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回 疾老成 僬人初竊位 拯生靈 俠女再除妖
關燈
小
中
大
晌不見出來,又見内廷洞門緊閉,早就起了疑心。
内中有幾個謀國公忠的大臣,便帶人前往叩宮見王,中門進不去,便由間道闖入,遇着鴉利手下逆黨,正在防守,便打将起來。
全洞臣民益知出了大變,喊殺連天,一擁而上。
逆黨也都成群出戰。
兩下剛一動手,小王派出傳信的衛士已到。
同時鴉利也被雲鳳吓住,知道事不可為,乘忙亂中,帶了手下數十名死黨半溜半殺,出了王洞,徑往山陰深谷之中逃去。
等小王到達,雲鳳已率沙、咪二人将亂事平定。
接着外洞口防守的人來報,鴉利逃走。
小王向衆宣示,查點雙方死傷,幸而亂事旋起旋平,死亡還不多。
小王定日告廟自責。
然後請駝女轉代請示仙人,如何處治。
雲鳳懶得管這等形同兒戲的事,推說自己不明小人國法,不便為謀。
駝女連請不允,便對小王說:"叛衆上千,脅從受愚者必多。
莫如先行綁禁,再派出公正大臣,審問議罪。
暫時先顧待承仙人,以備後日除妖之害為重。
隻是鴉利不除,不但留下隐患,也無以對先王和臣民,務要此時派遣勁旅,前往搜捕正法為是。
"小王說他窮途逃亡,決不敢再回山陰。
逃走已久,此時派人追搜,恐難尋到。
不如容他多活些日,等除妖以後,打探躲在甚麼地方,派人前往,一舉成擒,較為穩妥。
駝女連說兩三次,終是不忍,隻管設辭推托。
小王一時婦人之仁,以緻後來鬧出絕大亂子,如非沙、咪二人相随雲鳳學成劍術,回洞省王,二次為他平亂,幾乎全洞臣民俱遭毒手。
此是後話不提。
變亂悉平以後,全洞臣民更把雲鳳奉若天神。
小王還有好幾處外藩,俱是有功多能之臣,奉命在外辟地耕植山糧野籁,不久也都得信趕來勤王。
洞中添了兩三千臣民,熙來攘往,慶王無恙。
小王又趁内外臣民鹹集之際,告廟自責,與民更始,越顯熱鬧非常。
不過小王對于叛王之弟鴉利,雖按國法論了大罪,仍沒派兵搜拿的話。
駝女一說,王便流淚痛哭。
駝女和衆大臣不願過于傷他心。
好在鴉利隻帶了數十個死黨逃走,連山陰殘餘之衆不足百人。
經此一來,人民對他格外唾棄,決不緻再同流合污。
天奪其魄,早晚自斃,料他造不出多大的反,隻得暫時擱起不提。
隻請小王将受擒的叛黨分别首從治罪,擇尤處刑,以彰國紀,而做将來。
小王又說:"都是臣民,決不叛我,不過受了王弟挾制,脅從為亂罷了。
隻要肯洗心革面,何必再究既往?"駝女力争未得,結果由小王召集叛衆,宣谕王室德意,令其改過自新,并将他們分别發往各藩屬,相随耕植效力,日後論功贖罪。
那些藩屬大半都是駝女門下,忠心耿耿,同仇敵忾之心甚盛。
先見小王不肯治那叛逆之罪,都覺不服,聞命以後,好生心喜。
叛逆知道不會有好待承,自然是垂頭喪氣,不發一言。
雲鳳見小王卻也英武,隻是一面故示仁慈,沽恩示德;一面又不放心把豺狼之衆留在時腋,卻把他們分給外藩效力。
告廟自責雖是祖宗以來成例,畢竟自己無過,何必多此一舉?崇善殚怒,國有明刑,身為一族之長,隻賞功而不罰罪,不特民無畏心,大逆尚可幸免,何況小非。
異日必緻功過不能并立,人皆不計叢愆積惡,滴石鋸木,蔚為大患。
