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七回 彈指悟夙因 普渡金輪輝寶相 聞鐘參妙谛 一泓寒月證禅心
關燈
小
中
大
發願甚宏,須曆年時始得圓滿。
方今群邪猖狂,此子沖年在外積修善功,不免到處都有左道妖邪與他為仇。
非得一位具有極大法力的禅門師父,傳以降魔本領,随時照護不可。
道友适才皈依佛門,也須有番修積,門下又無弟子,雖有兩位令愛,不久便去小寒山忍大師門下清修,不得随侍在側,将來衣缽,也無傳人。
如今此子拜在道友門下,實是一舉兩得,不知道友心意如何?"謝山一聽,自己的事,妙一真人竟早前知,好生佩服。
便笑答道: "小弟為了一些世緣,轉劫多生,終無成就。
今生枉自修煉多年,對于過去一切因果,竟是茫然。
适才出迎三位禅門大師,幸蒙老禅師大發慈悲,宏宣寶相,金輪普度,佛法無邊,方始如夢初醒,悟徹夙因。
現雖立志皈依佛門,尋求正果,但是自來所學不純,法力淺薄。
賢郎多生智慧,根骨深厚,現雖年幼,不消數年,必能精進,不可思議。
小弟初入佛門,尚在學步,如何配做他的師父呢?"芬陀大師接口笑道:"道友過謙了。
休說此子本你前生師侄,夙有因緣,謝道友又何嘗不是修積釋道兩門,殊途同歸,無異一體。
我佛門中法,說難便難,說易便易。
道友新近皈依,僅自徹悟,還未修為,心存客氣,自然患為人師。
" 謝山原極愛重李洪,隻因初悟夙因,匆匆與前世師兄相晤,有好些話尚未詢問,自身尚無師承,如何便收弟子?為此謙辭。
及聽芬陀大師這等說法,妙一真人隻是含笑不語,情知真人言不虛發,事已定局,便起身答道:"謹謝大師教益。
但後輩自身尚無師父,如何收徒?齊道兄之囑,不敢不遵,隻請暫緩,容我拜師受戒之後如何?"邊說邊往天蒙禅師座前走去。
本意近前跪倒拜師,請求收為弟子。
哪知剛一跪将下去,天蒙禅師本在低眉默坐,忽然伸手向謝山頂上一拍,喝道:"你适才已明白,怎又糊塗起來? 本有師父,不去問你自己,卻來尋我,是何原故?"謝山吃普度佛光一照,僅隻悟徹夙因,以佛法素重傳授,未來如何修為,尚須禅師指示。
況他又是前生師兄,為了自己,遲卻千年證果,受恩深重,覺着拜師萬無不允。
偏生對付曉月,好些耽擱,不便越衆前請。
此念橫亘于胸,盡管智慧靈明,竟未往深處推求。
及被天蒙禅師拍頂一喝,猛地吃了一驚,當時驚醒,神智益發空靈。
立即膜拜在地道:"多謝師兄慈悲普度,指點迷津。
"禅師微笑道:"怎見得?"謝山起身,手朝殿外一指。
衆人随手指處一看,原來靈峤三仙适在禅師等未降以前,施展仙法接引的明月,已應時而至,照将下來。
凝碧崖前七層雲霧,連同由平湖後半直連正殿平台那麼寬大高深的洞頂,也被用移山法縮向後去。
這時殿外正是萬花如笑,齊吐香光,祥氛潋滟,彩影缤紛。
當空碧天澄霁,更無纖雲。
虹橋兩邊湖中明波如鏡,全湖數層青白蓮花萬蕾全舒,花大如鬥,亭亭靜植,妙香微送。
那一輪寒月,正照波心。
紅玉坊前,迎接神僧的百零八響鐘聲,已是尾音。
清景難繪,幽絕仙凡。
衆仙方在暗中贊美瞻顧間,忽又聽天蒙禅師問謝山道:"你且說來。
" 謝山恭答:"波心寒月,池上青蓮;還我真如,觀大自在。
"禅師喝道:"咄!本來真如,作甚還你?寒月是你,理會得麼?"謝山道:"寒月是我,理會得來。
"禅師笑道: "好,好!且去,且去!莫再纏我。
