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那連提耶舍譯)
關燈
小
中
大
四衆生人中居處。
智慧之人觀是事已,於人道中不生樂想。
憍陳如。
雲何名為第五所居欲天生處。
觀察彼處生不樂想。
憍陳如。
有智之人觀初欲界有於六天。
是中衆生常樂欲事欲愛所纏。
所受果報差别不等生於苦受。
或複果報勝劣不同。
或上或下。
其下果報見上果報。
恥鬼羞慚常生苦受。
或於過去修福來者今得生此。
果報将終福德欲荊如是念時則生苦受。
或複種種有所為作。
勤勞辛苦故生苦受。
或所愛人玩弄之物。
分張離散故生苦受。
一切福德果報畢荊見好處所心生愛樂。
既不得往生大苦受。
又知業行速堕惡道畜生餓鬼及地獄中。
以如是故倍大苦受。
如是種種無量諸苦。
何有智者樂於彼處。
此名第五欲界六天受報處所。
智慧之人觀是事已,於彼欲天不生樂想。
複次憍陳如。
雲何名為色天中不生樂想。
智慧之人觀彼色界十六住處一切諸天。
修於世禅得生於彼。
因既有為是有漏法。
苦未盡故。
不得寂滅心意快樂。
及於種種其馀勝樂。
是故苦受。
又未到於樂彼岸故。
是故在此苦流轉中不知出道。
以是義故三惡趣中未得解脫。
是故苦受。
何有智者樂於彼處。
此名第六有漏色天。
智慧之人觀是事已,於彼色天不生樂想。
複次憍陳如。
智者觀彼色界衆生。
如是修習無漏禅故得住彼天。
以未具足滿八正道。
是故苦受。
為八正道欲滿足故精勤方便。
是故苦受。
一切無學三摩提地。
心未得故生於苦受。
彼辟支佛諸陀羅尼。
未自在得故生苦受。
於諸如來三昧境界。
未自在得故生苦受。
一切衆生境界皆苦。
如是衆生於色界中。
若欲雙頭入般涅槃。
如上所說種種諸苦具足受之。
何有智者樂於彼處。
是名第七無漏色天。
智慧之人觀是事已,於色天中不生樂想。
複次憍陳如。
雲何名為觀無色天不生樂想。
智慧之人觀無色界四種天處。
以能修習有漏三昧。
故得生彼一切漏中。
未得解脫。
是故生苦。
一切學地及無學地未得自在。
是故生苦。
不得聽聞諸佛正法。
是故生苦。
一切愛欲未畢竟斷。
於流轉中不得自在。
是故生苦。
彼處壽終不得勝趣生於邪見。
如是大苦一切三惡。
煩惱業道未能永斷。
如是生苦。
一切三惡道中未得度脫。
如是生苦。
何有智者樂於彼中。
是名第八無色四天。
智慧之人觀是事已,於無色天不生樂想。
故得出於一切有獄。
及離一切諸有中生。
如是八種和合觀時。
智慧之人乃能獲得。
雖不生心而常至心修八正道。
憍陳如。
此則名為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複次憍陳如。
言世間者即名為行。
雲何智者於行世中。
不生樂想。
行有三種。
何者是三。
一者身行。
二者口行。
三者意行。
雲何身行。
身行者謂氣息入出。
是名身行。
雲何口行。
口行者所謂覺觀言說。
是名口行。
雲何意行。
意行者名為想受。
是名意行。
是名三行。
此三種行其相如是,一切衆生一種心想。
智者雲何能分别知。
於身口意生不樂想。
智者觀身出入氣息取九十九數時。
深觀息之涼暖和合方便。
一切身分出入氣息。
彼一切身出入氣息從口鼻中。
乃至一切毛孔道中氣息出入。
是人觀息谛知是息。
本無有生亦無有滅。
若本來無今始有者,是無常想無決定相。
如水上泡如空中霆。
如是觀時一切行中得身行相。
觀如是相從何因緣。
即知是相因於覺觀。
覺觀之性本無今有。
是故無常。
是可斷法。
是解脫法而是覺觀因妄心生。
而此心性本無今有。
本無今有是無常相。
可破壞相。
無歸依相。
無有物相。
無有我相。
無有實相。
作是觀時於諸行中心則生悔。
能修世間不可樂想。
複次智者若能深觀如是三世,則能永斷一切煩惱十二入等。
能淨正見斷除流轉相續之法。
成平直道正聚所攝。
作如是等方便修時。
決定能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
憍陳如是名智者於諸行中得不樂想。
以是義故名不樂想方便攀緣。
複次憍陳如。
雲何智者觀所著衣作不樂想。
憍陳如。
若智慧人觀於衣裳。
或造或縫或割或染。
及成就已在其身邊。
或見或摩或著或脫。
如是想念此如人皮。
見新色衣作血塗想。
諸惡臭蟲之所居停。
蚊虻虮虱不淨充滿。
智者見已不生樂心。
如是憍陳如。
此名智人於衣服中得不樂想。
憍陳如。
雲何名為智慧之人觀於食中得不樂想。
憍陳如。
若有行者執持缽時作如是想。
此之皿器如剝發皮膿血所污。
不淨髑髅爛臭可惡。
諸蠅蛆薮遍滿其中無可貪者,若見食時應觀是食。
