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何以故?遠離境界。

    與佛境界。

    亦無遠離境界及眼境界。

    其耳境界即佛境界。

    亦無佛境界無有遠近。

    何以故?遠離境界與佛境界。

    亦無遠離境界及耳境界。

    其鼻境界即佛境界。

    亦無佛境界無有遠近。

    何以故?遠離境界與佛境界。

    亦無遠離境界及鼻境界。

    其舌境界即佛境界。

    亦無佛境界無有遠近。

    何以故遠離境界與佛境界。

    亦無遠離境界及舌境界。

    其身境界即佛境界。

    亦無佛境界無有遠近。

    何以故?遠離境界與佛境界。

    亦無遠離境界及身境界。

    其意境界即佛境界。

    亦無佛境界無有遠近。

    何以故?遠離境界與佛境界。

    亦無遠離境界及意境界乃至蘊處界十二因緣。

    亦複如是,善男子若菩薩入佛境界。

    遠離境界一切境界。

    若自境界清淨平等。

    是即名為入佛境界。

    如是六種境界所有影現。

    彼皆入於諸佛境界。

    不生取著悉遠離故。

    如是如來境界無有染礙。

    一切境界不染不礙亦複如是,善男子如是解者,是為菩薩成就随入佛界清淨自界清淨。

     善男子雲何菩薩。

    獲得陀羅尼無忘法行。

    善男子菩薩。

    應於此陀羅尼修持作業。

    雲何修持。

    善男子有三十二種修陀羅尼法。

    所謂求法故。

    愛樂法故。

    法苑樂故。

    随法流故。

    随順法故。

    尊上法故。

    承事供養多聞者故。

    常於和上及阿阇梨。

    無有我慢恭敬供養故。

    求法無厭故。

    於教授者随順不逆故。

    於說法者敬愛如佛不求其短故。

    於所聞法悉皆受持故。

    不懈怠故。

    於法不吝故。

    所行法施無悕望故。

    於所聞法如理作意故。

    於所聞法善觀察故。

    求於多聞無齊限故。

    常於梵行無休息故。

    常樂遠離心寂靜故。

    常勤修習六随念故。

    於六染法常棄舍故。

    於六和敬恒不舍故。

    於一切有情起無礙心故。

    於緣生法修順忍故。

    於三脫門作意觀察不驚怖故。

    不舍聖種杜多功德故。

    護持正法心無下劣故。

    觀於衆生起大悲故。

    求於正法不惜身命故。

    修大智行離愚惑故。

    成就有情不懈倦故。

    如是名為修陀羅尼無忘失業。

    複次善男子,若菩薩得是陀羅尼已,於佛所說悉能遍持令不忘失。

    謂所聞法無有忘失。

    以念不忘。

    以舍覺悟以慧照了。

    入於一切無盡文字。

    得諸言音随類善解智。

    得無礙辯演說無滞智。

    於了義經入理趣智。

    不了義經入理趣智。

    入於世俗無盡說智。

    入於勝義不斷說智。

    於正斷精進得無退智。

    於四神足起遊戲智。

    於諸根中得差别智。

    於諸力中得無動智。

    於七覺支得開悟智。

    於八聖道得入理智。

    於奢摩他得心住智。

    於毗缽舍那得法決擇智。

    於智解脫得随順智。

    於諸辯說得深入智。

    於諸神通得生起智。

    於諸波羅蜜得分别智。

    於四攝法得随機智。

    於諸音聲得語路智。

    於決定法得決擇智。

    於諸經義得無間斷智。

    於諸文字得無盡智。

    於諸有情得歡喜智。

    於求法者得稱根說法智。

    於佛所說得念總持智。

    於一切文字得入詞句智。

    於諸垢淨得如實覺智。

    於諸業緣得悟果報智。

    於一切法得光明無翳智。

    是名陀羅尼。

    得陀羅尼平等身語心者,能雨無盡法。

    能息諸煩惱。

    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由得此陀羅尼甚深理故。

    常無忘失。

    是故名為菩薩得陀羅尼無忘法行。

    善男子雲何菩薩。

    獲得如來加持無礙辯才。

    善男子若菩薩常蒙如來之所加持。

    得二十四種無礙辯才。

    雲何名為二十四種。

    所謂迅疾辯利捷辯。

    無礙辯無滞辯。

    善詞辯甚深辯。

    間錯衆音辯勝妙莊嚴辯。

    無沈沒辯無畏辯。

    種種偈贊辯修多羅緣起本事辯。

    能摧伏他辯說差别無盡句辯。

    顯現微妙辯端嚴威德辯。

    說法無間辯天衆莊嚴辯。

    斷諸疑惑辯世出世法辯。

    不錯失辯慈悲喜舍悅可衆心辯。

    宿命通辯佛所加持辯。

    善男子如是二十四種辯。

    修二十四種業而得成就。

    何者二十四種業。

    所謂不逆師長教誨故獲迅疾辯。

    往來無谄故獲得利捷辯。

    離諸煩惱故得無礙辯。

    不好雜住故得無滞辯。

    不離間語故得善詞辯。

    悟緣生故得甚深辯。

    以種種施故得間錯衆音辯。

    嚴飾如來塔廟故得勝妙莊嚴辯。

    不舍菩提心故得無沈沒辯。

    善護戒蘊故得無畏辯。

    施種種幢幡鈴蓋故得說種種偈贊辯。

    承事恭敬種種舍施諸師長故得說修多羅緣起本事辯。

    不逼惱貧匮有情故得能摧伏他辯。

    施無盡寶藏令他入法故得說差别無盡句辯。

    所說真實無粗獷故得顯現微妙辯。

    不輕毀尊教及離間他人故得端嚴威德辯。

    於自得法住持故得說法無間辯。

    不謗毀他以歡喜心施所愛物故得天衆莊嚴辯。

    於法不師拳如聞說故得斷一切疑辯。

    觀於一切皆如師長不加逼惱施病者藥故得世出世法辯。

    不求他過常自省察故得不錯失辯。

    以平等心觀諸有情置涅槃道不著一切利養恭敬及名聞故得慈悲喜舍悅可衆心辯。

    善言柔軟如說修行心無濁亂故得宿命通辯。

    不謗大乘不樂小乘悲愍有情故得佛所加持辯。

    是名成就二十四種辯才之業。

    複次令他有情。

    到究竟故。

    名為辯才。

    於他住持。

    能警覺故。

    名為辯才。

    於他歡喜意相續故。

    名為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