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七(後秦三藏鸠摩羅什譯)
關燈
小
中
大
薩心。
舍菩薩乘而便退轉。
永失菩提念。
但行生死法。
不能修習大乘行法。
富樓那。
菩薩有此第三法。
退失菩提成聲聞乘。
複次富樓那。
菩薩得聞如是等經。
不能深心教化他人。
其心退沒但樂獨行。
慳吝惜法心不欲說。
不能以法廣攝人衆。
以是不善根因緣故失智慧念。
失智慧念已,不共他人讀誦經法。
不能以法與他共同。
是人轉身。
失菩薩心忘菩薩念。
富樓那。
菩薩有此第四法。
退失菩提成聲聞乘。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事而說偈言: 親近惡知識,懈怠於菩提。
以是因緣故,失上菩提心。
深生惡我見,堕在邊邪見。
而起破法罪,生在於難處。
生於難處已,則斷菩提心。
忘失本憶念,是故失菩提。
是人不得聞,生菩提心法。
是心若增長,能成於菩提。
得廣大妙法,慳吝不欲說。
以是因緣故,退失於菩提。
求大乘菩薩,應知是四法。
若知此四法,菩提得以生。
是故應遠離,如此四惡法。
勤修行空法,得近善知識。
得如是經已,不應慳吝惜。
勤心為人說,從是生菩提。
佛告富樓那。
菩薩成就四法。
随回向菩提心不退失。
随回向諸善根亦不退失。
何等四。
菩薩持戒清淨憶念。
成就有念安慧。
勤心精進而不懈退。
成就多聞生慧。
富樓那。
菩薩有此四法。
随回向菩提心不退失。
随回向諸善根亦不退失。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
而說偈言: 菩薩具持戒,所憶念深遠。
勤心當精進,多聞莊嚴慧。
菩薩常親近,如是之四法。
随心所起事,皆能得成就。
是故應常持,淨戒勤精進。
不斷憶念法,常勤求多聞。
持戒淨生處,憶念能淨智。
精進淨佛法,多聞生大慧。
是故諸菩薩,當學是上法。
學是上法已,當轉無上輪。
複次富樓那。
菩薩有四法,則能利益菩提。
持戒則是利菩提法。
忍辱則是利菩提法。
精進則是利菩提法。
多聞則是利菩提法。
富樓那。
是名四法利益菩提。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
而說偈言: 菩薩淨持戒,利益於菩提。
精進及忍辱,多聞亦如是,清淨持戒者,所願皆得成。
戒淨多利益,菩提不為難。
菩薩行忍辱,身相智慧成。
是故當行忍,求佛相智慧。
精進亦複能,多利益菩提。
常行精進者,菩提則不難。
多聞亦能利,聞已得近法。
遠離於非法,菩提則不難。
四法是種子,從是生菩提。
是故諸菩薩,應近是利法。
複次富樓那。
菩薩摩诃薩。
成就四法,則得身色具足财物具足眷屬具足。
終常不生諸惡難處。
常值諸佛諸佛所贊。
何等四。
菩薩行慈不瞋不惱一切衆生。
富樓那。
何謂菩薩行慈不瞋不惱一切衆生。
菩薩行慈於諸衆生起我救慈。
見諸衆生身苦心苦。
當作是念。
我當勤行精進度是衆生。
於生死苦是諸衆生。
我應與樂。
我應拔濟離生死苦於諸衆生應發是心。
發是心已勤行精進。
修習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富樓那。
菩薩因般若波羅蜜。
得具足六波羅蜜。
何等為菩薩般若波羅蜜。
菩薩雲何因般若波羅蜜勤發精進。
富樓那。
菩薩作是思量何法名我。
何法名我所。
如是思量時。
不見法是我。
不見法是我所。
作是念。
作是念已,於此法中無我法。
無我所法。
菩薩離我我所故知身空。
身空故衆生空。
何以故?諸法中我我所尚空。
何況衆生。
菩薩如是離我我所故知衆生空。
衆生空故知色陰空。
色陰空故受想行識陰空。
菩薩如是離我我所故知身空。
身空故知衆生空。
衆生空故知諸陰空。
