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明主拜将
關燈
小
中
大
面無表情,現在離約定見孫武的時間,隻有半刻時光。
他前面兩邊分别坐在夫概王、白喜、子山和鬥辛。
夫概王和白喜面有得意之色,子山和鬥辛神情略見緊張。
這次如讓夫、白兩人赢了此局,二人的氣焰會更難抑制。
夫概王道:“大王,我看伍将軍今日可能不能如期赴會了。
”跟着一陣長笑。
子山和鬥辛兩人噤口不言,他們對于伍、孫兩人能否準時前來,亦是全無信心。
阖闾道:“夫卿稍安勿躁,此事即有分曉。
”他語氣也流露出對伍、孫兩人缺乏信心。
夫概王和白喜更為意氣風發。
時間一點一滴地過去,各人靜默無聲,辰時轉瞬即至。
夫、白兩人更為得意。
便在這時,伍、孫兩人抵達的消息,經人報了進來。
吳王阖闾容顔大悅,子山和鬥辛也是歡喜之至。
夫、白兩人則啞言無語,顔面無光。
伍子胥引着一個英氣勃勃的魁梧大漢,昂然進入會議廳内。
阖闾細察這孫武英華内斂,雙目精靈有神,氣定神閑,絕無得意後那種趾高氣揚之态,對沖破夫、白等攔截,隻像是做了件微不足道之事,不值一哂。
伍、孫兩人叩見之後,吳王阖闾心下歡喜,連忙賜坐。
阖闾不提夫、白兩人借故阻難之事,以免加深兩個陣營的對抗,微笑道:“久仰孫先生大名,昨日得閱先生大作十三篇,心悅誠服,敢問先生可有必勝之兵法?”桓度冒充的孫武微笑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 子山問道:“何謂知己知彼?”桓度說:“決定戰争勝敗的基木因素,就是要把敵對雙方的優劣條件,加以估計比較,來探索戰争勝敗的形勢。
這要由政道、天時、地利、将帥和法制五項入手。
凡屬這五方面的情況,将帥都必須知道,了解這些情況,才可掌握緻勝之道。
例如究竟是那一方的政治武功、将帥指揮高明,得天時地利,法令貫徹,武器精良,兵卒訓練有素,賞罰公正。
根據凡此種種,就可判斷誰勝誰敗。
”這一番話說得廳内衆人紛紛點頭,連夫、白兩人臉上也現出尊敬神色。
鬥辛問道:“什麽是成功的政冶?”他助阖闾掌管朝政,最關心的當然是政冶上的問題。
桓度從容答道:“就是要使民衆的願望和君主的願望達成一緻,可以叫他們為君主死,為君主生,而絕不違抗。
如此上下一心,何事不成。
” 阖闾恍然道:“與君一席話,茅塞頓開。
” 夫概王于這時插口道:“孫先生若統率我軍,攻掠楚國,有何戰勝之道?”這是從實際的情況作考較。
桓度答道:“這又回複到知己知彼的問題。
例如楚軍以水師和車戰威震當世,若我軍與楚人在水上交鋒,又或以車戰對壘,必敗無疑。
故必須訓練步兵,加以楚國多沼澤山地,步兵轉動進退,均較靈活,以己之長,攻彼之短,勝券即可在握。
” 阖闾擊節而起道:“孫先生一語中的,請讓我敬你一杯,自此刻起,本王封爾為左将軍,與伍将軍共同主理兵員訓練,同圖霸業,将來有成,本王重重有賞。
”言罷仰天長笑起來。
桓度在吳國的地位,就此給奠定了下來。
他終于到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回楚複仇的願望,露出了一線曙光,前途雖然仍是艱阻重重,但這正是命途中的挑戰。
《荊楚争雄記》上冊終曆史大事年表。
西元前525年:吳公子率水軍攻楚。
西元前522年:楚平王相信費無極谮言,欲殺太子建。
太子建逃往宋,伍奢及長子伍尚被殺,伍子胥逃往吳。
西元前519年:吳王僚攻州來,楚令尹子瑕率諸候之師救之。
戰于雞父(今河南固始東南),吳師勝。
西元前518年:楚平王率水軍攻吳而還,吳師追逐楚師,破楚邊邑。
西元前516年:楚平王卒,孑珍立,是為昭王。
西元前515年:吳帥攻楚,楚分兵兩路堵截吳帥,吳帥進退兩難。
四月,吳公子光使專諸刺殺王僚,公子光立,即吳王阖闾。
西元前514年:吳王阖闾任用楚臣—伍子胥。
西元前512年:伍子胥薦孫武,為吳王阖闾治兵。
西元前511年:吳用伍子胥之謀,分吳師為但部,輪流擾楚。
楚師疲于奔命。
西元前510年:吳王阖闾率師攻越,越君允常迎戰,吳、越開始交兵。
西元前508年:秋,楚囊瓦攻吳,吳師敗楚于豫章,吳乘勝攻克楚之巢邑。
西元前506年:吳王阖闾率帥,與楚帥戰于柏舉,吳大勝,侵入楚都郢。
西元前505年:秦應楚大夫申包胥之請,以兵援楚。
擊敗吳帥,收回郢都。
西元前504年:吳敗楚,楚遷都於。
