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賴耶即密嚴品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爾時金剛藏,為明此藏識。
即密嚴之義,告如實見言:如磁石吸鐵,常能自轉動。
如蘊車性定,轉動由習氣。
草木土竹等,及繩以成舍。
和合而可見,身蘊亦如是,起屍磁石鐵,轉動如有情。
一切皆亦然,如是蘊無我。
時寶手菩薩,白衆色王言: 王今應請問,金剛藏定者,一切諸世間,所有於衆汝。
無覺離於覺,遠離諸言诠。
相應不相應,二種之名字。
彼世間所有,自性雲何祝此會諸佛子,專心鹹願聞。
衆色最勝王,即随義而問。
名相等境界,一切世間法。
為唯是分别,為離分别有。
如其所立名,是名依何祝金剛藏聞已,即告色王言:一切唯有名,亦唯想安立。
從能诠異故,所诠不可得。
四蘊唯名字,是故說為名。
如名摩納婆,但名無有體。
諸佛及佛子,說名唯在相。
離相而有名,不可得分别。
是故依諸相,分别有諸名。
如匿兔未勿,假名不可得。
於相無所有,愚夫妄分别。
世間亦如是,離相無有名。
瓶衣車乘等,名言所分别。
名相雖可說,體性無所有。
世間衆色法,但相無有馀。
唯依相立名,是名無實事。
王應觀世法,離名無所有。
但以分别心,而生於取著。
若離於分别,取著即不生。
無生即轉依,證於無盡法。
是故大王等,常應觀想事。
但是分别心,離此即無有。
形相體增長,散壞資與身。
如是等衆名,皆唯色之想。
想名及分别,體性本無異。
随於世俗儀,建立名不同。
若舍離名字,而求於物體。
過去及未來,此皆不可得。
但諸識轉變,無有所知法。
所知唯是名,世間悉如是,以名分别法,法不稱於名。
諸法性如是,不住於分别。
以法唯名故,相即無有體。
相無名亦無,何處有分别。
若得無分别,身心恒寂靜。
如木火燒已,畢竟不複生。
譬如人負擔,是人名負者,随其擔有殊,擔者相差别。
名如所擔物,分别名擔者, 以名種種故,分别各不同。
如見杌為人,見人以為杌。
人杌二分别,但有於名字。
諸大和合中,分别以為色。
若離於諸大,體終不可得。
如德依瓶處,瓶依名亦然。
舍者而取瓶,瓶終不可得。
瓶不住瓶體,名豈住於名。
二合分别生,名量亦非有。
住於如是定,其心不動遙譬如金石等,本來無水相。
與火共和合,若水而流動。
藏識亦如是,體非流轉法。
諸識共相應,與法同流轉。
如鐵因磁石,周回而轉移。
二俱無有思,狀若有思覺。
賴耶與七識,當知亦複然。
習氣繩所牽,無人而若有。
遍滿有情身,周流於險趣。
如鐵與磁石,展轉不相知。
或離於險趣,而得住於地。
神通自在力,如幻首楞嚴。
乃至陀羅尼,莫不皆成滿。
贊佛實功德,以之為供養。
或現無量身,一身無量手。
肩頭口及舌,展轉皆無量。
往詣十方國,供養諸如來。
雨花及衣服,頭冠與璎珞。
種種寶莊嚴,積如須彌等。
供養薩婆若,佛及諸佛子。
或作寶宮殿,如雲備衆彩。
化現諸天女,遊處於其中。
妓樂衆妙音,供養於諸佛。
或與佛菩薩,遊止常共俱。
一切諸魔怨,自在而降伏。
得自覺聖智,正定以莊嚴。
已轉於所依,即見法無我。
五法三自性,及與八種識。
能成就諸明,住定常供養。
或現身廣大,或現如微塵。
種種諸色身,供養於諸佛。
或身納諸刹,刹入芥子中。
大海為牛迹,牛迹或為海。
其中諸有情,無有所逼惱。
平等施資用,如地及日月。
如水與火風,如寶洲妙藥。
普能作饒益,長養諸有情。
諸法不生滅,不斷亦不常。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妄立種種名,是為遍計性。
