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五回 月夜挾飛仙 萬裡驚波明遠鏡 山雷攻異魅 千峰回雪蕩妖氛
關燈
小
中
大
芬陀大師查知就裡,乘老猿行法未久,隻憑邪術虛相攝引,不知仇人所在以前,先用佛法破解。
又傳了林寒金剛、天龍兩般坐禅之法,以防下次。
并命将所得寶物貼胸藏好,謹防萬一失盜。
那寶物乃是一塊古玉符,上刊雲龍風虎、水火天雷及諸靈符,為禅師前三世身在玄門時所煉的一件奇寶,本可用來防身。
無如老猿遭劫之後,精魂未固,倉猝之中又尋不到好廬舍,巧遇禅師路過,哀哭求情,知異類煉神最怕魔擾,便将此寶借他防魔。
老猿拿去,苦煉多年,竟将精魂煉得比轉劫借體還強十倍,又妙在能以玄功變化,随心所欲,道行大進。
此寶已深知奧妙,禁他不得。
林寒在庵中住了月餘,學會禅功,方始回去。
楊瑾此時并未在庵,隻是以前随大師往上方山去,見過幾次。
曾聽大師說過,他有相求自己之處。
知他無事不來,又在庵前守候,延頸企盼神情,說不定便是等待自己回庵,有甚急事。
忙即招呼雲鳳,攜了四小,一同降下。
原來林寒仍是為了猿精之事,來此求助。
芬陀大師正在打坐,隻說:"楊瑾可以為謀,現時同了淩雲鳳,在白陽山斬罷三屍,業經起身在途中了。
"說完,便即閉目入定。
林寒不敢在旁讀擾,所求之事又極緊急,忍不住跑出庵來眺望。
正等得有些心焦,見面甚是欣喜。
楊瑾引見雲鳳、四小,施禮入庵,先去芬陀大師面前,率領雲鳳、四小一同跪拜,将軒陵二寶昊天鑒、九疑鼎,以及鼎内取出的一丸混沌元胎,連同妖墓所得三枝後弄射陽神弩、四十九粒鐵豆、一個大葫蘆等,一并獻至座前,恭恭敬敬,禀告一切經過。
大師微啟二目,含笑點首,向林寒看了一眼,示意退出,又複閉目入定。
楊瑾覺着師父今日打坐神情與往日不類,定有甚事,神遊在外,不然不會如此。
得寶俱已獻出,隻神鸠猛烈通靈,不敢大意,正想仍用朱環将它押往殿外,交給雲鳳看守。
那神鸠被敵人擒制,本來不服,早就蓄勢待發;加以回醒時久,體力逐漸康複,更是躍躍欲動。
來時楊、淩二女因聞二老之言,知它難制,連所攜寶物,全都行法隐去,以防它睹物思人,激怒相拼,不受羁制。
又受二老重托,意在生降,不便傷它,一路之上,甚是小心戒備。
及至進庵參拜,獻出諸寶,神鸠見是舊主之物,忽落敵手,果然火發性起。
等楊瑾要将它押往外殿,更忍不住,立時怪眼圓睜,精光四射,一抖雙翼,掙紮欲起。
仗有朱環神光,圈住全身,雖掙不脫,那般威猛兇惡倔強之狀,看去卻也驚人。
楊瑾低喝一聲:"孽畜,還敢如此大膽! "随手取出法華金輪,方欲迫使就範,芬陀大師手上一串牟尼珠,忽然脫腕飛起,化成十丈長一道彩虹,穿着一百零八團金光,其大如碗,将神鸠繞住。
金光到處,朱環倏地飛回。
再看神鸠,口内含着一團金光,周身上下也被金光彩虹圍繞數匝,目定神呆,形态頓時萎縮。
知被師父佛力制住,無用操心。
又見林寒肅立在側,狀甚憂惶,忙連雲鳳、四小一齊偕出,同往自己修道禅房以内,問林寒可有甚麼急事。
林寒匆匆說了來意。
原來那老猿精自從當年遭劫,向獨指禅師借得古玉符回洞,苦心潛修,居然煉到神凝形固,無須轉劫再尋廬舍。