法乃舉族之法,尊卑同凜,豈當位者所得而私,如何可以這等做法?想不到山陬僬僥之民,也有這許多做作,越想越忍不住要發笑。
等諸事就緒,小王重又大設盛宴,款待仙人。
沙、咪二人救駕有功,又将随仙人同往,益發簡在王心,早随衆論功,封了爵位。
沙沙的兄長利利,本來可獨邀恩免,不緻随藩歸耕,受那活罪,怎奈已随王弟逃去,不便追尋,也就罷了。
宴後,仍由駝女、沙、咪三人随侍仙人。
當日無話。
到了第二日深夜,第三日天未明以前,小王遵仙人之囑,仍将各種貢獻妖人的果品之物分别備好,送往曆來妖人接受貢品的高崖平石之上擺好,一些不露聲色。
雲鳳持着仙劍、飛針,算準妖人将來以前,潛伏在側,相候對敵除害,以備萬一不濟,作為自己路過,并非小王請來,免得畫虎不成,反為小人族釀出大害。
一切停當,行前,雲鳳又虔誠向天默祝,請曾祖姑垂佑相助,救此無辜細人。
這兩日沙、咪二人已請駝女将歧舌用剪修圓,敷了洞中特産止血住痛靈藥,漸能通詞達意。
為示心誠,自請願扮作祭品,雖死無憾。
雲鳳原不舍他兩個去供犧牲,後一想,如非妖人之敵,不特祭壇上一些小人的命保不住,連自己也未必能以幸免,又加二人堅持要去,隻得允了。
一行到達峰前,将沙、咪等做貢祭的活小人與洗剝幹淨的牲口和山果如式排好。
小王焚香告祭已畢,便和駝女率衆臣民,含淚退往峰側隐秘之處,潛觀候信。
這時銀河耿耿,殘月在天,四無人聲,甚是幽靜。
雲鳳本人藏在祭壇側一株大樹後面,裝作倚幹假寐。
早連說帶比,教了沙、咪二人,妖人來時,如何應付,誘他入伏,去時比往常提早了些。
雲鳳等了一會,還沒響動。
仰望青空雲淨,流光下照,山原林木,如被銀裝,四圍風景清麗如繪。
妖人來路雪山一面,月光中看去,仍如煙籠霧約,上接雲衢,看不見頂。
隻近雲高處,積雪皚皚,與月争輝,是否上面可通白陽崖,尚無把握,不禁又焦急起來,哪還有心腸再流賞風華。
正在愁煩,忽聽遠遠一陣尖銳的風聲,從雪山上吹來。
咪咪忙跑過來用手比畫,意思似說妖人将至,請雲鳳早為戒備。
雲鳳雖作色命他速回原處,免被妖人看破行藏,初臨大敵,心中也未免怦怦跳動。
似這樣過有半個時辰,雪山卷起一團濃霧,風沙滾滾旋轉不休,往上一起,又落下去。
起落三次之後,倏地似抛球一般升起,在空中一個大旋轉,便往祭壇這一面飙輪急轉飛來。
霧影中隐隐有青黃二色光華掣動,不時發出尖銳凄厲之聲。
片刻工夫,已離峰頭不遠,眼看到達。
忽然叭的一聲,煙霧一齊爆散,從中現出一個妖人,直往祭壇前面飛落。
雲鳳見那妖人是個道裝打扮,身材伛偻,大頭細頸,尖眼碧瞳,濃眉凹臉,缺口掀唇。
頂上戴着一個金箍,亂發如繩,披拂齊肩,中間還雜着一串串的紙錢和黃麻條。
一手拖着兩個丈許長的大麻布袋;一手拿着一件似槊非槊,長約五尺的奇怪兵器。
除尺許長的柄外,槊頭上插着許多三尖五刃的小叉。
适才所見青黃光華,便從槊頭上發出。
真個生相兇惡,醜怪無比。
一落地,便将頭一個口袋的底一抖,那布袋立時和打了氣一般膨脹開來,斜擱在祭壇側面。
然後坐定,抓起果子便吃,壇上群小見他到來,紛紛伏倒跪拜。
妖人将手一指口袋,群小便争先恐後地把壇上許多貢品捧的捧,擡的擡,一齊放入口袋裡面,意若獻媚。
獨沙、咪二人在旁不動,裝作害怕神氣。
