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一十七(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關燈
小
中
大
益用悅豫。
是族姓子。
志性所施亦不别異。
斯謂菩薩施度無極無有若幹。
佛言:複有八事。
棄捐邪徑行布施業。
何謂為八。
不見吾我。
不見有人。
不見有壽。
不見斷滅。
不睹有常。
不住三處。
不見無處。
若布施者,則當嚴淨於是八事。
菩薩布施棄四住業。
何謂為四。
一曰舍於非法,則以經典開化凡夫。
二曰舍聲聞意志于大道。
三曰舍緣覺法修於平等。
四曰遠於止處諸所倚著。
是為四。
當複離於四事思想。
何謂為四。
一曰常想。
二曰安想。
三曰淨想。
四曰我想。
是為四。
複有四事。
為清淨施。
何謂為四。
一曰身淨。
二曰言淨。
三曰心淨。
四曰性淨。
是為四。
複有三事施。
越諸罣礙。
何謂為三。
一曰舍於悕望。
二曰棄捐懷恨。
三曰離於小乘。
是為三。
複有三事。
舍於應施離諸恐懼。
何謂為三。
一曰貢高。
二曰輕慢。
三曰魔業。
是為三。
複有四施以法見櫻何謂為四。
一曰内空。
二曰外空。
三曰人空。
四曰道空。
是為四。
複有四施專惟精進。
何謂為四。
一曰飽滿衆生。
二曰具足諸佛之法。
三曰備悉成就相好嚴容四曰淨治佛土。
是為四事。
複有四施心常不舍。
何謂為四。
一曰意常念道。
二曰常欲見佛。
三曰修于大慈。
四曰滅除衆生塵勞之穢。
是為四。
複有三施嚴淨道常何謂為三。
一曰淨我。
二曰淨人。
三曰至道場淨。
是為三。
複有四施所與清淨。
何謂為四。
一曰以慧布施。
二曰則能可悅衆生之心。
三曰曉了勸助。
四曰明解觀察經典。
是為四。
佛告族姓子。
是為菩薩所可修法施度無極緻清淨行。
佛告族姓子。
菩薩行戒度無極。
有一事緻于清淨。
何謂為一。
解菩薩心而無等倫。
其心超過一切世間。
最尊無比。
越諸聲聞緣覺之意。
心能降伏一切諸魔。
入於衆生。
所至名德為無量寶諸遵習法。
普有所護心未曾忘。
是為一。
複有二事。
戒度無極為清淨行。
何謂為二。
一曰常懷慈愍無害衆生。
二曰心志於道調柔性行。
是為二複有三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三。
一曰身淨。
淨身三事戒無阙漏究竟備悉。
二曰言淨一切所說無有谀谄。
三曰意淨。
蠲除諸穢貪欲危害。
是為三。
複有四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四。
一曰其戒清淨。
二曰奉禁不毀三曰以此戒法教化衆生。
四曰見持戒人敬之如佛是為四。
複有五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五。
一曰不歎己身。
二曰不毀他人。
三曰舍聲聞志。
四曰離緣覺意。
五曰無所貪著。
是為五。
複有六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六。
一曰常念於佛不毀禁戒。
二曰常念經法順修其行。
三曰常念聖衆不違佛教。
四曰常念於施普舍塵欲五曰常念禁戒。
不複貪慕一切五趣。
六曰常念諸天宣衆德本。
是為六。
複有七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七。
一曰笃信樂諸佛法。
二曰常自念慚為衆重任。
三曰念愧思道品法而不自大。
四曰仁和不惱彼我。
五曰無害畏於後世殃罪之患。
六曰不煩擾人止心憂慼。
七曰見諸衆生在苦惱者,而愍哀之。
是為七。
複有八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八。
一曰無有谀谄。
二曰無希冀心。
三曰不貪利養。
四曰舍於慳懿無所依倚。
五曰已身所有而知止足。
六曰行賢聖禅具足澹怕。
七曰處於閑居不惜身命。
八曰樂於獨處遠離衆會好於道法。
畏懼三界不取無為。
是為八。
