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宋
關燈
小
中
大
食。
妹作食熟,呼妙共食。
妙雲:“适于某處食竟。
”或雲:“四大不好,未能食。
”如此積年,妹甚恨愧。
自言:“無福婿亡,更無親屬,攜兒依姊,多所穢亂。
姊當見厭,故不與共食耳。
”流淚而言,言已欲去。
妙執其手喻之曰:“汝不解我意,我幸于外得他供養,何須自損家中食?汝但安住,我不久應遠行。
汝當守屋,慎莫餘去。
”妹聞此而止。
妙乃自績作布,買數斛油,瓦堈盛之,著庭中。
語妹雲:“拟作功德,慎勿取也。
”至四月八日夜半,以布自纏,而燒其身,火已親頂,命其妹令呼維那打磬。
“我今舍壽,可遍告諸尼,速來共别。
”比諸尼驚至,命猶未絕,語諸尼雲:“各勤精進,生死可畏,當求出離,慎勿流轉,我舍此身供養,已二十七反。
止此一身,當得初果(問益士人,或雲元嘉十七年燒身,或雲孝建時或言大明中,故備記之)。
” ○廣陵僧果尼傳十四 僧果本姓趙,名法祐,汲郡修武人也。
宿殖誠信,純笃自然。
在乳哺時,不過中食,父母嘉異。
及其成人,心唯專到,緣礙參差。
年二十七,方獲出家。
師事廣陵慧聰尼,果戒行堅明,禅觀清白。
每至入定,辄移昏曉,綿神淨境,形若枯木,淺識之徒或生疑反。
元嘉六年,有外國舶主難提,從師子國載比丘尼來,至宋都住景福寺。
後少時,問果曰:“此國先來,已曾有外國尼未?”答曰:“未有。
”又問:“先諸尼受戒,那得二僧?”答:“但從大僧受,得本事者,乃是發起受戒,人心令生殷重,是方便耳。
故如大愛道八敬得戒,五百釋女以愛道為和上。
此其高例。
”果雖答,然心有疑,具谘三藏,三藏同其解也。
又谘曰:“重受得不?”答曰:“戒、定、慧品,從微至著,更受益佳。
”到十年,舶主難提。
複将師子國鐵薩羅等十一尼至。
先達諸尼已通宋語,請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壇界,次第重受三百餘人。
十八年,年三十四矣。
時宴坐經日,維那故觸,謂言已死。
驚告寺官,寺官共視,見果身冷肉強,唯氣息微轉,始欲舁徙,便自開眼,語笑尋常。
于是愚者駭服。
不知所終也。
○山陽東鄉竹林寺靜稱尼傳十五 靜稱本姓劉,名勝谯郡人也。
戒業精苦,誦經四十五萬言。
寺傍山林,無諸嚣雜,遊心禅默,永絕塵勞。
曾有人失牛,推尋不已,夜至山中,望寺林火光熾盛,及至都無。
常有一虎随稱去來,稱若坐禅,蹲踞左右。
寺内諸尼若犯罪失,不時忏悔;虎即大怒,悔罪便悅。
稱後暫出山,道遇一北地女人,造次問訪,欣然若舊。
女姓仇,名文姜,本博平人也。
性好佛法,聞南國富道關開,托避得至此士。
因遂出家,既同苦節。
二人不資糧米,餌麻術而已。
聲達虜都,虜謂聖人,遠遣迎接。
二人不樂邊境,故穢聲迹、危行言、遜虜主。
為設肴馔,皆悉進啖,因此輕之,不複拘留。
稱與文姜複還本寺,稱年九十三,無疾而卒也。
○吳太玄台寺法相尼傳十六 法相本姓侯敦煌人也。
履操清貞,才識英拔,笃志好學,不以屢空廢業;清安貧窭,不以榮達移心。
出适傅氏,家道多故。
符堅敗績,眷屬散亡,出家持戒,信解彌深。
常割衣食好者,施慧宿尼。
寺僧谏曰:“慧宿質野,言不出口,佛法經律,曾未厝心。
欲學禅定,又無師範,專頑拙讷,是下愚人耳。
何不種以上田,而修此下福?”答曰:“田之勝負,唯聖乃知。
我既凡人,甯立取舍?遇有如施,何關作意耶?”慧宿後建禅齋七日,至第三日夜,與衆共坐。
衆起不起,衆共觀之,堅如木石,牽持不動,或謂已死。
後三日起,起後如常,衆方異之。
始悟法相深相領照矣。
其如此類,前後非一。
相年逮桑榆,操行彌笃,年九十餘,元嘉末卒也。
○東青園寺業首尼傳十七 業首本姓張彭城人也。
風儀峻整,戒行清白;深解大乘,善構妙理。
彌好禅誦,造次無怠。
宋高祖武皇帝,雅相敬異。
文帝少時,從受三歸,住永安寺,供施相續。
元嘉二年,王景深母範氏,以王坦之故祠堂地施首,起立寺舍,名曰青園。
齋肅徒衆,甚有風規。
潘貴妃歎曰:“首尼弘振佛法,甚可敬重。
”以元嘉十五年,為首更廣寺,西創立佛殿,複拓寺北造立僧房;赈給所須,寺業興立。
衆二百人,法事不絕。
春秋稍高,仰者彌盛,累以耆艾自陳,衆鹹不許。
年九十,大明六年而卒。
時又有淨哀、寶英、法林,并以立身清潔,有聲京縣。
哀久習禅誦,任事清允,泰始五年卒。
英建塔五層,閱理有勤,蔬食精進,泰始六年卒。
林博覽經律,老而不懈,元徽元年卒。
又有弟子昙寅,兼通禅律,簡絕榮華,不窺朝市,元徽六年卒。
○景福寺法辯尼傳十八 法辯,丹陽人也
