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于勝處,名為有智者,佛說是已,優北伽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九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一摩納。
名曰佛移。
往詣佛所。
稽首問訊。
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為有幾法教在家人處于家中。
得現報利。
并得利樂。
佛告摩納。
有四法。
使在家人。
得現世報。
獲利益樂。
何謂為四。
一能精勤。
二能守護諸根。
三得善知識。
四正理養命。
雲何精勤。
随所作業。
家計資生。
或為王臣。
或為農夫。
或複治生。
或複牧人。
随其所作。
不憚劬勞。
寒暑風雨。
饑渴飽滿。
蚊虻蠅蜂。
雖有勤苦。
不舍作業。
為成業故。
終不休廢。
是名精勤。
雲何名為守護諸根。
若族姓子。
如法聚财。
設有方計。
不為王賊水火之所劫奪。
怨憎之處悉不得侵。
不生惡子。
是名守護。
雲何名為近于善友。
若族姓子。
近于善友。
而此善友資性賢良。
終不奸盜。
亦不放逸飲酒醉亂。
吐出實言:不為欺诳。
與如此人。
共為親友。
未生憂惱能令不生。
已生憂惱能使滅除。
未生喜樂能使得生已生喜樂能使不失。
是名善友。
雲何名為正理養命若族姓子。
知其财物。
量其多少。
節其财用。
入多于出。
莫苟輕用。
譬如有人食優昙果初食之時,樹上甚多。
既食之已醉眠七日。
既醒悟已,方覺失果。
宜處以理。
奢儉得中。
若有錢财。
不能衣食。
不能惠施。
極自儉用。
衆人鹹言:如此之人死如狗死。
宜自籌量。
不奢不儉。
是名正理養命。
摩納複白佛言:修何等法。
令在家人現受其利。
後世得福。
佛告摩納。
有四種法。
能獲福報。
何謂為四。
所謂信戒及施聞慧。
雲何名戒。
能行不殺。
乃至不飲酒。
雲何名施。
施沙門婆羅門。
師長父母。
貧窮之者,乞與衣食床敷卧具。
病瘦醫藥。
種種所須。
盡能惠與。
名之為施。
雲何聞慧。
如實知苦。
知苦谛。
如實知習。
知習谛。
如實知道。
知道谛。
如實知滅。
知滅谛。
是名聞慧具足。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精心修事業,勤守護不失。
親近于善友,能正理養命。
信戒施聞慧,除斷于悭貪。
若能如是者,速獲清淨道。
如是八種法,能得現利喜。
于未來之世,亦得天上樂。
佛說是已,佛移摩納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二)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彌絺羅國菴婆羅園。
爾時婆私咤婆羅門女。
新喪第六子。
為喪子故。
心意錯亂。
裸形狂走。
漸走不已,至彌絺羅菴婆羅園。
爾時世尊與無央數大衆圍繞說法。
時婆私咤婆羅門女遙見世尊,還得本心。
慚愧蹲地。
佛告阿難。
與其郁多羅僧。
汝可将來。
我為說法。
阿難受敕。
即與郁多羅僧。
婆私咤婆羅門女。
尋取衣着。
往詣佛所。
頭面禮足。
爾時世尊為婆羅門女。
宣種種法。
示教利喜。
如昔諸佛。
為說法要。
施論戒論。
生天之論。
欲為不淨苦惱之本。
出要為樂爾時世尊廣為說法。
知彼至心欲離蓋纏。
為說四谛苦習滅道。
此婆私咤女。
聰明解悟。
聞法能持。
譬如淨白氎易受染色。
婆私咤女即于坐上。
見四真谛。
見法到法。
知法度疑彼岸。
自已證法。
不随他教。
信不退轉。
于佛教法。
