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四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觀察稱量。
現前發起最尊最勝最上最妙随喜之心。
複持如是随喜俱行諸福業事。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彼於爾時方便善巧。
能不墜堕想心見倒。
爾時慈氏菩薩摩诃薩謂具壽善現言:若菩薩摩诃薩於自所起随喜回向俱行之心。
不作随喜回向心想。
於所念佛及諸弟子所有功德。
不作諸佛及諸弟子功德之想。
於諸天人阿素洛等所種善根。
不作天人阿素洛等善根之想。
而能随喜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是菩薩摩诃薩所起随喜回向之心。
則不堕於想心見倒。
若菩薩摩诃薩於自所起随喜回向俱行之心。
要作随喜回向心想。
於所念佛及諸弟子所有功德作所念佛及諸弟子功德之想。
於諸天人阿素洛等所種善根。
作諸天人阿素洛等善根之想。
方能随喜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是菩薩摩诃薩所起随喜回向之心。
則便堕於想心見倒。
諸菩薩摩诃薩以如是心念一切佛及諸弟子功德善根。
正知此心盡滅離變。
非能随喜。
正知彼法。
其性亦然。
非所随喜。
又正了達。
能回向心法性亦爾。
非能回向及正了知所回向法其性亦爾。
非所回向。
若有能依如是所說,随喜回向。
是正非邪。
諸菩薩摩诃薩皆應發起如是随喜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诃薩。
普於過去斷諸有路絕戲論道。
諸佛世尊從初發心乃至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展轉乃至入無馀依般涅槃界。
如是乃至正法滅已,於其中間所有諸佛波羅蜜多相應善根。
若佛世尊授菩薩記波羅蜜多相應善根。
若佛世尊授獨覺記觀察緣起相應善根。
若佛世尊授聲聞記彼所發起施性戒性修性善根。
若有學位一切有漏無漏善根。
若無學位無漏善根。
若佛世尊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
若為利樂一切有情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若馀無量無數佛法。
若佛世尊宣說正法。
若於正法精勤修學勝解安住彼諸善根。
若於正法諸異生類所種善根。
若諸天龍阿素洛等聽聞正法及聞法已所種善根。
乃至傍生聽聞正法及聞法已所種善根。
若佛世尊般涅槃後諸人天等所種善根。
如是一切合集稱量。
現前發起最尊最勝最上最妙随喜之心。
複持如是随喜俱行諸福業事。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於如是時若正解了諸能随喜回向之法盡滅離變。
諸所随喜回向之法自性皆空。
雖如是知而能随喜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複於是時若正解了都無有法可能随喜回向於法。
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皆空。
空中都無能所随喜回向法故。
雖如是知而能随喜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是菩薩摩诃薩便能不堕想心見倒。
所以者何。
是菩薩摩诃薩於随喜心及所随喜功德善根不生執著。
於回向心及所回向無上菩提亦不執著。
由無執著不堕颠倒。
如是菩薩所起随喜回向之心。
名正無上随喜回向。
遠離一切虛妄分别。
若菩薩摩诃薩於能随喜回向之法。
起能随喜回向法想。
於所随喜回向之法。
起所随喜回向法想。
而起随喜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是菩薩摩诃薩所起随喜回向之心。
則便堕於想心見倒。
所起随喜回向皆邪。
菩薩應知方便遠離。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诃薩普於未來斷諸有路絕戲論道。
諸佛世尊從初發心乃至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展轉乃至入無馀依般涅槃界。
如是乃至正法滅已,於其中間所有諸佛波羅蜜多相應善根。
若佛世尊授菩薩記波羅蜜多相應善根。
若佛世尊授獨覺記觀察緣起相應善根。
若佛世尊授聲聞記彼所發起施性戒性修性善根。
若有學位一切有漏無漏善根。
若無學位無漏善根。
若佛世尊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
若為利樂一切有情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若馀無量無數佛法。
若佛世尊宣說正法。
若於正法精勤修學勝解安住彼諸善根。
若於正法諸異生類所種善根。
若諸天龍阿素洛等聽聞正法及聞法已所種善根。
乃至傍生聽聞正法及聞法已所種善根。
若佛世尊般涅槃後諸人天等所種善根。
如是一切合集稱量。
現前發起最尊最勝最上最妙随喜之心。
複持如是随喜俱行諸福業事。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於如是時若正解了諸能随喜回向之法盡滅離變。
諸所随喜回向之法自性皆空。
雖如是知而能随喜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複於是時若正解了都無有法可能随喜回向於法。
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皆空。
空中都無能所随喜回向法故。
雖如是知而能随喜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是菩薩摩诃薩便能不堕想心見倒。
所以者何。
是菩薩摩诃薩於随喜心及所随喜功德善根不生執著。
於回向心及所回向無上菩提亦不執著。
由無執著不堕颠倒。
如是菩薩所起随喜回向之心。
名正無上随喜回向。
遠離一切虛妄分别。
若菩薩摩诃薩於能随喜回向之法。
