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八回 小住碧雲塘 曆劫丹砂談霞舉 獨探紅木嶺 沖霄劍氣化龍飛
關燈
小
中
大
揖,數十面靈旗在雲影煙光中閃了兩閃,一齊隐去,全境忽又出現。
二童行法停當,重又揖客前行,穿過松林,到了盡頭崖洞,二童引了衆人,由一極高大平壑的石門走進。
這洞府又高又大,共分前後三層,約有十餘間大小石室,到處通明雪亮。
所有牆壁門戶竟和新建立的凝碧五府相似,無一不是平整圓滑,嚴絲合縫。
便人工雕琢,也無如此整齊修潔。
與尋常所見山洞,大不相同。
估量這崖原是片整崖,通體實質,由内洞到外面石坪俱由主人用法力驅遣六丁,就崖腰先挖出一片廣坪,再就盡頭處開一石門,往内挖進,把一座實質的石崖,硬雕琢出這麼廣大宏敞的一座仙府。
法力固非尋常,心思尤為靈巧細密。
二人暗中正在贊佩,二童已引進内層左邊丹室以内。
室中陳設用具,更比别室所見精巧古雅,但多石制。
全室大約五丈,比較别室小些,除丹爐、藥竈、幾案陳設以外,當中隻設有一個圓形石榻。
未入門以前,女童當先跑往别室,運來三個石鼓,放于榻前,請衆落座。
笑向易、李二人道:"此是小妹平日修道煉丹之室。
愚兄妹避仇居此才十餘年,這裡又本無洞穴可以栖身,暫時沒有适當地方,隻得在崖腰上現開一洞居住,一切均屬草創,荒僻簡陋,日常又無賓客枉臨,所以室中連個坐處都沒有,易、李二位姊姊不要見笑吧。
" 易靜聽她隻和自己及英瓊客套,對于癞姑神情親切,極似故交好友異地重逢。
再聽那語意,分明他兄妹自身便是山主,并無師長在此,又有避地之言,年紀雖輕,口氣卻老,又不似道家元嬰煉成。
忍不住問道:"二位道友道法高深,令人敬佩。
适才蒙鼎力相助,得以出險,地行匆遽,尚未及緻謝請教呢。
"說罷,便和英瓊起立,為禮相謝。
二童俱謙遜道:"如非癞姊姊主持指點,休說難效綿薄,連兄妹多年強忍的這口惡氣,也沒法出呢。
區區随行微勞,又是自家人,二位姊姊何客氣乃爾。
"易靜正要接口請問二童姓名來曆,癞姑已笑嘻嘻先向四人說道:"你們怎麼俗套起來?易師姊和瓊妹為人來曆,适在老怪山中已然抽暇說了。
他兩個的姓名來曆,易師姊和瓊妹等還不知道。
看他兩個年紀這麼輕,能有這等法力,又是正邪兩途都有門道,必定覺着奇怪。
有些話,你們不好意思問,他兩個也未肯盡情說出,還是等我說吧。
"女童笑道:"癞姊姊,我們一别三十年,這張快嘴仍和從前一樣。
少說兩句,莫要我們丢人吧。
"癞姑道:"這有甚麼不能告人的事?休看易姊姊見多識廣,似你兩個這等異人,我便全說出來,隻恐也未必知道呢。
"二童微笑不語。
易靜笑道:"我本莫測高深,師妹說吧。
"癞姑遂把二童來曆說出,易、李二人好生驚喜。
原來二童一名方瑛,一名元皓,俱是童身。
未出家以前,便是志同道合的好友,自幼好道。
二十多歲上,正是明季逆閹柄權,天啟昏庸。
二人灰心世事,無志進取,一同商議棄家學道。
千裡裹糧,到處尋訪仙人未遇,後又分途尋訪。
二人一同向天立誓,誰先成道,便來度另一人。
方瑛心志最為堅決,終于尋到西崆峒廣成子舊居仙府,得到一部道書玉頁金簡,上面盡是漆書古篆,一字不識。
仗着她向道精誠,以前流轉各地名山勝域,遇見過幾個做下乘功夫的煉氣之士,因非意想中的仙師,未曾拜門,卻學會了些服氣辟谷,以及山行防禦虎狼蛇蟲等小術。