得無所畏。
即從坐起。
合掌禮佛。
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得度于三惡。
盡我形壽。
歸依三寶。
為優婆夷。
盡壽不殺。
清淨信向。
不盜不邪淫。
不妄語不飲酒。
亦複如是,時彼婦女。
聞法歡喜。
禮佛而去。
更于異時。
婆私咤喪第七子。
心不愁憂。
亦不苦惱。
亦不追念裸形狂走爾時其夫婆羅突邏阇說偈問言: 汝昔喪子時,追念極荼毒。
愁憶纏心情,彌時不飲食。
今者第七子,遇患而命終。
汝備為慈母,何故不哀念。
時婆私咤即便說偈答其夫言:從無量劫來,受身無涯際。
由于恩愛故,子孫不可計。
處處皆受身,喪失亦非一。
生死曠路中,受苦無窮已,我了于生死,往來之所趣。
是故于今者,都無哀念情。
其夫婆羅門複說偈言: 如汝所說者,自昔未曾有。
于誰得解悟,而能忘所憂。
時婆私咤複以偈答。
婆羅門當知,往日三佛陀。
于彼彌絺羅,菴婆羅園中。
說斷一切苦,并與盡苦道。
修八聖道分,安隐得涅槃。
時婆羅門複說偈言: 我今亦欲詣,菴婆羅園中。
谘問彼世尊,除我念子苦。
時婆私咤複說偈言:佛身真金色,圓光遍一尋。
永斷衆煩惱,超度生死流。
如是大導師,能調伏一切。
衆生鹹蒙化,故号為真濟。
汝今宜速往,詣彼世尊所。
時婆羅門聞婦所說,歡喜踴躍。
即時嚴駕。
詣彼園中。
遙見世尊,威光顯赫。
倍生恭敬。
到已頂禮。
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以他心智。
觀察彼心。
知其殷重。
即時為說苦習滅道及八正道。
如此等法。
能至涅槃。
時婆羅門聞是法已,悟四真谛。
已得見法。
尋求出家。
佛即聽許。
既出家已,修不放逸。
于三夜中。
具得三明。
佛記彼人得阿羅漢。
是故更名為善生也。
已得三明。
敕其禦者婆羅提言:汝可乘于所駕寶車還歸于家。
語婆私咤。
汝于我所。
可生随喜。
所以者何。
佛今為我說四谛法。
又蒙出家。
獲于三明。
是故于我應生淨信。
時婆羅提乘車還家。
時婆私咤見車已還。
問禦者言:彼婆羅門見于佛不。
禦者白言:婆羅門即于坐上。
見四真谛。
既見四谛。
求索出家。
佛聽出家。
得出家已,于三夜中。
獲阿羅漢。
爾時其婦語禦者言:汝今能傳是善消息。
當賜汝馬及千金錢。
禦者白言:我今不用馬及金錢。
我欲願往詣佛所聽受妙法。
婆私咤言:汝若如是實為甚善。
若汝出家速能獲得阿羅漢道。
婆私咤語其女言:汝善治家。
受五欲樂。
我欲出家。
女孫陀利即白母言:我父尚能舍五欲樂。
出家求道。
我今亦當随而出家。
離念兄弟眷戀之心。
如大象去小象亦随。
我亦如是。
當随出家。
執持瓦缽。
而行乞食。
我能修于易養之法。
不作難養。
婆私咤言:汝所欲者真為吉善。
所願必成。
我今觀汝不久必當得盡于欲離諸結使。
時婆羅門婆羅阇婆私咤。
并孫陀利。
悉共相随。
俱時出家。
皆得盡于諸苦邊際。
(九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舍離國大林之中。
爾時如來着衣持缽。
入城乞食。
食訖攝其衣缽。
并複洗足。
坐一樹下。
住于天住。
時有一婆羅門。
名郁湊羅突邏阇。
失産乳牛。
遍處推求。
經于六日。
不知牛處。
次第求覓。
趣大林中。
遙見如來。
在樹下坐。
容貌殊特。
諸根寂定。
心意恬靜。
獲于最上調伏之意。
如似金樓。
威光赫然。
見是事已,往詣佛所。
即于佛前。
而說偈言: 雲何比丘樂獨靜,如是思惟何所得。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我于諸得失,都無有愁憂。
汝莫謂于我,與汝等無異。