這一來,深知玉符功用,愛之如命。
無奈與禅師約定歸還年限,不敢失信。
上次去往上方山還符,并非出于本願。
原意此符乃玄門異寶,佛家拿去無甚用處,禅師法力高深,更不需此,不過前去打個交代,表明它不失信,再向禅師苦求賜與。
誰知一到鏡波寺門,早有人在彼相候。
恰巧他因還符之前,取舍不定,去遲了一天,以為禅師見怪,驟出不意,沒有深思,竟自将符還與林寒。
本就不舍,忽又看出林寒不是佛門弟子裝束,覺有破綻,頓起驚疑之念,當時便要飛入殿内,假裝叩謝,一查就裡。
先料林寒也是個來向禅師借符之人,并沒想到禅師業已坐化飛升。
及被大殿上三寶神光吓退,回山以後,暗忖: "初見禅師借符之時,尚蒙憐憫,嗣後一意苦修,力求善果,以禅師的智慧遠照,不會不知,見面至少也得嘉勉一番。
縱然去遲了一日,怎就命一外人守候索取?不容自己入寺拜谒,也就罷了,何以還要小題大做,無緣無故,放出佛門煉魔降妖的三寶禅光,好似深防自己強要入内一般?"越想越疑,決意再往寺内,藉口昨晚未得參谒謝恩,仍想伺機索賜古玉符,就便觀察那日天龍禅唱,是否為己而發。
第二日林寒走沒多時,他便二次趕到,空中飛行,遠遠望見寺門口又站定一個中年和尚,意似有待,卻非昨日收寶之人。
等猿精一降落,便一橫禅杖,将寺門攔住,喝道:"此乃清靜禅門,何方精靈,竟敢擅行闖入!即速退去,免遭誅戮!"猿精不知他是無名老禅師弟子鐵面天僧漚浮子,先還當是獨指禅師門下,不敢忤犯。
及至忍着憤怒,躬身說了來意,漚浮子笑道:"可笑你這老猿精,枉自修煉多年,還轉了一劫,卻這等茫昧。
獨指禅師已于前晚功德圓滿,飛升極樂,竟會一點不知曉,還向我佛門擾鬧。
饒你無知,速速去吧。
"猿精聞言,明白昨晚上當。
料這和尚也不好惹,怒問:"禅師既然飛升,昨晚為何蒙詐去我的寶物?"漚浮子笑道:"蠢畜蠢畜,你自身尚無歸着,有甚寶物是你的?寶物如應為你有,昨晚為何親手遞與他人?你自還債,他自取償,他有他的來曆,你有你的因果。
甚麼叫作寶物?要它何用?又與我和尚何幹?放着大路不走,卻向我糾纏不清。
再如逗留,難逃公道。
" 老猿雖是得道精魂,災劫未滿,火在心頭,哪識漚浮子奉了師命,向他點化,立時性發暴怒,非向和尚索要昨日诓去他玉符的人不可,末後竟将所煉桃木飛劍放出兩道青光,想要傷人。
吃漚浮子一禅杖撩上去,将兩道劍光雙雙打折。
猿精大驚,才知和尚厲害,不可明敵,立縱遁光逃去。
漚浮子一笑回寺,也未追趕。
猿精猜定寺中和尚與禅師必有瓜葛,既想奪還玉符,又氣忿不過,連打探了兩日寺中和尚的法号來曆。
偏生獨指禅師與無名禅師本是同門師兄弟,時常閉關參修禅門上乘妙果,久已韬光隐迹,不為世知。
無名禅師師徒七人,更是禅關一坐,便曆數十年之久。
獨指禅師雖有林寒時常下山積修外功,但是從不許提起是他記名弟子,林寒又未受戒剃發。
本來絕少人知道這兩位有道高僧來曆,與猿精交往的,十九為左道旁門,以及後進之士,哪裡能打聽得出,始終莫測高深,難操勝算。
思量無計,隻得把平生所煉法寶,連同餘剩的四十七口桃木劍,一同帶在身旁,三次趕往上方山,滿想以多為勝。
