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九(那連提耶舍譯)
關燈
小
中
大
△十方菩薩品第十三
佛在王舍國法清淨處時。
自然師子座交絡帳。
佛時坐現三十二相。
光影表現十方。
諸菩薩皆來谒問佛。
菩薩何因緣。
有癡者,有黠者,有慧者,有能飛者,有能坐行三昧禅者,有能徹視者,有不能飛者,有不能坐行禅行三昧得定意不能久者,智慧有厚薄者,同菩薩行。
何因緣有薄厚。
同有心意識。
同眼耳鼻口身。
何因緣得行異。
佛言:善哉善哉!十方過去佛現在佛諸當來佛。
皆說人能計心意識眼耳鼻口身。
皆說為同法。
佛言:人能校計六情為一切。
得十方佛智慧。
佛告諸菩薩言:諸菩薩有薄厚。
諸菩薩問佛。
何等為薄厚。
佛言:菩薩。
厚者謂菩薩行道随道行深。
菩薩薄者,行道不能悉随行。
謂行有多少随道少。
是為菩薩保諸菩薩問佛。
何等為菩薩常随道不失行。
佛言:謂菩薩常守心意識令不動。
歸滅盡種道栽。
謂菩薩能守眼令色不著。
歸滅盡種道栽。
謂菩薩能守耳令聲不著。
歸滅盡種道栽。
謂菩薩能守鼻令香不著。
歸滅盡種道栽。
謂菩薩能守口令味不著。
歸滅盡種道栽。
謂菩薩守身令細滑不著。
歸滅盡種道栽。
菩薩如是能守六情得好惡不動常守滅荊是為厚随道深。
菩薩複問佛。
何等為菩薩行保佛言:謂菩薩失行。
有時得行有時不得行。
有時菩薩能守心意識随道。
有時眼不能守。
便失行不随道。
有時守眼不能守耳。
有時能守耳不能守鼻。
有時守鼻不能守口。
有時能守口不能守身。
有時能守身不能坐禅。
有時能坐禅不能校計。
有時能校計不能行。
有時能行不能分别。
有時能分别不能知細軟微意。
用是故。
菩薩随道有失行有得行。
用是故。
菩薩行道有薄厚不等。
菩薩問佛。
如是當作何等行。
佛言:要菩薩當自行校計。
當自知堕校計。
不堕校計堕校計者,菩薩為黠不知校計為癡。
問曰:當校計黠。
當校計癡者雲何。
佛言:已校計癡。
便能校計黠。
佛言:人有百八愛令癡。
欲校計得黠者,有五十校計。
知五十校計中細微罪便得黠。
諸菩薩問佛。
何等為五十校計。
佛言:五十校計者謂從心本起。
欲知者,第一當校計百八癡。
第二當校計百八疑。
第三當校計百八颠倒。
第四當校計百八欲。
第五當校計百八堕。
第六當校計百八愛。
第七當校計百八栽。
第八當校計百八識。
第九當校計百八因緣著。
第十當校計百八種。
是為十校計。
佛言:菩薩複有十校計。
第一當校計百八關生。
第二當校計百八止行。
第三當校計百八斷生死。
第四當校計百八滅不滅。
第五當校計百八罪入空不見。
第六當校計百八不舍荊第七當校計百八不舍淨入淨。
第八當校計百八精還戒。
第九當校計百八進入道。
第十當校計百八忍戒。
是為菩薩十校計菩薩複有十校計。
第一當校計百八辱道。
第二當校計百八合道願。
第三當校計百八本信入道。
第四當校計百八出癡入慧。
第五當校計百八歡喜滅。
第六當校計百八未得佛悲。
第七當校計百八未得佛愁第八當校計百八未得佛惱。
第九當校計百八未得佛經黠未得佛泥洹要。
第十當校計百八出罪要未得入泥洹要。
是為菩薩十校計。
佛言:菩薩複有十校計。
第一當校計百八求入慧出罪法。
第二當校計百八求入空法度出空。
第三當校計百八罪法起空時當知滅時歸空。
第四當校計百八持空法解盡法。
第五當校計百八盡法不複生。
第六當校計百八泥洹長生不滅。
第七當校計百八應相念。
第八當校計百八舍相念。
第九當校計百八雜相念當知雜相。
第十當校計百八受相長生不滅。
是為菩薩十校計。
佛言:菩薩複有十校計。
第一當校計百八十方生死萬物本末成敗。
第二當校計百八十方成敗作證。
第三當校計百八十方人所有皆癡。
第四當校計百八牽十方癡作證。
第五當校計百八十方阿羅漢泥洹去無所有作證。
第六當校計百八牽十方辟支佛泥洹去作證。
第七當校計百八牽十方過去若師泥洹去當牽作證。
第八當校計百八十方今現在佛亦當泥洹去今我作釋迦文佛所主天地自在變化要當複泥洹去若當牽我用作證。
第九當校計百八十方當來佛亦當泥洹去當牽作證。
第十當校計百八盡力卻貪求佛如我亦當般泥洹去。
是為合菩薩五十校計。
諸菩薩皆稽首受教。
諸菩薩問佛言:當校計百八癡從心本起者雲何。
佛告諸菩薩言:若有菩薩心有所念。
不自知心生心滅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轉入意。
意有所念。
不自知意生意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自知為癡。
轉入識。
識有所識。
不自知識生識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轉入眼。
眼見好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眼所見中色。
