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二回 一叟運玄功 電轉飙輪穿地肺 群仙憐浩劫 無形弭禍上天心

關燈
為夫報仇,那朋友本應遭報,見狀隻自戒備,也未與她為難。

    她也不逃,隻慘笑道:'我殺了這厮,諸位攔阻不及,并未再向我還手,可見适才實是受愚,非出本心。

     得報夫仇,心願已足。

    不過先夫因我誤放匪人而死,實在無顔偷生。

    如蒙垂憐,賜我兵解,以便追随先夫,足感盛情。

    '衆人自是不肯,還在交相勸勉,我知此女死志已決,見我們不肯下手,獰笑說道:'諸位當我自己就不會死嗎?不過多受點苦,有何希罕?'說完未容再勸,已是震破天靈,慘死地上。

    剛剛斃命,一片金紅光華,自天直降,屠龍大師已至。

    她見島主夫婦門人多半死亡,我們又是峨眉弟子,也沒有細問肇事根由,勃然大怒。

    隻賀、諸葛師弟二人,見她師徒到來,知道不妙,未等見面,先駕無形劍遁溜走。

    其餘的人誰敢和她相強,不由分說,全被她法力禁制,裝入乾坤布袋,寫了一信,曆述我們罪狀,命門人瞎眼小尼眇姑押送東海。

     "到時,師父丹未煉成,洞門未開,隻好照她師父的話,跪在洞外待罪。

    幾個女同門多和小瞎尼眇姑相識,平日相對冷冰冰的,這時竟會好心照應。

    跪到第二天,問明情由,便說她們本心隻是為本門師兄弟出力誅邪,無心相遇,因而同往,并非有意從惡,情有可原。

    隻要送往雲靈山、羅浮山各人師父洞中,略加告誡即可。

    竟擅專作主,全數釋放,令其回山自行舉發。

    對于我們衆人,卻認作罪魁禍首,不可輕恕。

    始而置之不理,在旁打坐,等候師父開門交信重責。

    一晃二十來日,我們雖有法力,也覺不耐。

    賀師弟又不時隐身在側,說這小瞎秃可惡。

    她并非本門尊長,無非各位師弟念着一點舊交情面,她竟如此作威作福。

    反正是福不是禍,重責難免,何苦受這小瞎秃的惡氣?我們被他說動,但又怕那布袋厲害。

    正與賀師弟示意,令他先盜布袋,然後反抗。

    誰知小瞎秃法力頗高,竟然覺察,忽然睜眼冷笑說:'我是奉命來此,你們不服氣,隻反躬自省所行當否?我師父此舉,是否惡意,日後自知。

    既不願長跪,我守着你們這些蠢人還覺無趣呢。

     跪守與否在你們,我不相強,我這彌勒布袋卻偷不得。

    一切聽便,我自回山複命去了。

    '說罷飛走。

    我們商量了一陣,以為徒跪無益,便同往釣鳌矶,用功守候,也未再出門去。

     "到了開洞前三日,才去洞外跪下求恩待罪。

    三日後,三位師尊同出。

    先時便要追去靈光,押入輪回。

    我等再三苦求,複經師母妙一夫人力為求情解勸,才按輕重,分别處罰。

    我和師弟是禍首,處罰最重,定了八十一年期限,在此期内應經三劫,還須努力修為,夙根不昧,始允重返師門。

    諸葛師弟去由強勸,情不可卻,鬥法時又未傷人,罰處最輕。

    賀師弟隻曆一劫,仍是出生便即引度,也不算重。

    獨我一個,兩次輪回,又曆盡艱危,勉強挨到今日。

    我實不知乙師伯和家師交厚,但他在二十年前,我二次轉世時,為我說情,被家師婉言拒絕。

    此老性剛,雖以家師與别人不同,未曾十分不快,也決不肯再為此事開口。

    可是這些年來,如非乙師伯垂憐恩助,随時照拂,早為仇敵所傷,也不能有今日了。

    " 阿童聽出了神,方覺這人正是初出茅廬的前車之鑒,以後遇事,務要慎重,少開殺戒。

