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為毗舍。
此毗舍名。
最初堕於文字數中。
山是世間。
乃有毗舍一類境界。
白衣當知。
若此若彼。
諸有情類。
若同若異。
若法若非法。
雖有差别。
法爾自然。
最上最勝。
最極高大。
見如是法。
如是法生。
增上歸趣複次白衣。
彼時衆中。
又一類人。
巧僞漸生。
營雜惡事。
名為首陀。
此首陀名。
最初堕於文字數中。
由是世間。
乃有首陀一類境界。
白衣當知。
若此若彼。
諸有情類。
若同若異。
若法若非法。
雖有差别。
法爾自然。
最上最勝。
最極高大。
見如是法。
如是法生。
增上歸趣。
複次白衣。
彼刹帝利族中。
有出離者,厭惡逼迫。
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
艱危災患故。
舍家出家。
即我沙門。
最初得名此沙門者,刹帝利族中。
如是修作已,彼婆羅門毗舍首陀亦複如是。
若能厭惡逼迫。
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
艱危災患故。
舍家出家。
悉為沙門。
而無差别。
由此世間。
乃有沙門一類境界。
最初建立。
白衣當知。
若此若彼。
諸有情類。
若同若異。
若法若非法。
雖有差别。
法爾自然。
最上最勝。
最極高大。
見如是法。
如是法生。
增上歸趣。
佛言:白衣。
由是次第。
有五類境界。
首初於此世間建立。
所謂刹帝利境界。
婆羅門境界。
毗舍境界。
首陀境界。
沙門境界。
於此五中。
而沙門者,最尊最上。
廣大名稱。
無複過上。
白衣。
譬如高峰。
極為高峻。
或有群牛。
周行彼峰。
一切能往。
欲奔其頂。
竟不能到。
而彼峰頂。
法爾自然。
最上最大。
最極高顯。
彼五境界。
亦複如是。
而沙門境界。
法爾自然。
於諸世間。
最上最大。
最極高顯。
無複有上複次白衣。
彼刹帝利族中。
有造身不善業及彼語意不善業已,起邪見者,身壞命終堕於惡趣。
地獄中生。
而婆羅門毗舍首陀。
諸族亦然。
有造身不善業及彼語意不善業已,起邪見者,身壞命終。
堕於惡趣。
地獄中生。
沙門亦然。
有造身不善業及彼語意不善業已,起邪見者,身壞命終。
堕於惡趣。
地獄中生。
複次白衣。
彼刹帝利族中。
有造身雜業及彼語意諸雜業已,起雜見者,身壞命終。
生於人中。
而婆羅門毗舍首陀。
及彼沙門。
諸類亦然。
有造身雜業及彼語意諸雜業已,起雜見者,身壞命終。
生於人中。
複次白衣。
彼刹帝利族中。
有造身善業及彼語意諸善業已,身壞命終。
生於天界。
而婆羅門毗舍首陀。
及彼沙門。
諸類亦然。
有造身善業及彼語意諸善業已,身壞命終。
生於天界。
複次白衣。
彼刹帝利。
修身語意諸善業已,而起正見。
於四念處。
安住正心。
如理修習七覺支已,自能證悟彼涅槃界。
而婆羅門毗舍首陀。
及彼沙門。
諸類亦然。
修身語意諸善業已,而起正見。
於四念處。
安住正心。
如理修習七覺支已,自能證悟彼涅槃界複次白衣。
彼最初時。
大梵天王。
說伽陀曰: 刹帝利族人中尊,種姓真實複清淨。
三明諸行悉周圓,為人天中勝尊者, 白衣。
彼大梵天王所說伽陀。
深為善說。
為善歌詠。
此語誠實。
非妄說者,何以故?我亦宣說。
刹帝利族。
為人中尊。
種姓真實。
又複清淨。
三明諸行。
皆悉圓滿。
於人天中。
是尊勝者, 爾時白衣金幢二婆羅門。
合掌恭敬。
前白佛言:世尊,我等昔時愚癡。
所覆不自開曉。
譬如伛者,複如癡者,又如冥暗。
一切所向。
不能通達。
我等今日。
蒙佛世尊教示義分别顯說。
豁然醒悟。
如伛者得伸。
癡者開導冥暗得炬。
今日已往。
誓歸依佛。
歸依正法。
歸依僧伽。
近事世尊,乃至盡壽。
奉持佛法。
如護身命。
常具慚愧。
悲愍有情。
下至蝼蟻。
起護念想。
我今随佛出家。
受具足戒。
爾時世尊,告刍衆言:諸刍。
今此白衣金幢二婆羅門。
歸佛出家。
汝諸刍。
當為彼等受具足戒。
時諸刍。
如佛教敕。
即為彼等受具足戒。
白衣金幢二婆羅門。
於刹那間。
成刍相。
戒行具足。
是時尊者白衣金幢二刍。
專注一境。
離諸散亂。
清淨身心。
趣求正理。
即得天眼宿住漏盡三明。
具三明已,是正知者,聞所說法。