"謝山也含笑合掌道:"你去,你去!好,好!" 白眉禅師、芬陀大師随即起立,同向妙一真人道:"天蒙師兄與寒月師弟因緣已了,我三人尚有一事未辦,還須先行,要告辭了。
"葉缤也和謝山一樣,有許多話要請教,并欲拜芬陀為師,一見要走,忙即趕前跪下。
被芬陀大師含笑拉起道:"道友心意,我已盡知,但貧尼與你緣分止此。
行得匆忙,無暇多談。
你和謝道友一樣,從此禮佛虔修,自能解脫。
一切适才想已知悉,何庸多說?"葉缤原已悟徹,便笑答道:"弟子已知無緣,隻請和老禅師一樣,略示禅機,賜與法名如何?"說時,殿外雲幢上,鐘聲正打到未一響上。
大師笑問道:"你既虛心下問,可知殿外鐘聲共是多少聲音?"葉缤躬身答道:"鐘聲百零八杵,隻有一音。
"大師又道:"鐘已停撞,此音仍還在否?"葉缤又答道:"本未停歇,為何不在?如是不在,撞它則甚?"大師笑道:"你既明白,為何還來向我?小寒山有人相待,問她去吧。
"葉缤會意大悟,含笑躬立于側,不再發問。
李甯和采薇僧朱由穆、楊瑾三人,見師父将行,各自趨前請命。
白眉、芬陀笑道: "自照你們心意做去。
随時相助齊道友,發揚光大。
行止歸去,均在于己。
有事自會傳谕留示。
助己助人,勉力潛修好了。
"說罷,三位神僧、尼便往外走。
妙一真人等知難挽留,隻得恭送出去。
衆弟子把香花禮樂早已準備。
天蒙禅師笑道:"何必如此?"三人各自合掌當胸,向衆辭行,便自平地上升,仍和來時一樣,隻是易下為上,沒有來時雲層洞頂阻擋曲折,去勢更是神速。
妙一真人等忙率兩輩同門和先前出接的諸仙賓飛身恭送時,三人身已直上雲霄,隻見祥光略閃,微聞旃檀異香,便不見蹤影。
衆仙禮送回來,又向謝、葉二仙分别稱賀。
由此二人便入了佛門,一個改名寒月,一個改名一音。
隻等小寒山一行,便各回山虔修不提。
衆仙到了殿内,妙一真人便令嬰童李洪行那拜師之禮。
謝山自然不再推辭。
行禮之後,謝山見曉月禅師所煉斷玉鈎連同靈峤三仙所賜三寶,由妙一夫人分别給李洪佩戴,鈎插在左肩之上。
那鈎形制古茂,上面滿刻奇書古篆符引之類,寶光内蘊,靈異非凡。
便對李洪道:"靈峤三位仙長所說,務須留意。
此鈎不特前古異寶,并經現藏寶主人費了若幹心血祭煉,原意用以抵禦長眉師祖玉匣飛刀,可知厲害。
如非天蒙老禅師佛法無邊,隻恐誰也用它不了,即便到手,也早晚必被原主奪回。
看來曉月對于此寶,必定珍惜非常,一旦受制佛法,為一幼童所得,必不甘心。
雖然老禅師佛法高深,既肯取以轉授,又将它靈性隔斷,使為你用,不緻被他收回,到将來也不緻有甚危害,但還是小心才好。
你初拜我為師,本應傳授一兩件防身禦魔之寶。
一則我本玄門中人,剛悟前因,還我初服,尚未十分修為;二則我所有法寶,除一心燈外,無甚奇處。
好在你已有此神物,更蒙靈峤三仙贈你三寶。
此時到底年紀太輕,尚須随我小寒山一行,回山修煉。
且等我将法寶重用佛法祭煉,到你他年下山之時,再行傳授吧。
" 李洪拜謝,領命起立,仍去妙一夫人身前立侍,甚是依戀。
妙一真人笑道:"癡兒,你已轉劫九世,前後千年修為,怎還如此依依難舍?"李洪跪禀道:"兒子自蒙恩師佛法警悟,想起以前諸生之事,父母慈恩深厚,好容易違顔千載,今始重逢,少時又要随師還山,怎叫兒子能舍?"謝山道:"你與令尊千年父子,今始重逢,煞非容易。
