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五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間緣所緣緣增上緣空法性無邊際。
無明空法性無邊際。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空法性無邊際。
複次善現,色蘊心無邊際色蘊心行生故。
受想行識蘊心無邊際受蘊等心行生故。
眼處心無邊際眼處心行生故。
耳鼻舌身意處心無邊際耳處等心行生故。
色處心無邊際色處心行生故。
聲香味觸法處心無邊際聲處等心行生故。
眼界心無邊際眼界心行生故。
耳鼻舌身意界心無邊際耳界等心行生故。
色界心無邊際色界心行生故。
聲香味觸法界心無邊際聲界等心行生故。
眼識界心無邊際眼識界心行生故。
耳鼻舌身意識界心無邊際耳識界等心行生故。
眼觸心無邊際眼觸心行生故。
耳鼻舌身意觸心無邊際耳觸等心行生故。
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心無邊際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心行生故。
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心無邊際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等心行生故。
地界心無邊際地界心行生故。
水火風空識界心無邊際水界等心行生故。
因緣心無邊際因緣心行生故。
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心無邊際等無間緣等心行生故。
無明心無邊際無明心行生故。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心無邊際行等心行生故。
複次善現,色蘊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受想行識蘊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眼處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耳鼻舌身意處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色處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聲香味觸法處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眼界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耳鼻舌身意界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色界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聲香味觸法界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眼識界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耳鼻舌身意識界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眼觸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耳鼻舌身意觸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地界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水火風空識界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因緣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無明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複次善現,色蘊無動。
受想行識蘊無動。
眼處無動。
耳鼻舌身意處無動。
色處無動。
聲香味觸法處無動。
眼界無動。
耳鼻舌身意界無動。
色界無動。
聲香味觸法界無動。
眼識界無動。
耳鼻舌身意識界無動。
眼觸無動。
耳鼻舌身意觸無動。
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無動。
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動。
地界無動。
水火風空識界無動。
因緣無動。
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無動。
無明無動。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無動。
複次善現,色蘊如師子吼。
受想行識蘊如師子吼。
眼處如師子吼。
耳鼻舌身意處如師子吼。
色處如師子吼。
聲香味觸法處如師子吼。
眼界如師子吼。
耳鼻舌身意界如師子吼。
色界如師子吼。
聲香味觸法界如師子吼。
眼識界如師子吼。
耳鼻舌身意識界如師子吼。
眼觸如師子吼。
耳鼻舌身意觸如師子吼。
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如師子吼。
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如師子吼。
地界如師子吼。
水火風空識界如師子吼。
因緣如師子吼。
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如師子吼。
無明如師子吼。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如師子吼。
善現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若能如是思惟觀察覺悟蘊等。
随順般若波羅蜜多。
便能遠離诳谄作意。
亦能遠離憍慢作意。
亦能遠離自贊作意。
亦能遠離毀他作意。
亦能遠離我想作意。
亦能遠離名利作意。
亦能遠離五蓋作意。
亦能遠離嫉慳作意。
由此亦能圓滿一切難得希有真淨功德。
亦能圓滿嚴淨佛土。
亦能圓滿無上佛法。
所謂無上正等菩提。
時薄伽梵。
說是經已,無量菩薩摩诃薩衆慈氏菩薩而為上首。
具壽善現及舍利子阿難陀等諸大聲聞。
并諸天龍阿素洛等一切大衆。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第五會序(西明寺沙門玄則撰) 蓋聞申申夭夭。
宴居而欲流誨。
憤憤悱悱。
離座而思請益。
況深慈之遠鞠。
遍知之委照。
妙感之潛通。
玄機之盛扣。
其於說也。
何能已乎。
神運之來。
亟諧景集。
靈山之上。
複動希聲。
良由心塗易蕪。
情霭難拂。
滞識象之為識。
昧空色之即空。
豈知夫法體法如。
不一不二。
性相唯寂。
言慮莫尋。
既無一在而可舒。
又無不在而可卷。
諒非兆朕之可導。
又非塵躅之可随。
斯則行不行矣。
住不住矣。
觀無二之性。
與二不二。
則非一之名。
在一恒一。
故紛之則萬舛。
澄之則一如。
一如未限而義區之。
一義未易而名異之。
一名未改而想貿之。
一想未派而取亂之。
過此以往其不涯矣。
故正乘之與大心。
回向之與随喜。
忘之則戒定慧蘊。
存之則想心見倒。
夫見生死者三有。
著涅槃者二乘。
是故知生死空。
斯出三界矣。
知涅槃空。
斯過二地矣。
釋五花之授記。
乃證菩提。
搋七寶之校量。
方深福德。
天供天護。
加頂贊而徒殷。
神咒神珠。
語靈祥而不極。
鋪惟此會未傳茲壤。
凡二十四品。
