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支佛及聲聞等。
以智慧眼善觀而分别一一決了。
是故說曰:難見谛不動善觀而分别者也。
當察愛盡原。
是謂名苦際者,知愛根本興病若幹。
于中自拔永斷無馀。
是故說曰:當察愛盡原是謂名苦際也。
斷愛除其欲,竭河無流兆。
能明此愛本,是謂名苦際。
斷愛除其欲者,愛之為病衆患之本。
以拔愛本枝葉不滋。
于中自拔永斷無馀。
欲本自滅更不複生。
由愛生欲流,猶如駛河漂溺生類。
億千萬衆喪其命根不得全濟。
河竭之後衆生往來無形傷害。
是故說曰:斷愛除其欲竭河無流兆也。
能明此愛本。
是謂名苦際者,愛為形質欲為枝葉癡為潤津。
若彼學人思惟妙觀。
能斷此者超越苦際。
是故說曰能明此愛本是謂名苦際也。
見而實而見,聞而實而聞。
知而實而知,是謂名苦際。
何以故?說見而實而見。
何以故?非見實而非見。
如複有人若眼見色分别色本。
思惟識緣不起想着。
非見實而非見者,如彼愚惑之人。
眼見色而生眼識。
此雖見不如非見。
何以故?由其眼見而興眼識故也。
是故說曰見而實而見也。
聞而實而聞者,若人聞微妙之聲。
不興識着。
是故說曰聞而實而聞者也。
知而實而知者,如複有人分别識身。
采取善根舍棄不善根。
諸垢永盡更不造新。
是故說曰知而實而知。
是謂名苦際也。
伊甯彌泥,陀俾陀羅俾。
摩屑後屑,一切毗羅梨。
是謂名苦際。
昔佛世尊與四天王說法。
二人解中國之語。
二人不解。
二人不解者與說昙密羅國語。
宣暢四谛。
雖說昙密羅國語。
一人解一人不解。
所不解者,複與說彌梨車語。
摩屑後屑一切毗利羅。
時四天王皆達四谛。
尋于坐上得柔順法忍。
無身滅其想,諸痛得清涼。
衆行永休息,識想不複興。
是謂名苦際。
無身滅其想者,是身無牢為磨滅法。
是身不堅必當離散。
唯有五分法身乃謂牢固。
意從想生想興萬病。
能滅其想乃應道真。
是故說曰無身滅其想也。
諸痛得清涼者,此衆生類流轉生死之海江湖四渎投之。
無厭斯由痛本以受其困。
衆生相殘共相殺害。
皆由于痛而緻此患。
唯有智者不造其痛。
是故說曰諸痛得清涼也。
衆行永休息者,人之受識由行而生。
行以滋長以成萬病。
善行趣善惡行趣惡。
智人習行不造行本。
是故說衆行永休息也。
識想不複興者,識想流馳興病萬端。
是以聖人攝識不散。
人之興識多起癡根。
以三百藥滅百識。
晨用百藥。
中用百藥。
暮用百藥。
而滅識想。
複以無漏聖行頂忍之法而滅識想。
是故說曰識想不複興也。
有依便有動。
有動便無滅。
已無滅則知無厭。
以知無滅則不見去來今。
以無去來今則無生死。
以無生死愁憂苦惱。
由此苦陰生諸衆病。
斯由習興衆結。
纏裹人之修行。
必有所依。
所謂依者山河石壁有形之類。
目所睹者皆謂依也。
能滅此者乃應第一義。
于第一義。
不見來往周旋。
以無來往周旋則無生死。
不解此者則興塵勞。
生老病死日日滋長。
從是生憂。
愁惱萬端尋之不見其緒。
展轉相生成其五陰苦形。
能滅此者唯有泥洹之道也。
或有比丘有生有實有為。
或有比丘無生無實無為。
比丘不為無為者亦不有生。
設不有生不有實不有為者,則因生因實因有為而說無為也。
設當衆生無此患者,如來終不說滅盡泥洹之樂。
知生之本末,有為知無為。
生老所纏裹,衰者甚難制。
知生之本末者,如彼契經中阿鋡所說,大愛之本末所說,佛告阿難。
若生無有生者,則不告人說生之法。
下至群徒魚水之類。
設龍有龍性鬼有鬼性。
天有天性人有人性。
如是阿難。
我知有生故說生矣。
是故說曰知生之本末也。
有為知無為者,無形無像不可睹察于變易法。
是故說曰于有為知無為也。
生老所纏裹者,人之處世衰老則知死。
二事見逼不免其患。
是故說曰生老所纏裹也。
衰者甚難制者,斯由衆行淫欲瞋恚愚癡憍慢嫉妒恚癡。
為老病所使。
由此而起。
是故說曰衰者甚難制也。
非食命不濟,孰能不揣食。
夫立食為先,然後乃至道。
衆生之類悠悠在世。
皆由于食。
人不得食無以行道。
是故說曰非食命不濟也。
孰能不揣食者,覺此非常知食所出審谛無疑。
受者施行非有狐疑。
是故說曰孰能不揣食也。
食之為物生死滓濁之法。
有形則累其食。
是故說曰夫立食為先也。
佛告諸比丘,我知諸入非地非水非火非風。
所以非識非空非不用非識非有想無想。
非今世後世。
非及日月所照處。
如斯之類非緣所及。
其中倒見之人求日解脫。
尼揵子等自相教訓求解脫者,要當入六十肘百由延。
其入此室者便得解脫。
佛觀此義已欲斷生死狐疑。