又練過一二十年的武功,多年跋涉,精力強健。
說文篆引,讀書時也曾研究,便在洞中住下。
早晚二次朝天虔誠跪拜,口稱廣成子的法号,通誠求告,請示玄機。
一面照以前所學吐納之術,打坐修煉。
除采辦山糧外,輕易不出洞門一步。
如是者三四年。
那道書共隻五十四片玉頁,七章金簡。
古篆而外,還有好些符篆在上。
因常觀玩,年月一久,方瑛全都默記下來。
又以本通小學,有些古篆已漸解悟,隻不過有的隻識大意,有的詞意秘奧,字雖認得,尚難索解,心中拿它不定,不敢嘗試演習。
這日黎明起身,照例對書跪祝之後,将書藏起,出洞閑眺。
想起好友元皓,久别無音,好生懸念。
自己每去一地,必然設法留話或是字迹,告以所去之地,人在西崆峒,不會不知。
如已成道,或遇仙師,定必尋來。
如今音信杳無,可知尚無遇合。
自己枉在此洞得到這部天書,偏是古篆難解。
如說無福,到手之時,又有佳兆。
先是寶光上騰,引來此洞,好些靈異之迹。
得時又似有人在耳邊警告,此山精光上燭霄漢,隻在東偏石室藏看無妨。
将書出洞,或往别室觀看,均不免有奇禍。
方瑛為此,苦志虔求拜觀,以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可感動仙靈下降。
曆時将近四年,毫未松懈,全書符箓早已默記在心,終無感應。
日前好似無師自通,解悟出一些字義符箓用法,仍是不會照符演習。
因有一次閑中無聊,偶然照本閑畫,才畫沒幾筆,忽然山搖地震,全洞似欲崩裂,人也被震暈過去。
由此膽寒,在無人指教盡行通解以前,不敢妄動。
前晚無意之中,又解出了多半章,照那詞意,有"風雷辟魔"字樣,與前半似乎是指修煉靜功之法不同。
昨日幾次想出洞外擇地演習,恐蹈前轍,欲行又止。
似此歲月悠悠,人将老大,萬一終不領悟,老死空山,豈不冤枉?想了想,覺着書上古篆,除符篆外,相同的字十居二三,現時不識的字隻占全書十之一二。
隻要試出一兩頁,再加苦思,或可以觸類旁通。
長此膽小畏難,終無解悟之日。
方瑛自問生平無過,向道又如此堅誠,定蒙仙佛憐鑒。
命中如該成仙,決不緻為此慘死。
如若無緣,這類古仙人所遺留的道書,也到不了自己的手内。
越想越對,正打算壯着膽子,走往遠處一試,以免有甚風雷地震之異,災及洞府,無處栖身,還将道書失去。
忽見陰霆滿山,腥風大作,由側面嶺頭上橫襲過來。
方瑛居山年久,知道嶺那面泥壑中,藏有一條毒蟒,每年春夏之交,必要率領族類遊行山陰一帶,并去山陽曬鱗,吞食野獸。
山中另有一種形似野牛的猛獸,牙利如鋸,角銳如矛,碗口粗的巨竹,合抱不交的大樹,犯起性來,一咬立折,一觸便斷。
性又合群,這時成千成百,漫山蓋野,黑壓壓一大片。
專與大蟒惡鬥,因那為首大蟒長大兇毒,結局自占上風。
可是野牛數多,兇猛力大,又不怕死,丈許長的蛇蟒,張口一咬便成兩段。
縱躍又極靈快矯捷,有時連為首大蟒也受了傷。
盡管吃大蟒長尾打肉成餅,或被咬死吞噬,極少自行敗退,一味地拼死兇鬥。
初鬥時,蛇獸紛紛,互有傷亡。
直到大蟒吞食了太多,為獸血所醉,勢衰體倦,不願再鬥,自率子孫先自掉頭,收勢回轉,其去如風。
牛群分明追不上,依然不肯甘休,一直追到嶺下才罷。
雙方以嶺為界,成了世仇,每年必要惡鬥幾次,已然見慣。
當年想因天暖草長,故此提前了半月。
雙方一去一來,距離洞前不遠,塵沙蔽空,風雲變色,聲勢至為驚人。
先是老遠便有腥風卷到。