妙在剛一飛到,又換了一個和尚在彼相候,一交手依舊大敗而歸,連寺門都未得走近一步。
似這樣想盡方法,連去六次,每次必換一個敵人,把無名禅師門下天塵、西來、漚浮、未還、無明、度厄等六弟子一一會遍,連喪了好些法寶。
四十九口桃木飛劍,先後折卻了二十八口,枉自仇深似海,無可如何。
最後拼冒奇險,以為每次敗逃,多用玄功變化脫身,至多再敗上兩回,能僥幸報仇更好;否則也探看寺内到底有多少強敵,叫甚法号,何以個個都無人知道來曆,而又那般厲害。
于是易明為暗,不去山門外叫陣對敵,徑仗玄功變化,偷偷前往。
這一回居然被他潛入寺内。
他見仇敵都在殿上打坐,當中隻多着一個老和尚,看神氣事前毫無準備,山門外也無人相候。
猿精也是久經大敵,雖稍幸今番計善,卻又因中坐老僧生了疑慮。
心想:"那六個已然無一能敵,何況是他們的師父;況且每來俱似前知,早有一人等候門外,難道今番暗來,便不知曉?"恐怕上當,不禁又膽怯躊躇起來。
伏身殿角,待了好一會,兀自欲前又卻,不敢下手。
正觀望問,忽見中坐老僧微啟二目,向他微笑。
情知不妙,忙縱遁光欲逃,哪裡能夠。
耳聽禅師喝道:"禅門淨地,豈容妖物鬼混?衆弟子還不與我拿來!"語聲甫住,眼前金光一亮,禅師上座弟子天塵,已持禅杖在前,現身擋住去路。
猿精以前曾與他交過手,知他法力高強,手中降魔禅杖神妙無窮,有好幾件法寶,俱斷送在他手内。
驚弓之鳥,怎敢抵敵,慌不疊一縱遁光,往斜刺裡逃去。
又遇漚浮、無明二弟子,雙雙迎頭截住。
知道事機危迫,隻得拼着挨上兩禅杖,仍用玄功變化,化成一溜火光,待要破空直上,倏地眼前奇亮,十畝方圓一片霞光,金芒眩彩,耀眼生花。
倉猝間,也看不出是甚寶物,隻覺疾如閃電,當頭壓将下來,休說逃遁,連緩氣的工夫都沒有。
身上機伶伶的一個寒戰打過,立時失了知覺。
等醒轉過來睜眼一看,仇敵師徒七人,仍在打坐入定未動,殿上佛火青熒,光焰停勻,自己仍然伏身原處。
清風拂體,星月在天,殿内外俱是靜悄悄的,不聞聲息,與初來時情景一般。
恍如做了一場噩夢,絕非曾經争殺之狀。
暗忖:"适才明明聽見老和尚看破行藏,喝令衆弟子将自己圍困,如今既未受傷,又未被擒,仍在殿角上潛伏窺視,難道是怯敵心虛,因疑生幻,自己搗鬼不成?"又覺無有是理。
細查仇敵神态,直似入定已久,毫無覺察。
雖然十分驚訝,但因複仇心盛,到底是真是幻,也無暇深思,反以為仇敵真個沒有窺着自己。
意欲乘其無備,運用玄功變化,猛沖入殿,下手暗算,取禅師師徒性命。
主意打好,剛待向殿中飛去,猛覺全身俱受了禁制,一任費盡心力,絲毫轉動不得。
這才知道身落敵手,适才業被縛制,是真事,不是夢幻,危機重大,說不定多年苦功煉成的劫後精魂,半仙之體,就要毀于一旦。
這一急真是非同小可,由急生悔,由悔生痛,越想越傷心,忍不住撲簌簌流下淚來。
生死存滅關頭,不由把平日剛暴嫉忿之性消磨殆盡,立時軟了下來,口吐哀聲,哭喊:"禅師羅漢,可憐小畜兩劫苦修,煞非容易。
自問平日尚無大過,從不輕易傷人。
獨指禅師曾垂憐憫,還借過仙符,相助小畜成道。
隻是為一念之差,貪嗔緻禍,自知不合屢來冒犯,如今悔已無及。