我為全你孝思,并得多受賢父母教誨,此後許你每年一次歸省便了。
"李洪聞言,自是欣慰。
妙一夫人道:"今日開府,各位仙賓所贈法寶珍物甚多,前又得了紫雲宮、幻波池許多法寶,本可賜你兩件。
也為年紀太輕,尚非用時,且等将來省親時,我擇那佛門弟子合用之寶,賜你好了。
"殿外衆仙聞知謝山收徒,又是妙一真人夫婦前九世的愛子,紛紛入賀。
諸葛警我等來時,正值神僧、神尼去後,李洪在殿中拜師行禮。
略聽完了經過,見齊靈雲、周輕雲、秦紫玲在殿右一角聚談,知三人奉命設置盛筵,正想過去詢問衆仙席次,齊霞兒已點手相招。
近前一問,霞兒笑道:"大師兄奉命引度那兩人怎麼樣了?" 諸葛警我道:"師父原說他二人師父劫運未到,入我門中,尚非其時。
不過二人不久便有大難,此時先給他們稍微點醒便了。
這兩人資質禀性都好,我看他們已有警覺,隻為師門恩重,不肯棄彼就此。
到了時機,必來無疑。
我為奉命代熊血兒問向芳淑師妹索取陰雷珠,并點化虞、狄二人,竟偷了懶,三位師妹安排筵宴,想已齊備了?"齊霞兒道: "起初本是不論交情親疏,所有筵席齊設在平台之上。
遊園時,靈峤三仙、公冶道長和家師等諸位尊長相繼提議,說殿前仙景各有妙處,而到會仙賓各有友好,門人弟子也多偕來,行輩不齊,如在一處,盛會固較莊嚴,一則有等次,不免拘束,難求盡歡;二則席次也費安排。
最好除平台上原設的五席外,餘者擇那風景佳處,分别設席,聽憑到會長幼仙賓自約同道友好,各任心喜,随意入座。
"諸葛警我為衆門人之長,久與機密,知道此事早在掌教師尊算中。
為免一些不相幹的外客和旁門中人挑剔厚薄,故令一體設宴平台。
卻由别的仙賓以觀景盡歡為名,除主要五席外,餘者分設各處,不論上下各等,俱可随意入座。
實則功行深薄,行輩高低,以及道路各有不同,絕不肯摻和在一起。
經此一來,既免魚龍混雜,又免因此生出别的枝節。
齊霞兒當然也知此中深意,彼此相視一笑,更不再說。
那殿台上的五席,俱是一律兩丈四長,一丈二寬的青玉案。
仙家筵席,不同俗世,又值開府盛典。
每席共坐十二人。
當中列有主位,做一字橫列,入席者有玄真子與妙一真人等四位,餘均本派同輩。
兩旁作八字形,各有兩席相連。
隻席座均比主席高約半桌,以示尊敬。
每邊各有二十四位。
列坐的,為媖姆、優昙、極樂真人李靜虛、百禽道人公冶黃、靈峤三仙、易周、白朱二老、乙休、淩渾等本派至交,以及半邊老尼、天靈子、少陽神君、無名禅師、知非禅師、俠僧轶凡等仙賓,不是前輩真仙,便是各派宗主、神僧、神尼之類。
那些不速之客以及旁門中人,見此盛況,主人盡管以禮揖讓,也都自然自慚形穢,不敢與之并列了。
五席之外,如湖堤、橋亭、靈峰、水閣等各處所設筵席,俱和殿台一樣形式陳設,隻地方不同,人數多寡也各聽随意邀約。
外來一幹後輩,席設水閣之内。
本門弟子,隻諸葛警我、嶽雯、黃玄極、悟修、齊霞兒、易靜、癞姑、鄭八姑男女八弟子,在湖心閣以内作主人,陪伴後輩,得以與宴。
餘者有的司樂,有的司廚,有的在側侍宴,各有職司。
隻等會後仙賓散去,師長賜宴之後,經過二次傳授,或是奉有專命,或是自行呈請,分别由左元十三限,或由右元火宅玄關通行一次。
能通過的,三四日内拜師下山行道。
自信功行不濟、志在虔修的,也不勉強,在仙府内與去留諸同門歡聚暢遊三日,便去右元洞壁崖穴之中苦修,到了火候,再行請命。
