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八(鸠摩羅什譯)
關燈
小
中
大
那。
是諸比丘,依止於義不随語言:是故聞耶舍比丘聞所未聞應空深經。
合第一義信受不逆。
能受持誦如所說行。
富樓那。
中有比丘。
頑鈍闇塞薄善根者,從耶舍比丘聞所未聞。
所未合第一義應空深經。
不信不受違逆毀壞。
而作是言:如是法者,我等不從和尚諸師所聞。
亦複不從得念菩薩大師所聞。
富樓那。
諸從耶舍比丘。
聞法歡喜心信受者,皆為陀摩屍利比丘。
得念比丘等。
憎嫉輕慢不聽住止。
不共讀誦講說經法。
反更謗言:此非佛法非大師教。
富樓那。
爾時耶舍比丘。
廣宣流布彌樓揵馱佛法。
從一聚落至一聚落。
為衆生說多所饒益。
教化八十億那由他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耶舍比丘所饒益如是後複命終。
其諸随逐耶舍比丘有七萬人。
為耶舍比丘起七萬塔。
以衆香花塗香末香嬰珞幡蓋。
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富樓那。
耶舍比丘臨命終時。
還複願生此閻浮提。
命終之後即得随願複生王家。
生時諸天發大聲言:今王所生多益衆生。
即随此聲字為導師。
至年十四。
於彌樓揵馱佛法第五百歲出家學道。
是導師比丘廣誦經書。
多聞深入文詞清辯善巧說法。
富樓那。
是導師比丘。
從一聚落至一聚落。
從城至城從國至國。
流布彌樓揵馱佛法多所饒益。
爾時陀摩屍利得念耶舍諸比丘衆。
皆來合集造詣導師欲共毀破。
爾時導師比丘知諸比丘來。
作是言:汝諸比丘問難何事。
以何事問。
雲何而問。
諸比丘等聞是語已,憂愁不樂默不能答。
不能障礙導師比丘。
富樓那。
随此菩薩壽命在世佛法熾盛。
随其終後佛法則滅。
是導師比丘末後惡世法欲滅時。
從一聚落至一聚落。
從城至城從國至國。
為多衆生敷說清淨應空深經。
化八百萬人。
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人命終皆生天上。
富樓那。
是導師比丘所益如是,今夜命終明日夜法滅。
富樓那。
彌樓揵馱佛法滅故。
諸深清淨應空經法皆悉滅荊富樓那。
如是菩薩摩诃薩。
以是深經守護佛法。
能自具足善根福德。
富樓那。
是導師菩薩命終之後。
即生彼土上方第十世界。
時彼佛号善眼多陀阿伽陀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即複出家。
宿世善根福德因緣。
深慧明利辯才無盡捷利無礙。
是導師比丘。
於善眼佛法中。
八萬四千歲修諸善法。
命終更生值第二佛。
号日增肩。
於是佛所出家修集善根。
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命終之後還生此土。
複值後佛。
号不空行多陀阿伽陀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於佛法中複行出家。
七萬歲中勤修善根。
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名首羅不空行。
佛授其記言:我滅之後。
是首羅比丘當得作佛。
号無礙眼多陀阿伽陀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富樓那。
菩薩成就是第三法。
能得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
而說偈言: 菩薩聞甚深,清淨決定法。
身自能安住,亦複教馀人。
世間不得底,菩薩而不沒。
住於淨戒中,廣利諸衆生。
本事及譬喻,示衆以佛道。
諸佛之所說,此是決定法。
菩薩能行利,亦能利衆生。
守護諸佛法,教衆以菩提。
衆生如法事,菩薩皆為作。
教衆以佛道,是則近菩提。
護持諸佛道,亦廣利衆生。
諸天龍鬼神,大人所敬養。
是故聞清淨,諸空深妙法。
一心應思求,是則智增長。
複次富樓那。
