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五回 有相無生 七寶幢中呈瑞彩 先機若悟 小寒山上谒神尼
關燈
小
中
大
缤紛,寶相莊嚴,不可言說。
三人忙即合掌禮拜,五體投地,重又匍匐地上。
待了一會,二女暗忖:"禅師曾說花開見佛以後,跟着湖中祥光湧現,寶幢便要升起,此時怎無動靜?"心正尋思,忽聽湖心清波分流之聲,擡頭一看,不禁大喜。
原來佛相蓮花俱已隐去,隻湖中心翠濤滾滾,四外分流,當中現出一個畝許大的深水漩渦。
晃眼工夫,水底忽有精光上射,随升起酒杯大小一團五色祥光。
緊跟着又湧出一丈六七尺長,七尺方圓一座寶幢。
那寶幢似幡非幡,略似華蓋,共有七層,四邊璎珞垂珠,每層上面各現出一種不同形式的寶光:頭層上,是兩個連環寶圈;二層是一朱輪,四邊烈焰環繞,熊熊欲燃;三層是一缽盂;四層是一金鐘;五層是一慧劍;六層是一梵鈴;七層是一寶鏡。
全寶幢上,本就寶氣精光上燭霄漢,這六層七寶又各具一色,光華分外強烈,精芒射目,不可逼視。
共是七色光華,融會成一幢彩霞,莊嚴雄麗,氣象萬千,一望而知具有無上威力。
謝氏二女是修道多年,新近又得佛門上乘法髓,見了這等異寶,也由不得驚喜交集。
因這寶幢出現以後,逐漸長大,光華強盛,隻管繼長增高。
來時雖獲明悟,懷有成算,禅師并未傳授收用之法,隻是具有信仰願力,期于必得,更沒料到此寶如此偉大。
又以時機不再,說錯過便錯過,不禁心慌,匆促之間,欲以本身法力上前求取。
姊妹二人面向寶幢一同拜了九拜,随同起立略定心神,施展師傳佛法,一面用有無相神光護身,一面手掐訣印,口誦六字真言,朝那七寶金幢沖去。
初意此寶雖具無上威力,但無人主持,又是佛家之寶,自己應有這層佛緣,再以本身法力強制,必可手到成功,不問此寶如何長大,且先擎回山去再作計較,自己離寶幢不過三數十丈遠近,光遁神速,本是不消瞬息便可飛到。
哪知事情竟出預計,那寶幢上面發射出來的七色霞光,精芒所及,四邊俱在十丈左右,并且還在逐漸增長。
二女遁光飛至中途,還未到達,剛與寶幢精芒接觸,便被阻住。
二女心急,又自信此寶對本門弟子決不至于傷害,去勢太猛。
這一硬沖上去,當時猛覺着迎面遇見一種極大阻力,人雖未傷,竟被撞退回來。
二女心方一驚,仰望在寶幢頂上徐徐滾轉的那一團五色祥光,已似要離頂飛去。
謝琳猛想起眇姑所囑之言,一時情急。
二女素來言行心意大半相同,至多發動略有先後,這還是近年小寒山修道以後,才行如此,大緻仍是相同。
彼此臨機應事,多想到便做,極少商議,已成習慣,也永沒有什大差誤之處。
惟獨此舉卻是謝琳一人動念,因知幢頂寶光便是鎮幢舍利,如被飛返西方,不特七寶金幢不能随意施為,有了缺陷,并料寶幢也必更難到手。
時機一誤,被其沉入湖底,永無到手之日。
當時急不暇擇,竟施展全副神通,上前奪取。
随身飛起,揚手一個訣印發将出去,欲以金剛定力,先将那粒舍利子定住,同時以玄功變化與之合為一體,将其收下。
那金剛訣印也具有極大定力,功候再如精純,無論多厲害的法寶也可定住,何況乃是無主之物。
滿拟舍利雖是鎮幢之寶,寶相祥和,不似寶幢威力強烈,隻要占得機先,總不緻被它滑脫,誰知又未如願。
