也。

    十六丁母憂,三年不食谷,以葛芋自資。

    不衣缯纩,不坐床席,十九出家,住建安寺。

    操行精修,博通禅律。

    宋文皇帝深加禮遇,供以衣食。

    及孝武,雅相敬待,月給錢一萬。

    明帝即位,賞接彌崇,以泰始元年,敕為普賢寺主。

    二年又敕為都邑僧正。

    甚有威風,明斷如神;善論物理,屈枉必釋。

    秉性剛直,無所傾撓。

    初,晉升平中淨撿尼,是比丘尼之始也。

    初受具戒,指從大僧。

    影福寺惠果、淨音等,以谘求那跋摩;求那跋摩雲:“國土無二衆,但從大僧,受得具戒。

    ”惠果等後遇外國鐵薩羅尼等至,以元嘉十一年,從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壇,重受具戒。

    非謂先受不得,謂是增長戒善耳。

    後諸好異者,盛相傳習,典制稍虧。

    元徽二年,法穎律師,于晉興寺開《十誦律》題其日,有十餘尼,因下講,欲重受戒。

    賢乃遣僧局赍命到講座,鳴木宣令諸尼,不得辄複重受戒。

    若年歲審未滿者,其師先應集衆忏悔竟,然後到僧局。

    僧局許可,請人鑒檢,方得受耳。

    若有違拒,即加擯斥。

    因茲已後,矯競暫息。

    在任清簡,才兼事義,安衆惠下,蕭然寡欲。

    世益高之。

    年七十七,升明元年卒也。

     ○普賢寺法淨尼傳二十二 法淨,江北人也,年二十,值亂随父避地秣陵。

    門修釋教,淨少出家,住永福寺。

    戒行清潔,明于事理,沈思精研,深究義奧。

    與寶賢尼名輩略齊。

    宋明皇帝異之,泰始元年,敕住普賢寺,宮内接遇,禮兼師友。

    二年,敕為京邑都維那。

    在事公正,确然殊絕;随方引汲,歸德如流。

    荊楚諸尼及通家婦女,莫不遠修書嚫,求結知識。

    其陶治德風,皆類此也。

    谘其戒範者,七百人。

    年六十五,元徽元年卒也。

     ○蜀郡永康寺慧耀尼傳二十三 慧耀,本姓周,西平人也。

    少出家,常誓燒身,供養三寶。

    泰始末,言于刺史劉亮;亮初許之。

    有趙處思妾王氏甓塔,耀請塔上燒身,王氏許諾。

    正月十五日夜,将諸弟子,赍持油布,往至塔所。

    裝束未訖,劉亮遣信語諸尼雲:“若耀尼果燒身者,永康一寺并與重罪。

    ”耀不得已,于此便停。

    王氏大瞋雲:“尼要名利,詐現奇特,密貨内人,作如此事。

    不爾,夜半,城内那知?”耀曰:“新婦勿橫生煩惱,舍身關我,傍人豈知?”于是還寺斷谷,服香油,至升明元年,于寺燒身。

    火來至面,誦經不辍。

    語諸尼雲:“收我遺骨,正得二升。

    ”及至火滅,果如其言。

    未燒之前一月日許,有胡僧年可二十,形容端正,竟胛生毛,長六七寸,極細軟。

    人問之,譯語答雲,從來不覆,是故生毛耳。

    謂耀曰:“我住波羅奈國,至來數日。

    聞姊欲舍身,故送銀罂相與。

    ”耀即頂受。

    未及委悉,匆匆辭去,遣人追留,出門便失。

    以此罂盛其舍利,不滿二合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