時婆羅門複說偈言:此中真是梵住處,實如比丘之所說,我欲論我家中事,唯願少聽我所說,沙門汝今者,宴
(九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一摩納。
名曰佛移。
往詣佛所。
稽首問訊。
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為有幾法教在家人處于家中。
得現報利。
并得利樂。
佛告摩納。
有四法。
使在家人。
得現世報。
獲利益樂。
何謂為四。
一能精勤。
二能守護諸根。
三得善知識。
四正理養命。
雲何精勤。
随所作業。
家計資生。
或為王臣。
或為農夫。
或複治生。
或複牧人。
随其所作。
不憚劬勞。
寒暑風雨。
饑渴飽滿。
蚊虻蠅蜂。
雖有勤苦。
不舍作業。
為成業故。
終不休廢。
是名精勤。
雲何名為守護諸根。
若族姓子。
如法聚财。
設有方計。
不為王賊水火之所劫奪。
怨憎之處悉不得侵。
不生惡子。
是名守護。
雲何名為近于善友。
若族姓子。
近于善友。
而此善友資性賢良。
終不奸盜。
亦不放逸飲酒醉亂。
吐出實言:不為欺诳。
與如此人。
共為親友。
未生憂惱能令不生。
已生憂惱能使滅除。
未生喜樂能使得生已生喜樂能使不失。
是名善友。
雲何名為正理養命若族姓子。
知其财物。
量其多少。
節其财用。
入多于出。
莫苟輕用。
譬如有人食優昙果初食之時,樹上甚多。
既食之已醉眠七日。
既醒悟已,方覺失果。
宜處以理。
奢儉得中。
若有錢财。
不能衣食。
不能惠施。
極自儉用。
衆人鹹言:如此之人死如狗死。
宜自籌量。
不奢不儉。
是名正理養命。
摩納複白佛言:修何等法。
令在家人現受其利。
後世得福。
佛告摩納。
有四種法。
能獲福報。
何謂為四。
所謂信戒及施聞慧。
雲何名戒。
能行不殺。
乃至不飲酒。
雲何名施。
施沙門婆羅門。
師長父母。
貧窮之者,乞與衣食床敷卧具。
病瘦醫藥。
種種所須。
盡能惠與。
名之為施。
雲何聞慧。
如實知苦。
知苦谛。
如實知習。
知習谛。
如實知道。
知道谛。
如實知滅。
知滅谛。
是名聞慧具足。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精心修事業,勤守護不失。
親近于善友,能正理養命。
信戒施聞慧,除斷于悭貪。
若能如是者,速獲清淨道。
如是八種法,能得現利喜。
于未來之世,亦得天上樂。
佛說是已,佛移摩納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二)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彌絺羅國菴婆羅園。
爾時婆私咤婆羅門女。
新喪第六子。
為喪子故。
心意錯亂。
裸形狂走。
漸走不已,至彌絺羅菴婆羅園。
爾時世尊與無央數大衆圍繞說法。
時婆私咤婆羅門女遙見世尊,還得本心。
慚愧蹲地。
佛告阿難。
與其郁多羅僧。
汝可将來。
我為說法。
阿難受敕。
即與郁多羅僧。
婆私咤婆羅門女。
尋取衣着。
往詣佛所。
頭面禮足。
爾時世尊為婆羅門女。
宣種種法。
示教利喜。
如昔諸佛。
為說法要。
施論戒論。
生天之論。
欲為不淨苦惱之本。
出要為樂爾時世尊廣為說法。
知彼至心欲離蓋纏。
為說四谛苦習滅道。
此婆私咤女。
聰明解悟。
聞法能持。
譬如淨白氎易受染色。
婆私咤女即于坐上。
見四真谛。
見法到法。
知法度疑彼岸。
自已證法。
不随他教。
信不退轉。
于佛教法。
得無所畏。
即從坐起。
合掌禮佛。
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得度于三惡。
盡我形壽。
歸依三寶。