決印将發未發之際,那舍利不過在寶幢頂上徐徐自轉,祥光晶瑩,流輝四射,看去似要飛騰,勢卻緩慢。
及至金剛訣印一發動,人也将要飛近,隻聽一聲極輕微的雷音,那團舍利祥光忽然隐去。
謝琳玄功所化一片光華,竟又被那雷音震退回來老遠,比起頭次勢更猛烈。
如非近年功力精進,幾乎禁受不住。
同時舍利祥光一隐,寶幢立即大放光華,七層法寶各顯威力,水、火、風、雷、金鐵、沙石之聲,隐隐交作,知道不妙。
這後半寶幢出現情景,三人聞見相同,休說謝琳恐惶,便連癞姑也覺要糟,自知此舉非比尋常,愛莫能助。
正代二女着急憂惜,緊要關頭,忽現轉機。
原來謝璎先聽眇姑之言,雖也動念,後來想到功行須仗自己修為,法寶隻是不得已時用作降魔脫難之助,所以本心沒有全得之念,隻是急切間想不出取那寶幢之法。
頭次撞退下來,一時無計,決以毅力信心戰勝,二次又沖上前去。
不料謝琳看出舍利祥光勢欲飛走,忽然舍此就彼,沒有同行。
二人一上一下,差不多一同飛到,謝璎飛近寶幢,正值謝琳震退下來。
謝璎正覺這次飛近寶光,并無阻力,隻是若遠若近,不能飛到。
就在這心念微動之際,祥光忽隐,吃這雷音一震,猛想起初見佛相時情景,以及禅師"佛在眼前"之言,頓觸靈機,恍然大悟有無相因,人寶分合之妙,此寶與自己本是一體,何須強求?适才花開見佛,分明是悟境,一開始如不矜持,此寶早已到手。
靈機一通,當時智慧空明,自在非常,人也仍在原地,含笑跌坐。
另一面,謝琳被雷音震退,心中一急,側顧乃姊正在含笑跌坐,也自如夢初覺,萬慮全收,快活非常。
說時遲,那時快,先後不過瞬息間事。
旁坐癞姑見二女和那寶幢忽然無蹤,忙一回看,二女仍在原坐之處,面帶微笑,雙雙入定,那玉雪雙頰上,一左一右各現出一個小酒窩,于美麗莊嚴之中,又帶出無限天真,端的儀态萬方,迥絕仙凡。
乍看除卻神儀内瑩外,别無異狀。
細一谛視,通身俱似有一層祥光外映。
情知大功已成,寶幢已然取到,正以玄功運用,不久便可仗以施為,好生代她們欣慰。
暗忖:"自己原是佛門弟子,屢世修積,夙根頗深。
隻因恩師屠龍大師前在本門犯規被逐,起初因心性剛強疾惡,同門中如曉月禅師、風火道人吳元智均有嫌隙,一時負氣,羞于重歸,中間幾乎入了旁門。
幸遇神尼點化,皈依佛法,如今正果将成。
隻是本門長眉師祖師恩未報以前,心願未了。
有一年談起自己從小便蒙教養,傳授道法,始有今日,師恩深厚,無以為報。
又見眇姑在旁一言未發,便向師父力請代完心願,一任願力多麼宏大,均由自己擔承,免得延誤恩師證果。
初意不過和師父一樣,由此起暗助峨眉發揚光大,多積善功,盡心盡力,不避艱險而已。
哪知師父心意,竟是要令自己代她複歸峨眉一二甲子,俟積完當年拜師時所許三千善功,才算了願。
當時說過便罷,師父一直十多年不曾再提。
心料師父看出自己有了悔意,不肯勉強。
因話已出口,并蒙師父獎勉,意甚欣慰,不應後悔,辜負恩師。
平日想起便覺内愧,幾次想要請命,俱以心中不舍離開師門,沒有出口。
後來峨眉已然開府,師父仍未提說,心還在想雙方無異一家,不重拜師也是一樣,如隻暗中宣力,最合心意。
哪知到了衆弟子行禮授法之時,師父忽然舊事重提,自然說不上不算來。