西元前496年:吳王阖闾攻越,敗歸,阖闾因傷而死,子夫差即位。
他前面兩邊分别坐在夫概王、白喜、子山和鬥辛。
夫概王和白喜面有得意之色,子山和鬥辛神情略見緊張。
這次如讓夫、白兩人赢了此局,二人的氣焰會更難抑制。
夫概王道:“大王,我看伍将軍今日可能不能如期赴會了。
”跟着一陣長笑。
子山和鬥辛兩人噤口不言,他們對于伍、孫兩人能否準時前來,亦是全無信心。
阖闾道:“夫卿稍安勿躁,此事即有分曉。
”他語氣也流露出對伍、孫兩人缺乏信心。
夫概王和白喜更為意氣風發。
時間一點一滴地過去,各人靜默無聲,辰時轉瞬即至。
夫、白兩人更為得意。
便在這時,伍、孫兩人抵達的消息,經人報了進來。
吳王阖闾容顔大悅,子山和鬥辛也是歡喜之至。
夫、白兩人則啞言無語,顔面無光。
伍子胥引着一個英氣勃勃的魁梧大漢,昂然進入會議廳内。
阖闾細察這孫武英華内斂,雙目精靈有神,氣定神閑,絕無得意後那種趾高氣揚之态,對沖破夫、白等攔截,隻像是做了件微不足道之事,不值一哂。
伍、孫兩人叩見之後,吳王阖闾心下歡喜,連忙賜坐。
阖闾不提夫、白兩人借故阻難之事,以免加深兩個陣營的對抗,微笑道:“久仰孫先生大名,昨日得閱先生大作十三篇,心悅誠服,敢問先生可有必勝之兵法?”桓度冒充的孫武微笑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 子山問道:“何謂知己知彼?”桓度說:“決定戰争勝敗的基木因素,就是要把敵對雙方的優劣條件,加以估計比較,來探索戰争勝敗的形勢。
這要由政道、天時、地利、将帥和法制五項入手。
凡屬這五方面的情況,将帥都必須知道,了解這些情況,才可掌握緻勝之道。
例如究竟是那一方的政治武功、将帥指揮高明,得天時地利,法令貫徹,武器精良,兵卒訓練有素,賞罰公正。
根據凡此種種,就可判斷誰勝誰敗。
”這一番話說得廳内衆人紛紛點頭,連夫、白兩人臉上也現出尊敬神色。
鬥辛問道:“什麽是成功的政冶?”他助阖闾掌管朝政,最關心的當然是政冶上的問題。
桓度從容答道:“就是要使民衆的願望和君主的願望達成一緻,可以叫他們為君主死,為君主生,而絕不違抗。
如此上下一心,何事不成。
” 阖闾恍然道:“與君一席話,茅塞頓開。
” 夫概王于這時插口道:“孫先生若統率我軍,攻掠楚國,有何戰勝之道?”這是從實際的情況作考較。
桓度答道:“這又回複到知己知彼的問題。
例如楚軍以水師和車戰威震當世,若我軍與楚人在水上交鋒,又或以車戰對壘,必敗無疑。
故必須訓練步兵,加以楚國多沼澤山地,步兵轉動進退,均較靈活,以己之長,攻彼之短,勝券即可在握。
” 阖闾擊節而起道:“孫先生一語中的,請讓我敬你一杯,自此刻起,本王封爾為左将軍,與伍将軍共同主理兵員訓練,同圖霸業,将來有成,本王重重有賞。
”言罷仰天長笑起來。
桓度在吳國的地位,就此給奠定了下來。
他終于到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回楚複仇的願望,露出了一線曙光,前途雖然仍是艱阻重重,但這正是命途中的挑戰。
《荊楚争雄記》上冊終曆史大事年表。
西元前525年:吳公子率水軍攻楚。
西元前522年:楚平王相信費無極谮言,欲殺太子建。
太子建逃往宋,伍奢及長子伍尚被殺,伍子胥逃往吳。
西元前519年:吳王僚攻州來,楚令尹子瑕率諸候之師救之。
戰于雞父(今河南固始東南),吳師勝。
西元前518年:楚平王率水軍攻吳而還,吳師追逐楚師,破楚邊邑。
西元前516年:楚平王卒,孑珍立,是為昭王。
西元前515年:吳帥攻楚,楚分兵兩路堵截吳帥,吳帥進退兩難。
四月,吳公子光使專諸刺殺王僚,公子光立,即吳王阖闾。
西元前514年:吳王阖闾任用楚臣—伍子胥。
西元前512年:伍子胥薦孫武,為吳王阖闾治兵。
西元前511年:吳用伍子胥之謀,分吳師為但部,輪流擾楚。
楚師疲于奔命。
西元前510年:吳王阖闾率師攻越,越君允常迎戰,吳、越開始交兵。
西元前508年:秋,楚囊瓦攻吳,吳師敗楚于豫章,吳乘勝攻克楚之巢邑。
西元前506年:吳王阖闾率帥,與楚帥戰于柏舉,吳大勝,侵入楚都郢。
西元前505年:秦應楚大夫申包胥之請,以兵援楚。
擊敗吳帥,收回郢都。
西元前504年:吳敗楚,楚遷都於。
西元前496年:吳王阖闾攻越,敗歸,阖闾因傷而死,子夫差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