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
關燈
小
中
大
意所為莫不堅固。
於天人衆獨作證明。
口出香氣如優缽羅花。
諸仁者,於彼布施清淨平等行時。
於戒遠離兩舌平等行。
以是因緣具大果報。
得不壞眷屬丈夫眷屬敬信眷屬。
諸仁者,於彼布施清淨平等行時。
於戒遠離惡口平等行。
以是因緣具大果報。
離粗獷語得微妙音。
具足清淨離弊惡聲。
諸仁者,於彼布施清淨平等行時。
於戒遠離绮語平等行。
以是因緣具大果報。
發言得中斷大衆疑。
衆人樂見。
諸仁者,於彼布施清淨平等行時。
於戒遠離貪欲平等行。
以是因緣具大果報。
正受其報還能舍施。
具受勝報備大威力。
諸仁者,於彼布施清淨平等行時。
於戒遠離瞋恚平等行。
以是因緣具大果報。
端正豐美衆人愛敬。
一切無礙諸根不缺。
諸仁者,於彼布施清淨平等行時。
於戒遠離邪見平等行。
以是因緣具大果報。
正見國土正見家生。
常值諸佛及諸菩薩聲聞緣覺。
見佛聞法供養衆僧。
修菩薩行常不舍離清淨平等。
諸仁者,此是戒行清淨平等。
以是戒行自莊嚴者,是人不久具足相好。
成佛功德音聲清淨。
降伏魔怨禅念慧行。
清淨大智大慈大悲。
乃至能成一切佛法清淨平等。
此是世間起發戒行清淨平等。
諸仁者,於彼何者是出世間起發戒行清淨平等。
若戒清淨及三摩提起信解行者,不依色事而持禁戒。
不依受想行識事而持禁戒。
不依眼事而持禁戒。
不依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愛取有生事而持禁戒。
乃至不依意事而持禁戒。
不依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愛取有生事而持禁戒。
不依地界水火風界事而持禁戒。
不依無邊虛空處。
無邊識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事而持禁戒。
不依欲界色無色界事而持禁戒。
不依現在及未來事而持禁戒。
不依聲聞及辟支佛無上大乘一切智事而持禁戒。
不依聞事禅事智事而持禁戒。
不依聞力三昧力陀羅尼力忍辱力事而持禁戒。
不依有漏無漏力有為無為事善不善力明闇力事而持禁戒。
此是出世間起發戒行清淨平等。
梵路聖道入無畏城。
彼諸賢聖所依戒行清淨平等。
第一義谛入清淨智。
諸仁者,所言戒者,是何句義。
譬如金剛鐵圍山間熱惱之風。
以山障故不令得去至四天下。
如是聖戒清淨平等。
修四念處力能障彼愛熱之風不令得起。
以是義故名之為戒。
譬如鐵圍山間臭穢之風。
以山障故不令得去至四天下。
如是聖戒清淨平等。
修四無畏力能障彼邪臭之氣不令得起。
以是義故名之為戒。
譬如鐵圍山間甚大黑闇。
以山障故不令得曀此四天下。
如是聖戒清淨平等。
修七覺分力能障彼無明有為有漏之相不令得起。
以是義故名之為戒。
諸仁者,離欲義是戒義。
解脫義是戒義。
休息義是戒義。
盡義是戒義。
滅義是戒義。
此諸句義名為戒義。
諸仁者,此是有為無為戒行清淨平等。
若有沙門及婆羅門。
修此有為及無為戒平等住者,彼人應受世間供養。
若世間人於彼沙門及婆羅門。
敬信尊重護持養育。
衣服飲食床褥卧具。
病患因緣施其湯藥活命之具。
彼人流轉於生死中。
恒受勝報速能得入無畏大城。
諸仁者,於彼何者是忍清淨平等。
忍有二種。
一者舍忍。
二者息怒忍。
舍忍清淨平等者,若欲得一切樂舍一切苦。
是名舍忍清淨平等。
若有衆生。
求樂離苦觀彼三界一切苦道及煩惱火之所逼熱。
唯除聖人。
是人為已生大怖畏。
作是見時。
三界衆生皆為煩惱熾然逼熱。
一一衆生種種苦害。
驅馳流轉不能自救。
