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超越諸魔之法門耶。
各随所樂說之。
時彼會中有菩薩名曰山王。
作如是言:若有求離魔之境界。
是堕魔界。
若知一切境界皆是佛界無有魔界。
是人則名随佛境界。
入佛境者尚不見有佛之境界。
況馀境界。
菩薩由此超越魔道。
是故名為超魔法門。
寶吉祥菩薩曰:心緣慮者為魔境界。
若複於法無所緣慮。
知一切法皆無所得,則獲無阿賴耶。
彼何有魔之所為作。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寶手菩薩曰:若有執著則堕魔境。
若不取著則無诤競。
與一與二不共心俱。
何況諸魔。
若菩薩證此不俱法門,則超魔境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寶勇菩薩曰:若堕空有是為有诤以有诤故,則住魔境。
若不堕空有随順相識。
而無所轉住無相際,則超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寶思惟菩薩曰:如來說一切妄想煩惱。
如光影如影像。
不轉非不轉。
不來不去不住内外。
若如是知者,則於分别煩惱不起。
於分别煩惱不滅,則斷遍計。
超於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寶藏菩薩曰:若有染不染則有愛憎。
以有愛憎則堕魔行。
若離憎愛名住平等。
若住平等則於諸法種種相離。
離諸相故平等思惟。
得是平等名超魔境。
是名菩薩超魔法門。
離寶菩薩曰:起於我者則為魔業。
若我清淨何有魔為。
所以者何。
由我淨故煩惱清淨。
煩惱淨故一切法清淨。
由一切法淨故虛空清淨。
住是虛空清淨法者則超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法王菩薩曰:譬如大王得灌頂已有大營從無所怖畏。
得灌頂菩薩亦複如是,以衆法寶而為眷屬。
於一切魔無有怖畏。
所以者何。
彼灌頂位。
滿足一切無量佛法法寶眷屬。
能持十方一切諸佛所說之法。
若菩薩住如是心則超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山相擊王菩薩曰:譬如有孔隙處風入其中。
搖動於物有往來相。
菩薩亦爾。
若心有間隙心則搖動。
以搖動故魔則得便。
是故菩薩守護於心不令間隙。
若心無間隙則諸相圓滿以相圓滿故,則空性圓滿。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喜見菩薩曰:於諸見中見佛見法。
是為最勝。
此中見佛者不以色見。
不以受想行識見。
於一切法都無所見。
是真見佛見法者,於一切法離於作意。
不見文字不生貪著。
是真見法。
以見佛見法得成就故。
能超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帝網菩薩曰:起念思惟名為魔業。
菩薩於彼因緣。
若有動念思惟。
不如理作意。
皆是魔作。
若不動不念。
不起思惟不生於觸,則超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功德王光明菩薩曰:若有對治則為魔業。
若無對治即為法界。
一切諸法皆順法界。
若入法界則無魔界。
所以者何。
離於法界魔不可得。
法界魔界同真如性無有少異。
菩薩解此則入一道超於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香象菩薩曰:無力者魔得其便。
有力者魔不得便。
無力者謂於三解脫門聞生驚怖。
有力者於三解脫門聞不驚怖。
何以故?若證解脫則不驚怖。
通達此者不生驚怖。
善修行者亦不驚怖。
無驚怖故則超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慈氏菩薩曰:猶如大海同一鹹味。
佛法智海同一法味。
亦複如是若佛若法。
悉皆平等空無相願。
不生不起一相平等一味平等。
若菩薩了知一味相者則超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虛空藏菩薩曰:仁者譬如虛空起過一切所有境界。
亦無眼耳鼻舌身意。
菩薩如是知一切法自性清淨,猶如虛空等身口意入智光明。
若得智光則超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文殊師利菩薩曰:仁者汝等所說悉是魔境。
何以故?施設文字皆為魔業。
乃至佛語猶為魔業。
無有言說。
離諸文字魔無能為。
若無施設即無我見及文字見。
以無我故,則於諸法無有損益。
如是入者則超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爾時大虛空藏菩薩。
告魔波旬言:汝聞說此超魔境界法門不邪。
波旬答言:唯然已聞。
虛空藏言:波旬汝敢於此諸大菩薩所說超魔境界法門。
作魔事不。
答言大士。
我或昔聞超魔境界殊勝法門。
或複當聞終不敢能為其魔業。
何況現證。
爾時會中。
有四護菩提場眷屬天。
一名畠卻梨。
二名三牟得卻梨。
三名具香。
四名淨信。
時此四天告波旬言:我昔見汝於菩提樹下。
如來正坐道場成正覺時。
汝率營從與作留難。
世尊彼時以慈悲調柔戒聞定慧堅固勇猛精進福智。
以其寶手擊觸於地。
無量世界應時震動。
世尊神力已摧伏汝及
