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七十九

關燈
聚。

    於馀有情布施福業。

    百倍為勝千倍為勝。

    乃至邬波尼殺昙倍亦複為勝。

    所以者何。

    菩薩勸發回向之心。

    能令自身及有情類俱證無上正等菩提。

     又滿慈子。

    諸菩薩衆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先應修習方便善巧。

    随所修習方便善巧修行布施。

    随所修行布施福業。

    回向無上正等菩提願諸有情皆同證得一切智智。

    如是菩薩方便善巧。

    能令自他俱獲勝利。

    若諸菩薩修行布施。

    不先修習方便善巧。

    設經克伽沙數劫住修行布施。

    不能發心與有情共回向菩提。

    不能攝受所修布施波羅蜜多。

    不能證得本所希求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

    設諸有情持廣大器量。

    等三千三千世界。

    至菩薩所語菩薩言:我等今須滿此器物願疾施與。

    菩薩於彼不起異心。

    但起是心定當施與。

    謂終不起瞋恨之心。

    如是有情輕觸於我。

    亦複不起不施與心。

    謂我如何施彼多物。

    亦複不起無财寶心。

    謂我雲何能辦爾許種種财寶。

    滿彼有情所持量等大千界器。

    但作是念。

    我今為彼修勝神通種種方便集諸财寶。

    必令求者所願滿足。

    菩薩爾時熾然精進。

    作大加行求勝神通。

    欲集珍财施來求者,攝受精進波羅蜜多。

    既得神通多集财寶。

    施來求者令滿所願。

    攝受布施波羅蜜多。

    如是名為諸菩薩衆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發廣大心常無厭惓。

    由斯疾證無上菩提。

    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又滿慈子。

    諸菩薩摩诃薩應愍有情而行布施。

    應住慈心與有情樂而行布施。

    應住悲心拔有情苦而行布施。

    應住喜心慶有情類離苦得樂而行布施。

    應住舍心於有情類平等饒益而行布施。

    如是施已應生是心。

    我所作福及所作善。

    普施十方諸有情類。

    令永解脫惡趣生死。

    未發無上菩提心者令速發心。

    已發無上菩提心者令永不退。

    若於無上正等菩提已不退者令速圓滿一切智智。

    是諸菩薩若時若時。

    舍福善根施有情類。

    此諸菩薩爾時爾時善根增長。

    是諸菩薩若時若時。

    以所修善與有情共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願同證得一切智智。

    此諸菩薩爾時爾時善根增益。

    又滿慈子。

    譬如真金若時若時镕煉燒打爾時爾時光色轉盛。

    若時若時光色轉盛。

    爾時爾時展轉調柔堪為器具。

    如是菩薩若時若時。

    以所作善與有情共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願同證得一切智智。

    爾時爾時善根轉盛。

    若時若時善根轉盛。

    爾時爾時展轉鄰近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

    如有女人磨瑩鏡面。

    若時若時加功磨瑩。

    爾時爾時鏡轉明淨。

    若時若時鏡轉明淨。

    爾時爾時鏡面無垢衆像皆現。

    如是菩薩若時若時。

    以所作福及所作善。

    決定回向一切智智。

    爾時爾時能普施與十方世界一切有情。

    令永解脫惡趣生死。

    未發無上菩提心者令速發心。

    已發無上菩提心者令永不退。

    若於無上正等菩提已不退者令速圓滿一切智智。

    此諸菩薩若時若時。

    舍己善根施有情類。

    爾時爾時善根轉盛。

    若時若時善根轉盛。

    爾時爾時展轉鄰近一切智智。

    如是菩薩方便善巧。

    回向所求一切智智。

    令諸功德漸漸增長。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能盡未來饒益一切。

    又滿慈子。

    雲何菩薩多行布施攝受少福。

    雲何菩薩少行布施攝受多福。

    雲何菩薩少行布施攝受少福。

    雲何菩薩多行布施攝受多福。

    若諸菩薩雖經克伽沙數大劫恒舍無量無數珍财。

    普施十方諸有情類。

    而不回向無上菩提。

    願與有情皆同證得一切智智。

    如是菩薩多行布施攝受少福。

    若諸菩薩雖經少時施有情類少分财物。

    而能回向無上菩提。

    願與有情皆同證得一切智智。

    如是菩薩少行布施攝受多福。

    若諸菩薩經於少時。

    施有情類少分财物。

    不能回向無上菩提。

    願與有情皆同證得一切智智。

    如是菩薩少行布施攝受少福。

    若諸菩薩經於克伽沙數大劫。

    恒舍無量無數珍财。

    普施十方諸有情類。

    複能回向無上菩提。

    願與有情皆同證得一切智智。

    如是菩薩多行布施攝受多福。

    是故菩薩摩诃薩衆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應以善根與有情共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願與有情皆同證得一切智智。

     若菩薩摩诃薩欲能攝受無量福蘊。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疾能證得一切智智。

    常應不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诃薩常不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是菩薩摩诃薩便能攝受無量福蘊。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何以故?滿慈子。

    若諸菩薩常不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是諸菩薩刹那刹那功德善根漸漸增長。

    由斯疾證無上菩提。

    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是故菩薩欲與有情常作利益安樂事者,一切行中常勤修習方便善巧。

    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願與有情作大饒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