仙佛兩家雖然殊途同歸,一則自己過去生中已然皈依,今生又是自幼便投佛門,修為頗有根底,向往尤切;二則本門前輩劍仙中,如白雲、元元、餐霞以及苦行師伯等十二三位師長,幾有一半是佛門中人。
自己也隻開府行禮時換了一次裝束。
今見謝家姊妹三年之别,如此精進,佛法高深,果然另一境界。
不知将來自己功行圓滿以後,是否還能重換初服不能? 心正尋思,忽聽身後有人喝道:"你自有你的來路,羨慕旁人作甚?"癞姑知道說話的必是大智禅師,這才想起隻顧瞻仰奇景,還忘了參拜禅師。
回身一看,身後不遠站着一位老和尚,相貌甚是清癯,身材也極瘦小,疏眉細目,滿面慈祥,颔下無須,手握一串念珠,穿着一身黃葛僧衣,頭上隐隐環着一圈佛光,身上皮膚又是金色,活似唐宋遺留的名塑名畫羅漢形象。
知他是我佛坐前尊者轉世,宋時已然成道,隻因願緣未了,在此佛家聖地坐關結緣,得與相見,緣福不淺。
忙即五體投地,虔誠跪拜。
卻因身已改投在峨眉門下,想不到說什話好。
禅師微笑道:"起來,起來。
幻波池之事,有謝氏二女足可為助。
妖屍結果我雖得知,但是這類殺孽,我已不再參與。
好在到時自有人去設法,無足為慮。
你此次見我,不過認認門路,且等下一甲子我臨去以前,你再來吧。
" 癞姑聞言,重又拜謝不止。
同時二女也已用完定功,起身走來。
剛同拜跪下去,擡頭一看,禅師已然不見,對面佛光朗照,洞門大開。
二女知道禅師二次升座,一會便有不少人來聽經說法,先已垂示事完即行,無須再留,便和癞姑說了,同向洞門遙拜,告辭起身。
這時上空雲層已經布滿,三人各縱遁光飛身直上,剛穿過兩層祥雲,人了上半雲霧之中,忽聽上面冰崖雪壁崩墜之聲,轟隆大震。
暗詫此是大雪山中最為高寒隐僻之地,冰雪多自千萬年前堆積,甚是堅厚,又沒有風,又無大力震動,怎有如此猛烈聲勢?如是人為,決非常人。
禅師開關結緣之期,下面是靈區聖域,何人大膽,敢于在此驚擾? 方尋思間,三人忽同想起周、李二人此時正該到達,忙催遁光穿雲上去。
首先瞥見的便是李英瓊駕着紫郢劍光,如長虹經天,由峰崖北面繞飛過來,飛得低而又快,破空飛行之聲毫未收斂。
所過之處,天空密雲濃霧紛紛四散,震蕩如潮,雲層起伏,當中成了一條極長的巨弄,蜿蜒天半。
下面冰峰雪崖,便跟着紛紛震塌,冰花雪雨随着山巒倒塌,布散高空,宛如銀霧,轟隆之聲震撼天地,甚是驚人。
英瓊仍如未覺,隻管在空中左旋右轉,像似搜尋人物情景。
癞姑知是尋找自己,同時又聽英瓊傳聲相喚,方欲應聲趕去,口還未張,忽見來路側面嶺腳下光華一閃,紫光随即飛下。
仙都二女見狀,倏地想起一事,說聲:"快走!"三人剛把遁光掉轉飛上前去,說時遲,那時快,三人到時,英瓊已和那光華中變化出來的一個形如火焰的怪人影子鬥将起來。
怪影身外光華已斂,極似一朵火焰結成的人影,焰色極淡,動作又極神速,如非三人是慧目法眼,直看不出一點形相。
那麼厲害神奇的飛劍,居然敢于随同飛舞,毫無畏意,急切間英瓊竟奈何他不得。
癞姑看出不是尋常,正待出手相助,仙都二女已同聲喝道:"今日大智禅師開關結緣之期,不容大啟殺機,難道近在咫尺會不知嗎?"謝琳手揚處,首先飛出一團金光,晃眼加大,電一般往前飛去。
英瓊也覺出厲害,将牟尼珠放将出來。