諸法猶如幻,如夢與乾城。
陽焰水中月,火輪雲雷等。
此中妄所取,是為遍計性。
由彼彼名诠,以名彼彼法。
於彼不可得,是為遍計性。
一切世間法,不離於名色。
若離於能诠,所诠不可得。
如是遍計性,我說為世間。
眼色等為緣,因三和合起。
聲依桴鼓發,芽從地種生。
宮殿與瓶衣,無依衆緣起。
有情及諸法,此悉依他性。
若法是無漏,其義不可舍。
自覺聖智境,此性名具實。
諸法相差别,已說其自性。
若離自性門,諸法不明了。
如衆物和合,現作幻化形。
衆色雖不同,性皆無決定。
世事悉如是,種種皆非實。
妄情之所執,遍計無有馀。
譬如摩尼寶,随色而像現。
世間亦複然,但随分别有。
體用無所在,是為遍計性。
如乾闼婆城,非城而見似。
亦非無有因,而能如是見。
世間種種物,應知亦複然。
日月等宮殿,諸山及寶山。
煙雲相擊觸,未嘗有雜亂。
無共無自性,體性皆非有。
但是所分别,遍計之自性。
諸物非因生,亦非無有因。
若有若非有,此皆情所執。
名依於相起,二從分别生。
正智及如如,遠離於分别。
心如相顯現,相為意所依。
意與五心生,猶如海波浪。
習氣無有始,境界亦複然。
心因習氣生,境令心惑亂。
依止賴耶識,一切諸種子。
心如境界現,是說為世間。
七識阿賴耶,展轉互相生。
如是八種識,不常亦不斷。
一切諸世間,似有而安布。
有計諸衆生,我等三和合。
發生種種識,了别於諸境。
或有妄計言,作者業因故。
生於梵天等,内外諸世間。
世間非作者,業及微塵作。
但是阿賴耶,變現似於境。
藏識非緣作,藏亦不非緣。
諸識雖流轉,無有三和合。
賴耶體常住,衆識與之俱。
如輪與水精,亦如星共月。
從此生習氣,新新自增長。
複增長馀載,馀識亦複然。
如是生死轉,悟者心無轉。
譬如火燒木,漸次而轉移。
此木既已燒,複更燒馀木。
依止賴耶識,無漏心亦然。
漸除諸有漏,永息輪回法。
此是現法樂,成就三摩地。
衆聖由是生
即密嚴之義,告如實見言:如磁石吸鐵,常能自轉動。
如蘊車性定,轉動由習氣。
草木土竹等,及繩以成舍。
和合而可見,身蘊亦如是,起屍磁石鐵,轉動如有情。
一切皆亦然,如是蘊無我。
時寶手菩薩,白衆色王言: 王今應請問,金剛藏定者,一切諸世間,所有於衆汝。
無覺離於覺,遠離諸言诠。
相應不相應,二種之名字。
彼世間所有,自性雲何祝此會諸佛子,專心鹹願聞。
衆色最勝王,即随義而問。
名相等境界,一切世間法。
為唯是分别,為離分别有。
如其所立名,是名依何祝金剛藏聞已,即告色王言:一切唯有名,亦唯想安立。
從能诠異故,所诠不可得。
四蘊唯名字,是故說為名。
如名摩納婆,但名無有體。
諸佛及佛子,說名唯在相。
離相而有名,不可得分别。
是故依諸相,分别有諸名。
如匿兔未勿,假名不可得。
於相無所有,愚夫妄分别。
世間亦如是,離相無有名。
瓶衣車乘等,名言所分别。
名相雖可說,體性無所有。
世間衆色法,但相無有馀。
唯依相立名,是名無實事。
王應觀世法,離名無所有。
但以分别心,而生於取著。
若離於分别,取著即不生。
無生即轉依,證於無盡法。
是故大王等,常應觀想事。
但是分别心,離此即無有。
形相體增長,散壞資與身。
如是等衆名,皆唯色之想。
想名及分别,體性本無異。
随於世俗儀,建立名不同。
若舍離名字,而求於物體。
過去及未來,此皆不可得。
但諸識轉變,無有所知法。
所知唯是名,世間悉如是,以名分别法,法不稱於名。
諸法性如是,不住於分别。
以法唯名故,相即無有體。
相無名亦無,何處有分别。
若得無分别,身心恒寂靜。
如木火燒已,畢竟不複生。
譬如人負擔,是人名負者,随其擔有殊,擔者相差别。
名如所擔物,分别名擔者, 以名種種故,分别各不同。
