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戒根本。
弟即說偈以答兄言: 若於禁戒中,不盡心護持。
便為違大悲,草頭有酒渧。
尚不敢掁觸,以是故我知。
酒是惡道因,在家修多羅。
說酒之惡報,唯佛能别知。
誰有能測量,佛說身口意。
三業之惡行,唯酒為根本。
複堕惡行中,往昔優婆夷。
以酒因緣故,遂毀馀四戒。
是名惡行數,複名五大施。
亦是五無畏,酒為放逸根。
不飲閉惡道,能獲信樂心。
去慳能舍财,首羅聞佛說。
能獲無量益,我都無異意。
而欲毀犯者,略說而言之。
甯舍百千命,不毀犯佛教。
甯使身乾枯,終不飲此酒。
假設犯毀戒,壽命百千年。
不如護禁戒,即時身命滅。
決定能使差,我猶故不飲。
況今不定知,為差為不差。
作是決定心,心生大歡喜。
即獲見真谛,所患即消除。
(七六)複次若信佛語於諸外論猶如嬰愚颠狂所說,是故勤學佛法語論。
我昔曾聞。
有一國名釋伽羅。
其王名盧頭陀摩。
彼王數數詣寺聽法。
時彼法師說酒過失。
爾時王難高座法師言:若施他酒得狂癡者,今飲酒亦多無狂癡報。
時法師指示外道等。
其王見已,善哉善哉。
時有外道。
自相議言:彼說法者無所知見空指而已,王為法師已又不解。
空稱善哉。
不能開解而答此問。
然此衆中亦有大聰明勝人。
何故不答王。
即說偈言: 法師有聰辯,善能答此義。
憐愍汝等故,護惜而不說。
諸外道言:王為此法師橫為通道理。
王言:我之所解更有異趣。
爾時王語法師言:向所解義今可顯說。
法師答言:我向所以指外道者,以諸外道各生異見有颠倒心。
是故名為癡狂之人。
即說偈言: 不必鬼入身,名為颠狂者,邪見夜叉心,是為說颠狂。
狂癡人過失,不知解其事。
汝等有狂過,一切種智說。
汝違種智語,随逐於邪見。
現見於神變,彼大仙所辱。
出過其禁限,颠狂先已成。
雲何使我說,百千種狂因。
何故分别說,投淵及赴火。
自墜於高巅,舍棄於施戒。
逐迷邪狂倒,不修於正行。
狂惑墜巅火,賣鹽壞淨行。
飲觸恒河水,是名立正行。
失淨及得正,有何因義趣。
賣肉衆惡集,三種神足變。
除此三種變,更亦有神變。
唯有二六法,離此别無我。
現見仙神變,更見十三法。
如是颠狂事,其數乃有百。
現見投淵火,自墜於高巅。
以此欲生天,此但是邪見。
非是生天因,戒施善調心。
即是生天因,賣鹽壞善行。
觸河除諸惡,賣鹽有大惡。
觸河有大善,如是有何義。
得名為善惡,婆羅門賣肉。
即堕於失法,捉刀亦失法。
若複賣於肉,滿三十六斤。
敗壞婆羅門,羅差及食蜜。
皆名為失法,見羅差嘗蜜。
二俱成過患,以秤欺诳人。
不成名為盜,賣肉成殺生。
羊稻俱有命,食稻不成殺。
羊稻俱應食,何故食於稻。
而不食於羊,汝諸言自殺。
終不得生天,墜岩投淵水。
複言得生天,殺己言有罪。
餧養己身者,何故不得福。
觀察不順理,皆是愚癡倒。
以是因緣故,名汝等為狂。
此即是愚癡,羅刹之标相。
是故說汝等,成就颠狂法。
此即是與酒,飲酒之因果。
瞋恚是癡因,瞋恚而黑濁。
能令顔色變,以是因緣故。
瞋為庾黑因,飲酒顔色濁。
此二俱能瘦,目連見餓鬼。
汝先自飲酒,亦教人飲酒。
說言無罪報,是故今現在。
已獲餓鬼身,花報已如是,果報方在後。
(七七)諸婆羅門聞是語時。
多有外道即時出家。
複次善分别敬功德不期於門族。
我昔曾聞。
花氏城中有二王子。
逃走歸投末投羅國。
時彼國中有一内官字拔羅婆若。
為附傭國主。
供養衆僧手自行食。
衆僧食已遣人斂草上殘食持詣宮中。
向食作禮然後乃食。
馀者分張與所親愛。
食彼殘食能破我患。
是故先取食之。
授與二王子。
王子食已心惡賤故出外即吐。
而作是言:出家之人種種雜姓我等今者食其殘食。
食已吐棄。
然後除過。
時附傭主聞是事已作如是言:此二嬰愚極為無知。
即說偈言: 得此馀食者,智者除過患。
彼生疑譏嫌,是名為嬰愚。
佛法觀察食,外道都悉無。
沙門觀察食,能除煩惱障。
馀食牟尼觸,應當頂戴敬。
手捉殘食已,水洗已除過。
附傭主後日更不與殘食。
