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身,  菩薩善修于萬行, 智體無為真法性,  色心一切諸佛同。

     譬如飛鳥至金山,  能使鳥身同彼色, 一切菩薩如飛鳥,  法身佛體類金山。

     自受用身諸相好,  一一遍滿十方刹, 四智圓明受法樂,  前佛後佛體皆同。

     雖遍法界無障礙,  如是妙境不思議, 是身常住報佛土,  自受法樂無間斷。

     佗受用身諸相好,  随機應現無增減, 為化地上諸菩薩,  一佛現于十種身, 随所應現各不同,  展轉倍增至無極。

     稱根為說諸法要,  令受法樂入一乘, 彼獲神通漸增長,  所悟法門亦如是。

     下地菩薩起智慧,  不能了達于上地, 能化所化随地增,  各随本緣為所屬, 或一菩薩多佛化,  或多菩薩一佛化。

     如是十佛成正覺,  各坐七寶菩提樹, 前佛入滅後佛成,  不同化佛經劫現。

     十佛所坐蓮華台,  周遍各有百千葉, 一一葉中一佛土,  即是三千大千界。

     一一界中有百億,  日月星辰四大洲, 六欲諸天及四禅,  空處識處非想等。

     其四洲中南贍部,  一一各有金剛座, 及以菩提大樹王。

      爾所變化諸佛身, 一時證得菩提道,  轉妙法輪于大千, 菩薩緣覺及聲聞,  随所根宜成聖果。

     如是所說三身佛,  最上無比名為寶。

     應化二身所說法,  教理行果為法寶, 諸佛以法為大師,  修心所證菩提道。

     法寶三世無變易,  一切諸佛皆歸學。

     我今頂禮薩婆若,  故說法寶為佛師。

     或入勐火不能燒,  應時即得真解脫。

     法寶能摧生死獄,  猶如金剛碎萬物; 法寶能照衆生心,  如日天子臨空界; 法寶能作堅牢船,  能渡愛河超彼岸; 法寶能與衆生樂,  譬如天鼓應天心; 法寶能濟衆生貧,  如摩尼珠雨衆寶; 法寶能為三寶階,  聞法修因生上界; 法寶金輪大聖王,  以大法力破四魔; 法寶能為大寶車,  能運衆生出火宅; 法寶能為大導師,  能引衆生至寶所; 法寶能吹大法螺,  覺悟衆生成佛道; 法寶能為大法燈,  能照生死諸黑闇; 法寶能為金剛箭,  能鎮國界伏諸怨。

     三世如來所說法,  能利衆生脫苦縛, 引入涅槃安樂城,  是名法寶恩難報。

     智光長者汝谛聽,  世出世僧有三種, 菩薩聲聞聖凡衆,  能益衆生為福田。

     文殊師利大聖尊,  三世諸佛以為母, 十方如來初發心,  皆是文殊教化力。

     一切世界諸有情,  聞名見身及光相, 并見随類諸化現,  皆成佛道難思議。

     彌勒菩薩法王子,  從初發心不食肉, 以是因緣名慈氏,  為欲成熟諸衆生。

     處于第四兜率天,  四十九重如意殿, 晝夜恒說不退行,  無數方便度人天。

     八功德水妙華池,  諸有緣者悉同生, 我今弟子付彌勒,  龍華會中得解脫。

     于末法中善男子,  一抟之食施衆生, 以是善根見彌勒,  當得菩提究竟道。

     舍利弗等大聲聞,  智慧神通化群生。

     若能成就解脫戒,  真是修行正見人, 為佗說法傳大乘,  如是福田為第一。

     或有一類凡夫僧,  戒品不全生正見, 贊詠一乘微妙法,  随犯随悔障銷除。

     為諸衆生成佛因,  如是凡夫亦僧寶。

     如郁金華雖萎悴,  猶勝一切諸妙華, 正見比丘亦如是,  四種輪王所不及。

     如是四類聖凡僧,  利樂有情無暫歇, 稱為世間良福田,  是名僧寶大恩德。

     如我所說四恩義,  是名能造世間因, 一切萬物從是生,  若離四恩不可得。

     譬如世間諸色塵,  能造四大而得生, 有情世間亦複然,  由彼四恩得安立。

    」 爾時,智光長者及諸子等,聞佛所說四種大恩,得未曾有,歡喜合掌,而白佛言:「善哉,善哉!大慈世尊!為濁惡世不信因果、不孝父母、邪見衆生,說真妙法利樂世間。

    唯願世尊!說報恩義,我等既悟甚深四恩,而今未知修何善業而報是恩?」 佛告長者:「善男子等!我為五百長者先已廣說,而今為汝略說少分。

    若善男子、善女人,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精勤修行十波羅蜜,若有所得未名報恩;若人須臾能行一善,心無所得,乃名報恩。

    所以者何?一切如來觸無所得,乃成佛道化諸衆生。

    若有淨信善男子等,得聞是經,信解受持解說書寫,以無所得三輪體空,竊為一人說四句法,除邪見心趣向菩提,是即名為報于四恩。

    何以故?是人當得無上菩提,展轉教化無量衆生令入佛道,三寶種子永不斷絕。

    」 爾時,智光長者聞是偈已,得忍辱三昧,厭離世間,得不退轉。

    時,諸子等八千人俱得此三昧,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四萬八千人亦證三昧,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