如見杌為人,見人以為杌。
人杌二分别,但有於名字。
諸大和合中,分别以為色。
若離於諸大,體終不可得。
如德依瓶處,瓶依名亦然。
舍者而取瓶,瓶終不可得。
瓶不住瓶體,名豈住於名。
二合分别生,名量亦非有。
住於如是定,其心不動遙譬如金石等,本來無水相。
與火共和合,若水而流動。
藏識亦如是,體非流轉法。
諸識共相應,與法同流轉。
如鐵因磁石,周回而轉移。
二俱無有思,狀若有思覺。
賴耶與七識,當知亦複然。
習氣繩所牽,無人而若有。
遍滿有情身,周流於險趣。
如鐵與磁石,展轉不相知。
或離於險趣,而得住於地。
神通自在力,如幻首楞嚴。
乃至陀羅尼,莫不皆成滿。
贊佛實功德,以之為供養。
或現無量身,一身無量手。
肩頭口及舌,展轉皆無量。
往詣十方國,供養諸如來。
雨花及衣服,頭冠與璎珞。
種種寶莊嚴,積如須彌等。
供養薩婆若,佛及諸佛子。
或作寶宮殿,如雲備衆彩。
化現諸天女,遊處於其中。
妓樂衆妙音,供養於諸佛。
或與佛菩薩,遊止常共俱。
一切諸魔怨,自在而降伏。
得自覺聖智,正定以莊嚴。
已轉於所依,即見法無我。
五法三自性,及與八種識。
能成就諸明,住定常供養。
或現身廣大,或現如微塵。
種種諸色身,供養於諸佛。
或身納諸刹,刹入芥子中。
大海為牛迹,牛迹或為海。
其中諸有情,無有所逼惱。
平等施資用,如地及日月。
如水與火風,如寶洲妙藥。
普能作饒益,長養諸有情。
諸法不生滅,不斷亦不常。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妄立種種名,是為遍計性。
諸法猶如幻,如夢與乾城。
陽焰水中月,火輪雲雷等。
此中妄所取,是為遍計性。
由彼彼名诠,以名彼彼法。
於彼不可得,是為遍計性。
一切世間法,不離於名色。
若離於能诠,所诠不可得。
如是遍計性,我說為世間。
眼色等為緣,因三和合起。
聲依桴鼓發,芽從地種生。
宮殿與瓶衣,無依衆緣起。
有情及諸法,此悉依他性。
若法是無漏,其義不可舍。
自覺聖智境,此性名具實。
諸法相差别,已說其自性。
若離自性門,諸法不明了。
如衆物和合,現作幻化形。
衆色雖不同,性皆無決定。
世事悉如是,種種皆非實。
妄情之所執,遍計無有馀。
譬如摩尼寶,随色而像現。
世間亦複然,但随分别有。
體用無所在,是為遍計性。
如乾闼婆城,非城而見似。
亦非無有因,而能如是見。
世間種種物,應知亦複然。
日月等宮殿,諸山及寶山。
煙雲相擊觸,未嘗有雜亂。
無共無自性,體性皆非有。
但是所分别,遍計之自性。
諸物非因生,亦非無有因。
若有若非有,此皆情所執。
名依於相起,二從分别生。
正智及如如,遠離於分别。
心如相顯現,相為意所依。
意與五心生,猶如海波浪。
習氣無有始,境界亦複然。
心因習氣生,境令心惑亂。
依止賴耶識,一切諸種子。
心如境界現,是說為世間。
七識阿賴耶,展轉互相生。
如是八種識,不常亦不斷。
一切諸世間,似有而安布。
有計諸衆生,我等三和合。
發生種種識,了别於諸境。
或有妄計言,作者業因故。
生於梵天等,内外諸世間。
世間非作者,業及微塵作。
但是阿賴耶,變現似於境。
藏識非緣作,藏亦不非緣。
諸識雖流轉,無有三和合。
賴耶體常住,衆識與之俱。
如輪與水精,亦如星共月。
從此生習氣,新新自增長。
複增長馀載,馀識亦複然。
如是生死轉,悟者心無轉。
譬如火燒木,漸次而轉移。
此木既已燒,複更燒馀木。
依止賴耶識,無漏心亦然。
漸除諸有漏,永息輪回法。
此是現法樂,成就三摩地。
衆聖由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