時左右人問言:何故不分食與二王子。
即說偈言:彼之不知解,沙門所食馀。
自恃種族故,觸之言不淨。
不生歡喜心,是故我不與。
不識沙門姓,不食於彼食。
不識我種姓,不應食我食。
沙門處處生,不如我種族。
我不如沙門,複不食我食。
為言無種姓,亦無有年歲。
如馬無種族,内官亦如是,内官處處來,無有定方所。
唯睹我富貴,不看我種姓。
但見富貴故,便食我殘食。
不食沙門食,是名為嬰愚。
沙門心自在,具足七種财。
不食沙門食,而食我馀者,猶如超半井,不見有是處。
見我有勢力,王者之所念。
便食我馀食,甘蔗種中生。
輸頭王太子,如是種族來。
可不勝我耶,彼之勝智者,無等無倫匹,不取其種姓。
唯取其德行,種族作諸惡。
亦名為下賤,具戒有智慧。
是名為尊貴。
時二王子聞此語已,而作是言:汝示正道即是我父。
自今以往敬承所誨。
即說偈言:汝今說種姓,殊為非法語。
因行無有定,知解無定方。
語議正解了,不名為邊語。
如汝之所解,即是貴種族。
(七八)複次若欲觀察知佛神變。
視諸塔寺供養佛塔。
我昔曾聞。
阿梨車毗伽國。
於彼城門有佛發爪塔。
近有尼俱陀樹。
邊有井水。
時婆羅門而白王言:若遊行時見於彼塔。
是沙門冢破王福德。
王是大地作一蓋主宜除此塔。
時王信婆羅門語故。
即敕臣下令速卻此塔。
明日我出時勿令複見。
時彼城神與諸民衆皆悉悲涕。
時諸優婆夷施設供養。
又然燈者,作如是語。
我等今者是最後供養。
有優婆塞抱塔悲泣。
即說偈言: 我今最後抱,汝之基塔足。
猶如須彌倒,今日皆破傷。
十力世尊塔,於今遂破滅。
我若有過失,聽我使忏悔。
衆生更不見,佛之所作業。
爾時諸優婆塞作如是言:我等今者可還歸家。
不忍能看人壞此塔。
時王後自遣人持鍬欲除。
往到其所。
塔樹盡無。
即說偈言:嗚呼甚可怪,舉城大出聲。
猶如海濤波,不見十力塔。
尼拘陀及井,莫知其所在。
諸婆羅門等,深心生慚怪。
彼王聞是已,生於希有想。
時王作是念,誰持此塔去。
即自往詣塔,莫知其所在。
弟即說偈以答兄言: 若於禁戒中,不盡心護持。
便為違大悲,草頭有酒渧。
尚不敢掁觸,以是故我知。
酒是惡道因,在家修多羅。
說酒之惡報,唯佛能别知。
誰有能測量,佛說身口意。
三業之惡行,唯酒為根本。
複堕惡行中,往昔優婆夷。
以酒因緣故,遂毀馀四戒。
是名惡行數,複名五大施。
亦是五無畏,酒為放逸根。
不飲閉惡道,能獲信樂心。
去慳能舍财,首羅聞佛說。
能獲無量益,我都無異意。
而欲毀犯者,略說而言之。
甯舍百千命,不毀犯佛教。
甯使身乾枯,終不飲此酒。
假設犯毀戒,壽命百千年。
不如護禁戒,即時身命滅。
決定能使差,我猶故不飲。
況今不定知,為差為不差。
作是決定心,心生大歡喜。
即獲見真谛,所患即消除。
(七六)複次若信佛語於諸外論猶如嬰愚颠狂所說,是故勤學佛法語論。
我昔曾聞。
有一國名釋伽羅。
其王名盧頭陀摩。
彼王數數詣寺聽法。
時彼法師說酒過失。
爾時王難高座法師言:若施他酒得狂癡者,今飲酒亦多無狂癡報。
時法師指示外道等。
其王見已,善哉善哉。
時有外道。
自相議言:彼說法者無所知見空指而已,王為法師已又不解。
空稱善哉。
不能開解而答此問。
然此衆中亦有大聰明勝人。
何故不答王。
即說偈言: 法師有聰辯,善能答此義。
憐愍汝等故,護惜而不說。
諸外道言:王為此法師橫為通道理。
王言:我之所解更有異趣。
爾時王語法師言:向所解義今可顯說。
法師答言:我向所以指外道者,以諸外道各生異見有颠倒心。
是故名為癡狂之人。
即說偈言: 不必鬼入身,名為颠狂者,邪見夜叉心,是為說颠狂。
狂癡人過失,不知解其事。
汝等有狂過,一切種智說。
汝違種智語,随逐於邪見。
現見於神變,彼大仙所辱。
出過其禁限,颠狂先已成。
雲何使我說,百千種狂因。
何故分别說,投淵及赴火。
自墜於高巅,舍棄於施戒。
逐迷邪狂倒,不修於正行。
狂惑墜巅火,賣鹽壞淨行。
飲觸恒河水,是名立正行。
失淨及得正,有何因義趣。
賣肉衆惡集,三種神足變。