妖人因小人性靈,曆來受享時,都有幾個希意承旨,故意舍生取媚,為國求福,搶着代裝東西的,并且這兩年都留下過幾個,見群小動手時,雖比以前踴躍得多,先也沒有在意。
正吃得高興,忽見内中兩個比較精壯的小人,竟自袖手一旁,神氣畏葸,幾次欲前又卻,頗似有甚話要說之态,厲聲喝道:"你這兩個小孽畜,難道此時害怕,就有用麼?做這膿包樣兒,有甚麼用處?" 雲鳳聽妖人說話口音,頗似閩南一帶,聲如枭鳥,甚是刺耳。
知沙、咪二人快要引他入伏,算計妖人既能騰虛飛行,必然精幹邪術,憑真打恐非敵手。
自己雖然幾次祝告五姑垂佑,至今尚無迹兆。
身在險地,一個不敵,不特自身難保,還要累及上萬衆生,不能不慎重一些,先發制人。
仙劍光華燦爛,難于暗用,隻有飛針最妥。
剛在沉思,等和妖人一對面,先放飛針,再拔出寶劍防身時,那沙、咪二人已裝作戰兢兢的,對着妖人朝旁側不遠的一株盤松之後連比帶指。
雲鳳藏身地方絕佳,一塊危石上,一株合抱古松盤旋如龍,下垂貼地,全身俱被松、石遮住,除了有人抄向石後,便在空中下望也看不到。
妖人見兩小直打手勢,心中起了疑心,不由立起身來,往那石後走去。
兩小光指着前路,又裝作膽怯後退之狀。
妖人不耐,将身一縱,便飛落松、石後面。
剛一落地,還未看清人影,雲鳳早悄沒聲地一揚手,把飛針打将出去,立時便是一溜火光,朝妖人迎面打到,妖人也是自信過深,以為區區小人,還會有甚伎倆,萬沒料到有人潛伏,一時粗心大意。
落處相隔雲鳳不過數尺遠近,遽出不意,猛見一梭形的火光飛來,連忙騰身躲避,已是無及,一下正打中在左半邊臉上。
雲鳳更是矯捷無比,飛針剛一發出去,緊接着腳底下一點勁,一個龍項探珠之勢,飛身直上,就勢一劍,朝妖人頸間刺去。
妖人剛被火光打中,奇痛驚忙中,知道遇見正派中的能手,稍不見機,決難活命,縱有一身邪法,也顧不得行使。
身受重傷,逃命心切,慌不疊地一縱遁光,望空便起。
同時雲鳳的劍已經刺到,見妖人要逃,立時一變招,化成一個銀龍舞爪之式,反手一劍,将妖人一隻左手齊腕斷落。
隻聽"呀"的一聲慘嘯,一道青黃光華挾着一團煙霧,如飛破空逃去。
雲鳳機警,知道不能騰空追趕,恐為人小招怨贻禍,便指着天空大喝道:"我乃白發龍女崔五姑門下弟子淩雲鳳,雲遊過此,見你荼毒生靈,稍示薄儆,未肯窮追。
再不悛改,使用飛劍取你首級了。
"說完,算計妖人必然聽見。
過去祭壇一看,壇上兩個麻布口袋還遺在那裡。
群小正伏地跪拜,歡呼不止。
雲鳳命将内中祭品倒出,放起飛針,用火去燒,奇腥之味,中人欲嘔,一會成了灰燼。
雲鳳不耐久停,妖人負傷逃去,雖未就戮,可是自己也無法尋蹤。
見天色已明,正打上路主意,回顧兩側,沙、咪二人不在,正要尋覓。
忽聽崖下群小歡呼,聲如潮湧。
低頭一看,沙、咪二人已去送了喜訊,小王、駝女率了衆臣民,正歡呼蜂擁而來,不一會,便到崖上。
雲鳳告别欲行。
小王因妖人未死,恐雲鳳走後尋來報仇,全族生靈無有噍類,率衆跪哭,再三堅留,仍請除了害再去。
雲鳳心急回山,自然不肯,再三設辭譬說,已經警告妖人,況且妖人隻知自己路過仗義,決不敢再來,也不會遷怒洩憤。
小王等終是不聽,一同跪伏在雲鳳身前,痛哭不止。