為優婆夷。
盡壽不殺。
清淨信向。
不盜不邪淫。
不妄語不飲酒。
亦複如是,時彼婦女。
聞法歡喜。
禮佛而去。
更于異時。
婆私咤喪第七子。
心不愁憂。
亦不苦惱。
亦不追念裸形狂走爾時其夫婆羅突邏阇說偈問言: 汝昔喪子時,追念極荼毒。
愁憶纏心情,彌時不飲食。
今者第七子,遇患而命終。
汝備為慈母,何故不哀念。
時婆私咤即便說偈答其夫言:從無量劫來,受身無涯際。
由于恩愛故,子孫不可計。
處處皆受身,喪失亦非一。
生死曠路中,受苦無窮已,我了于生死,往來之所趣。
是故于今者,都無哀念情。
其夫婆羅門複說偈言: 如汝所說者,自昔未曾有。
于誰得解悟,而能忘所憂。
時婆私咤複以偈答。
婆羅門當知,往日三佛陀。
于彼彌絺羅,菴婆羅園中。
說斷一切苦,并與盡苦道。
修八聖道分,安隐得涅槃。
時婆羅門複說偈言: 我今亦欲詣,菴婆羅園中。
谘問彼世尊,除我念子苦。
時婆私咤複說偈言:佛身真金色,圓光遍一尋。
永斷衆煩惱,超度生死流。
如是大導師,能調伏一切。
衆生鹹蒙化,故号為真濟。
汝今宜速往,詣彼世尊所。
時婆羅門聞婦所說,歡喜踴躍。
即時嚴駕。
詣彼園中。
遙見世尊,威光顯赫。
倍生恭敬。
到已頂禮。
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以他心智。
觀察彼心。
知其殷重。
即時為說苦習滅道及八正道。
如此等法。
能至涅槃。
時婆羅門聞是法已,悟四真谛。
已得見法。
尋求出家。
佛即聽許。
既出家已,修不放逸。
于三夜中。
具得三明。
佛記彼人得阿羅漢。
是故更名為善生也。
已得三明。
敕其禦者婆羅提言:汝可乘于所駕寶車還歸于家。
語婆私咤。
汝于我所。
可生随喜。
所以者何。
佛今為我說四谛法。
又蒙出家。
獲于三明。
是故于我應生淨信。
時婆羅提乘車還家。
時婆私咤見車已還。
問禦者言:彼婆羅門見于佛不。
禦者白言:婆羅門即于坐上。
見四真谛。
既見四谛。
求索出家。
佛聽出家。
得出家已,于三夜中。
獲阿羅漢。
爾時其婦語禦者言:汝今能傳是善消息。
當賜汝馬及千金錢。
禦者白言:我今不用馬及金錢。
我欲願往詣佛所聽受妙法。
婆私咤言:汝若如是實為甚善。
若汝出家速能獲得阿羅漢道。
婆私咤語其女言:汝善治家。
受五欲樂。
我欲出家。
女孫陀利即白母言:我父尚能舍五欲樂。
出家求道。
我今亦當随而出家。
離念兄弟眷戀之心。
如大象去小象亦随。
我亦如是。
當随出家。
執持瓦缽。
而行乞食。
我能修于易養之法。
不作難養。
婆私咤言:汝所欲者真為吉善。
所願必成。
我今觀汝不久必當得盡于欲離諸結使。
時婆羅門婆羅阇婆私咤。
并孫陀利。
悉共相随。
俱時出家。
皆得盡于諸苦邊際。
(九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舍離國大林之中。
爾時如來着衣持缽。
入城乞食。
食訖攝其衣缽。
并複洗足。
坐一樹下。
住于天住。
時有一婆羅門。
名郁湊羅突邏阇。
失産乳牛。
遍處推求。
經于六日。
不知牛處。
次第求覓。
趣大林中。
遙見如來。
在樹下坐。
容貌殊特。
諸根寂定。
心意恬靜。
獲于最上調伏之意。
如似金樓。
威光赫然。
見是事已,往詣佛所。
即于佛前。
而說偈言: 雲何比丘樂獨靜,如是思惟何所得。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我于諸得失,都無有愁憂。
汝莫謂于我,與汝等無異。
時婆羅門複說偈言:此中真是梵住處,實如比丘之所說,我欲論我家中事,唯願少聽我所說,沙門汝今者,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