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九 章 追獵開始

關燈
乎?水潦方降,疾瘧方起,中山不服,棄盟取怨,無損於楚,而失中山,不如辭蔡侯。

    吾自方城以來楚未可以得志,隻取勤焉。

    ”範獻子因此拒絕出兵,緻攻楚之議半途而廢。

    晉國此舉失信天下,盟主的地位大損,也失去諸侯的支持,變成名存實亡盟主。

     蔡、唐兩國哭訴無門,轉向吳王阖闾求援,吳王阖闾既喜且驚,正在商議間,度恰好抵達。

     各人商議了兩個多時辰,仍無定策,兼之桓度剛從楚國回來,衆人都很想聽取他的意見。

     桓度緩縷道:“自三年前開始,我們先後奪得楚國在淮河流域的三個重鎮——巢、州來及锺離,全面控制了淮河中下遊。

    我國的戰船,可以暢通無阻地抵達荊楚。

    可以說在與楚的長期鬥争中,第一次取得這樣有利的形勢。

    唯一欠缺的,就是一個很好的藉口,使我們大舉攻楚時,出師有名。

    現在這是不能再好的機會了。

    ” 衆人一齊點頭,北上争霸,原就是吳國的國策。

    其實擴展上地,正是春秋戰國大大小小國家的同一目标和方向,也是富強之道,否則弱肉強食,難逃滅亡的命運。

     阖闾道:“不知孫将軍此行,有何收獲?”衆人露出傾聽的神态,目下進攻楚國在即,戰略成為最首要考慮的因素。

     桓度微微一笑,在這裡賣個關子道:“如若大王批準,小将在稍後再詳細報告。

    現在我想先聽大家高見?”阖闾知他一舉一動,莫不暗含深意,微笑道:“當然可以,就讓衆位各抒高見。

    ” 白喜道:“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敗楚的訣要在于速戰速決。

    所以針對此點,我曾根據楚國的地形,設計能最快抵達楚都『郢』的路線。

    ”說到這裡,白喜賣個關子,察看衆人的反應,看見各人露出傾聽的神色,大是滿意道:“我的構想是這樣,沿着淮河南岸向西推進,穿越大别山,攻方城,南下豫章,由豫章西行渡漢水,一抵此地,郢便在叁日馬程之内,大王以為如何?”伍子胥道:“白将軍所設計的行軍路線,無疑是最快速入郢的路線,微臣毫無異議,可慮者,敵人在這條路上,關隘重重,例如:方城乃楚國軍事重鎮,在北方諸國的進攻下,依然屹立不倒,兼之在那一帶主事的武城黑精擅兵法,以逸代勞,我方勝算不敢樂觀。

    ” 白喜道:“将軍所慮甚是,但若拖長行軍的時間,不是更予敵人打擊我們的機會。

    ” 夫概王道:“我對大家的憂慮,頗有同感。

    往昔我軍節節勝利,連奪州來、鐘離和巢叁邑,圍“弦”、侵“潛”,攻“六”,緊逼楚國本土,造成今日的優勢,在于敵遠我近四個字,楚師鞭長莫及,故而每戰必敗。

    可是這次我大吳勞師遠征,形勢扭轉,變成敵近我遠,相差不可以裡計。

    我軍盡起,縱或較楚軍精銳,也隻不過區區叁萬之數,即使我們能克勝于初,敵人的後援源源不絕,我方勝望不大。

    ” 衆人心下無不凜然,夫概王一向主戰,但審度形勢,仍然不支持一場大規模深入楚境的遠征。

     跟着其他大臣鬥辛等一齊附和,表示了不支持出征的态度。

     阖闾心下躊躇,若不利用這良機,如何能完成争霸的大業。

    忽然想起桓度這個孫武,這人在吳國威望日隆,連夫概王、自喜等也得賣他賬,這時他微笑不語,臉上神情高深莫測,使人難以揣測他的心意。

     阖闾腦中靈光一動,知道桓度先讓各人指出難處,再一一化解,這樣才足以使上下一心,再無疑慮。

    連忙道:“孫将軍!應是你說出高見的時刻了。

    ” 殿内頓時鴉雀無聲,靜待這個天下知名的兵法大家,如何化腐朽為神奇,解開這個死結。

     桓度從容一笑,暗忖自己集兵法劍法的大成,連夫概王、白喜都以他馬首是瞻,這對於擊敗強楚,最為有利。

    此刻若不能使衆人心悅誠服,将來入楚,必因缺少合作默契和信心,成為緻敗的因素。

     度沈聲道:“我方和楚國的形勢比較,不須我再多作廢言,不過我卻要指出制勝之道,全在于戰術的運用,此次我到楚國探路,便是針對敵我實力,定下行軍之計。

    我曾在勢篇提出‘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