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舍衛國故廢園林鹿母堂中。

    是時彼處。

    有白衣金幢二婆羅門。

    去佛近住。

    樂求出家。

    成刍相爾時世尊,日後分時。

    自房而出。

    詣鹿母堂。

    旋複經行。

    時白衣婆羅門。

    見佛世尊詣鹿母堂旋複經行已,即謂金幢婆羅門言:金幢。

    世間嬉戲。

    諸所樂法悉是悉戲論。

    我雖所作。

    竟無其實。

    若身若心。

    旋生懈倦。

    以其身心有懈倦故。

    即起失念。

    此失念因。

    即是無常。

    是不堅牢。

    是不究竟。

    是散壞法。

    汝今不應如是修作戲樂法者,謂即施設事火之法。

    金幢婆羅門言:汝雲何知。

    白衣答言:我從尊者瞿昙所聞。

    而彼瞿昙。

    有大辯才。

    善知是義。

    彼所說言:事火之法。

    謂從古仙之所傳習。

    乃至所有事火法教。

    彼亦皆知。

    彼有一類仙人。

    於沙門婆羅門所。

    起過失意。

    故作火事。

    其過失者,謂互相憎嫉。

    伺求其短。

    由此互起過失因故。

    而諸有情。

    壽命滅沒。

    又複有情。

    於别界中。

    壽命盡已,而來生此。

    若能清淨。

    舍家出家。

    若行增修。

    真實相應。

    正善作意。

    如其色心。

    入三摩地。

    随等引心。

    即能記念。

    彼宿住事。

    是等有情。

    不樂互相憎嫉伺短。

    由不起彼過失因故。

    是即常住。

    是即堅牢。

    是即究竟。

    是不散壞法。

    若複有情。

    互相伺短。

    由彼互起過失因故。

    是即無常。

    是不堅牢。

    是不究竟。

    是散壞法。

    是故諸婆羅門。

    不應如是修作。

    勿起過失意。

    施設事火法。

    金幢。

    汝可知不此佛世尊,日後分時。

    自房而出。

    詣鹿母堂。

    旋複經行。

    汝今可能同。

    我往詣佛世尊所。

    頭面禮足。

    佛經行時。

    随從經行。

    彼佛世尊,必為我等。

    随宜說法。

    時金幢婆羅門言:善哉我往。

     爾時白衣金幢二婆羅門。

    互言議已,同詣佛所。

    到已俱時頭面禮足。

    随佛經行爾時世尊,告白衣金幢二婆羅門言:汝等當知。

    諸婆羅門。

    自謂了達三明。

    名稱上族。

    種姓清淨。

    從事火天勝族中生。

    父淨母淨。

    善生善種。

    乃至七世。

    父母尊高。

    種族殊勝。

    無罪無謗。

    是等皆因種姓淨故。

    又謂洞達明了五種記論。

    一本母法等究竟三明。

    二諸物定名。

    三該吒婆那。

    四文字章句。

    五戲笑妙言:是等記論。

    諸圍陀典。

    本師婆羅門。

    悉善了知。

    白衣諸婆羅門。

    於三明中。

    豈無輕毀淩辱及譏謗邪。

    白衣金幢二婆羅門。

    俱白佛言:世尊,諸婆羅門。

    於三明中。

    雲何得無輕毀淩辱及諸譏謗。

    而婆羅門。

    三明典中。

    作如是言:諸婆羅門。

    如是清淨。

    是真婆羅門。

    是梵王子。

    清淨口生。

    梵王種類。

    梵王所化。

    梵王所授。

    是故諸婆羅門。

    如是清淨。

    是真婆羅門。

    世尊,而我白衣金幢。

    亦以眷屬所纏。

    不得解脫。

    減失善法。

    增長惡法。

    世尊此亦是為我婆羅門三明典中輕毀淩辱譏謗等事。

    佛告白衣金幢二婆羅門言:汝等當知。

    諸婆羅門。

    於三明中。

    所招輕毀及譏謗者,為以婆羅門有如是言:諸婆羅門。

    如是清淨。

    是真婆羅門是梵王子。

    清淨口生。

    梵王種類。

    梵王所化。

    梵王所授。

    是故諸婆羅門。

    如是清淨。

    是真婆羅門。

    白衣。

    彼諸婆羅門。

    雖作是說。

    返為破壞。

    劣弱自身而複損失。

    彼婆羅門。

    所破壞者,為以不實起諸執著。

    返於正法而生诃厭。

    由是即起互相诤論。

    何以故?白衣。

    或有婆羅門。

    謂所生時。

    時分别異。

    胎中亦異。

    執彼所見。

    生時異故。

    乃為清淨。

    而諸婆羅門。

    亦同如是清淨所生。

    是故作如是言:諸婆羅門。

    是梵王子。

    清淨口生。

    梵王種類。

    梵王所化。

    梵王所授。

    是故諸婆羅門。

    如是清淨。

    是真婆羅門。

    白衣。

    當知有四種類。

    即為四族。

    何等為四。

    所謂刹帝利族。

    婆羅門族。

    毗舍族。

    首陀族。

    白衣。

    於是四族中。

    造黑業者,感黑業報。

    非勝所作。

    智者诃厭。

    死堕惡趣。

    又四族中。

    有造白業者,感白業報。

    是勝所作。

    智者稱贊。

    死生天趣。

    白衣。

    雲何黑業。

    所謂殺生偷盜邪染妄言绮語兩舌惡口貪瞋邪見。

    此是黑業。

    雲何白業。

    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染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瞋正見。

    是此白業。

     複次白衣。

    汝勿起是意。

    謂殺生等。

    此諸黑業。

    感黑業報。

    非勝所作。

    智者诃厭。

    彼刹帝利毗舍首陀。

    諸族類中。

    皆有是事。

    而婆羅門。

    獨無是事。

    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白佛言:世尊,雲何作此說。

    是事不然。

    若造黑業者,感黑業報。

    諸刹帝利婆羅門毗舍首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