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真谛譯)
關燈
小
中
大
○序(梁揚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甚深秘典,開示如理緣起之義。
其旨淵弘,寂而無相。
其用廣大,寬廓無邊。
與凡聖為依,衆法之本。
以其文深旨遠,信者至微。
故于如來滅後六百餘年,諸道亂興,魔邪競扇,于佛正法,毀謗不停。
時有一高德沙門,名曰馬鳴,深契大乘,窮盡法性。
大悲内融,随機應現。
愍物長迷,故作斯論。
盛隆三寶,重興佛日。
起信未久,回邪入正。
使大乘正典,複顯于時。
緣起深理,更彰于後代。
迷群異見者,舍執而歸依,暗類偏情之黨,棄著而臻湊。
自昔已來,久蘊西域,無傳東夏者,良以宣譯有時。
故前梁武皇帝,遣聘中天竺摩伽篠國取經,并諸法師,遇值三藏拘蘭難篠,譯名真谛。
其人少小博采,備覽諸經,然于大乘,偏洞深遠。
時彼國王應即移遣,法師苦辭不免,便就泛舟,與瞿昙及多侍從,并送蘇合佛像來朝。
而至未旬,便值侯景侵擾。
法師秀采擁流,含珠未吐。
慧日暫停,而欲還反。
遂囑值京邑英賢、慧顯、智韶、智恺、昙振、慧旻,與假黃钺大将軍太保蕭公勃,以大梁承聖三年,歲次癸酉九月十日,于衡州始興郡建興寺,敬請法師敷演大乘,闡揚秘典,示導迷徒。
遂翻譯斯論一卷,以明論旨。
玄文二十卷、大品玄文四卷、《十二因緣經》兩卷、《九識義章》兩卷。
傳語人天竺國月支首那等,執筆人智恺等,首尾二年方訖。
馬鳴沖旨,更曜于時。
邪見之流,伏從正化。
餘雖慨不見聖,慶遇玄旨。
美其幽宗,戀愛無已。
不揆無聞,聊由題記。
傥遇智者,賜垂改作。
○正文 歸命盡十方,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如實修行等。
為欲令衆生,除疑舍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
論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應說。
說有五分。
雲何為五?一者因緣分,二者立義分,三者解釋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勸修利益分。
初說因緣分。
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答曰:是因緣有八種。
雲何為八?一者因緣總相,所謂為令衆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二者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衆生正解不謬故。
三者為令善根成熟衆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四者為令善根微少衆生修習信心故。
五者為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遠離癡慢,出邪網故。
六者為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
七者為示專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八者為示利益勸修行故。
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論。
問曰:修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答曰:修多羅中雖有此法,以衆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别,所謂如來在世,衆生利根,能說之人色心業勝,圓音一演,異類等解,則不須論。
若如來滅後,或有衆生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或有衆生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或有衆生無自智力,因于廣論而得解者,亦有衆生複以廣論文多為煩、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
如是此論,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說此論。
已說因緣分,次說立義分。
摩诃衍者,總說有二種。
雲何為二?一者法,二者義。
所言法者,謂衆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
依于此心顯示摩诃衍義。
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故。
所言義者,則有三種。
雲何為三?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
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已說立義分,次說解釋分。
解釋分有三種。
雲何為三?一者顯示正義,二者對治邪執,三者分别發趣道相。
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二種門。
雲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
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
此義雲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随妄念,不可得故。
言真如者,亦無有相。
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問曰:若如是義者,諸衆生等,雲何随順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随順。
若離于念,名為得入。
複次,此真如者,依言說分别,有二種義。
雲何為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
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
謂離一切法差别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
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
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
乃至總說,依一切衆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應,故說為空。
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
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
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
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
雲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
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
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
此義雲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
雖複名覺,即是不覺故。
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于念異,念無異相,以舍粗分别執著相故,名相似覺。
如法身菩薩等,覺于念住,念無住相。
以離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覺。
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性即常住,名究竟覺。
是故修多羅說:若有衆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
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
是故一切衆生不名為覺。
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
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
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複次,本覺随染分别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舍離。
雲何為二?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
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
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淳淨故。
此義雲何?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
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舍離,而水非動性。
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