除此三種變,更亦有神變。
唯有二六法,離此别無我。
現見仙神變,更見十三法。
如是颠狂事,其數乃有百。
現見投淵火,自墜於高巅。
以此欲生天,此但是邪見。
非是生天因,戒施善調心。
即是生天因,賣鹽壞善行。
觸河除諸惡,賣鹽有大惡。
觸河有大善,如是有何義。
得名為善惡,婆羅門賣肉。
即堕於失法,捉刀亦失法。
若複賣於肉,滿三十六斤。
敗壞婆羅門,羅差及食蜜。
皆名為失法,見羅差嘗蜜。
二俱成過患,以秤欺诳人。
不成名為盜,賣肉成殺生。
羊稻俱有命,食稻不成殺。
羊稻俱應食,何故食於稻。
而不食於羊,汝諸言自殺。
終不得生天,墜岩投淵水。
複言得生天,殺己言有罪。
餧養己身者,何故不得福。
觀察不順理,皆是愚癡倒。
以是因緣故,名汝等為狂。
此即是愚癡,羅刹之标相。
是故說汝等,成就颠狂法。
此即是與酒,飲酒之因果。
瞋恚是癡因,瞋恚而黑濁。
能令顔色變,以是因緣故。
瞋為庾黑因,飲酒顔色濁。
此二俱能瘦,目連見餓鬼。
汝先自飲酒,亦教人飲酒。
說言無罪報,是故今現在。
已獲餓鬼身,花報已如是,果報方在後。
(七七)諸婆羅門聞是語時。
多有外道即時出家。
複次善分别敬功德不期於門族。
我昔曾聞。
花氏城中有二王子。
逃走歸投末投羅國。
時彼國中有一内官字拔羅婆若。
為附傭國主。
供養衆僧手自行食。
衆僧食已遣人斂草上殘食持詣宮中。
向食作禮然後乃食。
馀者分張與所親愛。
食彼殘食能破我患。
是故先取食之。
授與二王子。
王子食已心惡賤故出外即吐。
而作是言:出家之人種種雜姓我等今者食其殘食。
食已吐棄。
然後除過。
時附傭主聞是事已作如是言:此二嬰愚極為無知。
即說偈言: 得此馀食者,智者除過患。
彼生疑譏嫌,是名為嬰愚。
佛法觀察食,外道都悉無。
沙門觀察食,能除煩惱障。
馀食牟尼觸,應當頂戴敬。
手捉殘食已,水洗已除過。
附傭主後日更不與殘食。
時左右人問言:何故不分食與二王子。
即說偈言:彼之不知解,沙門所食馀。
自恃種族故,觸之言不淨。
不生歡喜心,是故我不與。
不識沙門姓,不食於彼食。
不識我種姓,不應食我食。
沙門處處生,不如我種族。
我不如沙門,複不食我食。
為言無種姓,亦無有年歲。
如馬無種族,内官亦如是,内官處處來,無有定方所。
唯睹我富貴,不看我種姓。
但見富貴故,便食我殘食。
不食沙門食,是名為嬰愚。
沙門心自在,具足七種财。
不食沙門食,而食我馀者,猶如超半井,不見有是處。
見我有勢力,王者之所念。
便食我馀食,甘蔗種中生。
輸頭王太子,如是種族來。
可不勝我耶,彼之勝智者,無等無倫匹,不取其種姓。
唯取其德行,種族作諸惡。
亦名為下賤,具戒有智慧。
是名為尊貴。
時二王子聞此語已,而作是言:汝示正道即是我父。
自今以往敬承所誨。
即說偈言:汝今說種姓,殊為非法語。
因行無有定,知解無定方。
語議正解了,不名為邊語。
如汝之所解,即是貴種族。
(七八)複次若欲觀察知佛神變。
視諸塔寺供養佛塔。
我昔曾聞。
阿梨車毗伽國。
於彼城門有佛發爪塔。
近有尼俱陀樹。
邊有井水。
時婆羅門而白王言:若遊行時見於彼塔。
是沙門冢破王福德。
王是大地作一蓋主宜除此塔。
時王信婆羅門語故。
即敕臣下令速卻此塔。
明日我出時勿令複見。
時彼城神與諸民衆皆悉悲涕。
時諸優婆夷施設供養。
又然燈者,作如是語。
我等今者是最後供養。
有優婆塞抱塔悲泣。
即說偈言: 我今最後抱,汝之基塔足。
猶如須彌倒,今日皆破傷。
十力世尊塔,於今遂破滅。
我若有過失,聽我使忏悔。
衆生更不見,佛之所作業。
爾時諸優婆塞作如是言:我等今者可還歸家。
不忍能看人壞此塔。
時王後自遣人持鍬欲除。
往到其所。
塔樹盡無。
即說偈言:嗚呼甚可怪,舉城大出聲。
猶如海濤波,不見十力塔。
尼拘陀及井,莫知其所在。
諸婆羅門等,深心生慚怪。
彼王聞是已,生於希有想。
時王作是念,誰持此塔去。
即自往詣塔,莫知其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