禅師既代獨指禅師接掌此寺,必是同門同道。
千乞念在獨指禅師成全小畜一番恩德,看他老人家的面上,大發慈悲,饒恕小畜一命。
從今往後,定當匿迹荒山,自修正果,決不敢再向佛門窺伺。
"他這裡隻管不住哭的訴泣求,說了一遍,又是一遍。
禅師師徒依舊端坐蒲團之上,閉目入定,神儀内瑩,寶相外宣,越覺莊嚴靜寂,仍似毫無覺察。
本來猿精劫後殘魂,好容易經過多少年的苦修,受了若幹磨折,重新煉到形神俱全地步,就此毀滅,永堕六畜輪回,自然不舍。
這時休說複仇之念業已冰消,便是打落他一半道行,隻要不使他形神消滅,俱所心甘。
況又見被困之後,仇敵始終未下辣手,頗似意在儆戒,不至于要他的命,又覺生機未盡。
一存僥幸希冀之念,不禁暗自有些喜幸。
繼見禅師一任自己苦求,久久不理,回憶适才被擒時口氣,頗似決絕,坐功一完,便要來下毒手,又不禁害怕傷心,哀哀痛哭起來。
隔了一會,再一想:"佛門廣大,素稱慈悲,普度衆生,勝于度人。
自己雖然不該妄起貪嗔,但他卻先打了诳語,兩下都有不是。
何況自己平日頗能自愛,與别的精怪專喜害人的迥不相同,為人誤傷,已甚屈枉。
獨指禅師尚因死非其罪,慈悲垂憐,惜寶相助。
不過法力稍弱,被他制住,釁自彼開,曲不在我。
業已服低知悔,認罪悔過,這和尚怎地如此心狠?哀求他一夜,竟是不聞不問。
"又覺死活無關緊要,隻是惡氣難消,不禁性發難遏,暴怒起來。
剛想豁出轉劫,痛罵仇敵一場,且快暫時心意,省得不死不活,五内懸懸難受。
"秃驢"、"賊和尚"等字樣還未出口,又一想到前次遭劫,為飛劍所斬,遊魂飄蕩,浮沉草露之間,無所歸宿,以及荒山潛修,種種苦難;這次又是精魂修煉成形,并非肉體,不特
又傳了林寒金剛、天龍兩般坐禅之法,以防下次。
并命将所得寶物貼胸藏好,謹防萬一失盜。
那寶物乃是一塊古玉符,上刊雲龍風虎、水火天雷及諸靈符,為禅師前三世身在玄門時所煉的一件奇寶,本可用來防身。
無如老猿遭劫之後,精魂未固,倉猝之中又尋不到好廬舍,巧遇禅師路過,哀哭求情,知異類煉神最怕魔擾,便将此寶借他防魔。
老猿拿去,苦煉多年,竟将精魂煉得比轉劫借體還強十倍,又妙在能以玄功變化,随心所欲,道行大進。
此寶已深知奧妙,禁他不得。
林寒在庵中住了月餘,學會禅功,方始回去。
楊瑾此時并未在庵,隻是以前随大師往上方山去,見過幾次。
曾聽大師說過,他有相求自己之處。
知他無事不來,又在庵前守候,延頸企盼神情,說不定便是等待自己回庵,有甚急事。
忙即招呼雲鳳,攜了四小,一同降下。
原來林寒仍是為了猿精之事,來此求助。
芬陀大師正在打坐,隻說:"楊瑾可以為謀,現時同了淩雲鳳,在白陽山斬罷三屍,業經起身在途中了。
"說完,便即閉目入定。
林寒不敢在旁讀擾,所求之事又極緊急,忍不住跑出庵來眺望。
正等得有些心焦,見面甚是欣喜。
楊瑾引見雲鳳、四小,施禮入庵,先去芬陀大師面前,率領雲鳳、四小一同跪拜,将軒陵二寶昊天鑒、九疑鼎,以及鼎内取出的一丸混沌元胎,連同妖墓所得三枝後弄射陽神弩、四十九粒鐵豆、一個大葫蘆等,一并獻至座前,恭恭敬敬,禀告一切經過。
大師微啟二目,含笑點首,向林寒看了一眼,示意退出,又複閉目入定。