接着便是宛如數萬道大小匹練,滿山抛擲,起伏如浪,迅速已極,眨眼便在洞前草地上橫竄過去。
最後才是那條大蟒,長近十丈,頭比水桶還粗,走起來蟒首高昂起一兩丈,身子不動,巨吻開張,一條六七寸寬、三四尺長如意鈎似的血紅信子,宛如火焰,吞吐不休,比箭還疾。
由地面上滑過之處,草木立即焦黑枯死。
對方野牛不等到達便發出怒吼,列陣相待,甚或迎上前來,就在洞前草地上惡鬥,原是當地奇觀。
方瑛每次都藏伏洞中偷看。
如在遠處厮殺,恐有疏失,所習小術不能自保,便不敢去。
等蟒鬥倦歸途,群牛追殺,看個後尾。
那洞府同現在易、李二人所見洞府一樣,也是危崖壁立,有一大洞。
隻是形勢天然生就,不是人為,洞府又多着一片崩石積成的山坡,可以直達洞門罷了。
初見到這類惡鬥,也極膽怯。
後見山中那麼多蛇獸,從無入洞窺伺侵犯之事,固然由于地較險峻,怎會連蛇也不進?三年過去,均是如此。
以為仙靈窟宅,蛇獸不敢近前,隻在洞旁遙觀,便無妨害。
心中一定,膽子越大,去年看時,竟立洞前觀鬥,并未似前隐藏。
這次自然格外放心,奇事難逢,便暫停試法,閑立旁觀。
哪知這些野牛勢子越盛,腥風剛起,蛇還未現,便聽右面山坡後廣原中群牛齊聲怒吼,聲震山野。
等衆蛇蟒由左側飛來,右側黃塵滾滾,突起數十丈,牛群何止千數,已似旋風一般,狼奔豕突,猛沖迎敵上來。
萬蹄奔踏,震得山鳴地動,比前見數次更加猛烈,數目加多了好些。
地點恰在洞前草地對面,相隔不足一裡,看得甚真。
由早起鬥到黃昏,雙方均是屍橫遍野,腥血狼藉。
為首大蟒也不知咬死帶鞭殺了多少野牛,方始興盡神疲,率領數百條殘餘族類退了回去。
照例野牛必追,除負傷的蛇偶然落後遭殃,為群牛所斃外,極少追上。
追到嶺前,也必回頭。
可是牛群傷亡太重,蓄怒如狂,歸時又勢絕猛惡,無論生物樹木,被它埋頭亂沖過去,立即斷折飛舞,萬無幸存之理。
方瑛正看得有興頭上,因牛群聲勢太猛,竟将上面一片崖石震裂了一角,崩塌下來,野牛被打中,死傷了好幾十隻。
方瑛這次立處又往外了些,極易發現。
為首老牛擡頭一看,瞥見有人在上,認作發石打它的仇人,一聲怒吼,便朝洞前沖來。
後面千百野牛,聞聲回首,一齊掉頭回身,怒吼如雷,相繼沖上。
方瑛見狀大驚,忙往洞中退入,仗着那洞以前經人封閉,早被山石堵塞,極為堅固,隻門旁有一小穴,僅供一人側身俯行而入。
初來無伴,存有戒心,為防蛇虎侵入,覺着洞門小些謹慎,遇變時較易防堵,始終沒有開大,此時恰好用上。
一面退進,移石堵塞;一面照着前習禦戰之法,放出幻火鬼兵。
誰知全無用處,牛群仍是猛攻上來,尚幸當中有二三凹處,那牛向上埋頭猛沖,沒看清出入小洞,前人堵塞甚固,急切間未被攻入。
牛頭撞在壁上,聲巨且猛,不一會,洞壁便自搖撼欲墜。
方瑛情知一被沖進,立成肉泥,一時情急,忽然想到适才想試的符箓。
驚惶無計中,不暇再計利害安危。
心想:"反正不免于難,姑且一試。
"立時觸動靈機,照頭兩章大意,先把氣息調勻,澄神默念,手朝洞外,一口氣把所記的符畫完。
恰又無心巧合,那洞門積石本已快要向内沖塌,方瑛剛畫完符,忽然山崩地裂,霹靂連聲,火光一亮,整堆巨石一齊朝外飛舞而出,面前立現天光,洞門大開。
驚悸忘魂中,看見千百群牛,随着大片雷火烈焰,無數崩裂的洞石,黑浪也似翻滾而下,滿山坡雷火橫飛,雖然功夫不大,野牛也死了三四百隻。
那些在後未死的,因是簇擁在一起,差不多都被火燒石擊,各自負傷,互相踐踏沖突,四下亂竄。