菩薩摩诃薩具足諸行。
諸行具故則能具足善根福德。
何等為行。
富樓那。
菩薩親近善知識。
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方便。
何等為菩薩善知識。
菩薩所從聞如是經。
及教化方便。
諸佛阿羅漢。
及有深心求佛道菩薩。
皆名菩薩善知識。
菩薩成就此第四法,則能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我說諸菩薩,所當應行法。
施已心歡喜,無有諸悔恨。
雲何為歡喜,謂樂悉遍身。
常以此喜心,而行菩薩道。
菩薩所布施,回向於菩提。
饒益諸衆生,自利無有量。
若見有乞者,心生於佛想。
念是人今來,施遺我佛道。
我因於是人,得淨佛國土。
是人示我佛,教化我佛道。
我今值此人,快得大吉利。
歡樂遍滿身,更不樂馀事。
若有人來詣,遙見而問訊。
仁者須何物,我當盡相與。
若言無所須,菩薩亦歡喜。
為欲教化我,故言無所須。
此賢以所樂,少欲知足法。
今來開悟我,使得菩提緣。
我今因此人,複得教以法。
汝言無所須,是語為善哉! 若言須此物,以是可與我。
菩薩若有者,歡喜言汝齲若行布施已,於後無所悔。
以念佛道故,心常得歡喜。
布施已回向,衆生皆有分。
普令無所乏,盡使得知足。
若行菩薩道,衆生聞我名。
自然知止足,不生慳貪心。
今我國衆生,順道皆知足。
舍諸五欲著,皆樂行出家。
如是無量行,以施而回向。
願常行布施,衆生亦效我。
菩薩行布施,以慈覆衆生。
一切諸世間,無有如是樂。
如大富長者,多财饒珍寶。
唯正有一子,積年久遠行。
長者聞子還,歡樂遍滿身。
久别而今歸,便若如更生。
菩薩見乞人,其心大歡喜。
長者歡喜分,十六不及一。
若得施行已,心則大歡喜。
慈心所生樂,此樂無有比。
如王治罪人,敕使支節解。
殺者将殺處,舉刀垂當下。
王恕賜榮位,是人大歡喜。
猶不及菩薩,施貧得歡樂。
菩薩行道時,不求於福田。
有乞則便與,故得大歡樂。
菩薩若值佛,羅漢辟支佛。
敬心知難遇,故往供養施。
菩薩有威德,明利心調順。
樂功德求道
是諸比丘,依止於義不随語言:是故聞耶舍比丘聞所未聞應空深經。
合第一義信受不逆。
能受持誦如所說行。
富樓那。
中有比丘。
頑鈍闇塞薄善根者,從耶舍比丘聞所未聞。
所未合第一義應空深經。
不信不受違逆毀壞。
而作是言:如是法者,我等不從和尚諸師所聞。
亦複不從得念菩薩大師所聞。
富樓那。
諸從耶舍比丘。
聞法歡喜心信受者,皆為陀摩屍利比丘。
得念比丘等。
憎嫉輕慢不聽住止。
不共讀誦講說經法。
反更謗言:此非佛法非大師教。
富樓那。
爾時耶舍比丘。
廣宣流布彌樓揵馱佛法。
從一聚落至一聚落。
為衆生說多所饒益。
教化八十億那由他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耶舍比丘所饒益如是後複命終。
其諸随逐耶舍比丘有七萬人。
為耶舍比丘起七萬塔。
以衆香花塗香末香嬰珞幡蓋。
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富樓那。
耶舍比丘臨命終時。
還複願生此閻浮提。
命終之後即得随願複生王家。
生時諸天發大聲言:今王所生多益衆生。
即随此聲字為導師。
至年十四。
於彌樓揵馱佛法第五百歲出家學道。
是導師比丘廣誦經書。
多聞深入文詞清辯善巧說法。
富樓那。
是導師比丘。
從一聚落至一聚落。
從城至城從國至國。
流布彌樓揵馱佛法多所饒益。
爾時陀摩屍利得念耶舍諸比丘衆。
皆來合集造詣導師欲共毀破。
爾時導師比丘知諸比丘來。
作是言:汝諸比丘問難何事。
以何事問。
雲何而問。
諸比丘等聞是語已,憂愁不樂默不能答。
不能障礙導師比丘。
富樓那。
随此菩薩壽命在世佛法熾盛。
随其終後佛法則滅。
是導師比丘末後惡世法欲滅時。
從一聚落至一聚落。
從城至城從國至國。
為多衆生敷說清淨應空深經。
化八百萬人。
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人命終皆生天上。
富樓那。
是導師比丘所益如是,今夜命終明日夜法滅。