複有九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九。
一曰無所趣律。
教化衆生而令得度。
二曰稍漸習定修治其原。
三曰令心究竟不懷惱熱。
四曰求於靜漠止心所念。
五曰習行威儀禮節之正。
六曰超度禁戒不見己身。
七曰未曾欺惑。
愍哀群生具足大乘。
八曰究竟成就戒法之業。
使不缺漏。
九曰心常懷念勸助德本。
是為九。
複有十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十。
一曰淨身三事。
二曰淨口四事。
三曰淨意三事。
四曰念棄谀谄。
志性質直而不細碎。
五曰心性普入靡不蒙度。
六曰一切所覺而知節限。
愍哀為本悉解諸結。
七曰心無剛鞕。
教化衆生悉調和業。
八曰常修己身。
見諸等類恂恂恭敬。
九曰於諸衆祐勸示法事。
十曰奉以衣食使離世業。
是為十。
複有二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二。
一曰有毀辱者,甯失身命終不毀戒。
不興想念。
不慕财業。
二曰無所周旋亦不貪求。
一切諸法戒空無像。
複有二事。
何謂為二。
一曰内淨。
除諸衰入。
二曰外淨。
舍諸境界。
是為二。
複有二事。
一曰淨其道心解自然相故。
二曰戒品清淨無諸相故。
佛告族姓子。
是為菩薩戒度無極清淨之行佛告族姓子。
何謂菩薩忍度無極所行清淨。
若罵詈者默而不報。
是口清淨。
若撾捶者受而不校。
是身清淨。
若瞋恚者哀而不愠。
是心清淨。
若毀辱者而不懷恨。
是性清淨。
又若聞人發粗獷辭。
以護衆生不興忿恨。
設有刀杖加身瓦石打擲。
護於後世而不懷害。
節節解身不以憂慼。
将順道故。
見人求乞不起瞋恚。
濟四恩故發于慈心。
不惱恚者,親佛道故。
造悲哀心具足願故。
功勳流布莫不奉命。
多所愍故。
仁心德稱所可布施。
為道法行棄魔天故。
又念佛道而行忍辱。
成佛身故。
若念覺意而行忍辱。
具十力故。
若念於惠而行忍辱。
欲備三達無罣礙故。
設念愍傷而行忍辱。
成大慈故。
念度虛妄而行忍辱。
究大哀故。
念如師子。
無恐懼者,而行忍辱。
無所畏故。
念無見頂而行忍辱。
處於衆生不自大故。
念具相好而行忍辱。
普欲救濟一切世故。
具諸佛法而行忍辱。
成通慧故。
佛告族姓子。
有二事法淨忍辱力。
一曰精修道業。
二曰合集義力。
彼所可言:若能忍辱身心無倚。
是集義力。
於一切法而無所著。
行忍辱者,是修道義。
有淨忍者能忍衆生。
了知無人堪任諸法。
悉為澹怕。
是為淨忍。
所以者何。
於彼亦無可忍及與非忍。
於一切法無所逮得。
乃名曰忍。
計於忍者亦不可獲。
於一切法無所著者,乃名曰忍。
其無所倚忍無處所。
不受諸法。
是曰為忍。
不以所取為忍辱也。
其有不計我人壽命之法。
是曰忍辱。
不著身命。
察如牆壁瓦石之數。
乃曰為忍也。
佛告族姓子。
菩薩有二忍。
一曰曉了身分散事。
二曰明識諸法皆悉本無乃成忍辱。
是為菩薩忍。
度無極行清淨也。
佛告族姓子。
何謂菩薩進度無極為清淨行。
不舍道心。
所可興業未曾怯弱。
常遵勤修而不睡寐。
不離德本積累功德。
不以退還於度無極。
若造行者方便求法。
堪任為人講說經典。
護于正法多所度脫。
不厭大慧開化衆生。
嚴淨佛土度于小乘。
具足本願究竟聖慧。
未曾違失施戒博聞。
親近權慧已至福家。
當以何意勉濟群生令無憍慢。
是謂精進。
彼何謂淨。
若曉了身猶如影響。
所言柔軟識不以倦。
其慧究竟而心淨寂。
明於所行永不可荊分别諸滅以慧消化。
而成一心慧無所起。
彼以三事離於精進。
一曰倚著因緣。
二曰行颠倒事。
三曰望想之滅。
若於三界無所倚著。
是為精進。
複有三事。
何謂為三。
眼無所著。
不倚於色不貪於識。
耳聲識。
鼻香識。
舌味識。
身暖識。
意法識。
亦複如是悉無所著。
彼無所受亦無所習。
故曰精進。
無施不慳。
無戒不犯。
無忍不诤。
無進不殆。
無禅不亂。
無智不愚。
不造德本亦無不善。
不求佛道。
不得聲聞緣覺之地。
其無所行亦無不行,則便逮成二精進淨。