各随所樂說之。
時彼會中有菩薩名曰山王。
作如是言:若有求離魔之境界。
是堕魔界。
若知一切境界皆是佛界無有魔界。
是人則名随佛境界。
入佛境者尚不見有佛之境界。
況馀境界。
菩薩由此超越魔道。
是故名為超魔法門。
寶吉祥菩薩曰:心緣慮者為魔境界。
若複於法無所緣慮。
知一切法皆無所得,則獲無阿賴耶。
彼何有魔之所為作。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寶手菩薩曰:若有執著則堕魔境。
若不取著則無诤競。
與一與二不共心俱。
何況諸魔。
若菩薩證此不俱法門,則超魔境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寶勇菩薩曰:若堕空有是為有诤以有诤故,則住魔境。
若不堕空有随順相識。
而無所轉住無相際,則超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寶思惟菩薩曰:如來說一切妄想煩惱。
如光影如影像。
不轉非不轉。
不來不去不住内外。
若如是知者,則於分别煩惱不起。
於分别煩惱不滅,則斷遍計。
超於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寶藏菩薩曰:若有染不染則有愛憎。
以有愛憎則堕魔行。
若離憎愛名住平等。
若住平等則於諸法種種相離。
離諸相故平等思惟。
得是平等名超魔境。
是名菩薩超魔法門。
離寶菩薩曰:起於我者則為魔業。
若我清淨何有魔為。
所以者何。
由我淨故煩惱清淨。
煩惱淨故一切法清淨。
由一切法淨故虛空清淨。
住是虛空清淨法者則超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法王菩薩曰:譬如大王得灌頂已有大營從無所怖畏。
得灌頂菩薩亦複如是,以衆法寶而為眷屬。
於一切魔無有怖畏。
所以者何。
彼灌頂位。
滿足一切無量佛法法寶眷屬。
能持十方一切諸佛所說之法。
若菩薩住如是心則超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山相擊王菩薩曰:譬如有孔隙處風入其中。
搖動於物有往來相。
菩薩亦爾。
若心有間隙心則搖動。
以搖動故魔則得便。
是故菩薩守護於心不令間隙。
若心無間隙則諸相圓滿以相圓滿故,則空性圓滿。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喜見菩薩曰:於諸見中見佛見法。
是為最勝。
此中見佛者不以色見。
不以受想行識見。
於一切法都無所見。
是真見佛見法者,於一切法離於作意。
不見文字不生貪著。
是真見法。
以見佛見法得成就故。
能超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帝網菩薩曰:起念思惟名為魔業。
菩薩於彼因緣。
若有動念思惟。
不如理作意。
皆是魔作。
若不動不念。
不起思惟不生於觸,則超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功德王光明菩薩曰:若有對治則為魔業。
若無對治即為法界。
一切諸法皆順法界。
若入法界則無魔界。
所以者何。
離於法界魔不可得。
法界魔界同真如性無有少異。
菩薩解此則入一道超於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香象菩薩曰:無力者魔得其便。
有力者魔不得便。
無力者謂於三解脫門聞生驚怖。
有力者於三解脫門聞不驚怖。
何以故?若證解脫則不驚怖。
通達此者不生驚怖。
善修行者亦不驚怖。
無驚怖故則超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慈氏菩薩曰:猶如大海同一鹹味。
佛法智海同一法味。
亦複如是若佛若法。
悉皆平等空無相願。
不生不起一相平等一味平等。
若菩薩了知一味相者則超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虛空藏菩薩曰:仁者譬如虛空起過一切所有境界。
亦無眼耳鼻舌身意。
菩薩如是知一切法自性清淨,猶如虛空等身口意入智光明。
若得智光則超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文殊師利菩薩曰:仁者汝等所說悉是魔境。
何以故?施設文字皆為魔業。
乃至佛語猶為魔業。
無有言說。
離諸文字魔無能為。
若無施設即無我見及文字見。
以無我故,則於諸法無有損益。
如是入者則超魔境。
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爾時大虛空藏菩薩。
告魔波旬言:汝聞說此超魔境界法門不邪。
波旬答言:唯然已聞。
虛空藏言:波旬汝敢於此諸大菩薩所說超魔境界法門。
作魔事不。
答言大士。
我或昔聞超魔境界殊勝法門。
或複當聞終不敢能為其魔業。
何況現證。
爾時會中。
有四護菩提場眷屬天。
一名畠卻梨。
二名三牟得卻梨。
三名具香。
四名淨信。
時此四天告波旬言:我昔見汝於菩提樹下。
如來正坐道場成正覺時。
汝率營從與作留難。
世尊彼時以慈悲調柔戒聞定慧堅固勇猛精進福智。
以其寶手擊觸於地。
無量世界應時震動。
世尊神力已摧伏汝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