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如來佛無所着。
是故說曰:盡斷一切結亦不有熱惱如來佛無着是謂為梵志。
仙人龍中上,大仙最為尊。
無數佛沐浴,是謂為梵志。
所謂仙人者,得五通道在群最尊無有出上。
内外清徹無有衆瑕。
仙者亦名為象。
長育形體獸中最大。
執意剛強能卻衆敵。
無數沐浴。
所謂沐浴者八解正浴池。
去諸塵垢無有結使。
如來舒手手所及處塵垢不着。
伺察惡人不得其便。
是故說曰:仙人龍中上大仙最為尊無數佛沐浴是謂為梵志。
所有盡無,渡流無漏,從此越岸。
是謂梵志。
彼修行人。
都越一切諸法。
審谛分明解世所有悉無所有。
所謂流者,流有四名。
一名欲流。
二名有流。
三名無明流。
四名見流。
渡此四流者,然後乃得無漏之行。
羅漢辟支。
猶尚思惟空無想願忍暖頂法。
雖可思惟有漏俗法意結所在。
或有是時欲念無漏先念有漏。
是以如來深藏則有大阙。
如來大聖系意禅定從有至無。
于無漏法觀未始有阙。
得諸總持強記不志。
十力四無畏大慈大悲。
三無礙道及神足行。
是謂如來所修之法。
非羅漢辟支佛所修之法。
是故說曰:所有盡無渡流無漏從此越岸是謂梵志。
無禅無說,亦不念惡,禅智清淨。
是謂梵志。
彼修行人不念惡禅。
夫入禅之人。
無言無說常思善法。
設見罵詈但守其法。
若得味相應禅及中間禅。
執意守之無所堯惱。
能具足此行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無禅無說亦不念惡禅智清淨是謂梵志。
比丘冢間衣,觀于欲非真。
坐樹空閑處,是謂為梵志。
冢間衣有四種。
一者發家着衣出家學者,二者檀越施衣受而守護。
三者百納拾諸遺馀。
四者冢間污穢不淨。
如來初學發家着衣。
觀欲非真舍六萬夫人。
棄轉輪王位。
出家學道在閑靜處。
坐樹王下。
降伏魔王破十八億衆。
能具此衆德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比丘冢間衣觀于欲非真坐樹空閑處是謂為梵志。
人無識知,無語無說,體冷無暖。
是謂梵志。
如來出世無事不知無事不包。
無語無說者,永除狐疑不懷猶豫。
諸煩惱結使永盡無馀。
逮甘露滅。
能具此衆行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人無識知無語無說體冷無暖是謂梵志。
棄捐家居,無家之畏,逮甘露滅。
是謂梵志。
所以居家者,安處人民得自生活身者,衆結之屋室。
是以聖人教人離家。
在于閑靜求甘露滅。
能具如是衆德者故曰梵志。
是故說曰:棄捐家居無家之畏逮甘露滅是謂梵志。
斷絕世事,口無粗言,八道審谛。
是謂梵志。
如來世尊光相炳着。
初轉法輪八萬諸天及二王人梵志七人。
摩竭國王湴沙萬二千人。
摩竭國界石室之中。
釋提桓因萬二千天。
拘屍那竭國。
最後度須拔。
佛滅度後當有羅漢出世。
名曰優波掘。
于其中間濟度衆生不可稱計。
演說八道無礙之法。
是故說曰:斷絕世事口無粗言八道審谛是謂梵志。
遠逝獨遊,隐藏無形,難降能降。
是謂梵志。
如彼行人興無涯之想散無邊之念。
身形在此心在海表。
人欲觀意知其形狀者甚為難克。
心意流馳彈指之頃。
過數千萬億江河山表。
是以故說遠逝獨遊。
複有問者,心有十大地法心為十一。
何以故?說遠逝獨遊乎。
報曰:心者恒逐因緣随前任行。
當心在色聲。
爾時無有香味細滑法。
當心在香。
爾時無有色味細滑法。
心在味。
無色香細滑法。
心在細滑。
爾時無色聲香味法。
心在法無上五事。