欲遮尼
以智慧眼善觀而分别一一決了。
是故說曰:難見谛不動善觀而分别者也。
當察愛盡原。
是謂名苦際者,知愛根本興病若幹。
于中自拔永斷無馀。
是故說曰:當察愛盡原是謂名苦際也。
斷愛除其欲,竭河無流兆。
能明此愛本,是謂名苦際。
斷愛除其欲者,愛之為病衆患之本。
以拔愛本枝葉不滋。
于中自拔永斷無馀。
欲本自滅更不複生。
由愛生欲流,猶如駛河漂溺生類。
億千萬衆喪其命根不得全濟。
河竭之後衆生往來無形傷害。
是故說曰:斷愛除其欲竭河無流兆也。
能明此愛本。
是謂名苦際者,愛為形質欲為枝葉癡為潤津。
若彼學人思惟妙觀。
能斷此者超越苦際。
是故說曰能明此愛本是謂名苦際也。
見而實而見,聞而實而聞。
知而實而知,是謂名苦際。
何以故?說見而實而見。
何以故?非見實而非見。
如複有人若眼見色分别色本。
思惟識緣不起想着。
非見實而非見者,如彼愚惑之人。
眼見色而生眼識。
此雖見不如非見。
何以故?由其眼見而興眼識故也。
是故說曰見而實而見也。
聞而實而聞者,若人聞微妙之聲。
不興識着。
是故說曰聞而實而聞者也。
知而實而知者,如複有人分别識身。
采取善根舍棄不善根。
諸垢永盡更不造新。
是故說曰知而實而知。
是謂名苦際也。
伊甯彌泥,陀俾陀羅俾。
摩屑後屑,一切毗羅梨。
是謂名苦際。
昔佛世尊與四天王說法。
二人解中國之語。
二人不解。
二人不解者與說昙密羅國語。
宣暢四谛。
雖說昙密羅國語。
一人解一人不解。
所不解者,複與說彌梨車語。
摩屑後屑一切毗利羅。
時四天王皆達四谛。
尋于坐上得柔順法忍。
無身滅其想,諸痛得清涼。
衆行永休息,識想不複興。
是謂名苦際。
無身滅其想者,是身無牢為磨滅法。
是身不堅必當離散。
唯有五分法身乃謂牢固。
意從想生想興萬病。
能滅其想乃應道真。
是故說曰無身滅其想也。
諸痛得清涼者,此衆生類流轉生死之海江湖四渎投之。
無厭斯由痛本以受其困。
衆生相殘共相殺害。
皆由于痛而緻此患。
唯有智者不造其痛。
是故說曰諸痛得清涼也。
衆行永休息者,人之受識由行而生。
行以滋長以成萬病。
善行趣善惡行趣惡。
智人習行不造行本。
是故說衆行永休息也。
識想不複興者,識想流馳興病萬端。
是以聖人攝識不散。
人之興識多起癡根。
以三百藥滅百識。
晨用百藥。
中用百藥。
暮用百藥。
而滅識想。
複以無漏聖行頂忍之法而滅識想。
是故說曰識想不複興也。
有依便有動。
有動便無滅。
已無滅則知無厭。
以知無滅則不見去來今。
以無去來今則無生死。
以無生死愁憂苦惱。
由此苦陰生諸衆病。
斯由習興衆結。
纏裹人之修行。
必有所依。
所謂依者山河石壁有形之類。
目所睹者皆謂依也。
能滅此者乃應第一義。
于第一義。
不見來往周旋。
以無來往周旋則無生死。
不解此者則興塵勞。
生老病死日日滋長。
從是生憂。
愁惱萬端尋之不見其緒。
展轉相生成其五陰苦形。
能滅此者唯有泥洹之道也。
或有比丘有生有實有為。
或有比丘無生無實無為。
比丘不為無為者亦不有生。
設不有生不有實不有為者,則因生因實因有為而說無為也。
設當衆生無此患者,如來終不說滅盡泥洹之樂。
知生之本末,有為知無為。
生老所纏裹,衰者甚難制。
知生之本末者,如彼契經中阿鋡所說,大愛之本末所說,佛告阿難。
若生無有生者,則不告人說生之法。
下至群徒魚水之類。
設龍有龍性鬼有鬼性。
天有天性人有人性。
如是阿難。
我知有生故說生矣。
是故說曰知生之本末也。
有為知無為者,無形無像不可睹察于變易法。
是故說曰于有為知無為也。
生老所纏裹者,人之處世衰老則知死。
二事見逼不免其患。
是故說曰生老所纏裹也。
衰者甚難制者,斯由衆行淫欲瞋恚愚癡憍慢嫉妒恚癡。
為老病所使。
由此而起。
是故說曰衰者甚難制也。
非食命不濟,孰能不揣食。
夫立食為先,然後乃至道。
衆生之類悠悠在世。
皆由于食。
人不得食無以行道。
是故說曰非食命不濟也。
孰能不揣食者,覺此非常知食所出審谛無疑。
受者施行非有狐疑。
是故說曰孰能不揣食也。
食之為物生死滓濁之法。
有形則累其食。
是故說曰夫立食為先也。
佛告諸比丘,我知諸入非地非水非火非風。
所以非識非空非不用非識非有想無想。
非今世後世。
非及日月所照處。
如斯之類非緣所及。
其中倒見之人求日解脫。
尼揵子等自相教訓求解脫者,要當入六十肘百由延。
其入此室者便得解脫。
佛觀此義已欲斷生死狐疑。
欲遮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