怪影見狀似知不妙,一聲未答,忽化作一溜
三人忙即合掌禮拜,五體投地,重又匍匐地上。
待了一會,二女暗忖:"禅師曾說花開見佛以後,跟着湖中祥光湧現,寶幢便要升起,此時怎無動靜?"心正尋思,忽聽湖心清波分流之聲,擡頭一看,不禁大喜。
原來佛相蓮花俱已隐去,隻湖中心翠濤滾滾,四外分流,當中現出一個畝許大的深水漩渦。
晃眼工夫,水底忽有精光上射,随升起酒杯大小一團五色祥光。
緊跟着又湧出一丈六七尺長,七尺方圓一座寶幢。
那寶幢似幡非幡,略似華蓋,共有七層,四邊璎珞垂珠,每層上面各現出一種不同形式的寶光:頭層上,是兩個連環寶圈;二層是一朱輪,四邊烈焰環繞,熊熊欲燃;三層是一缽盂;四層是一金鐘;五層是一慧劍;六層是一梵鈴;七層是一寶鏡。
全寶幢上,本就寶氣精光上燭霄漢,這六層七寶又各具一色,光華分外強烈,精芒射目,不可逼視。
共是七色光華,融會成一幢彩霞,莊嚴雄麗,氣象萬千,一望而知具有無上威力。
謝氏二女是修道多年,新近又得佛門上乘法髓,見了這等異寶,也由不得驚喜交集。
因這寶幢出現以後,逐漸長大,光華強盛,隻管繼長增高。
來時雖獲明悟,懷有成算,禅師并未傳授收用之法,隻是具有信仰願力,期于必得,更沒料到此寶如此偉大。
又以時機不再,說錯過便錯過,不禁心慌,匆促之間,欲以本身法力上前求取。
姊妹二人面向寶幢一同拜了九拜,随同起立略定心神,施展師傳佛法,一面用有無相神光護身,一面手掐訣印,口誦六字真言,朝那七寶金幢沖去。
初意此寶雖具無上威力,但無人主持,又是佛家之寶,自己應有這層佛緣,再以本身法力強制,必可手到成功,不問此寶如何長大,且先擎回山去再作計較,自己離寶幢不過三數十丈遠近,光遁神速,本是不消瞬息便可飛到。
哪知事情竟出預計,那寶幢上面發射出來的七色霞光,精芒所及,四邊俱在十丈左右,并且還在逐漸增長。
二女遁光飛至中途,還未到達,剛與寶幢精芒接觸,便被阻住。
二女心急,又自信此寶對本門弟子決不至于傷害,去勢太猛。
這一硬沖上去,當時猛覺着迎面遇見一種極大阻力,人雖未傷,竟被撞退回來。
二女心方一驚,仰望在寶幢頂上徐徐滾轉的那一團五色祥光,已似要離頂飛去。
謝琳猛想起眇姑所囑之言,一時情急。
二女素來言行心意大半相同,至多發動略有先後,這還是近年小寒山修道以後,才行如此,大緻仍是相同。
彼此臨機應事,多想到便做,極少商議,已成習慣,也永沒有什大差誤之處。
惟獨此舉卻是謝琳一人動念,因知幢頂寶光便是鎮幢舍利,如被飛返西方,不特七寶金幢不能随意施為,有了缺陷,并料寶幢也必更難到手。
時機一誤,被其沉入湖底,永無到手之日。
當時急不暇擇,竟施展全副神通,上前奪取。
随身飛起,揚手一個訣印發将出去,欲以金剛定力,先将那粒舍利子定住,同時以玄功變化與之合為一體,将其收下。
那金剛訣印也具有極大定力,功候再如精純,無論多厲害的法寶也可定住,何況乃是無主之物。
滿拟舍利雖是鎮幢之寶,寶相祥和,不似寶幢威力強烈,隻要占得機先,總不緻被它滑脫,誰知又未如願。
決印将發未發之際,那舍利不過在寶幢頂上徐徐自轉,祥光晶瑩,流輝四射,看去似要飛騰,勢卻緩慢。
