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二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分歡喜品第二
爾時世尊,知諸世界諸有緣衆一切來集。
諸天魔梵。
若諸沙門。
若婆羅門。
若健達縛。
若阿素洛。
若諸龍神。
人非人等。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住最後身紹尊位者,皆來集會。
便告具壽舍利子言:若菩薩摩诃薩。
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
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時舍利子,歡喜踴躍即從座起。
頂禮雙足偏覆左肩。
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
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
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佛告具壽舍利子言:諸菩薩摩诃薩。
應以無住而為方便安住般若波羅蜜多。
所住能住不可得故。
應以無舍而為方便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
應以無護而為方便圓滿淨戒波羅蜜多。
犯無犯相不可得故。
應以無取而為方便圓滿安忍波羅蜜多。
動不動相不可得故。
應以無勤而為方便圓滿精進波羅蜜多。
身心勤怠不可得故。
應以無思而為方便圓滿靜慮波羅蜜多。
有味無味不可得故。
應以無著而為方便圓滿般若波羅蜜多。
諸法性相不可得故。
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空三摩地無相三摩地無願三摩地。
是三等持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靜慮無量及無色定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解脫勝處等至遍處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九想。
謂膖脹想。
膿爛想。
異赤想。
青瘀想。
啄啖想。
離散想。
骸骨想。
焚燒想。
滅壞想。
如是諸想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十随念。
謂佛随念。
法随念。
僧随念。
戒随念。
舍随念。
天随念。
入出息随念。
厭随念。
死随念。
身随念。
是諸随念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十想。
謂無常想。
苦想。
無我想。
不淨想。
死想。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厭食想。
斷想離想。
滅想。
如是諸想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十一智。
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如說智。
如是諸智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有尋有伺三摩地。
無尋唯伺三摩地。
無尋無伺三摩地。
三三摩地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未知當知根。
已知根。
具知根。
三無漏根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不淨處觀。
遍滿處觀。
一切智智。
奢摩他。
毗缽舍那。
四攝事。
四勝祝三明。
五眼。
六神通。
六波羅蜜多。
七聖财。
八大士覺。
九有情居智。
陀羅尼門。
三摩地門。
十地。
十行。
十忍。
二十增上意樂。
如來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解。
十八佛不共法。
三十二大士相。
八十随好。
無忘失法。
恒住舍性。
一切智。
道相智。
一切相智。
一切相微妙智。
大慈大悲。
大喜大舍。
及馀無量無邊佛法。
如是諸法不可得故。
複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诃薩。
欲疾證得一切智智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疾圓滿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疾圓滿一切有情心行相智一切相微妙智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拔一切煩惱習氣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入菩薩正性離生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超聲聞及獨覺地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住菩薩不退轉地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得六種殊勝神通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知一切有情心行所趣差别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勝一切聲聞獨覺智慧作用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得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以一念随喜之心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所有布施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以一念随喜之心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所有淨戒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以一念随喜之心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定慧解脫解脫智見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以一念随喜之心超過一切聲聞獨覺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及馀善法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以一念所修善法超過一切異生聲聞獨覺善法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行少分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
為諸有情方便善巧。
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便得無量無邊功德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複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诃薩。
欲令所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離諸障礙速得圓滿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得生生常見諸佛。
恒聞正法得佛覺悟。
蒙佛憶念教誡教授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得佛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八十随好圓滿莊嚴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得生生常憶宿住終不忘失大菩提心。
遠離惡友親近善友
諸天魔梵。
若諸沙門。
若婆羅門。
若健達縛。
若阿素洛。
若諸龍神。
人非人等。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住最後身紹尊位者,皆來集會。
便告具壽舍利子言:若菩薩摩诃薩。
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
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時舍利子,歡喜踴躍即從座起。
頂禮雙足偏覆左肩。
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
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
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佛告具壽舍利子言:諸菩薩摩诃薩。
應以無住而為方便安住般若波羅蜜多。
所住能住不可得故。
應以無舍而為方便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
應以無護而為方便圓滿淨戒波羅蜜多。
犯無犯相不可得故。
應以無取而為方便圓滿安忍波羅蜜多。
動不動相不可得故。
應以無勤而為方便圓滿精進波羅蜜多。
身心勤怠不可得故。
應以無思而為方便圓滿靜慮波羅蜜多。
有味無味不可得故。
應以無著而為方便圓滿般若波羅蜜多。
諸法性相不可得故。
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空三摩地無相三摩地無願三摩地。
是三等持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靜慮無量及無色定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解脫勝處等至遍處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九想。
謂膖脹想。
膿爛想。
異赤想。
青瘀想。
啄啖想。
離散想。
骸骨想。
焚燒想。
滅壞想。
如是諸想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十随念。
謂佛随念。
法随念。
僧随念。
戒随念。
舍随念。
天随念。
入出息随念。
厭随念。
死随念。
身随念。
是諸随念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十想。
謂無常想。
苦想。
無我想。
不淨想。
死想。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厭食想。
斷想離想。
滅想。
如是諸想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十一智。
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如說智。
如是諸智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有尋有伺三摩地。
無尋唯伺三摩地。
無尋無伺三摩地。
三三摩地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未知當知根。
已知根。
具知根。
三無漏根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修習不淨處觀。
遍滿處觀。
一切智智。
奢摩他。
毗缽舍那。
四攝事。
四勝祝三明。
五眼。
六神通。
六波羅蜜多。
七聖财。
八大士覺。
九有情居智。
陀羅尼門。
三摩地門。
十地。
十行。
十忍。
二十增上意樂。
如來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解。
十八佛不共法。
三十二大士相。
八十随好。
無忘失法。
恒住舍性。
一切智。
道相智。
一切相智。
一切相微妙智。
大慈大悲。
大喜大舍。
及馀無量無邊佛法。
如是諸法不可得故。
複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诃薩。
欲疾證得一切智智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疾圓滿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疾圓滿一切有情心行相智一切相微妙智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拔一切煩惱習氣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入菩薩正性離生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超聲聞及獨覺地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住菩薩不退轉地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得六種殊勝神通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知一切有情心行所趣差别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勝一切聲聞獨覺智慧作用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得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以一念随喜之心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所有布施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以一念随喜之心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所有淨戒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以一念随喜之心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定慧解脫解脫智見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以一念随喜之心超過一切聲聞獨覺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及馀善法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以一念所修善法超過一切異生聲聞獨覺善法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行少分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
為諸有情方便善巧。
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便得無量無邊功德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複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诃薩。
欲令所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離諸障礙速得圓滿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得生生常見諸佛。
恒聞正法得佛覺悟。
蒙佛憶念教誡教授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得佛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八十随好圓滿莊嚴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得生生常憶宿住終不忘失大菩提心。
遠離惡友親近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