雲鳳心慈,也覺不忍,想了想,隻得答應再留一日,如明晨妖人不來,便自己帶了沙、咪
内中有幾個謀國公忠的大臣,便帶人前往叩宮見王,中門進不去,便由間道闖入,遇着鴉利手下逆黨,正在防守,便打将起來。
全洞臣民益知出了大變,喊殺連天,一擁而上。
逆黨也都成群出戰。
兩下剛一動手,小王派出傳信的衛士已到。
同時鴉利也被雲鳳吓住,知道事不可為,乘忙亂中,帶了手下數十名死黨半溜半殺,出了王洞,徑往山陰深谷之中逃去。
等小王到達,雲鳳已率沙、咪二人将亂事平定。
接着外洞口防守的人來報,鴉利逃走。
小王向衆宣示,查點雙方死傷,幸而亂事旋起旋平,死亡還不多。
小王定日告廟自責。
然後請駝女轉代請示仙人,如何處治。
雲鳳懶得管這等形同兒戲的事,推說自己不明小人國法,不便為謀。
駝女連請不允,便對小王說:"叛衆上千,脅從受愚者必多。
莫如先行綁禁,再派出公正大臣,審問議罪。
暫時先顧待承仙人,以備後日除妖之害為重。
隻是鴉利不除,不但留下隐患,也無以對先王和臣民,務要此時派遣勁旅,前往搜捕正法為是。
"小王說他窮途逃亡,決不敢再回山陰。
逃走已久,此時派人追搜,恐難尋到。
不如容他多活些日,等除妖以後,打探躲在甚麼地方,派人前往,一舉成擒,較為穩妥。
駝女連說兩三次,終是不忍,隻管設辭推托。
小王一時婦人之仁,以緻後來鬧出絕大亂子,如非沙、咪二人相随雲鳳學成劍術,回洞省王,二次為他平亂,幾乎全洞臣民俱遭毒手。
此是後話不提。
變亂悉平以後,全洞臣民更把雲鳳奉若天神。
小王還有好幾處外藩,俱是有功多能之臣,奉命在外辟地耕植山糧野籁,不久也都得信趕來勤王。
洞中添了兩三千臣民,熙來攘往,慶王無恙。
小王又趁内外臣民鹹集之際,告廟自責,與民更始,越顯熱鬧非常。
不過小王對于叛王之弟鴉利,雖按國法論了大罪,仍沒派兵搜拿的話。
駝女一說,王便流淚痛哭。
駝女和衆大臣不願過于傷他心。
好在鴉利隻帶了數十個死黨逃走,連山陰殘餘之衆不足百人。
經此一來,人民對他格外唾棄,決不緻再同流合污。
天奪其魄,早晚自斃,料他造不出多大的反,隻得暫時擱起不提。
隻請小王将受擒的叛黨分别首從治罪,擇尤處刑,以彰國紀,而做将來。
小王又說:"都是臣民,決不叛我,不過受了王弟挾制,脅從為亂罷了。
隻要肯洗心革面,何必再究既往?"駝女力争未得,結果由小王召集叛衆,宣谕王室德意,令其改過自新,并将他們分别發往各藩屬,相随耕植效力,日後論功贖罪。
那些藩屬大半都是駝女門下,忠心耿耿,同仇敵忾之心甚盛。
先見小王不肯治那叛逆之罪,都覺不服,聞命以後,好生心喜。
叛逆知道不會有好待承,自然是垂頭喪氣,不發一言。
雲鳳見小王卻也英武,隻是一面故示仁慈,沽恩示德;一面又不放心把豺狼之衆留在時腋,卻把他們分給外藩效力。
告廟自責雖是祖宗以來成例,畢竟自己無過,何必多此一舉?崇善殚怒,國有明刑,身為一族之長,隻賞功而不罰罪,不特民無畏心,大逆尚可幸免,何況小非。
異日必緻功過不能并立,人皆不計叢愆積惡,滴石鋸木,蔚為大患。
法乃舉族之法,尊卑同凜,豈當位者所得而私,如何可以這等做法?想不到山陬僬僥之民,也有這許多做作,越想越忍不住要發笑。
等諸事就緒,小王重又大設盛宴,款待仙人。