諸陰空故知種亦空。
謂地水火風虛空識種地種地種相空。
水火風虛空識種識種相空。
是種無作者無使作者,若無作者是法即空。
富樓那。
菩薩於此離我我所故知身空。
身空故知衆生空。
衆生空故知諸陰空。
知諸陰空故知諸種空。
諸種空故知諸入空諸入空故諸入相空。
諸入無作者無使作者,若法無作者無使作者是法即空。
富樓那。
菩薩以是觀一切法空。
觀一切法空時。
不見。
諸法本體可生瞋處。
富樓那。
是名菩薩摩诃薩大慈。
知身空慈。
衆生空慈。
陰入種空慈。
菩薩若能行如是慈。
是名行一切法空慈。
富樓那。
是名菩薩行於大慈。
如是菩薩離我我所。
心深生欲心。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生大悲心。
於諸衆生若有衆生。
不知如是諸法實相。
為令知故發大莊嚴。
是名菩薩行於大悲我救故名慈。
我作故名悲。
菩薩成就如是大慈。
能為衆生作救作歸。
作舍作洲。
能作究竟。
是故菩薩應如是修行大慈。
不貪著衆生。
亦不生瞋恨。
是名菩薩衆生空慈無有瞋恚。
富樓那。
若菩薩因慈因離因空。
能入一切諸法不生不滅。
是名菩薩常行大慈。
菩薩如是通達諸法。
諸魔魔民及魔所使皆不能壞。
菩薩成就是初法者,能斷一切功德中縛。
斷功德縛故得平等波羅蜜。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事。
而說偈言: 菩薩常如是,修慈而觀空。
知陰入界離,是中無有我。
我我所二法,決定不可得。
為不得諸法,而修行慈心。
不依止諸法,亦非不依止。
是名諸佛道,諸不依止法。
能得無上忍,忍諸法實相。
諸法無生滅,能善通其理。
諸有大智者,親近於是法。
常得妙身色,亦得樂說辯。
常得值諸佛,知諸法義利。
是故此菩薩,得無為上道。
複次富樓那。
菩薩摩诃薩。
精勤供養諸佛塔寺。
敬心以好花香纓珞塗香末香幡蓋妓樂種種供具而以供養。
菩薩成就此第二法。
能得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
而說偈言: 菩薩以上妙,供養上智塔。
花香及幡蓋,以求上智慧。
以此功德緣,受身常端正。
饒财多寶珍,眷屬具成就。
必定於菩提,常安住於法。
在在所生處,功德轉高增。
諸王所恭敬,天龍神常念。
一切諸衆生,亦皆共恭敬。
若人供養佛,現在若滅後。
所生得供養,常在無難處。
複次富樓那。
菩薩摩诃薩。
常當勤心供養於法雲何名為法。
雲何名供養法。
名四念處。
四正勤。
四如意足。
四禅。
五根。
五力。
七覺意。
八聖道。
止觀明解脫。
三解脫門。
盡智。
無生智。
是名為法。
雲何供養。
於是法中如所說行随順不逆。
生欲精進具足修習。
是名供養法。
複次富樓那。
供養法法名。
如是等經信解思惟。
分别随順心不違逆。
是名供養法。
菩薩成就此第三法。
能得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
而說偈言: 常勤供養法,如所說中祝聞深空妙法,其心不違逆。
故身常端正,亦得樂說辯。
如我所贊法,以此轉高增。
複次富樓那。
菩薩摩诃薩。
勤心供養如來聖衆。
若花若香。
若以嬰珞。
若以末香。
若以塗香。
若以幡蓋衣服飲食卧具醫藥資生之物。
若起僧坊。
若立園林。
若經行處。
若以浴池。
若以井泉。
若以人使如是等馀供養具。
種種供養如是聖衆。
菩薩成就此第四法。
能得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
而說偈言: 無上供養具,供養如來衆。
以此功德緣,所生多财寶。
身色常端正,亦得樂說辯。
具足諸功德,智慧轉高增。
供養正直心,無我我所者,以此智因緣,生處得供養。
諸佛所稱贊,四法常親近。