今譯充十卷。
其亹通韻。
新新渴奉者,固當不以抵羽而輕積珍矣。
無明空法性無邊際。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空法性無邊際。
複次善現,色蘊心無邊際色蘊心行生故。
受想行識蘊心無邊際受蘊等心行生故。
眼處心無邊際眼處心行生故。
耳鼻舌身意處心無邊際耳處等心行生故。
色處心無邊際色處心行生故。
聲香味觸法處心無邊際聲處等心行生故。
眼界心無邊際眼界心行生故。
耳鼻舌身意界心無邊際耳界等心行生故。
色界心無邊際色界心行生故。
聲香味觸法界心無邊際聲界等心行生故。
眼識界心無邊際眼識界心行生故。
耳鼻舌身意識界心無邊際耳識界等心行生故。
眼觸心無邊際眼觸心行生故。
耳鼻舌身意觸心無邊際耳觸等心行生故。
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心無邊際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心行生故。
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心無邊際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等心行生故。
地界心無邊際地界心行生故。
水火風空識界心無邊際水界等心行生故。
因緣心無邊際因緣心行生故。
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心無邊際等無間緣等心行生故。
無明心無邊際無明心行生故。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心無邊際行等心行生故。
複次善現,色蘊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受想行識蘊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眼處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耳鼻舌身意處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色處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聲香味觸法處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眼界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耳鼻舌身意界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色界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聲香味觸法界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眼識界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耳鼻舌身意識界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眼觸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耳鼻舌身意觸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地界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水火風空識界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因緣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無明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善不善乃至不可得。
複次善現,色蘊無動。
受想行識蘊無動。
眼處無動。
耳鼻舌身意處無動。
色處無動。
聲香味觸法處無動。
眼界無動。
耳鼻舌身意界無動。
色界無動。
聲香味觸法界無動。
眼識界無動。
耳鼻舌身意識界無動。
眼觸無動。
耳鼻舌身意觸無動。
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無動。
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動。
地界無動。
水火風空識界無動。
因緣無動。
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無動。
無明無動。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無動。
複次善現,色蘊如師子吼。
受想行識蘊如師子吼。
眼處如師子吼。
耳鼻舌身意處如師子吼。
色處如師子吼。
聲香味觸法處如師子吼。
眼界如師子吼。
耳鼻舌身意界如師子吼。
色界如師子吼。
聲香味觸法界如師子吼。
眼識界如師子吼。
耳鼻舌身意識界如師子吼。
眼觸如師子吼。
耳鼻舌身意觸如師子吼。
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如師子吼。
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如師子吼。
地界如師子吼。
水火風空識界如師子吼。
因緣如師子吼。
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如師子吼。
無明如師子吼。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如師子吼。
善現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若能如是思惟觀察覺悟蘊等。
随順般若波羅蜜多。
便能遠離诳谄作意。
亦能遠離憍慢作意。
亦能遠離自贊作意。
亦能遠離毀他作意。
亦能遠離我想作意。
亦能遠離名利作意。
亦能遠離五蓋作意。
亦能遠離嫉慳作意。
由此亦能圓滿一切難得希有真淨功德。
亦能圓滿嚴淨佛土。
亦能圓滿無上佛法。
所謂無上正等菩提。
時薄伽梵。
說是經已,無量菩薩摩诃薩衆慈氏菩薩而為上首。
具壽善現及舍利子阿難陀等諸大聲聞。
并諸天龍阿素洛等一切大衆。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第五會序(西明寺沙門玄則撰) 蓋聞申申夭夭。
宴居而欲流誨。
憤憤悱悱。
離座而思請益。
況深慈之遠鞠。
遍知之委照。
妙感之潛通。
玄機之盛扣。
其於說也。
何能已乎。
神運之來。
亟諧景集。
靈山之上。
複動希聲。
良由心塗易蕪。
情霭難拂。
滞識象之為識。
昧空色之即空。
豈知夫法體法如。
不一不二。
性相唯寂。
言慮莫尋。
既無一在而可舒。
又無不在而可卷。
諒非兆朕之可導。
又非塵躅之可随。
斯則行不行矣。
住不住矣。
觀無二之性。
與二不二。
則非一之名。
在一恒一。
故紛之則萬舛。
澄之則一如。
一如未限而義區之。
一義未易而名異之。
一名未改而想貿之。
一想未派而取亂之。
過此以往其不涯矣。
故正乘之與大心。
回向之與随喜。
忘之則戒定慧蘊。
存之則想心見倒。
夫見生死者三有。
著涅槃者二乘。
是故知生死空。
斯出三界矣。
知涅槃空。
斯過二地矣。
釋五花之授記。
乃證菩提。
搋七寶之校量。
方深福德。
天供天護。
加頂贊而徒殷。
神咒神珠。
語靈祥而不極。
鋪惟此會未傳茲壤。
凡二十四品。
今譯充十卷。
其亹通韻。
新新渴奉者,固當不以抵羽而輕積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