富樓那。
彌樓揵馱佛法滅故。
諸深清淨應空經法皆悉滅荊富樓那。
如是菩薩摩诃薩。
以是深經守護佛法。
能自具足善根福德。
富樓那。
是導師菩薩命終之後。
即生彼土上方第十世界。
時彼佛号善眼多陀阿伽陀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即複出家。
宿世善根福德因緣。
深慧明利辯才無盡捷利無礙。
是導師比丘。
於善眼佛法中。
八萬四千歲修諸善法。
命終更生值第二佛。
号日增肩。
於是佛所出家修集善根。
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命終之後還生此土。
複值後佛。
号不空行多陀阿伽陀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於佛法中複行出家。
七萬歲中勤修善根。
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名首羅不空行。
佛授其記言:我滅之後。
是首羅比丘當得作佛。
号無礙眼多陀阿伽陀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富樓那。
菩薩成就是第三法。
能得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
而說偈言: 菩薩聞甚深,清淨決定法。
身自能安住,亦複教馀人。
世間不得底,菩薩而不沒。
住於淨戒中,廣利諸衆生。
本事及譬喻,示衆以佛道。
諸佛之所說,此是決定法。
菩薩能行利,亦能利衆生。
守護諸佛法,教衆以菩提。
衆生如法事,菩薩皆為作。
教衆以佛道,是則近菩提。
護持諸佛道,亦廣利衆生。
諸天龍鬼神,大人所敬養。
是故聞清淨,諸空深妙法。
一心應思求,是則智增長。
複次富樓那。
菩薩摩诃薩具足諸行。
諸行具故則能具足善根福德。
何等為行。
富樓那。
菩薩親近善知識。
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方便。
何等為菩薩善知識。
菩薩所從聞如是經。
及教化方便。
諸佛阿羅漢。
及有深心求佛道菩薩。
皆名菩薩善知識。
菩薩成就此第四法,則能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我說諸菩薩,所當應行法。
施已心歡喜,無有諸悔恨。
雲何為歡喜,謂樂悉遍身。
常以此喜心,而行菩薩道。
菩薩所布施,回向於菩提。
饒益諸衆生,自利無有量。
若見有乞者,心生於佛想。
念是人今來,施遺我佛道。
我因於是人,得淨佛國土。
是人示我佛,教化我佛道。
我今值此人,快得大吉利。
歡樂遍滿身,更不樂馀事。
若有人來詣,遙見而問訊。
仁者須何物,我當盡相與。
若言無所須,菩薩亦歡喜。
為欲教化我,故言無所須。
此賢以所樂,少欲知足法。
今來開悟我,使得菩提緣。
我今因此人,複得教以法。
汝言無所須,是語為善哉! 若言須此物,以是可與我。
菩薩若有者,歡喜言汝齲若行布施已,於後無所悔。
以念佛道故,心常得歡喜。
布施已回向,衆生皆有分。
普令無所乏,盡使得知足。
若行菩薩道,衆生聞我名。
自然知止足,不生慳貪心。
今我國衆生,順道皆知足。
舍諸五欲著,皆樂行出家。
如是無量行,以施而回向。
願常行布施,衆生亦效我。
菩薩行布施,以慈覆衆生。
一切諸世間,無有如是樂。
如大富長者,多财饒珍寶。
唯正有一子,積年久遠行。
長者聞子還,歡樂遍滿身。
久别而今歸,便若如更生。
菩薩見乞人,其心大歡喜。
長者歡喜分,十六不及一。
若得施行已,心則大歡喜。
慈心所生樂,此樂無有比。
如王治罪人,敕使支節解。
殺者将殺處,舉刀垂當下。
王恕賜榮位,是人大歡喜。
猶不及菩薩,施貧得歡樂。
菩薩行道時,不求於福田。
有乞則便與,故得大歡樂。
菩薩若值佛,羅漢辟支佛。
敬心知難遇,故往供養施。
菩薩有威德,明利心調順。
樂功德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