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一

關燈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說此經已,功德花菩薩。

    及一切世間天人。

    阿修羅乾闼婆等。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善德天子會第三十五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诏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衆一千人俱。

    菩薩摩诃薩十千人,并欲色界諸天子等。

    是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

    與善德天子俱在會中。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

    汝當為此諸天大衆及諸菩薩。

    演說諸佛甚深境界。

    文殊師利白佛言:唯然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

    欲知佛境界者,當知非眼耳鼻舌身意境界。

    非色聲香味觸法境界。

    世尊,非境界是佛境界。

    以是義故。

    如佛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何境界耶。

    佛言:空境界。

    諸見平等故。

    無相境界。

    一切相平等故。

    無願境界。

    三界平等故。

    無作境界。

    有作平等故。

    無為境界。

    有為平等故。

    文殊師利言:世尊,何等是無為境界。

    佛言:無念是無為境界。

    文殊師利言:世尊,若無為等是佛境界。

    為無念者,依何而說。

    無所依故,則無所說,無所說故,則不可說。

    世尊,諸佛境界不可說也。

    佛言文殊師利。

    佛境界當於何求。

    曰於一切衆生煩惱中求。

    何以故?衆生煩惱性不可得。

    非聲聞緣覺之所能知。

    是則名為諸佛境界。

    佛言文殊師利。

    佛境界有增減耶。

    曰無增減也。

    佛言:雲何了知一切衆生煩惱本性。

    曰如佛境界無有增減。

    煩惱本性亦無增減。

    佛言:雲何名為煩惱本性。

    曰煩惱本性是佛界本性。

    世尊,若煩惱性異佛境界,則不說佛住一切法平等性中。

    以煩惱性即佛界性故。

    說如來住平等性。

    又問汝見如來住何平等。

    曰如我所解。

    衆生現行貪瞋癡者,所住平等為如來祝佛言:衆生現行三毒煩惱。

    住何平等。

    答曰住空無相無願平等性中。

    佛言文殊。

    彼性空中。

    雲何複有貪瞋癡耶。

    文殊師利言:於彼有中。

    有性空處。

    有貪瞋癡。

    佛言:於何有中說有性空。

    曰於文字語言中。

    說有性空。

    有性空故。

    有貪瞋癡。

    如佛所說諸比丘,有無生無為無作無起。

    若無生無為無作無起不有者,亦不可說有生有為有作有起。

    是故比丘。

    以有無生及無所起。

    由此得說有生有起。

    如是世尊,若無性空無相無願,則不可說貪瞋癡等一切諸見。

    佛言文殊師利。

    以是義故。

    如汝所說,住煩惱者,是住性空。

    文殊師利言:世尊,若觀行者,離於煩惱而求性空,則不相應。

    雲何别有性空異於煩惱。

    若觀煩惱即是性空。

    為正修行。

    佛言文殊師利。

    汝住煩惱離煩惱耶。

    文殊師利言:所有煩惱悉皆平等。

    如是平等。

    我正修行入此平等,則不離煩惱不住煩惱。

    若沙門婆羅門。

    自謂離欲見他煩惱。

    彼随二見。

    雲何二見。

    謂有煩惱名為常見。

    謂無煩惱名為斷見。

    世尊,正修行者,不見自他有無之相。

    何以故?明了一切法故。

    佛言文殊師利。

    依何正修行。

    曰正修行者為無所依。

    佛言:不依於道而修行耶。

    曰若有所依而修行者,則是有為。

    若行有為則非平等。

    所以者何。

    不離生住壞故。

    佛言文殊師利。

    無為中頗有數耶。

    文殊師利言:世尊,若無為有數即是有為非謂無為。

    佛言:若聖者得證無為,則有此法。

    甯無數耶。

    曰法無數故。

    聖遠離數。

    為無數也。

    佛言文殊汝證聖法為不證耶。

    文殊師利言:世尊,若問化人。

    汝證聖法為不證者,彼雲何答。

    佛言文殊。

    夫化人者,則不可說有證非證。

    文殊師利言:佛豈不說一切諸法皆如化耶。

    佛言:如是如是,曰若一切法皆如化者,雲何問言:汝證聖法為不證也。

    佛言文殊。

    汝於三乘證何平等。

    曰佛界平等。

    我如是證。

    佛言:汝得佛境界耶。

    曰若世尊得者我亦當得。

    爾時尊者須菩提。

    語文殊師利言:如來不得佛境界耶。

    文殊師利言:汝於聲聞境界有所得耶。

    須菩提言:聖者解脫非得非不得。

    曰如是如是,如來解脫亦非有境界。

    非無境界。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

    汝不将護新發意菩薩。

    而演說法。

    文殊師利言:須菩提。

    於意雲何。

    若有醫人将護病者,不與辛酸苦澀等藥。

    而彼醫人於彼病者,為與其差為與死耶。

    須菩提言:是與死苦。

    非施安樂。

    文殊師利言:其說法者亦複如是,若将護於他。

    恐生驚怖。

    隐覆如是甚深之義。

    但以雜句绮飾文辭。

    而為演說,則授衆生老病死苦。

    不與無病安樂涅槃。

    說此法時。

    五百比丘。

    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八千天人遠塵離垢。

    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七百天子。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作是願言:我等於未來世。

    當如文殊師利得是辯才。

     爾時長老須菩提語文殊師利言:汝豈不以聲聞乘法為聲聞說耶。

    曰一切乘法是我所乘。

    須菩提言:汝為是聲聞為辟支佛。

    為應正等覺耶。

    曰我為聲聞。

    不因他聲而生解故。

    我為辟支佛。

    不舍大悲無所畏故。

    我為應正等覺不舍本願故。

    須菩提言:汝雲何作聲聞。

    曰彼諸衆生未曾聞法。

    令得聞故我為聲聞。

    又問汝雲何為辟支佛。

    曰衆生法界令信令覺。

    是故說我為辟支佛。

    又問汝雲何為應正等覺。

    曰一切諸法法界平等如是了知。

    是故我為應正等覺。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

    汝決定為住何地。

    曰住一切地。

    須菩提言:汝豈亦住凡夫地耶。

    文殊師利言:我亦決定住凡夫地須菩提言:汝何密意作是說乎。

    曰一切諸法自性平等。

    故說如是,須菩提言:若一切法皆悉平等。

    當於何所建立諸法。

    此聲聞地辟支佛地。

    菩薩佛地耶。

    文殊師利言:譬如十方虛空界中。

    說言此是東方虛空。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

    亦如是說。

    如是言說種種差别。

    非於虛空而有異也。

    是故仁者,依一切法畢竟空中。

    建立種種諸地之相。

    亦非空性而有差别。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

    汝已證入正性離生耶。

    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