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那連提耶舍譯)

關燈
故。

    離怖畏故。

    辦大事故。

    大谛見故。

    得大忍故。

    大智海中深遠入故。

    得四神足三摩跋提。

    能除一切諸惡見故。

    乃至能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而說神咒。

     多绖咃阿摩,阿摩婆婆,阿摩波利婆婆,三舍耶揭婆,波利婆婆,蜜多羅蜜多羅舍羅耶,蜜多羅波利婆婆,蜜多羅三寐若耶尼瞿盧陀三寐若耶,摸極叉三寐若耶,示利苦伽婆優婆矣羅阇,毗那舍耶,三摩舍羅耶帝羅阿那,薄迦岚摩,婆婆迦岚摩示利地毗迦羅婆那三摩若那阿波婆伽,那羅夜那跋伽摩,薩婆多,他阿伽多地悉他那跋伽,莎呵。

     爾時世尊,說是咒已告大衆言:此陀羅尼亦名賢面。

    一切諸佛之所加護。

    能生禅定三摩提。

    能盡一切諸惡。

    乃至能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今現在及未來世。

    大支提處。

    若有馀衆。

    或魔或天。

    或龍夜叉。

    或複羅刹。

    或阿修羅。

    或迦樓羅。

    或緊陀羅。

    或鸠槃茶。

    人及非人。

    或以水火種種惡事欲壞支提。

    汝等應念三世諸佛。

    念諸佛已於彼衆生起慈悲心。

    誦持如是大陀羅尼。

    令諸一切惡心衆生悉皆除滅。

    若諸魔王及人非人。

    於如來所心不樂者,悉生歡喜恭敬供養。

    時佛神力令魔波旬於自宮内即得安祝自然得聞此陀羅尼。

    聞此咒已即於佛所生歡喜心得大信心。

    得信心已啼泣雨淚。

    集諸眷屬作如是言:汝等一切谛聽谛聽。

    我今於此大牟尼處。

    得大忍心不動如山。

    彼牟尼尊慈悲滿足。

    放大光明照一切龍一切天人一切修羅。

    我亦在彼於牟尼所興造諸惡。

    今欲忏悔受三歸依。

    汝若曾於佛邊作惡。

    今可忏悔受三歸依。

    我今共汝俱往見佛。

    禮拜供養至心聽法。

    斷煩惱魔入清淨道。

    離於怖畏到涅槃城。

    時魔波旬。

    與其眷屬八十億衆。

    前後圍繞往至佛所。

    到已接足頂禮世尊,說如是偈。

     佛兩足尊世中勝,自得寂滅亦教他。

    忍辱精進愍衆生,我等愚癡興惡意。

    不知過去諸業行,惟佛世尊能了知。

    苞藏國土内身中,令我心遠種種惑。

     三世諸佛大慈悲,受我禮忏一切殃。

    法僧二寶亦複然,至心歸依無有異。

    願我今日所供養,恭敬尊重世導師。

    諸惡永盡不複生,盡壽歸依如來法。

     時魔波旬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如來於我及諸衆生平等無二。

    心常歡喜慈悲含忍。

    佛言如是,時魔波旬生大歡喜發清淨心。

    重於佛前接足頂禮右繞三匝。

    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瞻仰世尊心無厭足。

    時彼衆中有一魔子名加羅支。

    與其眷屬從座而起。

    到於佛前接足頂禮。

    長跪白佛作如是言:世尊,雲何名眼。

    為眼是色因緣。

    為色是眼因緣。

    乃至意法因緣亦複如是,佛言:善男子,非眼是色因緣。

    非色是眼因緣。

    乃至非意是法因緣。

    非法是意因緣。

    善男子,眼眼性空。

    眼識識性空。

    善男子,眼因緣眼識生。

    彼因緣故色可見。

    乃至意因緣意識生。

    彼因緣故法可知。

    非眼識可得。

    何以故?非馀處來非馀處去眼非常祝於三世中一切皆空。

    如是眼者亦非滿見。

    亦非減見。

    非和合見。

    非相離見。

    亦非相觸。

    亦不依止。

    譬如日出光照一切。

    其有窗處明焰皆入照於壁上。

    而是壁光不作是念我暗我明。

    此光非但獨在一壁及衆多壁。

    以因緣故有是光生。

    此壁及光。

    非合非離因壁見光。

    而此壁光不作是念日能生我。

    日亦不念我生此光。

    何以故?日滅沒已光亦随滅。

    去處來處一切皆空無一可見。

    以日因緣故能照耀見此光色。

    以光顯赫照耀因緣故得可見。

    於彼生識亦複如是,是内六入生外六入。

    亦外六入生内六入。

    外六入亦非因緣。

    内六入亦非因緣。

    何以故?彼此性離亦非聚集。

    亦非和合亦非依止。

    乃至内入外入。

    彼和合識亦非聚集。

    亦非和合亦非依止。

    何以故?各不相持境界離故。

    此法及識智慧知見諸行因緣。

    行因緣故有識。

    而此識生則三種行。

    雲何三行。

    身行口行及以意行。

    雲何身行。

    身行名為氣息入出。

    此名身行。

    彼息出入去來動作。

    彼此出入各不相識。

    新識若生舊識不祝體性爾故。

    非聚集故。

    亦非異故。

    於如如中各不相依。

    虛空平等風行空中。

    風亦非空空亦非風。

    何以故?彼此不觸各非境界。

    彼二皆空亦不可說。

    何以故?相離相故。

    無增減故。

    不依此岸及彼岸故。

    第一義谛如如住故。

    此名身行。

    是故身行非識依止。

    亦非伴侶。

    非是和合。

    非是聚集。

    常不依止。

    相離相故。

    是識亦複非依止身離和合故。

    此名身行。

    雲何口行。

    口行二種名為覺觀。

    雲何是覺何者是觀。

    於出入息生二種心。

    思惟憶念是名為覺。

    乃至細心次生。

    如是漸除得清淨心亦名為覺。

    是覺依止出入故生生已即滅。

    根塵亦複不覺。

    此彼境界相相離故。

    性相無故。

    乃至不可說其長短此名為覺。

    何者是觀。

    若有人觀冷相觸身於是中行。

    或複熱相一切氣息皆猶於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