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那連提耶舍譯)

關燈
淨平等果報。

    修習善根無有留難。

    無邪淫念觀自他婦。

    彼行布施清淨平等時。

    於戒休息妄語修平等行。

    具大清淨平等果報。

    不被毀謗。

    發心堅固如說修行。

    於天人中獨作證明。

    口出香氣如優缽羅花。

    彼行布施清淨平等時。

    於戒休息兩舌修平等行。

    具大清淨平等果報。

    得不壞眷屬丈夫眷屬敬信眷屬。

     彼行布施清淨平等時。

    於戒休息惡口修平等行。

    得微妙音不聞惡聲。

     彼行布施清淨平等時。

    於戒休息绮語修平等行。

    具大清淨平等果報。

    發言得中斷一切疑。

    衆生樂見。

     彼行布施清淨平等時。

    於戒休息貪欲修平等行。

    具大清淨平等果報。

    受果報已還複能舍。

    受解脫果具大勢力。

     彼行布施清淨平等時。

    於戒休息瞋恚修平等行。

    具大清淨平等果報。

    顔容端正衆人愛敬。

    為事無礙諸根不缺。

     彼行布施清淨平等時。

    於戒休息邪見修平等行。

    具大清淨平等果報。

    正見國土正見家生。

    常值諸佛菩薩聲聞。

    見佛聞法供養衆僧。

    修菩提行。

    常不舍離清淨平等。

     諸仁者,此是戒清淨平等。

    以是戒清淨平等自莊嚴者是人不久成佛功德。

    具足相好音聲清淨。

    降諸魔怨得清淨平等。

    是人不久得一切佛法禅念慧行清淨大智大慈大悲。

    乃至能滿一切佛法清淨平等。

    是名世間戒行清淨平等處。

     諸仁者,於彼何者出世間戒行清淨平等處。

    若於戒三摩跋提信解行者,不依色陰持戒。

    不依受想行識陰持戒。

    不依眼不依色。

    不依眼識不依眼觸不依眼觸因緣生。

    受愛取有生持戒。

    乃至不依意不依法不依意識。

    不依意觸不依意觸因緣生。

    受愛取有生持戒。

    不依地界持戒。

    不依水火風界持戒。

    不依無邊虛空入持戒。

    乃至不依非想非非想入持戒。

    不依欲界色界持戒。

    不依現世後世持戒。

    不依聲聞乘辟支佛乘一切種智持戒。

    不依聞不依禅不依智持戒。

    不依聽力不依三昧力。

    不依陀羅尼力不依忍力。

    不依有漏力不依無漏力。

    不依有為界力。

    不依無為界力。

    不依善不善力。

    不依明闇力持戒。

    諸仁者,是名出世間戒清淨平等處。

    是名修戒梵路聖道。

    能入無上無畏大城。

    衆聖所依戒清淨平等。

    以護第一義清淨戒故。

    能入淨智。

    戒者是何義。

    譬如大鐵圍金剛山間熱惱之風。

    以山障故不令得至四天下。

    如是學聖清淨平等戒。

    愛熱之風。

    修四念處故不令得起。

    以是義故名之為戒。

    譬如大鐵圍山間臭穢之風。

    以山障故不令得至四天下。

    如是護聖清淨平等戒。

    以四無所畏故愛取臭穢不令得起。

    以是義故名之為戒。

    譬如大鐵圍山間黑闇。

    以山障故不得至四天下。

    如是護聖清淨平等戒。

    無明有為有漏相。

    修七覺分故不令得起。

    以是義故名之為戒。

    離欲義是戒義。

    解脫義是戒義。

    休息義是戒義。

    無盡義是戒義。

    滅義是戒義。

    此諸句義名為戒義。

    諸仁者,是名有為無為戒清淨平等。

    若有世間沙門婆羅門。

    住此有為無為清淨平等戒者,彼人名為世間福田。

    若有於彼敬信尊重護持養育。

    給施衣服床褥卧具飲食湯藥一切所須。

    是人以此善根乃至於流轉時恒受勝報。

    速能得入無畏大城。

    諸仁者,於彼何者忍清淨平等。

    忍有二種。

    一者舍忍。

    二者息怒忍。

    諸仁者,於彼何者舍忍。

    若有衆生。

    求一切樂息一切苦。

    是名舍忍清淨平等。

    若複有人求樂離苦。

    彼人觀於三界一切苦道煩惱毒熱。

    唯除聖人。

    是人為己利故生大怖畏。

    如是怖畏。

    觀於三界一切熾然。

    為諸煩惱大火所燒。

    一一衆生為諸苦害。

    驅馳流轉不能自脫。

    如彼為苦所逼未得解脫。

    我亦如是為苦所逼。

    以何方便能自脫苦。

    即作是念。

    不以馀事我以舍忍解脫諸苦令具諸樂。

    作是念已,即便起發。

    以忍知足。

    能舍種種資身之具。

    所謂飲食衣服卧具屋宅象車馬乘。

    随其所須皆悉給與。

    是人以忍布施欲滅諸苦。

    是人數數修忍知足。

    住時能行舍施於正。

    趣正行人應往其所。

    親近供養随順其教。

    以供養故如是如是聞於種種生死過患涅槃利益。

    是人或於聲聞乘發心。

    或於緣覺乘發心。

    或於大乘發心。

    為己樂故。

    複增忍知足護養衆生。

    是名舍忍清淨平等。

    乃至舍外資财及自己樂。

    忍受諸苦令他得樂。

    是名舍忍清淨平等。

    若見乞人種種形色。

    種種威儀。

    種種音聲。

    種種瞋怒。

    種種罵辱。

    種種欺陵。

    種種粗穬不喜之言:來從求索。

    是人如是如是,心未調柔。

    瞋恚未淨。

    未住淨忍。

    彼作是念。

    誰能勝我。

    何以故?彼食血肉。

    諸惡夜叉羅刹鸠槃茶餓鬼毗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等。

    未聞生死苦惱涅槃功德。

    不觀後世畏衆苦所惱。

    未得解脫一切諸苦。

    何以故?彼等離善知識不聞正法。

    故在生死為苦所溺。

    我已數數得聞生死苦惱涅槃功德。

    觀後世畏勤息諸苦。

    近善知識得聞正法。

    我今欲度生死沈溺。

    何故起瞋。

    是故我應作是思惟。

    罵辱音聲及諸違事皆悉如風。

    我當棄舍不應起瞋。

    如是於諸衆生。

    欲舍種種想。

    一切文字語言分别皆悉如風。

    於諸衆生離種種想。

    修忍清淨平等。

    是人數數於諸衆生。

    舍種種想一切文字分别想。

    修忍清淨平等。

    如是如是,是人心則住忍清淨平等得喜得淨。

    如是如是,是人修四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

    是人數數修法無礙乃至樂說無礙。

    是人則能舍身皮肉筋骨眼耳鼻舌手足頭等所愛之命。

    是菩薩摩诃薩。

    修分别無分别忍清淨平等。

    是名菩薩舍忍清淨平等。

     諸仁者,於彼何者息怒忍清淨平等。

     諸仁者,若菩薩摩诃薩。

    能於一切言語音聲文字。

    舍分别想。

    及一切色身形相。

    舉動威儀。

    去來意業戲笑。

    舍分别想。

    亦舍一切愛取所攝。

    不求果報離於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