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達摩笈多譯)

關燈
具。

    而能於中不起分别不念報恩。

    是乃名為清淨持戒。

    善住意言:大士。

    以何義故作如斯說。

    文殊師利言:天子。

    所謂若人取彼施者受者财物三事故。

    是為報恩。

    又若見彼是為報恩。

    若思惟彼是為報恩。

    若分别彼是為報恩。

    天子。

    若不見彼不取彼。

    不思惟彼不分别彼者,有何可報。

    何以故?以從本來畢竟清淨。

    如是報故。

    天子彼若取若見。

    若思惟若分别及念報者,是謂凡夫。

    非阿羅漢。

    所以者何。

    是諸凡夫。

    於一切時常行取著。

    思量分别此受彼與。

    彼垢此淨。

    以是分别故有報恩。

    雲何報恩。

    謂諸凡夫。

    於生死有取後生身。

    是故於彼欲行報恩。

    天子。

    諸阿羅漢不受後有。

    畢竟不見。

    不思量不分别。

    無有此彼。

    更不受身。

    當於何處而報恩也。

    天子。

    若受彼施當行三淨然後乃受。

    何謂三淨。

    一不見己身即無施者,二不見他人即無受者,三不見财物即無施事。

    天子。

    如是三淨則畢竟淨。

    如斯淨已複何用報。

    天子。

    以是義故我如是說。

    若受三千大千世界笃信檀越一切衆具。

    不分别不念報者,是名世間真勝福田。

    是真出家。

    是淨持戒。

     爾時文殊師利複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

    我與彼人如是出家。

    如是戒已,當複教言:諸善男子,汝今若能不行阿蘭。

    不在聚落。

    不處近不住遠。

    不獨坐不衆居。

    不多言不杜默。

    不乞食不受請。

    不事糞掃衣不受他衣缽。

    不多貪不少欲。

    不多求不知足。

    不樹下不露地。

    不服腐爛藥不受肉與蘇。

    善男子,汝若能於一切頭陀不起分别。

    如是行者,則名具足行頭陀也。

    何以故?若以憶念分别行者,即是我慢心見諸相。

    天子。

    若如是行則如是念。

    我受糞掃衣。

    我行乞食。

    我住樹下。

    我坐露地。

    我行阿蘭。

    我服腐爛藥。

    我少欲。

    我知足。

    我行頭陀。

    天子。

    若正行者不生如是念。

    所以者何。

    為彼無有一切分别故。

    彼於爾時尚不見我。

    況當計有頭陀功德。

    若見有者無有是處。

    天子。

    是故若有如是行頭陀。

    不憶念不分别。

    我則說為真頭陀也。

    何以故?天子若斯人者,拂去貪欲拂去瞋恚。

    拂去愚癡。

    拂去三界。

    拂去五陰拂去十二入拂去十八界。

    如是我說為真頭陀。

    何以故?以彼頭陀。

    不取不舍。

    不思不念。

    不修不行。

    非法非非法。

    是故我說真頭陀也。

     爾時文殊師利複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

    我與彼人如是出家。

    如是行已,當複教言:諸善男子,汝今若能不觀四聖谛。

    不修四念處。

    不修四正勤。

    不修四如意足。

    不修五根。

    不修五力。

    不修七覺分。

    不修八聖道。

    不修三十七助菩提法。

    莫證三解脫門。

    何以故?天子。

    彼聖谛者入無生相。

    不可念知不可修證。

    所以者何。

    彼無生中雲何言證。

    天子。

    是故我言夫念處者,非念非思。

    一切諸法故言念處。

    天子。

    若比丘不住欲界。

    不住色界。

    不住無色界。

    故言比丘。

    不住四念處。

    思修四念處。

    雲何思修如彼。

    不思不修故言思修。

    如是次第。

    乃至三十七種助菩提法。

    應如是知。

    天子。

    若彼禅行比丘。

    於一切法悉無所得。

    無所得故不思念。

    不分别。

    不修不證。

    何以故?天子。

    彼諸法但有名。

    如三十七助菩提法。

    彼雖有名而不可得。

    唯以分别因緣故生。

    一相無相。

    以如是名故如是說。

    其說亦無。

    故彼雖複名字證知。

    終不可得。

    是則名為如實覺知三十七種助菩提法。

    時彼善住意天子。

    複白文殊師利言:大士。

    所言禅行比丘。

    何等名為禅行比丘耶。

    文殊師利言:天子。

    若彼比丘。

    於一切法但取一行。

    極随順者,所謂無生。

    是為禅行。

    又複無有少法可齲是為禅行。

    又不取何法。

    所謂不取此世彼世。

    不取三界。

    乃至不取一切諸法。

    如是平等。

    是為禅行。

    天子。

    如禅行者,乃至無有一法相應。

    無合無散。

    是為禅行。

     爾時彼會大衆。

    多有無量百千衆生。

    鹹有疑心。

    今此文殊師利。

    所說如是,雲何得與聖說相應。

    所以者何。

    世尊恒說。

    若人能入三解脫門。

    名為涅槃又如佛說。

    若有修行三十七種助菩提法。

    便證涅槃。

    然而今者,文殊師利。

    更如是說不應修。

    是助菩提行。

    亦莫入彼三解脫門。

    将非文殊師利虛妄說耶。

    於是文殊師利知諸比丘及以衆會鹹皆有疑。

    即語尊者舍利弗言大德。

    汝於今者,最可證信世尊記。

    汝智慧第一。

    大德。

    汝於何時證離欲法。

    旦當證法時。

    豈不見四谛耶。

    舍利弗言不也。

    豈不修三十七助菩提分法耶。

    曰不也。

    豈不入三解脫門耶。

    曰不也。

    大士。

    我於爾時乃至無有一法可見可除可修可證可選擇者,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

    無為無生無言是空。

    若是空者,有何可證。

    說此法時。

    衆中有三萬比丘。

    於法漏盡心得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