及至金剛訣印一發動,人也将要飛近,隻聽一聲極輕微的雷音,那團舍利祥光忽然隐去。
謝琳玄功所化一片光華,竟又被那雷音震退回來老遠,比起頭次勢更猛烈。
如非近年功力精進,幾乎禁受不住。
同時舍利祥光一隐,寶幢立即大放光華,七層法寶各顯威力,水、火、風、雷、金鐵、沙石之聲,隐隐交作,知道不妙。
這後半寶幢出現情景,三人聞見相同,休說謝琳恐惶,便連癞姑也覺要糟,自知此舉非比尋常,愛莫能助。
正代二女着急憂惜,緊要關頭,忽現轉機。
原來謝璎先聽眇姑之言,雖也動念,後來想到功行須仗自己修為,法寶隻是不得已時用作降魔脫難之助,所以本心沒有全得之念,隻是急切間想不出取那寶幢之法。
頭次撞退下來,一時無計,決以毅力信心戰勝,二次又沖上前去。
不料謝琳看出舍利祥光勢欲飛走,忽然舍此就彼,沒有同行。
二人一上一下,差不多一同飛到,謝璎飛近寶幢,正值謝琳震退下來。
謝璎正覺這次飛近寶光,并無阻力,隻是若遠若近,不能飛到。
就在這心念微動之際,祥光忽隐,吃這雷音一震,猛想起初見佛相時情景,以及禅師"佛在眼前"之言,頓觸靈機,恍然大悟有無相因,人寶分合之妙,此寶與自己本是一體,何須強求?适才花開見佛,分明是悟境,一開始如不矜持,此寶早已到手。
靈機一通,當時智慧空明,自在非常,人也仍在原地,含笑跌坐。
另一面,謝琳被雷音震退,心中一急,側顧乃姊正在含笑跌坐,也自如夢初覺,萬慮全收,快活非常。
說時遲,那時快,先後不過瞬息間事。
旁坐癞姑見二女和那寶幢忽然無蹤,忙一回看,二女仍在原坐之處,面帶微笑,雙雙入定,那玉雪雙頰上,一左一右各現出一個小酒窩,于美麗莊嚴之中,又帶出無限天真,端的儀态萬方,迥絕仙凡。
乍看除卻神儀内瑩外,别無異狀。
細一谛視,通身俱似有一層祥光外映。
情知大功已成,寶幢已然取到,正以玄功運用,不久便可仗以施為,好生代她們欣慰。
暗忖:"自己原是佛門弟子,屢世修積,夙根頗深。
隻因恩師屠龍大師前在本門犯規被逐,起初因心性剛強疾惡,同門中如曉月禅師、風火道人吳元智均有嫌隙,一時負氣,羞于重歸,中間幾乎入了旁門。
幸遇神尼點化,皈依佛法,如今正果将成。
隻是本門長眉師祖師恩未報以前,心願未了。
有一年談起自己從小便蒙教養,傳授道法,始有今日,師恩深厚,無以為報。
又見眇姑在旁一言未發,便向師父力請代完心願,一任願力多麼宏大,均由自己擔承,免得延誤恩師證果。
初意不過和師父一樣,由此起暗助峨眉發揚光大,多積善功,盡心盡力,不避艱險而已。
哪知師父心意,竟是要令自己代她複歸峨眉一二甲子,俟積完當年拜師時所許三千善功,才算了願。
當時說過便罷,師父一直十多年不曾再提。
心料師父看出自己有了悔意,不肯勉強。
因話已出口,并蒙師父獎勉,意甚欣慰,不應後悔,辜負恩師。
平日想起便覺内愧,幾次想要請命,俱以心中不舍離開師門,沒有出口。
後來峨眉已然開府,師父仍未提說,心還在想雙方無異一家,不重拜師也是一樣,如隻暗中宣力,最合心意。
哪知到了衆弟子行禮授法之時,師父忽然舊事重提,自然說不上不算來。
仙佛兩家雖然殊途同歸,一則自己過去生中已然皈依,今生又是自幼便投佛門,修為頗有根底,向往尤切;二則本門前輩劍仙中,如白雲、元元、餐霞以及苦行師伯等十二三位師長,幾有一半是佛門中人。