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眼所見惡色。
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轉入耳。
耳聞好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耳所聞中聲。
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耳所聞惡聲。
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轉入鼻。
鼻所聞好香。
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鼻所聞中香。
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鼻所聞惡臭。
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轉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語言: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口所得中味中語言: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口所得惡味惡語言: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轉入身。
身所得好細軟可身。
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身所得中細軟。
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身所得惡堅苦痛不可身。
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菩薩行道要當數息校計如是,菩薩即稽首受行。
諸菩薩言:佛雖為我說癡我未解。
諸菩薩問佛言:設我知百八癡著知滅滅。
當為癡為黠。
佛報諸菩薩言:雖知著知滅。
續尚癡未解。
諸菩薩複問佛。
我未聞佛說數息時癡。
我聞佛說已知。
何以故為癡。
佛告諸菩薩。
譬
自然師子座交絡帳。
佛時坐現三十二相。
光影表現十方。
諸菩薩皆來谒問佛。
菩薩何因緣。
有癡者,有黠者,有慧者,有能飛者,有能坐行三昧禅者,有能徹視者,有不能飛者,有不能坐行禅行三昧得定意不能久者,智慧有厚薄者,同菩薩行。
何因緣有薄厚。
同有心意識。
同眼耳鼻口身。
何因緣得行異。
佛言:善哉善哉!十方過去佛現在佛諸當來佛。
皆說人能計心意識眼耳鼻口身。
皆說為同法。
佛言:人能校計六情為一切。
得十方佛智慧。
佛告諸菩薩言:諸菩薩有薄厚。
諸菩薩問佛。
何等為薄厚。
佛言:菩薩。
厚者謂菩薩行道随道行深。
菩薩薄者,行道不能悉随行。
謂行有多少随道少。
是為菩薩保諸菩薩問佛。
何等為菩薩常随道不失行。
佛言:謂菩薩常守心意識令不動。
歸滅盡種道栽。
謂菩薩能守眼令色不著。
歸滅盡種道栽。
謂菩薩能守耳令聲不著。
歸滅盡種道栽。
謂菩薩能守鼻令香不著。
歸滅盡種道栽。
謂菩薩能守口令味不著。
歸滅盡種道栽。
謂菩薩守身令細滑不著。
歸滅盡種道栽。
菩薩如是能守六情得好惡不動常守滅荊是為厚随道深。
菩薩複問佛。
何等為菩薩行保佛言:謂菩薩失行。
有時得行有時不得行。
有時菩薩能守心意識随道。
有時眼不能守。
便失行不随道。
有時守眼不能守耳。
有時能守耳不能守鼻。
有時守鼻不能守口。
有時能守口不能守身。
有時能守身不能坐禅。
有時能坐禅不能校計。
有時能校計不能行。
有時能行不能分别。
有時能分别不能知細軟微意。
用是故。
菩薩随道有失行有得行。
用是故。
菩薩行道有薄厚不等。
菩薩問佛。
如是當作何等行。
佛言:要菩薩當自行校計。
當自知堕校計。
不堕校計堕校計者,菩薩為黠不知校計為癡。
問曰:當校計黠。
當校計癡者雲何。
佛言:已校計癡。
便能校計黠。
佛言:人有百八愛令癡。
欲校計得黠者,有五十校計。
知五十校計中細微罪便得黠。
諸菩薩問佛。
何等為五十校計。
佛言:五十校計者謂從心本起。
欲知者,第一當校計百八癡。
第二當校計百八疑。
第三當校計百八颠倒。
第四當校計百八欲。
第五當校計百八堕。
第六當校計百八愛。
第七當校計百八栽。
第八當校計百八識。
第九當校計百八因緣著。
第十當校計百八種。
是為十校計。
佛言:菩薩複有十校計。
第一當校計百八關生。
第二當校計百八止行。
第三當校計百八斷生死。
第四當校計百八滅不滅。