地上塵土激起數十丈高下,半晌不住。
方瑛見法已驗,又
二童行法停當,重又揖客前行,穿過松林,到了盡頭崖洞,二童引了衆人,由一極高大平壑的石門走進。
這洞府又高又大,共分前後三層,約有十餘間大小石室,到處通明雪亮。
所有牆壁門戶竟和新建立的凝碧五府相似,無一不是平整圓滑,嚴絲合縫。
便人工雕琢,也無如此整齊修潔。
與尋常所見山洞,大不相同。
估量這崖原是片整崖,通體實質,由内洞到外面石坪俱由主人用法力驅遣六丁,就崖腰先挖出一片廣坪,再就盡頭處開一石門,往内挖進,把一座實質的石崖,硬雕琢出這麼廣大宏敞的一座仙府。
法力固非尋常,心思尤為靈巧細密。
二人暗中正在贊佩,二童已引進内層左邊丹室以内。
室中陳設用具,更比别室所見精巧古雅,但多石制。
全室大約五丈,比較别室小些,除丹爐、藥竈、幾案陳設以外,當中隻設有一個圓形石榻。
未入門以前,女童當先跑往别室,運來三個石鼓,放于榻前,請衆落座。
笑向易、李二人道:"此是小妹平日修道煉丹之室。
愚兄妹避仇居此才十餘年,這裡又本無洞穴可以栖身,暫時沒有适當地方,隻得在崖腰上現開一洞居住,一切均屬草創,荒僻簡陋,日常又無賓客枉臨,所以室中連個坐處都沒有,易、李二位姊姊不要見笑吧。
" 易靜聽她隻和自己及英瓊客套,對于癞姑神情親切,極似故交好友異地重逢。
再聽那語意,分明他兄妹自身便是山主,并無師長在此,又有避地之言,年紀雖輕,口氣卻老,又不似道家元嬰煉成。
忍不住問道:"二位道友道法高深,令人敬佩。
适才蒙鼎力相助,得以出險,地行匆遽,尚未及緻謝請教呢。
"說罷,便和英瓊起立,為禮相謝。
二童俱謙遜道:"如非癞姊姊主持指點,休說難效綿薄,連兄妹多年強忍的這口惡氣,也沒法出呢。
區區随行微勞,又是自家人,二位姊姊何客氣乃爾。
"易靜正要接口請問二童姓名來曆,癞姑已笑嘻嘻先向四人說道:"你們怎麼俗套起來?易師姊和瓊妹為人來曆,适在老怪山中已然抽暇說了。
他兩個的姓名來曆,易師姊和瓊妹等還不知道。
看他兩個年紀這麼輕,能有這等法力,又是正邪兩途都有門道,必定覺着奇怪。
有些話,你們不好意思問,他兩個也未肯盡情說出,還是等我說吧。
"女童笑道:"癞姊姊,我們一别三十年,這張快嘴仍和從前一樣。
少說兩句,莫要我們丢人吧。
"癞姑道:"這有甚麼不能告人的事?休看易姊姊見多識廣,似你兩個這等異人,我便全說出來,隻恐也未必知道呢。
"二童微笑不語。
易靜笑道:"我本莫測高深,師妹說吧。
"癞姑遂把二童來曆說出,易、李二人好生驚喜。
原來二童一名方瑛,一名元皓,俱是童身。
未出家以前,便是志同道合的好友,自幼好道。
二十多歲上,正是明季逆閹柄權,天啟昏庸。
二人灰心世事,無志進取,一同商議棄家學道。
千裡裹糧,到處尋訪仙人未遇,後又分途尋訪。
二人一同向天立誓,誰先成道,便來度另一人。
方瑛心志最為堅決,終于尋到西崆峒廣成子舊居仙府,得到一部道書玉頁金簡,上面盡是漆書古篆,一字不識。
仗着她向道精誠,以前流轉各地名山勝域,遇見過幾個做下乘功夫的煉氣之士,因非意想中的仙師,未曾拜門,卻學會了些服氣辟谷,以及山行防禦虎狼蛇蟲等小術。
又練過一二十年的武功,多年跋涉,精力強健。
說文篆引,讀書時也曾研究,便在洞中住下。
早晚二次朝天虔誠跪拜,口稱廣成子的法号,通誠求告,請示玄機。
一面照以前所學吐納之術,打坐修煉。
