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護分具五法品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故。
而能得此現前三昧。
複次賢護。
菩薩摩诃薩複有五法能得三昧。
一者深厭諸有不受諸行。
二者一切生處念菩提心。
三者所生常見諸佛世尊,四者終不躭著陰界諸入。
五者終不愛著受欲樂事。
賢護。
是為菩薩摩诃薩具足五法成就三昧。
複次賢護。
菩薩摩诃薩複有五法能得三昧。
一者常當思念無邊際心。
二者常能善入禅定思惟。
三者分别思惟一切諸法。
四者於諸衆生無有诤心。
五者常以四攝攝受衆生。
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賢護。
是為菩薩摩诃薩具足五法成就三昧。
複次賢護。
菩薩摩诃薩複有五法能得三昧。
一者於諸衆生所常行慈心。
二者於一切時念修聖行。
三者常行忍辱見破戒者恒生敬心。
四者於自和上阿阇梨所不說己能。
五者於一切處不敢輕他。
賢護。
是為菩薩摩诃薩具足五法則能證是現前三昧。
複次賢護。
菩薩摩诃薩複有五法能得三昧。
一者常依聖教如說修行。
二者清淨意業滅身口惡。
三者清淨戒行斷除諸見。
四者常求多聞深信諸善。
五者常念如來應等正覺。
賢護。
是為菩薩摩诃薩具足五法則能獲得現前三昧。
複次賢護。
菩薩摩诃薩複有五法能得三昧。
一者常行大施能為施主不起慳貪。
心無嫉妒弘廣心施純直無谄。
於諸沙門及婆羅門貧窮孤獨一切乞人。
無所愛惜。
無有勝上可重之物而不施者,所謂一切微妙飲食。
名衣上服第一房舍。
諸種敷具燈燭花香。
凡所受用皆悉舍之。
雖常行施而不求報。
憐愍一切無疑惑心。
既施之後終無變悔。
二者常為施主而行法施。
所謂常為衆生說如斯法。
所謂第一最上最勝最妙最精。
修行如是大法施時能出一切無礙辯才。
文義次第相續不斷。
如來所說甚深法中。
皆能安住成就深忍。
或時被他诽謗罵辱捶擊鞭打。
終無瞋恨穢濁毒心。
亦無驚懼種種苦惱。
而心無畏常懷歡喜。
三者若聞他說此三昧時。
至心聽受書寫讀誦思惟其義。
廣為他人分别演說。
令是妙法久住世間終無祕藏使法疾滅。
四者常無嫉妒遠離諸惱。
棄舍蓋纏斷除塵垢。
不自稱譽亦不毀他。
五者於諸佛所常重信心。
於諸師長常行敬畏。
於知識處常生慚愧。
於諸幼稚常懷慈憐。
乃至受他小恩尚思厚報。
何況人有重德而敢辄忘常住實言未曾妄語。
賢護。
是為菩薩摩诃薩具足五法則能獲得如是三昧。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
以偈頌曰: 若於深法心欲樂,厭離一切諸後有。
智者不願一切生,若能如是得三昧。
不用一切諸外論,乃至語言不聽受。
永斷世間諸五欲,若能如是證三昧。
清淨持戒住梵行,所生不念諸女人。
深厭五欲真佛子,若能如是證三昧。
常行大施不求報,亦無住著悔恨心。
一舍已後不重緣,唯當攝念思諸佛。
憐愍衆生行施時,決定除疑無變退。
安住調柔而修施,若能如是得三昧。
若於财施為大主,無有憍慢嫉妒心。
行一切施常踴躍,若能如是得三昧。
又於法施為上首,善解微妙修多羅。
能知甚深寂滅法,若能如是得三昧。
安住甚深諸法中,善能堪忍無嫉妒。
雖被撾罵無惱恨,若能如是得三昧。
或時聞說此經典,書寫讀誦巧廣宣。
唯為法住利世間,若能如是得三昧。
於諸法中不祕吝,不求利養及名聞。
但為紹隆諸佛種,若能如是證三昧。
遠離睡眠與衰惱,除斷嫉妒及蓋纏。
不自稱贊輕毀他,能滅我相得三昧。
正信諸佛及法僧,常行誠心無欺诳。
不忘一切諸恩報,彼證三昧無艱難。
若能真說無妄言,凡有所行亦不失。
所作雖微獲報廣,彼於證法無障礙。