楊瑾覺着師父今日打坐神情與往日不類,定有甚事,神遊在外,不然不會如此。
得寶俱已獻出,隻神鸠猛烈通靈,不敢大意,正想仍用朱環将它押往殿外,交給雲鳳看守。
那神鸠被敵人擒制,本來不服,早就蓄勢待發;加以回醒時久,體力逐漸康複,更是躍躍欲動。
來時楊、淩二女因聞二老之言,知它難制,連所攜寶物,全都行法隐去,以防它睹物思人,激怒相拼,不受羁制。
又受二老重托,意在生降,不便傷它,一路之上,甚是小心戒備。
及至進庵參拜,獻出諸寶,神鸠見是舊主之物,忽落敵手,果然火發性起。
等楊瑾要将它押往外殿,更忍不住,立時怪眼圓睜,精光四射,一抖雙翼,掙紮欲起。
仗有朱環神光,圈住全身,雖掙不脫,那般威猛兇惡倔強之狀,看去卻也驚人。
楊瑾低喝一聲:"孽畜,還敢如此大膽! "随手取出法華金輪,方欲迫使就範,芬陀大師手上一串牟尼珠,忽然脫腕飛起,化成十丈長一道彩虹,穿着一百零八團金光,其大如碗,将神鸠繞住。
金光到處,朱環倏地飛回。
再看神鸠,口内含着一團金光,周身上下也被金光彩虹圍繞數匝,目定神呆,形态頓時萎縮。
知被師父佛力制住,無用操心。
又見林寒肅立在側,狀甚憂惶,忙連雲鳳、四小一齊偕出,同往自己修道禅房以内,問林寒可有甚麼急事。
林寒匆匆說了來意。
原來那老猿精自從當年遭劫,向獨指禅師借得古玉符回洞,苦心潛修,居然煉到神凝形固,無須轉劫再尋廬舍。
這一來,深知玉符功用,愛之如命。
無奈與禅師約定歸還年限,不敢失信。
上次去往上方山還符,并非出于本願。
原意此符乃玄門異寶,佛家拿去無甚用處,禅師法力高深,更不需此,不過前去打個交代,表明它不失信,再向禅師苦求賜與。
誰知一到鏡波寺門,早有人在彼相候。
恰巧他因還符之前,取舍不定,去遲了一天,以為禅師見怪,驟出不意,沒有深思,竟自将符還與林寒。
本就不舍,忽又看出林寒不是佛門弟子裝束,覺有破綻,頓起驚疑之念,當時便要飛入殿内,假裝叩謝,一查就裡。
先料林寒也是個來向禅師借符之人,并沒想到禅師業已坐化飛升。
及被大殿上三寶神光吓退,回山以後,暗忖: "初見禅師借符之時,尚蒙憐憫,嗣後一意苦修,力求善果,以禅師的智慧遠照,不會不知,見面至少也得嘉勉一番。
縱然去遲了一日,怎就命一外人守候索取?不容自己入寺拜谒,也就罷了,何以還要小題大做,無緣無故,放出佛門煉魔降妖的三寶禅光,好似深防自己強要入内一般?"越想越疑,決意再往寺内,藉口昨晚未得參谒謝恩,仍想伺機索賜古玉符,就便觀察那日天龍禅唱,是否為己而發。
第二日林寒走沒多時,他便二次趕到,空中飛行,遠遠望見寺門口又站定一個中年和尚,意似有待,卻非昨日收寶之人。
等猿精一降落,便一橫禅杖,将寺門攔住,喝道:"此乃清靜禅門,何方精靈,竟敢擅行闖入!即速退去,免遭誅戮!"猿精不知他是無名老禅師弟子鐵面天僧漚浮子,先還當是獨指禅師門下,不敢忤犯。
及至忍着憤怒,躬身說了來意,漚浮子笑道:"可笑你這老猿精,枉自修煉多年,還轉了一劫,卻這等茫昧。
獨指禅師已于前晚功德圓滿,飛升極樂,竟會一點不知曉,還向我佛門擾鬧。
饒你無知,速速去吧。
"猿精聞言,明白昨晚上當。