除采辦山糧外,輕易不出洞門一步。
如是者三四年。
那道書共隻五十四片玉頁,七章金簡。
古篆而外,還有好些符篆在上。
因常觀玩,年月一久,方瑛全都默記下來。
又以本通小學,有些古篆已漸解悟,隻不過有的隻識大意,有的詞意秘奧,字雖認得,尚難索解,心中拿它不定,不敢嘗試演習。
這日黎明起身,照例對書跪祝之後,将書藏起,出洞閑眺。
想起好友元皓,久别無音,好生懸念。
自己每去一地,必然設法留話或是字迹,告以所去之地,人在西崆峒,不會不知。
如已成道,或遇仙師,定必尋來。
如今音信杳無,可知尚無遇合。
自己枉在此洞得到這部天書,偏是古篆難解。
如說無福,到手之時,又有佳兆。
先是寶光上騰,引來此洞,好些靈異之迹。
得時又似有人在耳邊警告,此山精光上燭霄漢,隻在東偏石室藏看無妨。
将書出洞,或往别室觀看,均不免有奇禍。
方瑛為此,苦志虔求拜觀,以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可感動仙靈下降。
曆時将近四年,毫未松懈,全書符箓早已默記在心,終無感應。
日前好似無師自通,解悟出一些字義符箓用法,仍是不會照符演習。
因有一次閑中無聊,偶然照本閑畫,才畫沒幾筆,忽然山搖地震,全洞似欲崩裂,人也被震暈過去。
由此膽寒,在無人指教盡行通解以前,不敢妄動。
前晚無意之中,又解出了多半章,照那詞意,有"風雷辟魔"字樣,與前半似乎是指修煉靜功之法不同。
昨日幾次想出洞外擇地演習,恐蹈前轍,欲行又止。
似此歲月悠悠,人将老大,萬一終不領悟,老死空山,豈不冤枉?想了想,覺着書上古篆,除符篆外,相同的字十居二三,現時不識的字隻占全書十之一二。
隻要試出一兩頁,再加苦思,或可以觸類旁通。
長此膽小畏難,終無解悟之日。
方瑛自問生平無過,向道又如此堅誠,定蒙仙佛憐鑒。
命中如該成仙,決不緻為此慘死。
如若無緣,這類古仙人所遺留的道書,也到不了自己的手内。
越想越對,正打算壯着膽子,走往遠處一試,以免有甚風雷地震之異,災及洞府,無處栖身,還将道書失去。
忽見陰霆滿山,腥風大作,由側面嶺頭上橫襲過來。
方瑛居山年久,知道嶺那面泥壑中,藏有一條毒蟒,每年春夏之交,必要率領族類遊行山陰一帶,并去山陽曬鱗,吞食野獸。
山中另有一種形似野牛的猛獸,牙利如鋸,角銳如矛,碗口粗的巨竹,合抱不交的大樹,犯起性來,一咬立折,一觸便斷。
性又合群,這時成千成百,漫山蓋野,黑壓壓一大片。
專與大蟒惡鬥,因那為首大蟒長大兇毒,結局自占上風。
可是野牛數多,兇猛力大,又不怕死,丈許長的蛇蟒,張口一咬便成兩段。
縱躍又極靈快矯捷,有時連為首大蟒也受了傷。
盡管吃大蟒長尾打肉成餅,或被咬死吞噬,極少自行敗退,一味地拼死兇鬥。
初鬥時,蛇獸紛紛,互有傷亡。
直到大蟒吞食了太多,為獸血所醉,勢衰體倦,不願再鬥,自率子孫先自掉頭,收勢回轉,其去如風。
牛群分明追不上,依然不肯甘休,一直追到嶺下才罷。
雙方以嶺為界,成了世仇,每年必要惡鬥幾次,已然見慣。
當年想因天暖草長,故此提前了半月。
雙方一去一來,距離洞前不遠,塵沙蔽空,風雲變色,聲勢至為驚人。
先是老遠便有腥風卷到。
接着便是宛如數萬道大小匹練,滿山抛擲,起伏如浪,迅速已極,眨眼便在洞前草地上橫竄過去。
最後才是那條大蟒,長近十丈,頭比水桶還粗,走起來蟒首高昂起一兩丈,身子不動,巨吻開張,一條六七寸寬、三四尺長如意鈎似的血紅信子,宛如火焰,吞吐不休,比箭還疾。