有那本身功力不夠,并未奉有特命準予先積外功,随時在外修為,而又妄想一試的,僥幸通過這兩處難關之一,自可如願;如通不過,在師恩卵翼之下,雖還不緻有敗道喪生,走火入魔的兇險,但也元氣大傷,去至右元洞窟,日夕熬煉,多受好些苦難,始得複原。
自從妙一真人按照長眉玉敕遺命,訂下規條功課,門下弟子雖居住在這仙山福地,将來也必能成就仙業,但是成道以前,修為至難,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功力根骨所限,分毫也勉強不得。
如非真個道心堅定,精誠不渝,休得列入門牆。
上來根基先自紮穩,所學又是玄門正宗,上乘功課,所以後來峨眉派日益發揚光大,為各派北鬥宗盟,門下弟子到頭來鹹列仙班。
即或向道心堅,修為勤奮,而福緣不夠,強請入門;或是夙孽太重,無可解脫,入門修煉,此生雖不免于兵解,而轉世之後,因有前生修為,道基堅固,再有師長同門垂憐接引,成就自速。
至不濟也是地仙散仙一流。
至于中道為邪魔所誘,叛師背教,或犯嚴規,誤入歧途,以緻堕落的,隻有一人。
此人也并非不知自愛,隻為夙世冤孽太重,心又急于建功,不到功候,便強欲下山,仗着靈警智慧,居然通行火宅,走向前殿。
偏生教祖他出,代掌仙府的正是此人所拜師父髯仙李元化,見他竟是如此精進,通行火宅,以為可以無慮,未加告誡,反予獎勉。
以緻下山不久,便遇夙孽糾纏,對方恰是一個厲害邪魔之女,雙方苦鬥三日,終于受了誘惑,堕了色戒,壞去道基,不敢回山,又迷戀上妖女美色,迫不得已與之同流合污,做了邪魔愛婿。
由此行惡日多,終為李英瓊飛劍所殺,連轉劫重修俱屬無望。
峨眉派因此取材愈嚴,門人出處,越發慎重,更無一人再步前轍。
此是後話不提。
方今群邪猖狂,此子沖年在外積修善功,不免到處都有左道妖邪與他為仇。
非得一位具有極大法力的禅門師父,傳以降魔本領,随時照護不可。
道友适才皈依佛門,也須有番修積,門下又無弟子,雖有兩位令愛,不久便去小寒山忍大師門下清修,不得随侍在側,将來衣缽,也無傳人。
如今此子拜在道友門下,實是一舉兩得,不知道友心意如何?"謝山一聽,自己的事,妙一真人竟早前知,好生佩服。
便笑答道: "小弟為了一些世緣,轉劫多生,終無成就。
今生枉自修煉多年,對于過去一切因果,竟是茫然。
适才出迎三位禅門大師,幸蒙老禅師大發慈悲,宏宣寶相,金輪普度,佛法無邊,方始如夢初醒,悟徹夙因。
現雖立志皈依佛門,尋求正果,但是自來所學不純,法力淺薄。
賢郎多生智慧,根骨深厚,現雖年幼,不消數年,必能精進,不可思議。
小弟初入佛門,尚在學步,如何配做他的師父呢?"芬陀大師接口笑道:"道友過謙了。
休說此子本你前生師侄,夙有因緣,謝道友又何嘗不是修積釋道兩門,殊途同歸,無異一體。
我佛門中法,說難便難,說易便易。
道友新近皈依,僅自徹悟,還未修為,心存客氣,自然患為人師。
" 謝山原極愛重李洪,隻因初悟夙因,匆匆與前世師兄相晤,有好些話尚未詢問,自身尚無師承,如何便收弟子?為此謙辭。
及聽芬陀大師這等說法,妙一真人隻是含笑不語,情知真人言不虛發,事已定局,便起身答道:"謹謝大師教益。
但後輩自身尚無師父,如何收徒?齊道兄之囑,不敢不遵,隻請暫緩,容我拜師受戒之後如何?"邊說邊往天蒙禅師座前走去。
本意近前跪倒拜師,請求收為弟子。