    忽見一道光華穿破雲層飛來,落地現出一位道長。

    申屠宏見是醉道人,喜出望外,急忙跪倒行禮,口稱師叔。

    醉道人道:"你莫高興,還有難題你做呢。

    你師父說,姑看乙真人與小神僧的情面,許以立功自效。

    此時要入仙府拜見師長,尚不能夠。

    必須看你百日之内,能否勉為其難,再作定奪。

    銅椰島之行幸非明朝,大約還有三數日一同起身,你自照書行事吧。

    "說罷,遞過一封柬帖。

    申屠宏見是師父親筆,益發欣慰,喜溢眉宇。

     先向仙府恭恭敬敬拜了九拜,口中默說了一陣。

    重又向醉道人、阿童分别拜謝。

    阿童笑道:"我話并未給你帶到,謝我則甚?"申屠宏道:"家師神目如電,心動即知,小師父盛意,早知道了。

    你沒聽醉師叔傳述,師父也看小師父情面嗎?異日如見老禅師,能再為我緻意謝恩,益發感激不盡。

    "阿童随和醉道人互相見禮。

    醉道人說另有事,請阿童先下。

    阿童料他要向申屠宏叙闊,并示機宜,自己也亟欲進府,便即舉手作别,穿雲直下。

    到了殿中見着妙一真人夫婦和在座衆仙,說完白犀潭鬥法之事,随同落座。

     這時衆弟子剛奉命往左右二洞,通行火宅嚴關和十三限,諸葛警我等為首的四弟子,方在當先試行給衆同門觀看,尚無一人去往前殿,恰是空閑時候。

    阿童心實,覺着受人之托,一句話尚未帶到,于心不安。

    又以衆仙初見,一則佛道殊途,不相統屬,師父并不肯以尊長自居,主人尊禮師父,半屬謙虛。

    二則自己年幼,不比師兄朱由穆得道年久,與主人兩世交情,又曾共過患難,算起來,終是末學新進,如何敢齒于平輩,冒昧啟齒? 心方盤算如何說法得體,朱由穆先問道:"小師弟,你在上面遇見申屠宏時,他臉上有一片紅光,可曾見否?"阿童答說未見。

    髯仙李元化笑對妙一真人道:"無怪乎此子敢來求恩,那重冤孽居然被他化去,并還曆劫兩世,始終元靈不昧,受盡邪魔誘惑,冤孽糾纏,竟未堕落迷途,再蹈覆轍。

    這等艱苦卓絕,向道誠毅,委實是難得呢。

    "頑石大師道:"如論掌教師兄前收這兩弟子,當初本是無心之過,這多年來任他獨自轉劫再世,受盡諸般的苦厄,從來不曾加以援手。

    年限不滿,冤孽未消,以前更連面都不許見。

    上次遇那奇險,眼看形神皆喪,如非大方真人垂憐援手,決難幸免。

    而他們一意修省,隻仗前生根基紮得堅強,修為勤奮,法力不曾盡失,誓遵師命,各自以孤身微力,獨排萬難,于邪魔仇敵日常侵害之下,一意勤苦修為,毫無怨尤。

    今已化去孽冤,依戀師門,前來求恩,隻差三年光陰,仍是不允所請,未免處治太過。

    要是我的徒弟,早不忍心了。

    " 妙一夫人插口笑答道:"如論這兩門人的根骨,實不在現時英、雲諸弟子以下。

    兩生艱苦精誠,終于轉禍為福,尤屬不易。

    外子并非不念師徒之情,隻緣愛之深,望之切,平日期許太殷,無端鑄出那等大錯,自然痛心,也就愈恨。

    總算他二人居然勇于改過,努力奮勉,得有今日,總算難得。

    可見世間無不可解的冤孽,全仗自身修為如何罷了。

     至于适才拒他入見,不曾速允所請,乃是另有一種用意,命他往辦一事,于他大有益處呢。

    "頑石大師大笑道:"我豈不知齊師兄故使備受折磨,實欲玉成。

    我是說他師兄弟二人,依戀師門太切,第二次轉劫時,為想以血誠感動師心,托我代為求情,分明會許多法術,故意不用,一步一拜,拜上天台山,四日五夜水米不沾,口氣不緩,一直拜到我的洞前。