妹作食熟,呼妙共食。
妙雲:“适于某處食竟。
”或雲:“四大不好,未能食。
”如此積年,妹甚恨愧。
自言:“無福婿亡,更無親屬,攜兒依姊,多所穢亂。
姊當見厭,故不與共食耳。
”流淚而言,言已欲去。
妙執其手喻之曰:“汝不解我意,我幸于外得他供養,何須自損家中食?汝但安住,我不久應遠行。
汝當守屋,慎莫餘去。
”妹聞此而止。
妙乃自績作布,買數斛油,瓦堈盛之,著庭中。
語妹雲:“拟作功德,慎勿取也。
”至四月八日夜半,以布自纏,而燒其身,火已親頂,命其妹令呼維那打磬。
“我今舍壽,可遍告諸尼,速來共别。
”比諸尼驚至,命猶未絕,語諸尼雲:“各勤精進,生死可畏,當求出離,慎勿流轉,我舍此身供養,已二十七反。
止此一身,當得初果(問益士人,或雲元嘉十七年燒身,或雲孝建時或言大明中,故備記之)。
” ○廣陵僧果尼傳十四 僧果本姓趙,名法祐,汲郡修武人也。
宿殖誠信,純笃自然。
在乳哺時,不過中食,父母嘉異。
及其成人,心唯專到,緣礙參差。
年二十七,方獲出家。
師事廣陵慧聰尼,果戒行堅明,禅觀清白。
每至入定,辄移昏曉,綿神淨境,形若枯木,淺識之徒或生疑反。
元嘉六年,有外國舶主難提,從師子國載比丘尼來,至宋都住景福寺。
後少時,問果曰:“此國先來,已曾有外國尼未?”答曰:“未有。
”又問:“先諸尼受戒,那得二僧?”答:“但從大僧受,得本事者,乃是發起受戒,人心令生殷重,是方便耳。
故如大愛道八敬得戒,五百釋女以愛道為和上。
此其高例。
”果雖答,然心有疑,具谘三藏,三藏同其解也。
又谘曰:“重受得不?”答曰:“戒、定、慧品,從微至著,更受益佳。
”到十年,舶主難提。
複将師子國鐵薩羅等十一尼至。
先達諸尼已通宋語,請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壇界,次第重受三百餘人。
十八年,年三十四矣。
時宴坐經日,維那故觸,謂言已死。
驚告寺官,寺官共視,見果身冷肉強,唯氣息微轉,始欲舁徙,便自開眼,語笑尋常。
于是愚者駭服。
不知所終也。
○山陽東鄉竹林寺靜稱尼傳十五 靜稱本姓劉,名勝谯郡人也。
戒業精苦,誦經四十五萬言。
寺傍山林,無諸嚣雜,遊心禅默,永絕塵勞。
曾有人失牛,推尋不已,夜至山中,望寺林火光熾盛,及至都無。
常有一虎随稱去來,稱若坐禅,蹲踞左右。
寺内諸尼若犯罪失,不時忏悔;虎即大怒,悔罪便悅。
稱後暫出山,道遇一北地女人,造次問訪,欣然若舊。
女姓仇,名文姜,本博平人也。
性好佛法,聞南國富道關開,托避得至此士。
因遂出家,既同苦節。
二人不資糧米,餌麻術而已。
聲達虜都,虜謂聖人,遠遣迎接。
二人不樂邊境,故穢聲迹、危行言、遜虜主。
為設肴馔,皆悉進啖,因此輕之,不複拘留。
稱與文姜複還本寺,稱年九十三,無疾而卒也。
○吳太玄台寺法相尼傳十六 法相本姓侯敦煌人也。
履操清貞,才識英拔,笃志好學,不以屢空廢業;清安貧窭,不以榮達移心。
出适傅氏,家道多故。
符堅敗績,眷屬散亡,出家持戒,信解彌深。
常割衣食好者,施慧宿尼。
寺僧谏曰:“慧宿質野,言不出口,佛法經律,曾未厝心。
欲學禅定,又無師範,專頑拙讷,是下愚人耳。
何不種以上田,而修此下福?”答曰:“田之勝負,唯聖乃知。
我既凡人,甯立取舍?遇有如施,何關作意耶?”慧宿後建禅齋七日,至第三日夜,與衆共坐。
衆起不起,衆共觀之,堅如木石,牽持不動,或謂已死。
後三日起,起後如常,衆方異之。
始悟法相深相領照矣。
其如此類,前後非一。
相年逮桑榆,操行彌笃,年九十餘,元嘉末卒也。
○東青園寺業首尼傳十七 業首本姓張彭城人也。
風儀峻整,戒行清白;深解大乘,善構妙理。
彌好禅誦,造次無怠。
宋高祖武皇帝,雅相敬異。
文帝少時,從受三歸,住永安寺,供施相續。
元嘉二年,王景深母範氏,以王坦之故祠堂地施首,起立寺舍,名曰青園。
齋肅徒衆,甚有風規。
潘貴妃歎曰:“首尼弘振佛法,甚可敬重。
”以元嘉十五年,為首更廣寺,西創立佛殿,複拓寺北造立僧房;赈給所須,寺業興立。
衆二百人,法事不絕。
春秋稍高,仰者彌盛,累以耆艾自陳,衆鹹不許。
年九十,大明六年而卒。
時又有淨哀、寶英、法林,并以立身清潔,有聲京縣。
哀久習禅誦,任事清允,泰始五年卒。
英建塔五層,閱理有勤,蔬食精進,泰始六年卒。
林博覽經律,老而不懈,元徽元年卒。
又有弟子昙寅,兼通禅律,簡絕榮華,不窺朝市,元徽六年卒。
○景福寺法辯尼傳十八 法辯,丹陽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