何謂二。
一曰内無所住興諸因緣。
二曰舍於外見衆想諸識。
是為二精進複有二淨。
何謂二淨。
一曰於内寂定。
二曰
是族姓子。
志性所施亦不别異。
斯謂菩薩施度無極無有若幹。
佛言:複有八事。
棄捐邪徑行布施業。
何謂為八。
不見吾我。
不見有人。
不見有壽。
不見斷滅。
不睹有常。
不住三處。
不見無處。
若布施者,則當嚴淨於是八事。
菩薩布施棄四住業。
何謂為四。
一曰舍於非法,則以經典開化凡夫。
二曰舍聲聞意志于大道。
三曰舍緣覺法修於平等。
四曰遠於止處諸所倚著。
是為四。
當複離於四事思想。
何謂為四。
一曰常想。
二曰安想。
三曰淨想。
四曰我想。
是為四。
複有四事。
為清淨施。
何謂為四。
一曰身淨。
二曰言淨。
三曰心淨。
四曰性淨。
是為四。
複有三事施。
越諸罣礙。
何謂為三。
一曰舍於悕望。
二曰棄捐懷恨。
三曰離於小乘。
是為三。
複有三事。
舍於應施離諸恐懼。
何謂為三。
一曰貢高。
二曰輕慢。
三曰魔業。
是為三。
複有四施以法見櫻何謂為四。
一曰内空。
二曰外空。
三曰人空。
四曰道空。
是為四。
複有四施專惟精進。
何謂為四。
一曰飽滿衆生。
二曰具足諸佛之法。
三曰備悉成就相好嚴容四曰淨治佛土。
是為四事。
複有四施心常不舍。
何謂為四。
一曰意常念道。
二曰常欲見佛。
三曰修于大慈。
四曰滅除衆生塵勞之穢。
是為四。
複有三施嚴淨道常何謂為三。
一曰淨我。
二曰淨人。
三曰至道場淨。
是為三。
複有四施所與清淨。
何謂為四。
一曰以慧布施。
二曰則能可悅衆生之心。
三曰曉了勸助。
四曰明解觀察經典。
是為四。
佛告族姓子。
是為菩薩所可修法施度無極緻清淨行。
佛告族姓子。
菩薩行戒度無極。
有一事緻于清淨。
何謂為一。
解菩薩心而無等倫。
其心超過一切世間。
最尊無比。
越諸聲聞緣覺之意。
心能降伏一切諸魔。
入於衆生。
所至名德為無量寶諸遵習法。
普有所護心未曾忘。
是為一。
複有二事。
戒度無極為清淨行。
何謂為二。
一曰常懷慈愍無害衆生。
二曰心志於道調柔性行。
是為二複有三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三。
一曰身淨。
淨身三事戒無阙漏究竟備悉。
二曰言淨一切所說無有谀谄。
三曰意淨。
蠲除諸穢貪欲危害。
是為三。
複有四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四。
一曰其戒清淨。
二曰奉禁不毀三曰以此戒法教化衆生。
四曰見持戒人敬之如佛是為四。
複有五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五。
一曰不歎己身。
二曰不毀他人。
三曰舍聲聞志。
四曰離緣覺意。
五曰無所貪著。
是為五。
複有六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六。
一曰常念於佛不毀禁戒。
二曰常念經法順修其行。
三曰常念聖衆不違佛教。
四曰常念於施普舍塵欲五曰常念禁戒。
不複貪慕一切五趣。
六曰常念諸天宣衆德本。
是為六。
複有七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七。
一曰笃信樂諸佛法。
二曰常自念慚為衆重任。
三曰念愧思道品法而不自大。
四曰仁和不惱彼我。
五曰無害畏於後世殃罪之患。
六曰不煩擾人止心憂慼。
七曰見諸衆生在苦惱者,而愍哀之。
是為七。
複有八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八。
一曰無有谀谄。
二曰無希冀心。
三曰不貪利養。
四曰舍於慳懿無所依倚。
五曰已身所有而知止足。
六曰行賢聖禅具足澹怕。
七曰處於閑居不惜身命。
八曰樂於獨處遠離衆會好於道法。
畏懼三界不取無為。
是為八。
複有九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九。
一曰無所趣律。