    再四哀求,為之關說,情願多受别的責罰,隻求能見師父一面。

    我見他年才十歲左右,幾天勞乏饑渴,血肉模糊,淚眼欲枯,光景實是可憐。

    明知齊師兄外和内剛,言出法随,平日對門下弟子雖然愛勝親生,一旦犯過,向無輕恕,說出來的事,必須做到。

    恐求不下這人情,又去約了三位同門師兄弟同往東海求恩,哪知費盡唇舌,仍然堅執不允。

    他得信之後,隻是愧悔痛苦,毫無一絲怨尤。

    好容易千災百難,熬得冤清孽盡,也未再有一絲過錯。

    除去這三年短時光外,師父所說,全都做到,懷着滿腔熱誠來此跪求恩免,既已心許,何必吝此一面,辜負他這兩生八十年的渴望呢?" 妙一真人笑道:"師妹休為此子所愚。

    他二人全都機智絕倫,深知利害,對我夫妻固然感恩依戀,一半也是知道此舉關系終古成敗。

    前番不合恃恩嘗試,鑄了大錯,再稍失足,便即堕落,永劫沉淪,求為常人轉世皆所不能,為此終日戰戰兢兢,如履如臨。

     又以頭世受盡冤孽糾纏,終于抵禦不住魔孽,身遭慘殺,心膽已寒,惟恐道淺魔高,自身無力解免,隻有早歸師門,可以免禍。

    料我素來寬厚,年久恨消,再有諸位師伯叔好好關說,十九可以應允,這才想下一條苦肉計,欲以至誠感動。

    他算計雖想得好,卻瞞我不過。

    我既安心借此成全,早算出他二世能夠因禍得福,異日仙業有望,怎肯中途罷休,作那姑息之愛?他二人看出我心志已決,無可挽回,知道不踐前言,隻有堕落滅亡,這才心驚膽寒,絕了僥幸之心,重鼓勇氣,立志奮勉,全以自身之力,度此災厄險難。

     他對我的心意全都雪亮了然,見我沒等阿童道友前來說情,便令醉師弟出去傳命授簡,自然我意已回,所命必是于他有益之事,早已歡欣鼓舞,喜出望外。

    事情一完,便去與他師弟送信,宿願已遂,不久即返師門,何在這暫時一面呢!"頑石大師聞言笑道: "話雖如此,就說他半為己謀,居然一見望絕,益自奮勉,向道堅誠,始終如一,也是難能可貴的了。

    "元元大師道:"這還用說?如非這樣,照他二人所犯之過,早已不能寬容。

    就加恩免,也必逐出門牆,任其自生自滅,決不會用這許多心思,成全他們了。

    " 阿童聞言,才知申屠宏府外言動,衆仙俱如親見,已經蒙恩寬免,不久重返師門,好生代他欣慰,便未再提。

    跟着衆門人相繼由左右兩關飛到,因愛金、石二人年歲和己差不多,人又天真,一見投緣,有意結納,同到魚樂潭,把前事談了一個大概。

     靈雲聽完,喜問道:"小神僧與申屠師兄相遇前後,可曾見有一個年約十五六歲,面相清秀,重瞳鳳眼,目光極亮,着青羅衣,腰懸長劍,左手戴有兩枚指環的少年嗎?" 阿童答說:"無有。

    "靈雲笑道:"申屠師兄幸得免孽,重返師門。

    阮師兄比他人還要好,兩位師兄又極交厚。

    家父雖有各自清修,自消冤孽,不令二人一起之言,我和諸葛師兄料他們縱不敢故違師命,合力禦害,彼此總要設法通信,各告近況;有時甚或遙遙晤對,都在意中。

    偏是這多年來,音信全無。

    那年拜山求情,也隻申屠一人。

    家父和諸位師長從未提過阮師兄的近況,不知光景如何呢?"阿童見靈雲意頗關切,便告以适才聽了頑石大師和掌教真人對答的話,好似此人尚在,口氣也還不惡,因未見過,不知姓名,故未詢問。