如死屍蟲穢惡充遍。
智慧之人觀是事已,於人道中不生樂想。
憍陳如。
雲何名為第五所居欲天生處。
觀察彼處生不樂想。
憍陳如。
有智之人觀初欲界有於六天。
是中衆生常樂欲事欲愛所纏。
所受果報差别不等生於苦受。
或複果報勝劣不同。
或上或下。
其下果報見上果報。
恥鬼羞慚常生苦受。
或於過去修福來者今得生此。
果報将終福德欲荊如是念時則生苦受。
或複種種有所為作。
勤勞辛苦故生苦受。
或所愛人玩弄之物。
分張離散故生苦受。
一切福德果報畢荊見好處所心生愛樂。
既不得往生大苦受。
又知業行速堕惡道畜生餓鬼及地獄中。
以如是故倍大苦受。
如是種種無量諸苦。
何有智者樂於彼處。
此名第五欲界六天受報處所。
智慧之人觀是事已,於彼欲天不生樂想。
複次憍陳如。
雲何名為色天中不生樂想。
智慧之人觀彼色界十六住處一切諸天。
修於世禅得生於彼。
因既有為是有漏法。
苦未盡故。
不得寂滅心意快樂。
及於種種其馀勝樂。
是故苦受。
又未到於樂彼岸故。
是故在此苦流轉中不知出道。
以是義故三惡趣中未得解脫。
是故苦受。
何有智者樂於彼處。
此名第六有漏色天。
智慧之人觀是事已,於彼色天不生樂想。
複次憍陳如。
智者觀彼色界衆生。
如是修習無漏禅故得住彼天。
以未具足滿八正道。
是故苦受。
為八正道欲滿足故精勤方便。
是故苦受。
一切無學三摩提地。
心未得故生於苦受。
彼辟支佛諸陀羅尼。
未自在得故生苦受。
於諸如來三昧境界。
未自在得故生苦受。
一切衆生境界皆苦。
如是衆生於色界中。
若欲雙頭入般涅槃。
如上所說種種諸苦具足受之。
何有智者樂於彼處。
是名第七無漏色天。
智慧之人觀是事已,於色天中不生樂想。
複次憍陳如。
雲何名為觀無色天不生樂想。
智慧之人觀無色界四種天處。
以能修習有漏三昧。
故得生彼一切漏中。
未得解脫。
是故生苦。
一切學地及無學地未得自在。
是故生苦。
不得聽聞諸佛正法。
是故生苦。
一切愛欲未畢竟斷。
於流轉中不得自在。
是故生苦。
彼處壽終不得勝趣生於邪見。
如是大苦一切三惡。
煩惱業道未能永斷。
如是生苦。
一切三惡道中未得度脫。
如是生苦。
何有智者樂於彼中。
是名第八無色四天。
智慧之人觀是事已,於無色天不生樂想。
故得出於一切有獄。
及離一切諸有中生。
如是八種和合觀時。
智慧之人乃能獲得。
雖不生心而常至心修八正道。
憍陳如。
此則名為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複次憍陳如。
言世間者即名為行。
雲何智者於行世中。
不生樂想。
行有三種。
何者是三。
一者身行。
二者口行。
三者意行。
雲何身行。
身行者謂氣息入出。
是名身行。
雲何口行。
口行者所謂覺觀言說。
是名口行。
雲何意行。
意行者名為想受。
是名意行。
是名三行。
此三種行其相如是,一切衆生一種心想。
智者雲何能分别知。
於身口意生不樂想。
智者觀身出入氣息取九十九數時。
深觀息之涼暖和合方便。
一切身分出入氣息。
彼一切身出入氣息從口鼻中。
乃至一切毛孔道中氣息出入。
是人觀息谛知是息。
本無有生亦無有滅。
若本來無今始有者,是無常想無決定相。
如水上泡如空中霆。
如是觀時一切行中得身行相。
觀如是相從何因緣。
即知是相因於覺觀。
覺觀之性本無今有。
是故無常。
是可斷法。
是解脫法而是覺觀因妄心生。
而此心性本無今有。
本無今有是無常相。
可破壞相。
無歸依相。
無有物相。
無有我相。
無有實相。
作是觀時於諸行中心則生悔。
能修世間不可樂想。
複次智者若能深觀如是三世,則能永斷一切煩惱十二入等。
能淨正見斷除流轉相續之法。
成平直道正聚所攝。
作如是等方便修時。
決定能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
憍陳如是名智者於諸行中得不樂想。
以是義故名不樂想方便攀緣。
複次憍陳如。
雲何智者觀所著衣作不樂想。
憍陳如。
若智慧人觀於衣裳。
或造或縫或割或染。
及成就已在其身邊。
或見或摩或著或脫。
如是想念此如人皮。
見新色衣作血塗想。
諸惡臭蟲之所居停。
蚊虻虮虱不淨充滿。
智者見已不生樂心。
如是憍陳如。
此名智人於衣服中得不樂想。
憍陳如。
雲何名為智慧之人觀於食中得不樂想。
憍陳如。
若有行者執持缽時作如是想。
此之皿器如剝發皮膿血所污。
不淨髑髅爛臭可惡。
諸蠅蛆薮遍滿其中無可貪者,若見食時應觀是食。
如死屍蟲穢惡充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