自己也隻開府行禮時換了一次裝束。
今見謝家姊妹三年之别,如此精進,佛法高深,果然另一境界。
不知将來自己功行圓滿以後,是否還能重換初服不能? 心正尋思,忽聽身後有人喝道:"你自有你的來路,羨慕旁人作甚?"癞姑知道說話的必是大智禅師,這才想起隻顧瞻仰奇景,還忘了參拜禅師。
回身一看,身後不遠站着一位老和尚,相貌甚是清癯,身材也極瘦小,疏眉細目,滿面慈祥,颔下無須,手握一串念珠,穿着一身黃葛僧衣,頭上隐隐環着一圈佛光,身上皮膚又是金色,活似唐宋遺留的名塑名畫羅漢形象。
知他是我佛坐前尊者轉世,宋時已然成道,隻因願緣未了,在此佛家聖地坐關結緣,得與相見,緣福不淺。
忙即五體投地,虔誠跪拜。
卻因身已改投在峨眉門下,想不到說什話好。
禅師微笑道:"起來,起來。
幻波池之事,有謝氏二女足可為助。
妖屍結果我雖得知,但是這類殺孽,我已不再參與。
好在到時自有人去設法,無足為慮。
你此次見我,不過認認門路,且等下一甲子我臨去以前,你再來吧。
" 癞姑聞言,重又拜謝不止。
同時二女也已用完定功,起身走來。
剛同拜跪下去,擡頭一看,禅師已然不見,對面佛光朗照,洞門大開。
二女知道禅師二次升座,一會便有不少人來聽經說法,先已垂示事完即行,無須再留,便和癞姑說了,同向洞門遙拜,告辭起身。
這時上空雲層已經布滿,三人各縱遁光飛身直上,剛穿過兩層祥雲,人了上半雲霧之中,忽聽上面冰崖雪壁崩墜之聲,轟隆大震。
暗詫此是大雪山中最為高寒隐僻之地,冰雪多自千萬年前堆積,甚是堅厚,又沒有風,又無大力震動,怎有如此猛烈聲勢?如是人為,決非常人。
禅師開關結緣之期,下面是靈區聖域,何人大膽,敢于在此驚擾? 方尋思間,三人忽同想起周、李二人此時正該到達,忙催遁光穿雲上去。
首先瞥見的便是李英瓊駕着紫郢劍光,如長虹經天,由峰崖北面繞飛過來,飛得低而又快,破空飛行之聲毫未收斂。
所過之處,天空密雲濃霧紛紛四散,震蕩如潮,雲層起伏,當中成了一條極長的巨弄,蜿蜒天半。
下面冰峰雪崖,便跟着紛紛震塌,冰花雪雨随着山巒倒塌,布散高空,宛如銀霧,轟隆之聲震撼天地,甚是驚人。
英瓊仍如未覺,隻管在空中左旋右轉,像似搜尋人物情景。
癞姑知是尋找自己,同時又聽英瓊傳聲相喚,方欲應聲趕去,口還未張,忽見來路側面嶺腳下光華一閃,紫光随即飛下。
仙都二女見狀,倏地想起一事,說聲:"快走!"三人剛把遁光掉轉飛上前去,說時遲,那時快,三人到時,英瓊已和那光華中變化出來的一個形如火焰的怪人影子鬥将起來。
怪影身外光華已斂,極似一朵火焰結成的人影,焰色極淡,動作又極神速,如非三人是慧目法眼,直看不出一點形相。
那麼厲害神奇的飛劍,居然敢于随同飛舞,毫無畏意,急切間英瓊竟奈何他不得。
癞姑看出不是尋常,正待出手相助,仙都二女已同聲喝道:"今日大智禅師開關結緣之期,不容大啟殺機,難道近在咫尺會不知嗎?"謝琳手揚處,首先飛出一團金光,晃眼加大,電一般往前飛去。
英瓊也覺出厲害,将牟尼珠放将出來。
怪影見狀似知不妙,一聲未答,忽化作一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