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爾時藥王軍菩薩摩诃薩從座而起。

    益加恭敬。

    膝輪著地禮世尊足。

    禮已合掌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

    此諸菩薩能於空中現諸神變。

    於如來前現諸色像。

    佛言谛聽。

    藥王軍。

    此諸善男子,已得一切如來共所攝受。

    不久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處大法座轉妙法輪。

    以法光明普照群品。

    以是因緣能為變化。

     是時藥王軍菩薩複白佛言:如佛世尊於長夜中。

    度脫三界一切衆生其數甚多。

    雲何是等無有窮荊佛言:善哉善哉!藥王軍。

    譬如有人以諸穀麥而為種莳。

    各各分别而無間雜。

    其後依時彼諸種子皆悉成熟。

    是人即時次第而收。

    若穀若麥亦無間雜。

    如是展轉收已複種。

    種已複收無有窮荊藥王軍。

    此諸衆生亦複如是,業因緣故布諸種子。

    若善若惡無有間雜。

    後時成熟受諸果報亦無間雜。

    如是展轉生已複生亦無窮荊 藥王軍。

    諸有修習菩薩行者,能布一切善法種子。

    一一成熟。

    既成熟已即能出生一切善法。

    善法生已生大歡喜愛樂佛法。

    彼善法種雖經多劫終無能壞。

    藥王軍。

    當知是名初發心菩薩。

    而彼所得一切善法。

    聚集了知轉倍增勝。

    雖複夢有所見。

    而能離諸怖畏。

    何以故?一切業障悉得清淨。

    不造惡法離諸苦惱。

    惡境現前而不能動。

    若於夢中見大火聚光焰熾盛。

    菩薩見已不生怖畏。

    何以故?諸煩惱薪為智慧火之所焚燒。

    無能亂故。

    又於夢中若見大水。

    而不清潔徹底濁穢。

    菩薩見已亦不生怖。

    何以故?已盡一切所作業故。

    如牛撤轭而得自在。

    又於夢中持以利刀。

    自斷其頭複斷他頭。

    菩薩爾時亦不生怖。

    何以故?貪瞋癡法諸煩惱中而為根本。

    菩薩已斷無所懼故。

    藥王軍。

    彼初發心菩薩於六趣輪回已得解脫。

    而複於中随順受生。

    皆是菩薩以方便力。

    示現化度一切衆生。

    而實菩薩常生諸佛清淨刹中。

    一切如來所共攝受。

     藥王軍。

    汝今當知。

    於後末世若有衆生。

    能發回向菩提心者,是即安住一切佛智。

    得見諸佛圓滿善法。

    永不複生諸疑惑心。

    藥王軍。

    我於無數百千那庾多劫。

    勤行苦行修諸善法。

    於一切法覺了自性。

    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既圓滿已複以方便善巧智慧廣說諸法。

    令諸衆生得生諸佛清淨刹中受勝妙樂。

    而能了知諸滅道法。

    了知勝妙諸根本法。

    了知勝妙善處法。

    了知勝妙神通法。

    了知勝妙善處寂滅法。

    藥王軍。

    所言滅者其義雲何。

    藥王軍菩薩言:世尊,所謂法處。

    佛言:法處者何。

    藥王軍菩薩言:其法處者,所謂精進持戒二法。

    若已發起。

    若未發起。

    戒行具足。

    是名法藏。

    世尊,諸法從是法藏所生。

    佛言:善哉善哉!藥王軍。

    於如來前能答是義。

    藥王軍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諸佛如來以何義故出現世間。

    佛言藥王軍。

    諸佛出世。

    為欲令諸衆生持戒多聞得具足故。

    令悉了知勝妙樂處故。

    令於一切勝妙法門通達趣入故。

    入是法門已即能廣修一切善法。

    以方便力增長善根。

    於世出世最勝妙法皆悉通達。

    藥王軍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名出世法。

    佛言藥王軍。

    出世法者所謂涅槃法。

    若了諸法自性。

    是即了知涅槃勝法。

    彼諸法者即正法蘊。

    若於是法如實而知。

    如實而證。

    於出世法中是為第一。

    藥王軍。

    諸異生類。

    於佛世尊深妙法中。

    自不生信趣向修習。

    亦複不能轉勸他人。

    此等異生身壞命終。

    而無善法為所依怙。

    藥王軍。

    汝今谛聽。

    我念往昔有一商人。

    為求利故借千兩金。

    欲往他國而為貿易。

    其人父母以愛念故謂其子言:此等金寶非己所有。

    若自持往或時散失苦惱倍增後悔何益。

    是時其子反生恚恨不聽是言:即負此金便往他國。

    既至彼已時分未久。

    其所負金皆已散壞。

    複無所得漸不能祝即便追悔生大苦惱。

    其人後時雖複還國不自歸舍。

    以苦惱心生大疾玻時彼父母知子雖還不便歸舍。

    又聞金寶皆已散壞。

    憂愁迷悶竊相謂言:此非我子是大惡友。

    破壞我族悉使貧匮。

    複緻他怨何所依賴。

    我等今者作何方便得免斯苦。

    是時父母以憂苦故。

    厭己身命欲自殒滅。

    時彼商人既聞父母憂惱如此。

    即便還家向彼父母哽然而祝父母忽見其子。

    頓失前怒即同謂言:我子何能受斯病苦。

    我聞是事恐汝命終。

    汝今既來寬我憂慮。

    時彼商人告父母言:我身與心苦惱如是,支節痛逼命将不救。

    何以故?我於今時眼不欲視。

    耳不欲聞。

    心識迷悶衆苦所集。

    設使父母如何救護。

    父母告言:我子於此勿生怖畏。

    汝命未盡我皆救汝。

    汝今苦惱必是虐疾。

    心識迷亂妄有所見。

    時子答言:我非虐疾亦無所見。

    諸可愛境皆不現前。

    唯見死苦大可怖事。

    定趣命終無能救者,父母告言:我子所苦。

    多是天神所持。

    世間諸有被執持者,皆詣天祠以求救護。

    若如是者方得脫免。

    子言可爾。

    是時父母持以妙香即詣天祠。

    既至彼已告守門者,引至天前焚香啟願祈求悔謝。

    時守門者謂父母言:汝若欲子病得脫免。

    天神歡喜。

    當設祭祀必獲如意其所祭物。

    法應當須斷一人命。

    及一缽戌方名為祭。

    是時父母聞彼言已共相謂言:我今若不祀彼天神。

    我子何由得免斯苦。

    然我今者家複窮困。

    何能辦彼祭所須物。

    宜共還家作諸方計。

    既相議已即便還家。

    盡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