起能随喜回向法想。
於所随喜回向之法。
起所随喜回
現前發起最尊最勝最上最妙随喜之心。
複持如是随喜俱行諸福業事。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彼於爾時方便善巧。
能不墜堕想心見倒。
爾時慈氏菩薩摩诃薩謂具壽善現言:若菩薩摩诃薩於自所起随喜回向俱行之心。
不作随喜回向心想。
於所念佛及諸弟子所有功德。
不作諸佛及諸弟子功德之想。
於諸天人阿素洛等所種善根。
不作天人阿素洛等善根之想。
而能随喜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是菩薩摩诃薩所起随喜回向之心。
則不堕於想心見倒。
若菩薩摩诃薩於自所起随喜回向俱行之心。
要作随喜回向心想。
於所念佛及諸弟子所有功德作所念佛及諸弟子功德之想。
於諸天人阿素洛等所種善根。
作諸天人阿素洛等善根之想。
方能随喜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是菩薩摩诃薩所起随喜回向之心。
則便堕於想心見倒。
諸菩薩摩诃薩以如是心念一切佛及諸弟子功德善根。
正知此心盡滅離變。
非能随喜。
正知彼法。
其性亦然。
非所随喜。
又正了達。
能回向心法性亦爾。
非能回向及正了知所回向法其性亦爾。
非所回向。
若有能依如是所說,随喜回向。
是正非邪。
諸菩薩摩诃薩皆應發起如是随喜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诃薩。
普於過去斷諸有路絕戲論道。
諸佛世尊從初發心乃至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展轉乃至入無馀依般涅槃界。
如是乃至正法滅已,於其中間所有諸佛波羅蜜多相應善根。
若佛世尊授菩薩記波羅蜜多相應善根。
若佛世尊授獨覺記觀察緣起相應善根。
若佛世尊授聲聞記彼所發起施性戒性修性善根。
若有學位一切有漏無漏善根。
若無學位無漏善根。
若佛世尊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
若為利樂一切有情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若馀無量無數佛法。
若佛世尊宣說正法。
若於正法精勤修學勝解安住彼諸善根。
若於正法諸異生類所種善根。
若諸天龍阿素洛等聽聞正法及聞法已所種善根。
乃至傍生聽聞正法及聞法已所種善根。
若佛世尊般涅槃後諸人天等所種善根。
如是一切合集稱量。
現前發起最尊最勝最上最妙随喜之心。
複持如是随喜俱行諸福業事。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於如是時若正解了諸能随喜回向之法盡滅離變。
諸所随喜回向之法自性皆空。
雖如是知而能随喜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複於是時若正解了都無有法可能随喜回向於法。
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皆空。
空中都無能所随喜回向法故。
雖如是知而能随喜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是菩薩摩诃薩便能不堕想心見倒。
所以者何。
是菩薩摩诃薩於随喜心及所随喜功德善根不生執著。
於回向心及所回向無上菩提亦不執著。
由無執著不堕颠倒。
如是菩薩所起随喜回向之心。
名正無上随喜回向。
遠離一切虛妄分别。
若菩薩摩诃薩於能随喜回向之法。
起能随喜回向法想。
於所随喜回向之法。
起所随喜回向法想。
而起随喜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是菩薩摩诃薩所起随喜回向之心。
則便堕於想心見倒。
所起随喜回向皆邪。
菩薩應知方便遠離。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诃薩普於未來斷諸有路絕戲論道。
諸佛世尊從初發心乃至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展轉乃至入無馀依般涅槃界。
如是乃至正法滅已,於其中間所有諸佛波羅蜜多相應善根。
若佛世尊授菩薩記波羅蜜多相應善根。
若佛世尊授獨覺記觀察緣起相應善根。
若佛世尊授聲聞記彼所發起施性戒性修性善根。
若有學位一切有漏無漏善根。
若無學位無漏善根。
若佛世尊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
若為利樂一切有情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若馀無量無數佛法。
若佛世尊宣說正法。
若於正法精勤修學勝解安住彼諸善根。
若於正法諸異生類所種善根。
若諸天龍阿素洛等聽聞正法及聞法已所種善根。
乃至傍生聽聞正法及聞法已所種善根。
若佛世尊般涅槃後諸人天等所種善根。
如是一切合集稱量。
現前發起最尊最勝最上最妙随喜之心。
複持如是随喜俱行諸福業事。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於如是時若正解了諸能随喜回向之法盡滅離變。
諸所随喜回向之法自性皆空。
雖如是知而能随喜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複於是時若正解了都無有法可能随喜回向於法。
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皆空。
空中都無能所随喜回向法故。
雖如是知而能随喜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是菩薩摩诃薩便能不堕想心見倒。
所以者何。
是菩薩摩诃薩於随喜心及所随喜功德善根不生執著。
於回向心及所回向無上菩提亦不執著。
由無執著不堕颠倒。
如是菩薩所起随喜回向之心。
名正無上随喜回向。
遠離一切虛妄分别。
若菩薩摩诃薩於能随喜回向之法。
起能随喜回向法想。
於所随喜回向之法。
起所随喜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