所生常尊貴,功德轉高增。
舍菩薩乘而便退轉。
永失菩提念。
但行生死法。
不能修習大乘行法。
富樓那。
菩薩有此第三法。
退失菩提成聲聞乘。
複次富樓那。
菩薩得聞如是等經。
不能深心教化他人。
其心退沒但樂獨行。
慳吝惜法心不欲說。
不能以法廣攝人衆。
以是不善根因緣故失智慧念。
失智慧念已,不共他人讀誦經法。
不能以法與他共同。
是人轉身。
失菩薩心忘菩薩念。
富樓那。
菩薩有此第四法。
退失菩提成聲聞乘。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事而說偈言: 親近惡知識,懈怠於菩提。
以是因緣故,失上菩提心。
深生惡我見,堕在邊邪見。
而起破法罪,生在於難處。
生於難處已,則斷菩提心。
忘失本憶念,是故失菩提。
是人不得聞,生菩提心法。
是心若增長,能成於菩提。
得廣大妙法,慳吝不欲說。
以是因緣故,退失於菩提。
求大乘菩薩,應知是四法。
若知此四法,菩提得以生。
是故應遠離,如此四惡法。
勤修行空法,得近善知識。
得如是經已,不應慳吝惜。
勤心為人說,從是生菩提。
佛告富樓那。
菩薩成就四法。
随回向菩提心不退失。
随回向諸善根亦不退失。
何等四。
菩薩持戒清淨憶念。
成就有念安慧。
勤心精進而不懈退。
成就多聞生慧。
富樓那。
菩薩有此四法。
随回向菩提心不退失。
随回向諸善根亦不退失。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
而說偈言: 菩薩具持戒,所憶念深遠。
勤心當精進,多聞莊嚴慧。
菩薩常親近,如是之四法。
随心所起事,皆能得成就。
是故應常持,淨戒勤精進。
不斷憶念法,常勤求多聞。
持戒淨生處,憶念能淨智。
精進淨佛法,多聞生大慧。
是故諸菩薩,當學是上法。
學是上法已,當轉無上輪。
複次富樓那。
菩薩有四法,則能利益菩提。
持戒則是利菩提法。
忍辱則是利菩提法。
精進則是利菩提法。
多聞則是利菩提法。
富樓那。
是名四法利益菩提。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
而說偈言: 菩薩淨持戒,利益於菩提。
精進及忍辱,多聞亦如是,清淨持戒者,所願皆得成。
戒淨多利益,菩提不為難。
菩薩行忍辱,身相智慧成。
是故當行忍,求佛相智慧。
精進亦複能,多利益菩提。
常行精進者,菩提則不難。
多聞亦能利,聞已得近法。
遠離於非法,菩提則不難。
四法是種子,從是生菩提。
是故諸菩薩,應近是利法。
複次富樓那。
菩薩摩诃薩。
成就四法,則得身色具足财物具足眷屬具足。
終常不生諸惡難處。
常值諸佛諸佛所贊。
何等四。
菩薩行慈不瞋不惱一切衆生。
富樓那。
何謂菩薩行慈不瞋不惱一切衆生。
菩薩行慈於諸衆生起我救慈。
見諸衆生身苦心苦。
當作是念。
我當勤行精進度是衆生。
於生死苦是諸衆生。
我應與樂。
我應拔濟離生死苦於諸衆生應發是心。
發是心已勤行精進。
修習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富樓那。
菩薩因般若波羅蜜。
得具足六波羅蜜。
何等為菩薩般若波羅蜜。
菩薩雲何因般若波羅蜜勤發精進。
富樓那。
菩薩作是思量何法名我。
何法名我所。
如是思量時。
不見法是我。
不見法是我所。
作是念。
作是念已,於此法中無我法。
無我所法。
菩薩離我我所故知身空。
身空故衆生空。
何以故?諸法中我我所尚空。
何況衆生。
菩薩如是離我我所故知衆生空。
衆生空故知色陰空。
色陰空故受想行識陰空。
菩薩如是離我我所故知身空。
身空故知衆生空。
衆生空故知諸陰空。
諸陰空故知種亦空。
謂地水火風虛空識種地種地種相空。
水火風虛空識種識種相空。
是種無作者無使作者,若無作者是法即空。
富樓那。