當在色時心為法本,猶如王行羽儀賓從無不備有。
但以王為名。
此亦如是,心造因緣十法備有但不受名。
亦如飛鳥飛行空中依其六翮。
然但以鳥為名。
此亦如是心之無形亦無窠窟。
非是世人肉眼所見。
依止五陰陰散則離非有形質。
心之難化猶木鑽鋼。
是以聖人遺教後生。
欲降伏心者,晨用百藥中用百藥暮用百藥。
空無想願止觀滅盡。
用療心病使得除愈。
能具此者故曰梵志。
是故說曰:遠逝獨遊隐藏無形難降能降是謂梵志。
無色不可見,此亦不可見。
解知此句者,念則有所由。
覺知結使盡,是世最梵志。
無色不可見者,何者心也。
夫心興患與身招殃。
猶若象馬剛強忄龍戾不調。
有目之士加于捶杖。
使知楚痛。
然後調良人心為患。
牽緻地獄餓鬼畜生。
雖得為人處在卑賤。
顔色鬼陋為人所嫉。
是故說曰:無色不可見。
此亦不可見解知此句者念則有所由覺知結使盡是世最梵志。
諸佛世尊所以出世者,正欲降此弊惡之心。
諸佛世尊慈愍一切。
弘慈普蓋靡所不照。
雖處于世無所染着。
斷生死河,能忍超度,自覺出塹。
是謂梵志。
如彼行人為五欲所系。
流轉生死之河。
要須大聖指授。
權宜從此岸得至彼岸。
如來降形非事不豫。
要接有緣後乃滅度。
塹者憍慢之塹。
能度此塹不為憍慢所系。
能具此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斷生死河能忍超度自覺出塹是謂梵志。
當求截流渡,梵志無有欲。
内自觀諸情,自謂為梵志。
能知如是者,乃複為梵志。
如彼行人不斷愛流四駛四淵者,進趣于道不亦難乎。
如河暴溢必有所傷。
梵志貪欲死趣惡道。
是以如來誡以除貪。
與說欲本污穢不淨。
當斷諸邪使不流馳。
能具此衆行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當求截
是故說曰:盡斷一切結亦不有熱惱如來佛無着是謂為梵志。
仙人龍中上,大仙最為尊。
無數佛沐浴,是謂為梵志。
所謂仙人者,得五通道在群最尊無有出上。
内外清徹無有衆瑕。
仙者亦名為象。
長育形體獸中最大。
執意剛強能卻衆敵。
無數沐浴。
所謂沐浴者八解正浴池。
去諸塵垢無有結使。
如來舒手手所及處塵垢不着。
伺察惡人不得其便。
是故說曰:仙人龍中上大仙最為尊無數佛沐浴是謂為梵志。
所有盡無,渡流無漏,從此越岸。
是謂梵志。
彼修行人。
都越一切諸法。
審谛分明解世所有悉無所有。
所謂流者,流有四名。
一名欲流。
二名有流。
三名無明流。
四名見流。
渡此四流者,然後乃得無漏之行。
羅漢辟支。
猶尚思惟空無想願忍暖頂法。
雖可思惟有漏俗法意結所在。
或有是時欲念無漏先念有漏。
是以如來深藏則有大阙。
如來大聖系意禅定從有至無。
于無漏法觀未始有阙。
得諸總持強記不志。
十力四無畏大慈大悲。
三無礙道及神足行。
是謂如來所修之法。
非羅漢辟支佛所修之法。
是故說曰:所有盡無渡流無漏從此越岸是謂梵志。
無禅無說,亦不念惡,禅智清淨。
是謂梵志。
彼修行人不念惡禅。
夫入禅之人。
無言無說常思善法。
設見罵詈但守其法。
若得味相應禅及中間禅。
執意守之無所堯惱。
能具足此行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無禅無說亦不念惡禅智清淨是謂梵志。
比丘冢間衣,觀于欲非真。
坐樹空閑處,是謂為梵志。
冢間衣有四種。
一者發家着衣出家學者,二者檀越施衣受而守護。
三者百納拾諸遺馀。
四者冢間污穢不淨。
如來初學發家着衣。
觀欲非真舍六萬夫人。
棄轉輪王位。
出家學道在閑靜處。
坐樹王下。
降伏魔王破十八億衆。