教化衆生而令得度。
二曰稍漸習定修治其原。
三曰令心究竟不懷惱熱。
四曰求於靜漠止心所念。
五曰習行威儀禮節之正。
六曰超度禁戒不見己身。
七曰未曾欺惑。
愍哀群生具足大乘。
八曰究竟成就戒法之業。
使不缺漏。
九曰心常懷念勸助德本。
是為九。
複有十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十。
一曰淨身三事。
二曰淨口四事。
三曰淨意三事。
四曰念棄谀谄。
志性質直而不細碎。
五曰心性普入靡不蒙度。
六曰一切所覺而知節限。
愍哀為本悉解諸結。
七曰心無剛鞕。
教化衆生悉調和業。
八曰常修己身。
見諸等類恂恂恭敬。
九曰於諸衆祐勸示法事。
十曰奉以衣食使離世業。
是為十。
複有二事戒無極淨。
何謂為二。
一曰有毀辱者,甯失身命終不毀戒。
不興想念。
不慕财業。
二曰無所周旋亦不貪求。
一切諸法戒空無像。
複有二事。
何謂為二。
一曰内淨。
除諸衰入。
二曰外淨。
舍諸境界。
是為二。
複有二事。
一曰淨其道心解自然相故。
二曰戒品清淨無諸相故。
佛告族姓子。
是為菩薩戒度無極清淨之行佛告族姓子。
何謂菩薩忍度無極所行清淨。
若罵詈者默而不報。
是口清淨。
若撾捶者受而不校。
是身清淨。
若瞋恚者哀而不愠。
是心清淨。
若毀辱者而不懷恨。
是性清淨。
又若聞人發粗獷辭。
以護衆生不興忿恨。
設有刀杖加身瓦石打擲。
護於後世而不懷害。
節節解身不以憂慼。
将順道故。
見人求乞不起瞋恚。
濟四恩故發于慈心。
不惱恚者,親佛道故。
造悲哀心具足願故。
功勳流布莫不奉命。
多所愍故。
仁心德稱所可布施。
為道法行棄魔天故。
又念佛道而行忍辱。
成佛身故。
若念覺意而行忍辱。
具十力故。
若念於惠而行忍辱。
欲備三達無罣礙故。
設念愍傷而行忍辱。
成大慈故。
念度虛妄而行忍辱。
究大哀故。
念如師子。
無恐懼者,而行忍辱。
無所畏故。
念無見頂而行忍辱。
處於衆生不自大故。
念具相好而行忍辱。
普欲救濟一切世故。
具諸佛法而行忍辱。
成通慧故。
佛告族姓子。
有二事法淨忍辱力。
一曰精修道業。
二曰合集義力。
彼所可言:若能忍辱身心無倚。
是集義力。
於一切法而無所著。
行忍辱者,是修道義。
有淨忍者能忍衆生。
了知無人堪任諸法。
悉為澹怕。
是為淨忍。
所以者何。
於彼亦無可忍及與非忍。
於一切法無所逮得。
乃名曰忍。
計於忍者亦不可獲。
於一切法無所著者,乃名曰忍。
其無所倚忍無處所。
不受諸法。
是曰為忍。
不以所取為忍辱也。
其有不計我人壽命之法。
是曰忍辱。
不著身命。
察如牆壁瓦石之數。
乃曰為忍也。
佛告族姓子。
菩薩有二忍。
一曰曉了身分散事。
二曰明識諸法皆悉本無乃成忍辱。
是為菩薩忍。
度無極行清淨也。
佛告族姓子。
何謂菩薩進度無極為清淨行。
不舍道心。
所可興業未曾怯弱。
常遵勤修而不睡寐。
不離德本積累功德。
不以退還於度無極。
若造行者方便求法。
堪任為人講說經典。
護于正法多所度脫。
不厭大慧開化衆生。
嚴淨佛土度于小乘。
具足本願究竟聖慧。
未曾違失施戒博聞。
親近權慧已至福家。
當以何意勉濟群生令無憍慢。
是謂精進。
彼何謂淨。
若曉了身猶如影響。
所言柔軟識不以倦。
其慧究竟而心淨寂。
明於所行永不可荊分别諸滅以慧消化。
而成一心慧無所起。
彼以三事離於精進。
一曰倚著因緣。
二曰行颠倒事。
三曰望想之滅。
若於三界無所倚著。
是為精進。
複有三事。
何謂為三。
眼無所著。
不倚於色不貪於識。
耳聲識。
鼻香識。
舌味識。
身暖識。
意法識。
亦複如是悉無所著。
彼無所受亦無所習。
故曰精進。
無施不慳。
無戒不犯。
無忍不诤。
無進不殆。
無禅不亂。
無智不愚。
不造德本亦無不善。
不求佛道。
不得聲聞緣覺之地。
其無所行亦無不行,則便逮成二精進淨。
何謂二。
一曰内無所住興諸因緣。
二曰舍於外見衆想諸識。
是為二精進複有二淨。
何謂二淨。
一曰於内寂定。
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