第五當校計百八罪入空不見。
第六當校計百八不舍荊第七當校計百八不舍淨入淨。
第八當校計百八精還戒。
第九當校計百八進入道。
第十當校計百八忍戒。
是為菩薩十校計菩薩複有十校計。
第一當校計百八辱道。
第二當校計百八合道願。
第三當校計百八本信入道。
第四當校計百八出癡入慧。
第五當校計百八歡喜滅。
第六當校計百八未得佛悲。
第七當校計百八未得佛愁第八當校計百八未得佛惱。
第九當校計百八未得佛經黠未得佛泥洹要。
第十當校計百八出罪要未得入泥洹要。
是為菩薩十校計。
佛言:菩薩複有十校計。
第一當校計百八求入慧出罪法。
第二當校計百八求入空法度出空。
第三當校計百八罪法起空時當知滅時歸空。
第四當校計百八持空法解盡法。
第五當校計百八盡法不複生。
第六當校計百八泥洹長生不滅。
第七當校計百八應相念。
第八當校計百八舍相念。
第九當校計百八雜相念當知雜相。
第十當校計百八受相長生不滅。
是為菩薩十校計。
佛言:菩薩複有十校計。
第一當校計百八十方生死萬物本末成敗。
第二當校計百八十方成敗作證。
第三當校計百八十方人所有皆癡。
第四當校計百八牽十方癡作證。
第五當校計百八十方阿羅漢泥洹去無所有作證。
第六當校計百八牽十方辟支佛泥洹去作證。
第七當校計百八牽十方過去若師泥洹去當牽作證。
第八當校計百八十方今現在佛亦當泥洹去今我作釋迦文佛所主天地自在變化要當複泥洹去若當牽我用作證。
第九當校計百八十方當來佛亦當泥洹去當牽作證。
第十當校計百八盡力卻貪求佛如我亦當般泥洹去。
是為合菩薩五十校計。
諸菩薩皆稽首受教。
諸菩薩問佛言:當校計百八癡從心本起者雲何。
佛告諸菩薩言:若有菩薩心有所念。
不自知心生心滅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轉入意。
意有所念。
不自知意生意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自知為癡。
轉入識。
識有所識。
不自知識生識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轉入眼。
眼見好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眼所見中色。
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眼所見惡色。
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轉入耳。
耳聞好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耳所聞中聲。
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耳所聞惡聲。
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轉入鼻。
鼻所聞好香。
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鼻所聞中香。
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鼻所聞惡臭。
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轉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語言: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口所得中味中語言: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口所得惡味惡語言: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轉入身。
身所得好細軟可身。
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身所得中細軟。
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身所得惡堅苦痛不可身。
不自知著不自知滅。
中有五陰中有習。
不知為癡。
菩薩行道要當數息校計如是,菩薩即稽首受行。
諸菩薩言:佛雖為我說癡我未解。
諸菩薩問佛言:設我知百八癡著知滅滅。
當為癡為黠。
佛報諸菩薩言:雖知著知滅。
續尚癡未解。
諸菩薩複問佛。
我未聞佛說數息時癡。
我聞佛說已知。
何以故為癡。
佛告諸菩薩。
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