得大利益。
此毗舍名。
最初堕於文字數中。
山是世間。
乃有毗舍一類境界。
白衣當知。
若此若彼。
諸有情類。
若同若異。
若法若非法。
雖有差别。
法爾自然。
最上最勝。
最極高大。
見如是法。
如是法生。
增上歸趣複次白衣。
彼時衆中。
又一類人。
巧僞漸生。
營雜惡事。
名為首陀。
此首陀名。
最初堕於文字數中。
由是世間。
乃有首陀一類境界。
白衣當知。
若此若彼。
諸有情類。
若同若異。
若法若非法。
雖有差别。
法爾自然。
最上最勝。
最極高大。
見如是法。
如是法生。
增上歸趣。
複次白衣。
彼刹帝利族中。
有出離者,厭惡逼迫。
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
艱危災患故。
舍家出家。
即我沙門。
最初得名此沙門者,刹帝利族中。
如是修作已,彼婆羅門毗舍首陀亦複如是。
若能厭惡逼迫。
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
艱危災患故。
舍家出家。
悉為沙門。
而無差别。
由此世間。
乃有沙門一類境界。
最初建立。
白衣當知。
若此若彼。
諸有情類。
若同若異。
若法若非法。
雖有差别。
法爾自然。
最上最勝。
最極高大。
見如是法。
如是法生。
增上歸趣。
佛言:白衣。
由是次第。
有五類境界。
首初於此世間建立。
所謂刹帝利境界。
婆羅門境界。
毗舍境界。
首陀境界。
沙門境界。
於此五中。
而沙門者,最尊最上。
廣大名稱。
無複過上。
白衣。
譬如高峰。
極為高峻。
或有群牛。
周行彼峰。
一切能往。
欲奔其頂。
竟不能到。
而彼峰頂。
法爾自然。
最上最大。
最極高顯。
彼五境界。
亦複如是。
而沙門境界。
法爾自然。
於諸世間。
最上最大。
最極高顯。
無複有上複次白衣。
彼刹帝利族中。
有造身不善業及彼語意不善業已,起邪見者,身壞命終堕於惡趣。
地獄中生。
而婆羅門毗舍首陀。
諸族亦然。
有造身不善業及彼語意不善業已,起邪見者,身壞命終。
堕於惡趣。
地獄中生。
沙門亦然。
有造身不善業及彼語意不善業已,起邪見者,身壞命終。
堕於惡趣。
地獄中生。
複次白衣。
彼刹帝利族中。
有造身雜業及彼語意諸雜業已,起雜見者,身壞命終。
生於人中。
而婆羅門毗舍首陀。
及彼沙門。
諸類亦然。
有造身雜業及彼語意諸雜業已,起雜見者,身壞命終。
生於人中。
複次白衣。
彼刹帝利族中。
有造身善業及彼語意諸善業已,身壞命終。
生於天界。
而婆羅門毗舍首陀。
及彼沙門。
諸類亦然。
有造身善業及彼語意諸善業已,身壞命終。
生於天界。
複次白衣。
彼刹帝利。
修身語意諸善業已,而起正見。
於四念處。
安住正心。
如理修習七覺支已,自能證悟彼涅槃界。
而婆羅門毗舍首陀。
及彼沙門。
諸類亦然。
修身語意諸善業已,而起正見。
於四念處。
安住正心。
如理修習七覺支已,自能證悟彼涅槃界複次白衣。
彼最初時。
大梵天王。
說伽陀曰: 刹帝利族人中尊,種姓真實複清淨。
三明諸行悉周圓,為人天中勝尊者, 白衣。
彼大梵天王所說伽陀。
深為善說。
為善歌詠。
此語誠實。
非妄說者,何以故?我亦宣說。
刹帝利族。
為人中尊。
種姓真實。
又複清淨。
三明諸行。
皆悉圓滿。
於人天中。
是尊勝者, 爾時白衣金幢二婆羅門。
合掌恭敬。
前白佛言:世尊,我等昔時愚癡。
所覆不自開曉。
譬如伛者,複如癡者,又如冥暗。
一切所向。
不能通達。
我等今日。
蒙佛世尊教示義分别顯說。
豁然醒悟。
如伛者得伸。
癡者開導冥暗得炬。
今日已往。
誓歸依佛。
歸依正法。
歸依僧伽。
近事世尊,乃至盡壽。
奉持佛法。
如護身命。
常具慚愧。
悲愍有情。
下至蝼蟻。
起護念想。
我今随佛出家。
受具足戒。
爾時世尊,告刍衆言:諸刍。
今此白衣金幢二婆羅門。
歸佛出家。
汝諸刍。
當為彼等受具足戒。
時諸刍。
如佛教敕。
即為彼等受具足戒。
白衣金幢二婆羅門。
於刹那間。
成刍相。
戒行具足。
是時尊者白衣金幢二刍。
專注一境。
離諸散亂。
清淨身心。
趣求正理。
即得天眼宿住漏盡三明。
具三明已,是正知者,聞所說法。
得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