若人有能具斯法,清淨持戒護有恩。
彼得菩提尚不難,何況甚深微妙定。
而能得此現前三昧。
複次賢護。
菩薩摩诃薩複有五法能得三昧。
一者深厭諸有不受諸行。
二者一切生處念菩提心。
三者所生常見諸佛世尊,四者終不躭著陰界諸入。
五者終不愛著受欲樂事。
賢護。
是為菩薩摩诃薩具足五法成就三昧。
複次賢護。
菩薩摩诃薩複有五法能得三昧。
一者常當思念無邊際心。
二者常能善入禅定思惟。
三者分别思惟一切諸法。
四者於諸衆生無有诤心。
五者常以四攝攝受衆生。
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賢護。
是為菩薩摩诃薩具足五法成就三昧。
複次賢護。
菩薩摩诃薩複有五法能得三昧。
一者於諸衆生所常行慈心。
二者於一切時念修聖行。
三者常行忍辱見破戒者恒生敬心。
四者於自和上阿阇梨所不說己能。
五者於一切處不敢輕他。
賢護。
是為菩薩摩诃薩具足五法則能證是現前三昧。
複次賢護。
菩薩摩诃薩複有五法能得三昧。
一者常依聖教如說修行。
二者清淨意業滅身口惡。
三者清淨戒行斷除諸見。
四者常求多聞深信諸善。
五者常念如來應等正覺。
賢護。
是為菩薩摩诃薩具足五法則能獲得現前三昧。
複次賢護。
菩薩摩诃薩複有五法能得三昧。
一者常行大施能為施主不起慳貪。
心無嫉妒弘廣心施純直無谄。
於諸沙門及婆羅門貧窮孤獨一切乞人。
無所愛惜。
無有勝上可重之物而不施者,所謂一切微妙飲食。
名衣上服第一房舍。
諸種敷具燈燭花香。
凡所受用皆悉舍之。
雖常行施而不求報。
憐愍一切無疑惑心。
既施之後終無變悔。
二者常為施主而行法施。
所謂常為衆生說如斯法。
所謂第一最上最勝最妙最精。
修行如是大法施時能出一切無礙辯才。
文義次第相續不斷。
如來所說甚深法中。
皆能安住成就深忍。
或時被他诽謗罵辱捶擊鞭打。
終無瞋恨穢濁毒心。
亦無驚懼種種苦惱。
而心無畏常懷歡喜。
三者若聞他說此三昧時。
至心聽受書寫讀誦思惟其義。
廣為他人分别演說。
令是妙法久住世間終無祕藏使法疾滅。
四者常無嫉妒遠離諸惱。
棄舍蓋纏斷除塵垢。
不自稱譽亦不毀他。
五者於諸佛所常重信心。
於諸師長常行敬畏。
於知識處常生慚愧。
於諸幼稚常懷慈憐。
乃至受他小恩尚思厚報。
何況人有重德而敢辄忘常住實言未曾妄語。
賢護。
是為菩薩摩诃薩具足五法則能獲得如是三昧。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
以偈頌曰: 若於深法心欲樂,厭離一切諸後有。
智者不願一切生,若能如是得三昧。
不用一切諸外論,乃至語言不聽受。
永斷世間諸五欲,若能如是證三昧。
清淨持戒住梵行,所生不念諸女人。
深厭五欲真佛子,若能如是證三昧。
常行大施不求報,亦無住著悔恨心。
一舍已後不重緣,唯當攝念思諸佛。
憐愍衆生行施時,決定除疑無變退。
安住調柔而修施,若能如是得三昧。
若於财施為大主,無有憍慢嫉妒心。
行一切施常踴躍,若能如是得三昧。
又於法施為上首,善解微妙修多羅。
能知甚深寂滅法,若能如是得三昧。
安住甚深諸法中,善能堪忍無嫉妒。
雖被撾罵無惱恨,若能如是得三昧。
或時聞說此經典,書寫讀誦巧廣宣。
唯為法住利世間,若能如是得三昧。
於諸法中不祕吝,不求利養及名聞。
但為紹隆諸佛種,若能如是證三昧。
遠離睡眠與衰惱,除斷嫉妒及蓋纏。
不自稱贊輕毀他,能滅我相得三昧。
正信諸佛及法僧,常行誠心無欺诳。
不忘一切諸恩報,彼證三昧無艱難。
若能真說無妄言,凡有所行亦不失。
所作雖微獲報廣,彼於證法無障礙。
若人有能具斯法,清淨持戒護有恩。
彼得菩提尚不難,何況甚深微妙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