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六十六

關燈


    時最勝天。

    既蒙佛許踴躍歡喜。

    便白佛言:世尊,雲何諸菩薩摩诃薩修學一法能通達一切法。

    佛告最勝。

    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是深義。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如汝所疑當為開釋。

    最勝天曰:唯然願聞。

    爾時世尊告最勝曰: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修學一法能通達一切法者,所謂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則能通達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方便善巧妙願力智波羅蜜多。

    天王。

    雲何諸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能通達布施波羅蜜多。

    天王當知。

    若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則能行妙法施波羅蜜多。

    謂以淨心無所希願。

    為他說法不求名利但為滅苦。

    不見我能為彼說法。

    不見彼聽。

    無二無别自性離故。

    若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則能行無畏施波羅蜜多。

    謂觀有情猶如父母兄弟親戚。

    令一切衆鹹親附我。

    何以故?無始時來流轉六趣皆為親戚。

    若諸有情在怖畏難。

    尚以身命而救拔之。

    況應於彼而加惱害。

    不見我能施彼無畏不見彼受。

    無二無别自性離故。

    若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則能行資生施波羅蜜多。

    謂随有情所須資具種種布施。

    令其受行十善業道。

    不見我能施彼資具不見彼受。

    無二無别自性離故。

    若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則能行亡報施波羅蜜多。

    謂行施時不望果報。

    菩薩法爾自應布施。

    不見我能行亡報施不見施報。

    無二無别自性離故。

    若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則能行大悲施波羅蜜多。

    謂見有情貧窮老病無救濟者,起大悲心而發誓願。

    我得無上正等覺時。

    為諸有情作歸依處。

    為有情故以少善根回向菩提。

    亦不分别我能救濟受救濟者,無二無别自性離故。

    若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則能行恭敬施波羅蜜多。

    謂随有情所須之物。

    尋自敬奉不令疲倦。

    不見我能行恭敬施不見彼受。

    無二無别自性離故。

    若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則能行尊重施波羅蜜多。

    謂於有情起師僧想。

    或父母想尊重心施。

    若無财物惠以善言:不見我能行尊重施不見彼受。

    無二無别自性離故。

    若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則能行供養施波羅蜜多。

    謂見制多若僧住處則應掃灑。

    以諸花香及燈明等而為供養。

    若見尊像正法毀缺。

    即應精勤修治供養。

    若見僧衆應以飲食卧具醫藥而供養之。

    不見我能行供養施不見彼受。

    無二無别自性離故。

    若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則能行無依施波羅蜜多。

    謂行施時不作是念。

    願以此施得生天人。

    作天人王富貴受樂。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亦不取求。

    無所得故。

    天王。

    是名諸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能通達布施波羅蜜多。

    天王。

    雲何諸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能通達淨戒波羅蜜多。

    天王當知。

    若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則能行淨戒波羅蜜多。

    謂諸菩薩作是思惟。

    佛於淨教毗奈耶中。

    說别解脫相應戒經。

    菩薩應學不見戒相及能受持。

    不著戒見亦不著我。

    無二無别自性離故。

    若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則能行淨戒波羅蜜多。

    謂諸菩薩作是思惟。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非唯受持淨戒。

    便得要應遍學菩薩戒行。

    戒性清涼寂靜不起。

    無二無别自性離故。

    若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則能行淨戒波羅蜜多。

    謂諸菩薩作是思惟。

    雲何持戒能斷煩惱。

    煩惱三種謂貪瞋癡。

    此又各三即上中下。

    斷此煩惱應知對治。

    貪增上者修不淨觀。

    具足觀身三十六物。

    瞋增上者修慈悲觀。

    癡增上者修緣起觀。

    不見能觀及所觀法。

    無二無别自性離故。

    若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則能行淨戒波羅蜜多。

    謂諸菩薩作是思惟。

    雲何菩薩應正遠離不正思惟。

    謂諸菩薩不起是心。

    我行寂靜行離行空行。

    諸馀沙門婆羅門等。

    皆處喧雜不樂空行。

    見無二别知自性離。

    即能遠離不正思惟。

    若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則能行淨戒波羅蜜多。

    謂諸菩薩雖知諸法離而深畏衆罪。

    如佛所說應持淨戒。

    修諸福業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於少罪中應懷大懼不與同止。

    以世尊說譬如毒藥多少俱害。

    若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則能行淨戒波羅蜜多。

    謂諸菩薩常生怖畏信行相應。

    設空閑處獨守無侶。

    有沙門等赍持金銀及吠琉璃真珠等寶以寄菩薩。

    於中不起貪著取心作是思惟。

    世尊常說甯當自割身肉啖之。

    而於他财不與弗齲若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則能行淨戒波羅蜜多。

    謂諸菩薩持戒堅固。

    若諸惡魔及魔眷屬。

    以妙色形逼試菩薩。

    菩薩於彼心不動遙作是思惟。

    世尊常說。

    色等諸法如夢幻化。

    無二無别自性離故。

    若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則能行淨戒波羅蜜多。

    謂諸菩薩雖勤持戒。

    而不希求人天王位。

    身離三過。

    語無四失。

    意免三愆。

    如是持戒不見我持不見戒相。

    無二無别自性離故。

    天王。

    是名諸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能通達淨戒波羅蜜多。

    天王。

    雲何諸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能通達安忍波羅蜜多。

    天王當知。

    若菩薩摩诃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則能行安忍波羅蜜多。

    謂諸菩薩常學内忍。

    憂悲苦惱皆悉不随。

    亦學外忍若他打罵欺奪淩辱終不生瞋。

    亦學法忍如世尊說。

    甚深實性無法無我。

    無生寂靜即是涅槃。

    聞如是說心不驚怖。

    作是思惟。

    不學是法。

    雲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