如是我共一切衆生為苦所惱以何方便而能自救。
即作是念。
不以馀事。
唯應修忍脫一切苦具一切樂。
便能喜樂修平等忍。
能舍種種資身之具。
所謂飲食騎乘衣服卧具屋宅床榻。
随其所須皆悉給與。
以忍布施為滅諸苦。
是人數數修忍住時。
能行舍施。
於正發心人正修行人。
應到其所而修供養。
數供養故。
從彼人聞生死過患涅槃功德。
是人如是,若聲聞乘及緣覺乘無上大乘發心求證。
為彼樂故。
重複樂忍養育衆生。
此是舍忍清淨平等乃至若舍身外資财。
能自忍苦令他得樂。
亦名舍忍清淨平等。
若彼種種形色種種威儀。
種種音聲種種瞋怒罵辱欺淩粗獷非實不喜之言:乞士來求諸如是等。
是人心未柔軟瞋恚未淨不得住忍。
是人生念。
誰能勝我。
是故被辱未能行忍。
複作是念。
彼食血肉夜叉羅刹鸠槃茶餓鬼毗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等。
何故未聞生死大苦涅槃至樂。
不觀後世可怖畏事。
衆苦所惱未能解脫。
應知彼等離善知識及不聞法。
是故生死為苦所溺。
我已近善知識。
數數得聞生死苦惱涅槃安樂。
觀後世畏常勤修習斷一切苦。
當得度彼生死沈淪。
何故起瞋而不行忍。
是故我應作是分别。
罵辱音聲及諸違事皆悉如風。
我當棄舍不應起瞋。
如是應舍諸衆生想。
作是念時。
罵辱音聲及諸違事悉如風過。
離衆生想修行忍辱清淨平等。
是人若數於彼衆生。
舍種種想。
罵辱聲音及諸違事離分别想。
修行忍辱清淨平等。
是人住忍心喜得淨。
如是則能修無礙智。
謂法無礙及義無礙。
如是則能悉舍内财。
所謂皮肉筋骨眼耳鼻舌手足及頭所愛之命。
如是菩薩摩诃薩修無分别非無分别忍清淨平等。
是名舍忍清淨平等。
諸仁者,於彼何者是息怒忍清淨平等。
若菩薩摩诃薩能於一切言語音聲文字。
舍分别想及於一切色身形想。
舉動威儀去來戲笑舍分别想。
亦舍愛取不
於天人衆獨作證明。
口出香氣如優缽羅花。
諸仁者,於彼布施清淨平等行時。
於戒遠離兩舌平等行。
以是因緣具大果報。
得不壞眷屬丈夫眷屬敬信眷屬。
諸仁者,於彼布施清淨平等行時。
於戒遠離惡口平等行。
以是因緣具大果報。
離粗獷語得微妙音。
具足清淨離弊惡聲。
諸仁者,於彼布施清淨平等行時。
於戒遠離绮語平等行。
以是因緣具大果報。
發言得中斷大衆疑。
衆人樂見。
諸仁者,於彼布施清淨平等行時。
於戒遠離貪欲平等行。
以是因緣具大果報。
正受其報還能舍施。
具受勝報備大威力。
諸仁者,於彼布施清淨平等行時。
於戒遠離瞋恚平等行。
以是因緣具大果報。
端正豐美衆人愛敬。
一切無礙諸根不缺。
諸仁者,於彼布施清淨平等行時。
於戒遠離邪見平等行。
以是因緣具大果報。
正見國土正見家生。
常值諸佛及諸菩薩聲聞緣覺。
見佛聞法供養衆僧。
修菩薩行常不舍離清淨平等。
諸仁者,此是戒行清淨平等。
以是戒行自莊嚴者,是人不久具足相好。
成佛功德音聲清淨。
降伏魔怨禅念慧行。
清淨大智大慈大悲。
乃至能成一切佛法清淨平等。
此是世間起發戒行清淨平等。
諸仁者,於彼何者是出世間起發戒行清淨平等。
若戒清淨及三摩提起信解行者,不依色事而持禁戒。
不依受想行識事而持禁戒。
不依眼事而持禁戒。
不依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愛取有生事而持禁戒。
乃至不依意事而持禁戒。
不依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愛取有生事而持禁戒。
不依地界水火風界事而持禁戒。
不依無邊虛空處。
無邊識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事而持禁戒。