沙、咪二人救駕有功,又将随仙人同往,益發簡在王心,早随衆論功,封了爵位。
沙沙的兄長利利,本來可獨邀恩免,不緻随藩歸耕,受那活罪,怎奈已随王弟逃去,不便追尋,也就罷了。
宴後,仍由駝女、沙、咪三人随侍仙人。
當日無話。
到了第二日深夜,第三日天未明以前,小王遵仙人之囑,仍将各種貢獻妖人的果品之物分别備好,送往曆來妖人接受貢品的高崖平石之上擺好,一些不露聲色。
雲鳳持着仙劍、飛針,算準妖人将來以前,潛伏在側,相候對敵除害,以備萬一不濟,作為自己路過,并非小王請來,免得畫虎不成,反為小人族釀出大害。
一切停當,行前,雲鳳又虔誠向天默祝,請曾祖姑垂佑相助,救此無辜細人。
這兩日沙、咪二人已請駝女将歧舌用剪修圓,敷了洞中特産止血住痛靈藥,漸能通詞達意。
為示心誠,自請願扮作祭品,雖死無憾。
雲鳳原不舍他兩個去供犧牲,後一想,如非妖人之敵,不特祭壇上一些小人的命保不住,連自己也未必能以幸免,又加二人堅持要去,隻得允了。
一行到達峰前,将沙、咪等做貢祭的活小人與洗剝幹淨的牲口和山果如式排好。
小王焚香告祭已畢,便和駝女率衆臣民,含淚退往峰側隐秘之處,潛觀候信。
這時銀河耿耿,殘月在天,四無人聲,甚是幽靜。
雲鳳本人藏在祭壇側一株大樹後面,裝作倚幹假寐。
早連說帶比,教了沙、咪二人,妖人來時,如何應付,誘他入伏,去時比往常提早了些。
雲鳳等了一會,還沒響動。
仰望青空雲淨,流光下照,山原林木,如被銀裝,四圍風景清麗如繪。
妖人來路雪山一面,月光中看去,仍如煙籠霧約,上接雲衢,看不見頂。
隻近雲高處,積雪皚皚,與月争輝,是否上面可通白陽崖,尚無把握,不禁又焦急起來,哪還有心腸再流賞風華。
正在愁煩,忽聽遠遠一陣尖銳的風聲,從雪山上吹來。
咪咪忙跑過來用手比畫,意思似說妖人将至,請雲鳳早為戒備。
雲鳳雖作色命他速回原處,免被妖人看破行藏,初臨大敵,心中也未免怦怦跳動。
似這樣過有半個時辰,雪山卷起一團濃霧,風沙滾滾旋轉不休,往上一起,又落下去。
起落三次之後,倏地似抛球一般升起,在空中一個大旋轉,便往祭壇這一面飙輪急轉飛來。
霧影中隐隐有青黃二色光華掣動,不時發出尖銳凄厲之聲。
片刻工夫,已離峰頭不遠,眼看到達。
忽然叭的一聲,煙霧一齊爆散,從中現出一個妖人,直往祭壇前面飛落。
雲鳳見那妖人是個道裝打扮,身材伛偻,大頭細頸,尖眼碧瞳,濃眉凹臉,缺口掀唇。
頂上戴着一個金箍,亂發如繩,披拂齊肩,中間還雜着一串串的紙錢和黃麻條。
一手拖着兩個丈許長的大麻布袋;一手拿着一件似槊非槊,長約五尺的奇怪兵器。
除尺許長的柄外,槊頭上插着許多三尖五刃的小叉。
适才所見青黃光華,便從槊頭上發出。
真個生相兇惡,醜怪無比。
一落地,便将頭一個口袋的底一抖,那布袋立時和打了氣一般膨脹開來,斜擱在祭壇側面。
然後坐定,抓起果子便吃,壇上群小見他到來,紛紛伏倒跪拜。
妖人将手一指口袋,群小便争先恐後地把壇上許多貢品捧的捧,擡的擡,一齊放入口袋裡面,意若獻媚。
獨沙、咪二人在旁不動,裝作害怕神氣。
妖人因小人性靈,曆來受享時,都有幾個希意承旨,故意舍生取媚,為國求福,搶着代裝東西的,并且這兩年都留下過幾個,見群小動手時,雖比以前踴躍得多,先也沒有在意。