能具此衆德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比丘冢間衣觀于欲非真坐樹空閑處是謂為梵志。
人無識知,無語無說,體冷無暖。
是謂梵志。
如來出世無事不知無事不包。
無語無說者,永除狐疑不懷猶豫。
諸煩惱結使永盡無馀。
逮甘露滅。
能具此衆行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人無識知無語無說體冷無暖是謂梵志。
棄捐家居,無家之畏,逮甘露滅。
是謂梵志。
所以居家者,安處人民得自生活身者,衆結之屋室。
是以聖人教人離家。
在于閑靜求甘露滅。
能具如是衆德者故曰梵志。
是故說曰:棄捐家居無家之畏逮甘露滅是謂梵志。
斷絕世事,口無粗言,八道審谛。
是謂梵志。
如來世尊光相炳着。
初轉法輪八萬諸天及二王人梵志七人。
摩竭國王湴沙萬二千人。
摩竭國界石室之中。
釋提桓因萬二千天。
拘屍那竭國。
最後度須拔。
佛滅度後當有羅漢出世。
名曰優波掘。
于其中間濟度衆生不可稱計。
演說八道無礙之法。
是故說曰:斷絕世事口無粗言八道審谛是謂梵志。
遠逝獨遊,隐藏無形,難降能降。
是謂梵志。
如彼行人興無涯之想散無邊之念。
身形在此心在海表。
人欲觀意知其形狀者甚為難克。
心意流馳彈指之頃。
過數千萬億江河山表。
是以故說遠逝獨遊。
複有問者,心有十大地法心為十一。
何以故?說遠逝獨遊乎。
報曰:心者恒逐因緣随前任行。
當心在色聲。
爾時無有香味細滑法。
當心在香。
爾時無有色味細滑法。
心在味。
無色香細滑法。
心在細滑。
爾時無色聲香味法。
心在法無上五事。
當在色時心為法本,猶如王行羽儀賓從無不備有。
但以王為名。
此亦如是,心造因緣十法備有但不受名。
亦如飛鳥飛行空中依其六翮。
然但以鳥為名。
此亦如是心之無形亦無窠窟。
非是世人肉眼所見。
依止五陰陰散則離非有形質。
心之難化猶木鑽鋼。
是以聖人遺教後生。
欲降伏心者,晨用百藥中用百藥暮用百藥。
空無想願止觀滅盡。
用療心病使得除愈。
能具此者故曰梵志。
是故說曰:遠逝獨遊隐藏無形難降能降是謂梵志。
無色不可見,此亦不可見。
解知此句者,念則有所由。
覺知結使盡,是世最梵志。
無色不可見者,何者心也。
夫心興患與身招殃。
猶若象馬剛強忄龍戾不調。
有目之士加于捶杖。
使知楚痛。
然後調良人心為患。
牽緻地獄餓鬼畜生。
雖得為人處在卑賤。
顔色鬼陋為人所嫉。
是故說曰:無色不可見。
此亦不可見解知此句者念則有所由覺知結使盡是世最梵志。
諸佛世尊所以出世者,正欲降此弊惡之心。
諸佛世尊慈愍一切。
弘慈普蓋靡所不照。
雖處于世無所染着。
斷生死河,能忍超度,自覺出塹。
是謂梵志。
如彼行人為五欲所系。
流轉生死之河。
要須大聖指授。
權宜從此岸得至彼岸。
如來降形非事不豫。
要接有緣後乃滅度。
塹者憍慢之塹。
能度此塹不為憍慢所系。
能具此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斷生死河能忍超度自覺出塹是謂梵志。
當求截流渡,梵志無有欲。
内自觀諸情,自謂為梵志。
能知如是者,乃複為梵志。
如彼行人不斷愛流四駛四淵者,進趣于道不亦難乎。
如河暴溢必有所傷。
梵志貪欲死趣惡道。
是以如來誡以除貪。
與說欲本污穢不淨。
當斷諸邪使不流馳。
能具此衆行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當求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