哪知剛一跪将下去,天蒙禅師本在低眉默坐,忽然伸手向謝山頂上一拍,喝道:"你适才已明白,怎又糊塗起來? 本有師父,不去問你自己,卻來尋我,是何原故?"謝山吃普度佛光一照,僅隻悟徹夙因,以佛法素重傳授,未來如何修為,尚須禅師指示。
況他又是前生師兄,為了自己,遲卻千年證果,受恩深重,覺着拜師萬無不允。
偏生對付曉月,好些耽擱,不便越衆前請。
此念橫亘于胸,盡管智慧靈明,竟未往深處推求。
及被天蒙禅師拍頂一喝,猛地吃了一驚,當時驚醒,神智益發空靈。
立即膜拜在地道:"多謝師兄慈悲普度,指點迷津。
"禅師微笑道:"怎見得?"謝山起身,手朝殿外一指。
衆人随手指處一看,原來靈峤三仙适在禅師等未降以前,施展仙法接引的明月,已應時而至,照将下來。
凝碧崖前七層雲霧,連同由平湖後半直連正殿平台那麼寬大高深的洞頂,也被用移山法縮向後去。
這時殿外正是萬花如笑,齊吐香光,祥氛潋滟,彩影缤紛。
當空碧天澄霁,更無纖雲。
虹橋兩邊湖中明波如鏡,全湖數層青白蓮花萬蕾全舒,花大如鬥,亭亭靜植,妙香微送。
那一輪寒月,正照波心。
紅玉坊前,迎接神僧的百零八響鐘聲,已是尾音。
清景難繪,幽絕仙凡。
衆仙方在暗中贊美瞻顧間,忽又聽天蒙禅師問謝山道:"你且說來。
" 謝山恭答:"波心寒月,池上青蓮;還我真如,觀大自在。
"禅師喝道:"咄!本來真如,作甚還你?寒月是你,理會得麼?"謝山道:"寒月是我,理會得來。
"禅師笑道: "好,好!且去,且去!莫再纏我。
"謝山也含笑合掌道:"你去,你去!好,好!" 白眉禅師、芬陀大師随即起立,同向妙一真人道:"天蒙師兄與寒月師弟因緣已了,我三人尚有一事未辦,還須先行,要告辭了。
"葉缤也和謝山一樣,有許多話要請教,并欲拜芬陀為師,一見要走,忙即趕前跪下。
被芬陀大師含笑拉起道:"道友心意,我已盡知,但貧尼與你緣分止此。
行得匆忙,無暇多談。
你和謝道友一樣,從此禮佛虔修,自能解脫。
一切适才想已知悉,何庸多說?"葉缤原已悟徹,便笑答道:"弟子已知無緣,隻請和老禅師一樣,略示禅機,賜與法名如何?"說時,殿外雲幢上,鐘聲正打到未一響上。
大師笑問道:"你既虛心下問,可知殿外鐘聲共是多少聲音?"葉缤躬身答道:"鐘聲百零八杵,隻有一音。
"大師又道:"鐘已停撞,此音仍還在否?"葉缤又答道:"本未停歇,為何不在?如是不在,撞它則甚?"大師笑道:"你既明白,為何還來向我?小寒山有人相待,問她去吧。
"葉缤會意大悟,含笑躬立于側,不再發問。
李甯和采薇僧朱由穆、楊瑾三人,見師父将行,各自趨前請命。
白眉、芬陀笑道: "自照你們心意做去。
随時相助齊道友,發揚光大。
行止歸去,均在于己。
有事自會傳谕留示。
助己助人,勉力潛修好了。
"說罷,三位神僧、尼便往外走。
妙一真人等知難挽留,隻得恭送出去。
衆弟子把香花禮樂早已準備。
天蒙禅師笑道:"何必如此?"三人各自合掌當胸,向衆辭行,便自平地上升,仍和來時一樣,隻是易下為上,沒有來時雲層洞頂阻擋曲折,去勢更是神速。
妙一真人等忙率兩輩同門和先前出接的諸仙賓飛身恭送時,三人身已直上雲霄,隻見祥光略閃,微聞旃檀異香,便不見蹤影。
衆仙禮送回來,又向謝、葉二仙分别稱賀。
由此二人便入了佛門,一個改名寒月,一個改名一音。
隻等小寒山一行,便各回山虔修不提。