由地面上滑過之處,草木立即焦黑枯死。
對方野牛不等到達便發出怒吼,列陣相待,甚或迎上前來,就在洞前草地上惡鬥,原是當地奇觀。
方瑛每次都藏伏洞中偷看。
如在遠處厮殺,恐有疏失,所習小術不能自保,便不敢去。
等蟒鬥倦歸途,群牛追殺,看個後尾。
那洞府同現在易、李二人所見洞府一樣,也是危崖壁立,有一大洞。
隻是形勢天然生就,不是人為,洞府又多着一片崩石積成的山坡,可以直達洞門罷了。
初見到這類惡鬥,也極膽怯。
後見山中那麼多蛇獸,從無入洞窺伺侵犯之事,固然由于地較險峻,怎會連蛇也不進?三年過去,均是如此。
以為仙靈窟宅,蛇獸不敢近前,隻在洞旁遙觀,便無妨害。
心中一定,膽子越大,去年看時,竟立洞前觀鬥,并未似前隐藏。
這次自然格外放心,奇事難逢,便暫停試法,閑立旁觀。
哪知這些野牛勢子越盛,腥風剛起,蛇還未現,便聽右面山坡後廣原中群牛齊聲怒吼,聲震山野。
等衆蛇蟒由左側飛來,右側黃塵滾滾,突起數十丈,牛群何止千數,已似旋風一般,狼奔豕突,猛沖迎敵上來。
萬蹄奔踏,震得山鳴地動,比前見數次更加猛烈,數目加多了好些。
地點恰在洞前草地對面,相隔不足一裡,看得甚真。
由早起鬥到黃昏,雙方均是屍橫遍野,腥血狼藉。
為首大蟒也不知咬死帶鞭殺了多少野牛,方始興盡神疲,率領數百條殘餘族類退了回去。
照例野牛必追,除負傷的蛇偶然落後遭殃,為群牛所斃外,極少追上。
追到嶺前,也必回頭。
可是牛群傷亡太重,蓄怒如狂,歸時又勢絕猛惡,無論生物樹木,被它埋頭亂沖過去,立即斷折飛舞,萬無幸存之理。
方瑛正看得有興頭上,因牛群聲勢太猛,竟将上面一片崖石震裂了一角,崩塌下來,野牛被打中,死傷了好幾十隻。
方瑛這次立處又往外了些,極易發現。
為首老牛擡頭一看,瞥見有人在上,認作發石打它的仇人,一聲怒吼,便朝洞前沖來。
後面千百野牛,聞聲回首,一齊掉頭回身,怒吼如雷,相繼沖上。
方瑛見狀大驚,忙往洞中退入,仗着那洞以前經人封閉,早被山石堵塞,極為堅固,隻門旁有一小穴,僅供一人側身俯行而入。
初來無伴,存有戒心,為防蛇虎侵入,覺着洞門小些謹慎,遇變時較易防堵,始終沒有開大,此時恰好用上。
一面退進,移石堵塞;一面照着前習禦戰之法,放出幻火鬼兵。
誰知全無用處,牛群仍是猛攻上來,尚幸當中有二三凹處,那牛向上埋頭猛沖,沒看清出入小洞,前人堵塞甚固,急切間未被攻入。
牛頭撞在壁上,聲巨且猛,不一會,洞壁便自搖撼欲墜。
方瑛情知一被沖進,立成肉泥,一時情急,忽然想到适才想試的符箓。
驚惶無計中,不暇再計利害安危。
心想:"反正不免于難,姑且一試。
"立時觸動靈機,照頭兩章大意,先把氣息調勻,澄神默念,手朝洞外,一口氣把所記的符畫完。
恰又無心巧合,那洞門積石本已快要向内沖塌,方瑛剛畫完符,忽然山崩地裂,霹靂連聲,火光一亮,整堆巨石一齊朝外飛舞而出,面前立現天光,洞門大開。
驚悸忘魂中,看見千百群牛,随着大片雷火烈焰,無數崩裂的洞石,黑浪也似翻滾而下,滿山坡雷火橫飛,雖然功夫不大,野牛也死了三四百隻。
那些在後未死的,因是簇擁在一起,差不多都被火燒石擊,各自負傷,互相踐踏沖突,四下亂竄。
地上塵土激起數十丈高下,半晌不住。
方瑛見法已驗,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