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九 章 追獵開始

關燈
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衆而敵寡;能以衆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 這是說楚人目标明顯,兵力分布清楚可知,反而吳軍若能令楚人難知其進兵路線,便能由有形變作無形,如此敵人必然因防守之處多以緻兵力分散,在這個情形下,變為我專而敵分,我衆而敵寡。

     這個道理清楚明顯,不過如何能達到這個目标,才是難題。

     阖闾說出了衆人的想法道:“願聞其詳。

    ” 度道:“淮水以西,長期駐有楚國大将申息之軍隊,若我冒然西進,大戰勢所難免,以寡擊衆,勝負殊難預料。

    盡管得過此關,其後西攻方城,南搗郢都,尚需頻繁的接戰,此等重兵交接,攻其有備,於我等遠征之師,至為不利,萬不可行。

    ”衆人露出同意的神情,這等於否定了白喜最短行軍路線的提議。

     桓度待無人提出意見時,續道:“首要之務,一定要避開方城一關,免得以硬碰硬,舍西就南,實行遠程奔襲,攻其必守之地,這下必然大出楚人意料之外。

    ”說到這裹,停了一停,微笑道:“使他們疲於奔命。

    ”殿内衆人無不莞爾,整殿氣氛頓然輕松起來。

    原來這疲于奔命四字出於巫臣,當日巫臣藉出使齊國之利,帶走夏姬,襄老和公子反懷恨在心,聯合殺盡巫臣的家族,瓜分他的财産,巫臣大怒下,由晉緻書二人,誓必使他們“疲於奔命以死”,向晉獻聯吳制楚之策,故而有來使吳國之事。

     大臣鬥辛道:“若沿淮水南行,不經方城入郢之路,反改向南,推進的路線如何?”桓度道:“這一問正是我楚國之行的目的。

    ”語氣中露出強大信心,他既曾實地偵查,自然能以專家身分提出意見。

     桓度續道:“若從淮水攻楚,有兩條路徑,一是西經方城,另一則是通過冥、直轅、大隧約叁個關隘,向西南推進,直趨漢水,溯漢水而上,郢都指日可達。

    ” 夫概王擊節歎道:“孫将軍高見。

    楚人為防衛郢都,對附近關隘,一向嚴謹。

    但這冥等三關既偏且遠,因有高山所阻,不能西進,隻可南下,故而防守粗疏。

    唯一可慮者,這條路線盡多低窪沼澤,三關又位於大别山脈,不利行車,對於我們新近習得的車戰之術,大大不利。

    ” 阖闾和伍子胥會心微笑,暗贊桓度高瞻遠矚,一早定下應付之策。

     桓度果然道:“以車戰對車戰,正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況且若經叁關南下,雖有通道可循,卻須經過大片山地,兼且該處河湖衆多,不利笨重戰車馳騁。

    故而這次成敗的關鍵,在于以靈活的步兵,配合精銳的騎兵,再以優良的武器,對抗楚國自以無敵天下的車戰。

    ” 桓度這個戰略,正是孫武計篇上所說的“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桓度深悉楚國的地形,删除了用車戰的可能性。

     阖闾道:“步兵行軍緩慢,當以何法解決?”白喜插言道:“這個反為容易,現今淮河中下遊,盡在我方控制下,可溯淮水西進,至淮陽棄舟經叁關南下,直抵漢水,沿江而上,直達郢都。

    ”衆人稱善。

     桓度補充道:“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

    楚國軍容鼎盛,若全軍對壘,我方戰必不利。

    故須多方誤敵,調動楚師,分散其防守力量,使楚人不知何處該守,何處該棄。

    ” 阖闾略一沈吟,把各人的意見總結起來道:“所以誤敵之計,先是從淮水逆流而上,於淮陽棄舟登陸,避開敵軍嚴密防守的方城,跟着南下漢水,楚軍應防之處太多,兵力分散,緻使我方勝算大增。

    ”言罷仰天長笑起來,這一笑,定下了中國曆史上最早一次步兵大會戰。

     吳師在桓度的設計下,定了選擇楚國東北境的三個關口為突破點,正好打中了楚人防守上的薄弱環節,“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深遠迂回,以奇兵取勝。

    達到孫武所說的“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

    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孫武若是泉下有如,必然心感大慰。

     闾道:“衆卿再無異議,立即準備,擇日出兵。

    ” 衆人轟然應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