衆仙到了殿内,妙一真人便令嬰童李洪行那拜師之禮。
謝山自然不再推辭。
行禮之後,謝山見曉月禅師所煉斷玉鈎連同靈峤三仙所賜三寶,由妙一夫人分别給李洪佩戴,鈎插在左肩之上。
那鈎形制古茂,上面滿刻奇書古篆符引之類,寶光内蘊,靈異非凡。
便對李洪道:"靈峤三位仙長所說,務須留意。
此鈎不特前古異寶,并經現藏寶主人費了若幹心血祭煉,原意用以抵禦長眉師祖玉匣飛刀,可知厲害。
如非天蒙老禅師佛法無邊,隻恐誰也用它不了,即便到手,也早晚必被原主奪回。
看來曉月對于此寶,必定珍惜非常,一旦受制佛法,為一幼童所得,必不甘心。
雖然老禅師佛法高深,既肯取以轉授,又将它靈性隔斷,使為你用,不緻被他收回,到将來也不緻有甚危害,但還是小心才好。
你初拜我為師,本應傳授一兩件防身禦魔之寶。
一則我本玄門中人,剛悟前因,還我初服,尚未十分修為;二則我所有法寶,除一心燈外,無甚奇處。
好在你已有此神物,更蒙靈峤三仙贈你三寶。
此時到底年紀太輕,尚須随我小寒山一行,回山修煉。
且等我将法寶重用佛法祭煉,到你他年下山之時,再行傳授吧。
" 李洪拜謝,領命起立,仍去妙一夫人身前立侍,甚是依戀。
妙一真人笑道:"癡兒,你已轉劫九世,前後千年修為,怎還如此依依難舍?"李洪跪禀道:"兒子自蒙恩師佛法警悟,想起以前諸生之事,父母慈恩深厚,好容易違顔千載,今始重逢,少時又要随師還山,怎叫兒子能舍?"謝山道:"你與令尊千年父子,今始重逢,煞非容易。
我為全你孝思,并得多受賢父母教誨,此後許你每年一次歸省便了。
"李洪聞言,自是欣慰。
妙一夫人道:"今日開府,各位仙賓所贈法寶珍物甚多,前又得了紫雲宮、幻波池許多法寶,本可賜你兩件。
也為年紀太輕,尚非用時,且等将來省親時,我擇那佛門弟子合用之寶,賜你好了。
"殿外衆仙聞知謝山收徒,又是妙一真人夫婦前九世的愛子,紛紛入賀。
諸葛警我等來時,正值神僧、神尼去後,李洪在殿中拜師行禮。
略聽完了經過,見齊靈雲、周輕雲、秦紫玲在殿右一角聚談,知三人奉命設置盛筵,正想過去詢問衆仙席次,齊霞兒已點手相招。
近前一問,霞兒笑道:"大師兄奉命引度那兩人怎麼樣了?" 諸葛警我道:"師父原說他二人師父劫運未到,入我門中,尚非其時。
不過二人不久便有大難,此時先給他們稍微點醒便了。
這兩人資質禀性都好,我看他們已有警覺,隻為師門恩重,不肯棄彼就此。
到了時機,必來無疑。
我為奉命代熊血兒問向芳淑師妹索取陰雷珠,并點化虞、狄二人,竟偷了懶,三位師妹安排筵宴,想已齊備了?"齊霞兒道: "起初本是不論交情親疏,所有筵席齊設在平台之上。
遊園時,靈峤三仙、公冶道長和家師等諸位尊長相繼提議,說殿前仙景各有妙處,而到會仙賓各有友好,門人弟子也多偕來,行輩不齊,如在一處,盛會固較莊嚴,一則有等次,不免拘束,難求盡歡;二則席次也費安排。
最好除平台上原設的五席外,餘者擇那風景佳處,分别設席,聽憑到會長幼仙賓自約同道友好,各任心喜,随意入座。
"諸葛警我為衆門人之長,久與機密,知道此事早在掌教師尊算中。
為免一些不相幹的外客和旁門中人挑剔厚薄,故令一體設宴平台。
卻由别的仙賓以觀景盡歡為名,除主要五席外,餘者分設各處,不論上下各等,俱可随意入座。
實則功行深薄,行輩高低,以及道路各有不同,絕不肯摻和在一起。
經此一來,既免魚龍混雜,又免因此生出别的枝節。