不依欲界色無色界事而持禁戒。
不依現在及未來事而持禁戒。
不依聲聞及辟支佛無上大乘一切智事而持禁戒。
不依聞事禅事智事而持禁戒。
不依聞力三昧力陀羅尼力忍辱力事而持禁戒。
不依有漏無漏力有為無為事善不善力明闇力事而持禁戒。
此是出世間起發戒行清淨平等。
梵路聖道入無畏城。
彼諸賢聖所依戒行清淨平等。
第一義谛入清淨智。
諸仁者,所言戒者,是何句義。
譬如金剛鐵圍山間熱惱之風。
以山障故不令得去至四天下。
如是聖戒清淨平等。
修四念處力能障彼愛熱之風不令得起。
以是義故名之為戒。
譬如鐵圍山間臭穢之風。
以山障故不令得去至四天下。
如是聖戒清淨平等。
修四無畏力能障彼邪臭之氣不令得起。
以是義故名之為戒。
譬如鐵圍山間甚大黑闇。
以山障故不令得曀此四天下。
如是聖戒清淨平等。
修七覺分力能障彼無明有為有漏之相不令得起。
以是義故名之為戒。
諸仁者,離欲義是戒義。
解脫義是戒義。
休息義是戒義。
盡義是戒義。
滅義是戒義。
此諸句義名為戒義。
諸仁者,此是有為無為戒行清淨平等。
若有沙門及婆羅門。
修此有為及無為戒平等住者,彼人應受世間供養。
若世間人於彼沙門及婆羅門。
敬信尊重護持養育。
衣服飲食床褥卧具。
病患因緣施其湯藥活命之具。
彼人流轉於生死中。
恒受勝報速能得入無畏大城。
諸仁者,於彼何者是忍清淨平等。
忍有二種。
一者舍忍。
二者息怒忍。
舍忍清淨平等者,若欲得一切樂舍一切苦。
是名舍忍清淨平等。
若有衆生。
求樂離苦觀彼三界一切苦道及煩惱火之所逼熱。
唯除聖人。
是人為已生大怖畏。
作是見時。
三界衆生皆為煩惱熾然逼熱。
一一衆生種種苦害。
驅馳流轉不能自救。
如是我共一切衆生為苦所惱以何方便而能自救。
即作是念。
不以馀事。
唯應修忍脫一切苦具一切樂。
便能喜樂修平等忍。
能舍種種資身之具。
所謂飲食騎乘衣服卧具屋宅床榻。
随其所須皆悉給與。
以忍布施為滅諸苦。
是人數數修忍住時。
能行舍施。
於正發心人正修行人。
應到其所而修供養。
數供養故。
從彼人聞生死過患涅槃功德。
是人如是,若聲聞乘及緣覺乘無上大乘發心求證。
為彼樂故。
重複樂忍養育衆生。
此是舍忍清淨平等乃至若舍身外資财。
能自忍苦令他得樂。
亦名舍忍清淨平等。
若彼種種形色種種威儀。
種種音聲種種瞋怒罵辱欺淩粗獷非實不喜之言:乞士來求諸如是等。
是人心未柔軟瞋恚未淨不得住忍。
是人生念。
誰能勝我。
是故被辱未能行忍。
複作是念。
彼食血肉夜叉羅刹鸠槃茶餓鬼毗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等。
何故未聞生死大苦涅槃至樂。
不觀後世可怖畏事。
衆苦所惱未能解脫。
應知彼等離善知識及不聞法。
是故生死為苦所溺。
我已近善知識。
數數得聞生死苦惱涅槃安樂。
觀後世畏常勤修習斷一切苦。
當得度彼生死沈淪。
何故起瞋而不行忍。
是故我應作是分别。
罵辱音聲及諸違事皆悉如風。
我當棄舍不應起瞋。
如是應舍諸衆生想。
作是念時。
罵辱音聲及諸違事悉如風過。
離衆生想修行忍辱清淨平等。
是人若數於彼衆生。
舍種種想。
罵辱聲音及諸違事離分别想。
修行忍辱清淨平等。
是人住忍心喜得淨。
如是則能修無礙智。
謂法無礙及義無礙。
如是則能悉舍内财。
所謂皮肉筋骨眼耳鼻舌手足及頭所愛之命。
如是菩薩摩诃薩修無分别非無分别忍清淨平等。
是名舍忍清淨平等。
諸仁者,於彼何者是息怒忍清淨平等。
若菩薩摩诃薩能於一切言語音聲文字。
舍分别想及於一切色身形想。
舉動威儀去來戲笑舍分别想。
亦舍愛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