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得消滅。
複憶佛語如來亦說無常者苦也。
時修行人内自忖度。
生死如是誰肯樂者,心已厭患不染四流。
願于泥洹速取滅度。
或于中間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清淨無瑕穢。
見彼行人處在深山。
精勤學道不斷聖族。
因此緣本尋究根源。
為後衆生示現大明。
亦使正法久存于世。
即集大衆而說斯偈。
逝者不還,盡欲勤力,魚被熾然。
生苦死厄。
人名如日夜,或住或周行。
猶如駛流河,往而不複反。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諸佛世尊凡常說法。
相時相宜觀察人意。
或有衆生計身是常。
昨五陰身今日不異。
愚者意迷。
謂陰不衰猶河逝駛。
前非後流後非前流。
去者永逝來者不停。
人亦如是,前行非後行後行非前行。
造功德人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觀四大身以譬流河。
分别思惟至無漏境。
優婆塞優婆夷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
比丘比丘尼得阿羅漢。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清淨無瑕穢。
見彼四部衆分别五陰成敗所趣。
爾時世尊尋究本末。
為後衆生示現大明。
亦使正法久存于世。
爾時世尊集于大衆。
而說頌曰: 人名如日夜,或住或周行。
猶如駛流河,往而不複反。
四部之衆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老則色衰,所病自壞,形敗腐朽。
命終其然。
昔佛在毗舍離城彌猴池側普集講堂所。
佛告諸比丘,或有衆生自怙盛壯力無俦匹。
或恃無病自保康甯。
或恃财富生業無量。
或恃豪貴宗族成就。
或有老者集在衆中。
為人所毀稱為棄物。
爾時世尊觀察其人心有是非。
欲使衆人改往修來故說斯頌。
時毗舍離諸童子等聞此教誡。
或起無常無我之想。
或起不淨止觀之心。
或念安般守意頂法暖法忍法世間第一法。
或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
或有興發求無上道。
或有求辟支佛阿羅漢道。
爾時世尊以此一偈。
化毗舍離無數童子,以此因緣尋究本末。
為後世人現其大明。
亦使正法久存于世。
即于大衆而說頌曰: 老則色衰,所病自壞,形敗腐朽。
命終其然。
時諸童子聞佛所說,作禮而去。
是身不久,還歸于地,神識已離。
骨幹獨存。
昔佛在毗舍離甘梨園中。
爾時阿梵和利自怙色貌與世無雙。
進過人貌退及天形。
形範端嚴視無厭足。
然家裡财富不可稱限。
饒财多寶七珍備足。
時阿梵和利嚴飾羽寶之車。
自嚴莊校飾沐浴澡洗香華芬薰。
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是時衆多比丘。
欲愛未斷在凡夫地。
見阿梵和利來至佛所。
皆興愛欲起不淨想。
佛知其意即告之曰:雲何比丘。
阿梵和利者受四大形。
臭處穢污無一可貪。
比丘當知。
此阿梵和利如是不久。
當卧好高廣床上衣裳芬薰價直一億。
于彼床上忽然命終。
舁詣冢圹取耶旬之。
時諸比丘聞之愕然。
無常迅急不避老少。
此人形貌世之希有。
受如是形便當棄捐在于冢間。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尋究本末。
為後世人示現大明。
亦使正法久存于世。
即于衆中而說頌曰:其中四部衆聞此教誡。
或起無常無我之想。
或起不淨止觀之心。
或念安般守意頂法暖法忍法世間第一法。
或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
或有興發求無上道。
或有求辟支佛阿羅漢道。
爾時世尊以此一偈。
化毗舍離無數童子,以此因緣而說頌曰: 是身不久,還歸于地,神識已離。
骨幹獨存。
時諸大衆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是身何用,恒漏臭處,為病所困。
有老死患。
昔佛在迦惟羅國尼拘類園中。
彼國人民恒自恃怙。
豪族富貴軀力強壯。
所行自由誇無俦匹。
彼有一人族姓最強身生瘡痍。
膿血流溢。
晝夜不息臭穢不淨。
見皆掩鼻疼痛苦惱。
衆人見者無不厭患。
佛知其心而告之曰:夫人受身四大一類。
六門流溢與彼不異。
一切人身患苦之室。
安止苦惱憂畏萬端。
時諸釋種聞佛教戒。
或起無常無我之想。
或起不淨止觀之心。
或念安般守意頂法暖法忍法世間第一法。
或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
或有興發求無上道。
或求辟支佛道阿羅漢道。
爾時世尊以此一偈。
化彼釋種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一長者請佛及比丘僧。
時比丘僧往彼家。
如來不往遣信迎食。
所以如來遣信迎食有二因緣。
雲何為二。
一者欲與諸天說法。
二者瞻視病人。
是時世尊遍觀比丘皆悉受請。
即取鑰母開一房門。
見一比丘抱患頓笃卧大小便不能轉側。
爾時世尊知而問曰:汝有何患卧着床褥大小便利不能轉側。
時彼比丘受性質直内無奸宄。
報世尊曰:受性闇鈍恒懷懈慢。
初不勸佐瞻視馀人。
是故今日無看我者,今實孤窮所怙無處。
爾時世尊躬抱出在門外。
除去不淨湔浣坐具。
複取淨水用洗其身。
便與着衣敷新坐具還卧房中。
如來躬自舒手為枕。
告比丘曰:汝不加