正吃得高興,忽見内中兩個比較精壯的小人,竟自袖手一旁,神氣畏葸,幾次欲前又卻,頗似有甚話要說之态,厲聲喝道:"你這兩個小孽畜,難道此時害怕,就有用麼?做這膿包樣兒,有甚麼用處?" 雲鳳聽妖人說話口音,頗似閩南一帶,聲如枭鳥,甚是刺耳。
知沙、咪二人快要引他入伏,算計妖人既能騰虛飛行,必然精幹邪術,憑真打恐非敵手。
自己雖然幾次祝告五姑垂佑,至今尚無迹兆。
身在險地,一個不敵,不特自身難保,還要累及上萬衆生,不能不慎重一些,先發制人。
仙劍光華燦爛,難于暗用,隻有飛針最妥。
剛在沉思,等和妖人一對面,先放飛針,再拔出寶劍防身時,那沙、咪二人已裝作戰兢兢的,對着妖人朝旁側不遠的一株盤松之後連比帶指。
雲鳳藏身地方絕佳,一塊危石上,一株合抱古松盤旋如龍,下垂貼地,全身俱被松、石遮住,除了有人抄向石後,便在空中下望也看不到。
妖人見兩小直打手勢,心中起了疑心,不由立起身來,往那石後走去。
兩小光指着前路,又裝作膽怯後退之狀。
妖人不耐,将身一縱,便飛落松、石後面。
剛一落地,還未看清人影,雲鳳早悄沒聲地一揚手,把飛針打将出去,立時便是一溜火光,朝妖人迎面打到,妖人也是自信過深,以為區區小人,還會有甚伎倆,萬沒料到有人潛伏,一時粗心大意。
落處相隔雲鳳不過數尺遠近,遽出不意,猛見一梭形的火光飛來,連忙騰身躲避,已是無及,一下正打中在左半邊臉上。
雲鳳更是矯捷無比,飛針剛一發出去,緊接着腳底下一點勁,一個龍項探珠之勢,飛身直上,就勢一劍,朝妖人頸間刺去。
妖人剛被火光打中,奇痛驚忙中,知道遇見正派中的能手,稍不見機,決難活命,縱有一身邪法,也顧不得行使。
身受重傷,逃命心切,慌不疊地一縱遁光,望空便起。
同時雲鳳的劍已經刺到,見妖人要逃,立時一變招,化成一個銀龍舞爪之式,反手一劍,将妖人一隻左手齊腕斷落。
隻聽"呀"的一聲慘嘯,一道青黃光華挾着一團煙霧,如飛破空逃去。
雲鳳機警,知道不能騰空追趕,恐為人小招怨贻禍,便指着天空大喝道:"我乃白發龍女崔五姑門下弟子淩雲鳳,雲遊過此,見你荼毒生靈,稍示薄儆,未肯窮追。
再不悛改,使用飛劍取你首級了。
"說完,算計妖人必然聽見。
過去祭壇一看,壇上兩個麻布口袋還遺在那裡。
群小正伏地跪拜,歡呼不止。
雲鳳命将内中祭品倒出,放起飛針,用火去燒,奇腥之味,中人欲嘔,一會成了灰燼。
雲鳳不耐久停,妖人負傷逃去,雖未就戮,可是自己也無法尋蹤。
見天色已明,正打上路主意,回顧兩側,沙、咪二人不在,正要尋覓。
忽聽崖下群小歡呼,聲如潮湧。
低頭一看,沙、咪二人已去送了喜訊,小王、駝女率了衆臣民,正歡呼蜂擁而來,不一會,便到崖上。
雲鳳告别欲行。
小王因妖人未死,恐雲鳳走後尋來報仇,全族生靈無有噍類,率衆跪哭,再三堅留,仍請除了害再去。
雲鳳心急回山,自然不肯,再三設辭譬說,已經警告妖人,況且妖人隻知自己路過仗義,決不敢再來,也不會遷怒洩憤。
小王等終是不聽,一同跪伏在雲鳳身前,痛哭不止。
雲鳳心慈,也覺不忍,想了想,隻得答應再留一日,如明晨妖人不來,便自己帶了沙、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