如是衆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
其旨淵弘,寂而無相。
其用廣大,寬廓無邊。
與凡聖為依,衆法之本。
以其文深旨遠,信者至微。
故于如來滅後六百餘年,諸道亂興,魔邪競扇,于佛正法,毀謗不停。
時有一高德沙門,名曰馬鳴,深契大乘,窮盡法性。
大悲内融,随機應現。
愍物長迷,故作斯論。
盛隆三寶,重興佛日。
起信未久,回邪入正。
使大乘正典,複顯于時。
緣起深理,更彰于後代。
迷群異見者,舍執而歸依,暗類偏情之黨,棄著而臻湊。
自昔已來,久蘊西域,無傳東夏者,良以宣譯有時。
故前梁武皇帝,遣聘中天竺摩伽篠國取經,并諸法師,遇值三藏拘蘭難篠,譯名真谛。
其人少小博采,備覽諸經,然于大乘,偏洞深遠。
時彼國王應即移遣,法師苦辭不免,便就泛舟,與瞿昙及多侍從,并送蘇合佛像來朝。
而至未旬,便值侯景侵擾。
法師秀采擁流,含珠未吐。
慧日暫停,而欲還反。
遂囑值京邑英賢、慧顯、智韶、智恺、昙振、慧旻,與假黃钺大将軍太保蕭公勃,以大梁承聖三年,歲次癸酉九月十日,于衡州始興郡建興寺,敬請法師敷演大乘,闡揚秘典,示導迷徒。
遂翻譯斯論一卷,以明論旨。
玄文二十卷、大品玄文四卷、《十二因緣經》兩卷、《九識義章》兩卷。
傳語人天竺國月支首那等,執筆人智恺等,首尾二年方訖。
馬鳴沖旨,更曜于時。
邪見之流,伏從正化。
餘雖慨不見聖,慶遇玄旨。
美其幽宗,戀愛無已。
不揆無聞,聊由題記。
傥遇智者,賜垂改作。
○正文 歸命盡十方,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如實修行等。
為欲令衆生,除疑舍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
論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應說。
說有五分。
雲何為五?一者因緣分,二者立義分,三者解釋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勸修利益分。
初說因緣分。
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答曰:是因緣有八種。
雲何為八?一者因緣總相,所謂為令衆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二者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衆生正解不謬故。
三者為令善根成熟衆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四者為令善根微少衆生修習信心故。
五者為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遠離癡慢,出邪網故。
六者為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
七者為示專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八者為示利益勸修行故。
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論。
問曰:修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答曰:修多羅中雖有此法,以衆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别,所謂如來在世,衆生利根,能說之人色心業勝,圓音一演,異類等解,則不須論。
若如來滅後,或有衆生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或有衆生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或有衆生無自智力,因于廣論而得解者,亦有衆生複以廣論文多為煩、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
如是此論,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說此論。
已說因緣分,次說立義分。
摩诃衍者,總說有二種。
雲何為二?一者法,二者義。
所言法者,謂衆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
依于此心顯示摩诃衍義。
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故。
所言義者,則有三種。
雲何為三?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
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已說立義分,次說解釋分。
解釋分有三種。
雲何為三?一者顯示正義,二者對治邪執,三者分别發趣道相。
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二種門。
雲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
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
此義雲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随妄念,不可得故。
言真如者,亦無有相。
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問曰:若如是義者,諸衆生等,雲何随順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随順。
若離于念,名為得入。
複次,此真如者,依言說分别,有二種義。
雲何為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
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
謂離一切法差别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
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
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
乃至總說,依一切衆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應,故說為空。
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
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
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
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
雲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
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
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
此義雲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
雖複名覺,即是不覺故。
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于念異,念無異相,以舍粗分别執著相故,名相似覺。
如法身菩薩等,覺于念住,念無住相。
以離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覺。
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性即常住,名究竟覺。
是故修多羅說:若有衆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
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
是故一切衆生不名為覺。
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
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
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複次,本覺随染分别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舍離。
雲何為二?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
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
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淳淨故。
此義雲何?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
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舍離,而水非動性。
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
如是衆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