菩薩於此離我我所故知身空。
身空故知衆生空。
衆生空故知諸陰空。
知諸陰空故知諸種空。
諸種空故知諸入空諸入空故諸入相空。
諸入無作者無使作者,若法無作者無使作者是法即空。
富樓那。
菩薩以是觀一切法空。
觀一切法空時。
不見。
諸法本體可生瞋處。
富樓那。
是名菩薩摩诃薩大慈。
知身空慈。
衆生空慈。
陰入種空慈。
菩薩若能行如是慈。
是名行一切法空慈。
富樓那。
是名菩薩行於大慈。
如是菩薩離我我所。
心深生欲心。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生大悲心。
於諸衆生若有衆生。
不知如是諸法實相。
為令知故發大莊嚴。
是名菩薩行於大悲我救故名慈。
我作故名悲。
菩薩成就如是大慈。
能為衆生作救作歸。
作舍作洲。
能作究竟。
是故菩薩應如是修行大慈。
不貪著衆生。
亦不生瞋恨。
是名菩薩衆生空慈無有瞋恚。
富樓那。
若菩薩因慈因離因空。
能入一切諸法不生不滅。
是名菩薩常行大慈。
菩薩如是通達諸法。
諸魔魔民及魔所使皆不能壞。
菩薩成就是初法者,能斷一切功德中縛。
斷功德縛故得平等波羅蜜。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事。
而說偈言: 菩薩常如是,修慈而觀空。
知陰入界離,是中無有我。
我我所二法,決定不可得。
為不得諸法,而修行慈心。
不依止諸法,亦非不依止。
是名諸佛道,諸不依止法。
能得無上忍,忍諸法實相。
諸法無生滅,能善通其理。
諸有大智者,親近於是法。
常得妙身色,亦得樂說辯。
常得值諸佛,知諸法義利。
是故此菩薩,得無為上道。
複次富樓那。
菩薩摩诃薩。
精勤供養諸佛塔寺。
敬心以好花香纓珞塗香末香幡蓋妓樂種種供具而以供養。
菩薩成就此第二法。
能得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
而說偈言: 菩薩以上妙,供養上智塔。
花香及幡蓋,以求上智慧。
以此功德緣,受身常端正。
饒财多寶珍,眷屬具成就。
必定於菩提,常安住於法。
在在所生處,功德轉高增。
諸王所恭敬,天龍神常念。
一切諸衆生,亦皆共恭敬。
若人供養佛,現在若滅後。
所生得供養,常在無難處。
複次富樓那。
菩薩摩诃薩。
常當勤心供養於法雲何名為法。
雲何名供養法。
名四念處。
四正勤。
四如意足。
四禅。
五根。
五力。
七覺意。
八聖道。
止觀明解脫。
三解脫門。
盡智。
無生智。
是名為法。
雲何供養。
於是法中如所說行随順不逆。
生欲精進具足修習。
是名供養法。
複次富樓那。
供養法法名。
如是等經信解思惟。
分别随順心不違逆。
是名供養法。
菩薩成就此第三法。
能得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
而說偈言: 常勤供養法,如所說中祝聞深空妙法,其心不違逆。
故身常端正,亦得樂說辯。
如我所贊法,以此轉高增。
複次富樓那。
菩薩摩诃薩。
勤心供養如來聖衆。
若花若香。
若以嬰珞。
若以末香。
若以塗香。
若以幡蓋衣服飲食卧具醫藥資生之物。
若起僧坊。
若立園林。
若經行處。
若以浴池。
若以井泉。
若以人使如是等馀供養具。
種種供養如是聖衆。
菩薩成就此第四法。
能得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
而說偈言: 無上供養具,供養如來衆。
以此功德緣,所生多财寶。
身色常端正,亦得樂說辯。
具足諸功德,智慧轉高增。
供養正直心,無我我所者,以此智因緣,生處得供養。
諸佛所稱贊,四法常親近。
所生常尊貴,功德轉高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