複憶佛語如來亦說無常者苦也。
時修行人内自忖度。
生死如是誰肯樂者,心已厭患不染四流。
願于泥洹速取滅度。
或于中間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清淨無瑕穢。
見彼行人處在深山。
精勤學道不斷聖族。
因此緣本尋究根源。
為後衆生示現大明。
亦使正法久存于世。
即集大衆而說斯偈。
逝者不還,盡欲勤力,魚被熾然。
生苦死厄。
人名如日夜,或住或周行。
猶如駛流河,往而不複反。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諸佛世尊凡常說法。
相時相宜觀察人意。
或有衆生計身是常。
昨五陰身今日不異。
愚者意迷。
謂陰不衰猶河逝駛。
前非後流後非前流。
去者永逝來者不停。
人亦如是,前行非後行後行非前行。
造功德人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觀四大身以譬流河。
分别思惟至無漏境。
優婆塞優婆夷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
比丘比丘尼得阿羅漢。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清淨無瑕穢。
見彼四部衆分别五陰成敗所趣。
爾時世尊尋究本末。
為後衆生示現大明。
亦使正法久存于世。
爾時世尊集于大衆。
而說頌曰: 人名如日夜,或住或周行。
猶如駛流河,往而不複反。
四部之衆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老則色衰,所病自壞,形敗腐朽。
命終其然。
昔佛在毗舍離城彌猴池側普集講堂所。
佛告諸比丘,或有衆生自怙盛壯力無俦匹。
或恃無病自保康甯。
或恃财富生業無量。
或恃豪貴宗族成就。
或有老者集在衆中。
為人所毀稱為棄物。
爾時世尊觀察其人心有是非。
欲使衆人改往修來故說斯頌。
時毗舍離諸童子等聞此教誡。
或起無常無我之想。
或起不淨止觀之心。
或念安般守意頂法暖法忍法世間第一法。
或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
或有興發求無上道。
或有求辟支佛阿羅漢道。
爾時世尊以此一偈。
化毗舍離無數童子,以此因緣尋究本末。
為後世人現其大明。
亦使正法久存于世。
即于大衆而說頌曰: 老則色衰,所病自壞,形敗腐朽。
命終其然。
時諸童子聞佛所說,作禮而去。
是身不久,還歸于地,神識已離。
骨幹獨存。
昔佛在毗舍離甘梨園中。
爾時阿梵和利自怙色貌與世無雙。
進過人貌退及天形。
形範端嚴視無厭足。
然家裡财富不可稱限。
饒财多寶七珍備足。
時阿梵和利嚴飾羽寶之車。
自嚴莊校飾沐浴澡洗香華芬薰。
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是時衆多比丘。
欲愛未斷在凡夫地。
見阿梵和利來至佛所。
皆興愛欲起不淨想。
佛知其意即告之曰:雲何比丘。
阿梵和利者受四大形。
臭處穢污無一可貪。
比丘當知。
此阿梵和利如是不久。
當卧好高廣床上衣裳芬薰價直一億。
于彼床上忽然命終。
舁詣冢圹取耶旬之。
時諸比丘聞之愕然。
無常迅急不避老少。
此人形貌世之希有。
受如是形便當棄捐在于冢間。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尋究本末。
為後世人示現大明。
亦使正法久存于世。
即于衆中而說頌曰:其中四部衆聞此教誡。
或起無常無我之想。
或起不淨止觀之心。
或念安般守意頂法暖法忍法世間第一法。
或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
或有興發求無上道。
或有求辟支佛阿羅漢道。
爾時世尊以此一偈。
化毗舍離無數童子,以此因緣而說頌曰: 是身不久,還歸于地,神識已離。
骨幹獨存。
時諸大衆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是身何用,恒漏臭處,為病所困。
有老死患。
昔佛在迦惟羅國尼拘類園中。
彼國人民恒自恃怙。
豪族富貴軀力強壯。
所行自由誇無俦匹。
彼有一人族姓最強身生瘡痍。
膿血流溢。
晝夜不息臭穢不淨。
見皆掩鼻疼痛苦惱。
衆人見者無不厭患。
佛知其心而告之曰:夫人受身四大一類。
六門流溢與彼不異。
一切人身患苦之室。
安止苦惱憂畏萬端。
時諸釋種聞佛教戒。
或起無常無我之想。
或起不淨止觀之心。
或念安般守意頂法暖法忍法世間第一法。
或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
或有興發求無上道。
或求辟支佛道阿羅漢道。
爾時世尊以此一偈。
化彼釋種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一長者請佛及比丘僧。
時比丘僧往彼家。
如來不往遣信迎食。
所以如來遣信迎食有二因緣。
雲何為二。
一者欲與諸天說法。
二者瞻視病人。
是時世尊遍觀比丘皆悉受請。
即取鑰母開一房門。
見一比丘抱患頓笃卧大小便不能轉側。
爾時世尊知而問曰:汝有何患卧着床褥大小便利不能轉側。
時彼比丘受性質直内無奸宄。
報世尊曰:受性闇鈍恒懷懈慢。
初不勸佐瞻視馀人。
是故今日無看我者,今實孤窮所怙無處。
爾時世尊躬抱出在門外。
除去不淨湔浣坐具。
複取淨水用洗其身。
便與着衣敷新坐具還卧房中。
如來躬自舒手為枕。
告比丘曰:汝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