齊霞兒當然也知此中深意,彼此相視一笑,更不再說。
那殿台上的五席,俱是一律兩丈四長,一丈二寬的青玉案。
仙家筵席,不同俗世,又值開府盛典。
每席共坐十二人。
當中列有主位,做一字橫列,入席者有玄真子與妙一真人等四位,餘均本派同輩。
兩旁作八字形,各有兩席相連。
隻席座均比主席高約半桌,以示尊敬。
每邊各有二十四位。
列坐的,為媖姆、優昙、極樂真人李靜虛、百禽道人公冶黃、靈峤三仙、易周、白朱二老、乙休、淩渾等本派至交,以及半邊老尼、天靈子、少陽神君、無名禅師、知非禅師、俠僧轶凡等仙賓,不是前輩真仙,便是各派宗主、神僧、神尼之類。
那些不速之客以及旁門中人,見此盛況,主人盡管以禮揖讓,也都自然自慚形穢,不敢與之并列了。
五席之外,如湖堤、橋亭、靈峰、水閣等各處所設筵席,俱和殿台一樣形式陳設,隻地方不同,人數多寡也各聽随意邀約。
外來一幹後輩,席設水閣之内。
本門弟子,隻諸葛警我、嶽雯、黃玄極、悟修、齊霞兒、易靜、癞姑、鄭八姑男女八弟子,在湖心閣以内作主人,陪伴後輩,得以與宴。
餘者有的司樂,有的司廚,有的在側侍宴,各有職司。
隻等會後仙賓散去,師長賜宴之後,經過二次傳授,或是奉有專命,或是自行呈請,分别由左元十三限,或由右元火宅玄關通行一次。
能通過的,三四日内拜師下山行道。
自信功行不濟、志在虔修的,也不勉強,在仙府内與去留諸同門歡聚暢遊三日,便去右元洞壁崖穴之中苦修,到了火候,再行請命。
有那本身功力不夠,并未奉有特命準予先積外功,随時在外修為,而又妄想一試的,僥幸通過這兩處難關之一,自可如願;如通不過,在師恩卵翼之下,雖還不緻有敗道喪生,走火入魔的兇險,但也元氣大傷,去至右元洞窟,日夕熬煉,多受好些苦難,始得複原。
自從妙一真人按照長眉玉敕遺命,訂下規條功課,門下弟子雖居住在這仙山福地,将來也必能成就仙業,但是成道以前,修為至難,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功力根骨所限,分毫也勉強不得。
如非真個道心堅定,精誠不渝,休得列入門牆。
上來根基先自紮穩,所學又是玄門正宗,上乘功課,所以後來峨眉派日益發揚光大,為各派北鬥宗盟,門下弟子到頭來鹹列仙班。
即或向道心堅,修為勤奮,而福緣不夠,強請入門;或是夙孽太重,無可解脫,入門修煉,此生雖不免于兵解,而轉世之後,因有前生修為,道基堅固,再有師長同門垂憐接引,成就自速。
至不濟也是地仙散仙一流。
至于中道為邪魔所誘,叛師背教,或犯嚴規,誤入歧途,以緻堕落的,隻有一人。
此人也并非不知自愛,隻為夙世冤孽太重,心又急于建功,不到功候,便強欲下山,仗着靈警智慧,居然通行火宅,走向前殿。
偏生教祖他出,代掌仙府的正是此人所拜師父髯仙李元化,見他竟是如此精進,通行火宅,以為可以無慮,未加告誡,反予獎勉。
以緻下山不久,便遇夙孽糾纏,對方恰是一個厲害邪魔之女,雙方苦鬥三日,終于受了誘惑,堕了色戒,壞去道基,不敢回山,又迷戀上妖女美色,迫不得已與之同流合污,做了邪魔愛婿。
由此行惡日多,終為李英瓊飛劍所殺,連轉劫重修俱屬無望。
峨眉派因此取材愈嚴,門人出處,越發慎重,更無一人再步前轍。
此是後話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