料這和尚也不好惹,怒問:"禅師既然飛升,昨晚為何蒙詐去我的寶物?"漚浮子笑道:"蠢畜蠢畜,你自身尚無歸着,有甚寶物是你的?寶物如應為你有,昨晚為何親手遞與他人?你自還債,他自取償,他有他的來曆,你有你的因果。
甚麼叫作寶物?要它何用?又與我和尚何幹?放着大路不走,卻向我糾纏不清。
再如逗留,難逃公道。
" 老猿雖是得道精魂,災劫未滿,火在心頭,哪識漚浮子奉了師命,向他點化,立時性發暴怒,非向和尚索要昨日诓去他玉符的人不可,末後竟将所煉桃木飛劍放出兩道青光,想要傷人。
吃漚浮子一禅杖撩上去,将兩道劍光雙雙打折。
猿精大驚,才知和尚厲害,不可明敵,立縱遁光逃去。
漚浮子一笑回寺,也未追趕。
猿精猜定寺中和尚與禅師必有瓜葛,既想奪還玉符,又氣忿不過,連打探了兩日寺中和尚的法号來曆。
偏生獨指禅師與無名禅師本是同門師兄弟,時常閉關參修禅門上乘妙果,久已韬光隐迹,不為世知。
無名禅師師徒七人,更是禅關一坐,便曆數十年之久。
獨指禅師雖有林寒時常下山積修外功,但是從不許提起是他記名弟子,林寒又未受戒剃發。
本來絕少人知道這兩位有道高僧來曆,與猿精交往的,十九為左道旁門,以及後進之士,哪裡能打聽得出,始終莫測高深,難操勝算。
思量無計,隻得把平生所煉法寶,連同餘剩的四十七口桃木劍,一同帶在身旁,三次趕往上方山,滿想以多為勝。
妙在剛一飛到,又換了一個和尚在彼相候,一交手依舊大敗而歸,連寺門都未得走近一步。
似這樣想盡方法,連去六次,每次必換一個敵人,把無名禅師門下天塵、西來、漚浮、未還、無明、度厄等六弟子一一會遍,連喪了好些法寶。
四十九口桃木飛劍,先後折卻了二十八口,枉自仇深似海,無可如何。
最後拼冒奇險,以為每次敗逃,多用玄功變化脫身,至多再敗上兩回,能僥幸報仇更好;否則也探看寺内到底有多少強敵,叫甚法号,何以個個都無人知道來曆,而又那般厲害。
于是易明為暗,不去山門外叫陣對敵,徑仗玄功變化,偷偷前往。
這一回居然被他潛入寺内。
他見仇敵都在殿上打坐,當中隻多着一個老和尚,看神氣事前毫無準備,山門外也無人相候。
猿精也是久經大敵,雖稍幸今番計善,卻又因中坐老僧生了疑慮。
心想:"那六個已然無一能敵,何況是他們的師父;況且每來俱似前知,早有一人等候門外,難道今番暗來,便不知曉?"恐怕上當,不禁又膽怯躊躇起來。
伏身殿角,待了好一會,兀自欲前又卻,不敢下手。
正觀望問,忽見中坐老僧微啟二目,向他微笑。
情知不妙,忙縱遁光欲逃,哪裡能夠。
耳聽禅師喝道:"禅門淨地,豈容妖物鬼混?衆弟子還不與我拿來!"語聲甫住,眼前金光一亮,禅師上座弟子天塵,已持禅杖在前,現身擋住去路。
猿精以前曾與他交過手,知他法力高強,手中降魔禅杖神妙無窮,有好幾件法寶,俱斷送在他手内。
驚弓之鳥,怎敢抵敵,慌不疊一縱遁光,往斜刺裡逃去。
又遇漚浮、無明二弟子,雙雙迎頭截住。
知道事機危迫,隻得拼着挨上兩禅杖,仍用玄功變化,化成一溜火光,待要破空直上,倏地眼前奇亮,十畝方圓一片霞光,金芒眩彩,耀眼生花。
倉猝間,也看不出是甚寶物,隻覺疾如閃電,當頭壓将下來,休說逃遁,連緩氣的工夫都沒有。
