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七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以為嚴飾。
十千小城周匝圍繞。
有四園苑妙花莊嚴。
悅意功德孔雀遊戲。
於四時中歡娛適樂。
有四大池七寶為岸。
縱廣正等半逾繕那。
純以紫金而為階道。
其底遍布妙好金沙。
池中有水具八功德。
寶花氛馥間列其中。
凫雁鴛鴦衆鳥遊集。
岸列諸樹白檀赤檀屍利沙等。
上有鹦鹉舍利衆鳥翔集遊戲。
有轉輪王名曰治世。
七寶具足王四大洲。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於諸佛所深植善根。
大菩提心得不退轉。
内宮眷屬七十千人。
形貌端嚴承事寶女。
鹹發無上正等覺心。
彼轉輪王具有千子。
大力勇健能摧怨敵。
具二十八大丈夫相。
亦發無上正等覺心。
爾時功德寶王如來。
将諸聲聞及菩薩衆複與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
前後圍繞将入無垢莊嚴大城。
時彼輪王七寶導從。
與其千子内宮眷屬。
出城奉迎禮敬請入。
施設種種微妙供養。
爾時世尊及諸眷屬。
受供養已欲還本處。
治世輪王與七寶等。
出城奉送尋即還宮。
時轉輪王忽自歎曰:人身無常富貴如夢。
諸根不缺正信尚難。
況值如來得聞妙法。
不為希有如優昙花。
時彼千子知其父王戀仰世尊樂聞正法。
即為營造牛頭栴檀廣大妙台。
七寶嚴飾其檀一兩直贍部洲。
此台南北長十三逾繕那。
東西複廣十逾繕那。
衆寶莊嚴四角大柱。
於其台下有千寶輪成已共持奉獻其父。
時王受已而贊之言:善哉善哉!快知我意。
欲詣佛所聽受正法。
千子爾時複於台内造師子座。
安處父王令諸宮人前後圍繞。
其台周匝垂妙金鈴。
懸缯幡蓋覆七寶網。
複散種種珍異香花。
燒無價香香泥塗飾。
時王千子各捧一輪。
猶若鵝王騰空詣佛。
安詳置地往如來所。
到已頂禮世尊雙足。
右繞七匝退立一面。
時彼輪王内宮眷屬從寶台下。
王去寶冠及内眷屬。
皆脫寶履前詣佛所。
頂禮雙足右繞七匝退坐一面。
爾時功德寶王如來告治世言:大王。
今者為聞正法來至此耶。
時轉輪王即從座起。
整理裳服白言:世尊,何等名為所聞正法。
佛贊王曰:善哉善哉!汝今乃能為天人衆得利樂故問深正法。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當為大王分别解說。
治世白佛。
唯然願聞。
爾時世尊告彼王曰:大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所達一切平等法性名為正法。
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空無相無願等。
所達一切平等法性名為正法。
爾時治世複白佛言:世尊,雲何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於大乘中恒得勝進而不退堕。
佛告治世。
大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因正信力而得勝進。
何者正信。
謂知諸法不生不滅本性寂靜。
常能親近正行之人。
不應作法終不造作。
心離散亂聽受正法。
不見彼說不見我聽。
勤修正行疾得神通。
有所堪能化有情類。
而終不見我有神通。
能化有情彼受我化。
何以故?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都不見我不見有情。
二處平等則得勝進而不退堕。
大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攝護諸根不令取著。
於資生具起無常想。
知法寂靜命如假借。
大王當知。
如是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於大乘中心不放逸。
大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於其夢中尚不忘失菩提之心。
化諸有情令修佛道。
持諸善根施有情類。
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見佛神力歡喜贊歎。
大王當知。
如是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方便善巧速成無上正等菩提。
是故大王。
當勤精進。
處尊貴位莫生放逸。
若菩薩摩诃薩欲求法者勿著五欲。
何以故?一切異生於欲無厭。
得聖智者則能舍之。
人身無常壽量短促。
大王。
今者應善了知。
厭離世間求出世道。
大王。
應以供養如來所獲善根回向四事。
一者自在無盡二者正法無荊三者妙智無荊四者辯才無荊此四回向與深般若波羅蜜多同皆無荊大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應淨修持身語意戒。
何以故?為欲引發聞思修故。
以方便力化諸有情。
以般若力降伏衆魔。
成就願力行不違言:時轉輪王聞佛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歡喜踴躍得未曾有。
即取寶冠自解嬰珞。
長跪敬捧供養如來。
舍四大洲皆以奉佛。
願以此福常修梵行。
學深般若波羅蜜多。
以決定心為有情類。
趣向無上正等菩提。
王宮女人聞佛說法。
皆生歡喜發菩提心。
各脫上衣解寶嬰珞。
奉施功德寶王如來。
王以寶台師子座等。
又奉上佛而求出家。
時彼如來贊治世曰:王能如是甚為善哉!今者所行不違昔願。
應勤修習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
過去諸佛修此法故。
得成無上正等菩提。
未來諸佛亦複如是,爾時治世複白佛言:諸菩薩摩诃薩修行布施。
與深般若波羅蜜多為異不異。
佛告治世。