     靈雲道:"當初家父門下隻傳二人,一是申屠宏師兄,還有一位姓阮名征。

    彼時我剛轉劫人間,尚未度上山來。

    家父母仇敵頗多,俱是左道妖邪,不知怎地訪明我是仇人之女,竟在家母引度以前,将我攝往五台山中,意欲取煉生魂。

    家母早到一日原可無事,因在途中救了兩人,略微耽延,到時,我已被攝走,急切間查不出所去方向,是何方妖人所為。

    正在憂急,路遇阮師兄采藥歸來,說起途中曾見妖人遁光飛駛。

    家母也剛成道,不知是否,便令阮師兄跟蹤追蹑。

    一面趕緊回山告知家父和苦行、玄真二位大師伯施展法力,查看下落,以免無知亂闖,反而誤事。

    嗣經算出,是五台派妖人所為,與阮師兄所遇正對。

    忙同趕去,中途又遇見阮師兄已冒奇險,九死一生,将我救出,差一點沒有同在五台遇害,仍被衆妖人随後趕上,将他圍困,眼看危急萬分。

    家父母和二位師伯若稍遲片刻,我和他便無生理。

    後來妖人傷亡敗逃,把我和阮師兄救回山去。

    問起情由,才知阮師兄尋到妖窟時,妖人法台已設,待下毒手。

    他本非妖人敵手,為感師恩,竟不顧利害,拼了性命,以身嘗試。

    仗他機智絕倫,心思靈巧,動作尤為神速,長于審度形勢,臨機應變,避重就輕,冷不防猛然下擊,飛劍先傷行法的妖人,更不戀戰,搶了台上所供法物和攝魂妖幡,連我一齊抱起,往回急飛。

    一任妖人恫吓喝止,身已重傷,依然咬牙強忍,奮力前駛,才得将我性命保住。

    等與家父母相遇,阮師兄人已傷重不支。

     救回東海,連用靈丹醫治,經時三月,始得複原。

    他于我有救命之恩,心中感激。

    自他犯過,逐出師門,在外待罪,曾經拼受家父責罰,和霞兒妹子一同尋訪他的蹤迹,前後多次。

    别的愛莫能助,隻想贈他一件防身法寶和數十粒靈丹,防備萬一。

    頭次聞說他在大渡河畔一個荒僻的山人土洞之中隐修避禍,往訪撲了個空,反與土人怄了一些閑氣。

     二次探明真實下落再往,經一山人傳言,才知他既恐愚姊妹為他受責,又恐違背師命,故此不見。

    并說藏身之處己洩,即日前往江南覓一深山,隐居修煉,以待災孽到來,抵禦化解。

    我知他是有心不見,空自感激難過,無可如何,隻得回來。

    至今更無下落。

    我想如今年限将近,申屠師兄已可重返師門,他比申屠還要堅誠虔謹,照理額上血花孽痕必已化除,不久定要歸來。

    不過事難逆料,也許冤孽未解,故不敢來見家父,也說不定。

     日後再遇申屠師兄,請代轉告一聲:他二人冤孽未去以前,平日身受甚是痛苦,萬一有朋友相助,隻要不是本門中同道,未經二人請求,相助出于自願,便不算是違背師命。

     我知小神僧法力高強,得有佛門降魔真傳,尚望助他們一臂之力,俾仗佛法慈悲,解去夙冤舊孽,便感同身受了。

    " 阿童一一應允。

    又問出阮征素來愛好,本身法力尚在;因不舍前生形貌,盡管轉劫兩世,仍是當年美少年身材面目;又是一雙重瞳,極容易認出。

    便記在心裡。

    靈雲出來時久,說完便即辭别,回殿侍立去訖。

     衆人飲食言笑了一陣,又陪阿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