身上機伶伶的一個寒戰打過,立時失了知覺。
等醒轉過來睜眼一看,仇敵師徒七人,仍在打坐入定未動,殿上佛火青熒,光焰停勻,自己仍然伏身原處。
清風拂體,星月在天,殿内外俱是靜悄悄的,不聞聲息,與初來時情景一般。
恍如做了一場噩夢,絕非曾經争殺之狀。
暗忖:"适才明明聽見老和尚看破行藏,喝令衆弟子将自己圍困,如今既未受傷,又未被擒,仍在殿角上潛伏窺視,難道是怯敵心虛,因疑生幻,自己搗鬼不成?"又覺無有是理。
細查仇敵神态,直似入定已久,毫無覺察。
雖然十分驚訝,但因複仇心盛,到底是真是幻,也無暇深思,反以為仇敵真個沒有窺着自己。
意欲乘其無備,運用玄功變化,猛沖入殿,下手暗算,取禅師師徒性命。
主意打好,剛待向殿中飛去,猛覺全身俱受了禁制,一任費盡心力,絲毫轉動不得。
這才知道身落敵手,适才業被縛制,是真事,不是夢幻,危機重大,說不定多年苦功煉成的劫後精魂,半仙之體,就要毀于一旦。
這一急真是非同小可,由急生悔,由悔生痛,越想越傷心,忍不住撲簌簌流下淚來。
生死存滅關頭,不由把平日剛暴嫉忿之性消磨殆盡,立時軟了下來,口吐哀聲,哭喊:"禅師羅漢,可憐小畜兩劫苦修,煞非容易。
自問平日尚無大過,從不輕易傷人。
獨指禅師曾垂憐憫,還借過仙符,相助小畜成道。
隻是為一念之差,貪嗔緻禍,自知不合屢來冒犯,如今悔已無及。
禅師既代獨指禅師接掌此寺,必是同門同道。
千乞念在獨指禅師成全小畜一番恩德,看他老人家的面上,大發慈悲,饒恕小畜一命。
從今往後,定當匿迹荒山,自修正果,決不敢再向佛門窺伺。
"他這裡隻管不住哭的訴泣求,說了一遍,又是一遍。
禅師師徒依舊端坐蒲團之上,閉目入定,神儀内瑩,寶相外宣,越覺莊嚴靜寂,仍似毫無覺察。
本來猿精劫後殘魂,好容易經過多少年的苦修,受了若幹磨折,重新煉到形神俱全地步,就此毀滅,永堕六畜輪回,自然不舍。
這時休說複仇之念業已冰消,便是打落他一半道行,隻要不使他形神消滅,俱所心甘。
況又見被困之後,仇敵始終未下辣手,頗似意在儆戒,不至于要他的命,又覺生機未盡。
一存僥幸希冀之念,不禁暗自有些喜幸。
繼見禅師一任自己苦求,久久不理,回憶适才被擒時口氣,頗似決絕,坐功一完,便要來下毒手,又不禁害怕傷心,哀哀痛哭起來。
隔了一會,再一想:"佛門廣大,素稱慈悲,普度衆生,勝于度人。
自己雖然不該妄起貪嗔,但他卻先打了诳語,兩下都有不是。
何況自己平日頗能自愛,與别的精怪專喜害人的迥不相同,為人誤傷,已甚屈枉。
獨指禅師尚因死非其罪,慈悲垂憐,惜寶相助。
不過法力稍弱,被他制住,釁自彼開,曲不在我。
業已服低知悔,認罪悔過,這和尚怎地如此心狠?哀求他一夜,竟是不聞不問。
"又覺死活無關緊要,隻是惡氣難消,不禁性發難遏,暴怒起來。
剛想豁出轉劫,痛罵仇敵一場,且快暫時心意,省得不死不活,五内懸懸難受。
"秃驢"、"賊和尚"等字樣還未出口,又一想到前次遭劫,為飛劍所斬,遊魂飄蕩,浮沉草露之間,無所歸宿,以及荒山潛修,種種苦難;這次又是精魂修煉成形,并非肉體,不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