夫布施者若無般若波羅蜜多。
但得施名非到彼岸。
要由般若
十千小城周匝圍繞。
有四園苑妙花莊嚴。
悅意功德孔雀遊戲。
於四時中歡娛適樂。
有四大池七寶為岸。
縱廣正等半逾繕那。
純以紫金而為階道。
其底遍布妙好金沙。
池中有水具八功德。
寶花氛馥間列其中。
凫雁鴛鴦衆鳥遊集。
岸列諸樹白檀赤檀屍利沙等。
上有鹦鹉舍利衆鳥翔集遊戲。
有轉輪王名曰治世。
七寶具足王四大洲。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於諸佛所深植善根。
大菩提心得不退轉。
内宮眷屬七十千人。
形貌端嚴承事寶女。
鹹發無上正等覺心。
彼轉輪王具有千子。
大力勇健能摧怨敵。
具二十八大丈夫相。
亦發無上正等覺心。
爾時功德寶王如來。
将諸聲聞及菩薩衆複與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
前後圍繞将入無垢莊嚴大城。
時彼輪王七寶導從。
與其千子内宮眷屬。
出城奉迎禮敬請入。
施設種種微妙供養。
爾時世尊及諸眷屬。
受供養已欲還本處。
治世輪王與七寶等。
出城奉送尋即還宮。
時轉輪王忽自歎曰:人身無常富貴如夢。
諸根不缺正信尚難。
況值如來得聞妙法。
不為希有如優昙花。
時彼千子知其父王戀仰世尊樂聞正法。
即為營造牛頭栴檀廣大妙台。
七寶嚴飾其檀一兩直贍部洲。
此台南北長十三逾繕那。
東西複廣十逾繕那。
衆寶莊嚴四角大柱。
於其台下有千寶輪成已共持奉獻其父。
時王受已而贊之言:善哉善哉!快知我意。
欲詣佛所聽受正法。
千子爾時複於台内造師子座。
安處父王令諸宮人前後圍繞。
其台周匝垂妙金鈴。
懸缯幡蓋覆七寶網。
複散種種珍異香花。
燒無價香香泥塗飾。
時王千子各捧一輪。
猶若鵝王騰空詣佛。
安詳置地往如來所。
到已頂禮世尊雙足。
右繞七匝退立一面。
時彼輪王内宮眷屬從寶台下。
王去寶冠及内眷屬。
皆脫寶履前詣佛所。
頂禮雙足右繞七匝退坐一面。
爾時功德寶王如來告治世言:大王。
今者為聞正法來至此耶。
時轉輪王即從座起。
整理裳服白言:世尊,何等名為所聞正法。
佛贊王曰:善哉善哉!汝今乃能為天人衆得利樂故問深正法。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當為大王分别解說。
治世白佛。
唯然願聞。
爾時世尊告彼王曰:大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所達一切平等法性名為正法。
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空無相無願等。
所達一切平等法性名為正法。
爾時治世複白佛言:世尊,雲何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於大乘中恒得勝進而不退堕。
佛告治世。
大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因正信力而得勝進。
何者正信。
謂知諸法不生不滅本性寂靜。
常能親近正行之人。
不應作法終不造作。
心離散亂聽受正法。
不見彼說不見我聽。
勤修正行疾得神通。
有所堪能化有情類。
而終不見我有神通。
能化有情彼受我化。
何以故?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都不見我不見有情。
二處平等則得勝進而不退堕。
大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攝護諸根不令取著。
於資生具起無常想。
知法寂靜命如假借。
大王當知。
如是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於大乘中心不放逸。
大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於其夢中尚不忘失菩提之心。
化諸有情令修佛道。
持諸善根施有情類。
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見佛神力歡喜贊歎。
大王當知。
如是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方便善巧速成無上正等菩提。
是故大王。
當勤精進。
處尊貴位莫生放逸。
若菩薩摩诃薩欲求法者勿著五欲。
何以故?一切異生於欲無厭。
得聖智者則能舍之。
人身無常壽量短促。
大王。
今者應善了知。
厭離世間求出世道。
大王。
應以供養如來所獲善根回向四事。
一者自在無盡二者正法無荊三者妙智無荊四者辯才無荊此四回向與深般若波羅蜜多同皆無荊大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應淨修持身語意戒。
何以故?為欲引發聞思修故。
以方便力化諸有情。
以般若力降伏衆魔。
成就願力行不違言:時轉輪王聞佛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歡喜踴躍得未曾有。
即取寶冠自解嬰珞。
長跪敬捧供養如來。
舍四大洲皆以奉佛。
願以此福常修梵行。
學深般若波羅蜜多。
以決定心為有情類。
趣向無上正等菩提。
王宮女人聞佛說法。
皆生歡喜發菩提心。
各脫上衣解寶嬰珞。
奉施功德寶王如來。
王以寶台師子座等。
又奉上佛而求出家。
時彼如來贊治世曰:王能如是甚為善哉!今者所行不違昔願。
應勤修習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
過去諸佛修此法故。
得成無上正等菩提。
未來諸佛亦複如是,爾時治世複白佛言:諸菩薩摩诃薩修行布施。
與深般若波羅蜜多為異不異。
佛告治世。
夫布施者若無般若波羅蜜多。
但得施名非到彼岸。
要由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