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全文

關燈
亦不解脫。

    文殊師利。

    菩提者,與虛空等虛空者,不平等非不平等。

    菩提者,亦平等非不平等。

    如是法相如來所覺。

    文殊師利。

    如阿?微塵。

    不等非不等。

    一切諸法亦如以真實智能如是知。

    文殊師利。

    雲何真實智知諸法。

    未生者生。

    生已即滅。

    彼一切諸法無無所攝故。

    文殊師利。

    菩提者如實句。

    如實句者,如菩提相不離如實。

    色受想行識不離如如菩提相地界不離如實。

    水火風界不離如實。

    如菩提相眼界色界眼識界不離如實。

    乃至意法界意識界。

    亦不離如實。

    此謂如實句。

    文殊師利。

    菩提者,以行入無行。

    文殊師利。

    雲行。

    雲何無行。

    行者緣一切善法。

    無行者不得一切善法。

    行者心不祝無行者無相解脫。

    者可稱量。

    無行者不可量。

    雲何不可量。

    無可識故。

    文殊師利。

    菩提者,無漏無齲無漏滅四流故。

    雲何為四。

    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不著此四流。

    是謂滅四流。

    無取者滅四種取雲何四齲欲取見取戒取我語齲此謂四齲此一切齲無明所闇。

    渴愛所欺。

    以展轉相故。

    文殊師利。

    以如實智斷我語取根。

    取根斷故身得清淨。

    身清淨者是無生滅。

    文殊師利無生滅者,不起心意識。

    不思惟分别。

    若有分别則成無明。

    不起此無明則無十二因緣。

    無二因緣即是不生。

    不生即是道。

    道是了義。

    了義是第一義。

    第一義是無我義。

    無我義是不說義。

    不可說義是十二因緣義。

    十二因緣義是法義。

    法義是如來義。

    是故我說。

    若見十二緣即是見法。

    見法即是見佛。

    如是見無所見。

    文殊師利。

    菩提者,清淨無垢無煩惱。

    文殊利。

    空是清淨。

    無相是無垢。

    無作是無煩惱。

    複次不生是清淨。

    無為是無垢。

    不滅是無煩複次自性是清淨。

    清淨是無垢。

    無垢是無煩惱。

    複次無分别是清淨。

    不分别是無垢。

    滅分是無煩惱。

    如實是清淨。

    法界是無垢。

    真實觀是無煩惱。

    虛空是清淨。

    虛空是無垢。

    虛空無煩惱。

    内身智是清淨。

    内行是無垢。

    不得内外是無煩惱。

    知陰是清淨。

    界自性是無垢。

    舍諸入是無煩惱。

    於過去盡智是清淨。

    於未來不生智是無垢。

    現在法界智是無煩惱。

    文殊利。

    此謂清淨無垢無煩惱。

    此即寂靜。

    寂靜者内外寂靜。

    内外寂靜者,是大寂靜。

    大寂靜說名牟尼。

    文殊師利。

    如虛空是菩提。

    如菩提是諸法。

    如諸法是一切衆生。

    如一切衆生是界如境界是泥洌文殊師利。

    一切諸法與泥洹等。

    最上無邊故無有對治。

    無對治故本來清本來無垢。

    本無煩惱。

    文殊師利。

    如是如來覺一切諸法已,觀諸衆生起大慈悲。

    令衆生遊清淨無垢無煩惱處。

    文殊師利。

    雲何諸菩薩行菩薩行。

    文殊師利。

    菩薩不思惟。

    不為滅不生。

    是為行菩薩行。

    複次文殊師利。

    菩薩過去心已滅不行。

    未來心未到不行。

    現在心雖有不行。

    何以故?不著過去未來現在故。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行菩薩行。

    文殊師利。

    布施及來。

    無有二相。

    是菩薩所行。

    如是戒忍精進定慧。

    及如來無二。

    是菩薩所行。

    文殊師利。

    菩薩不行色空是菩薩行。

    不行色不空是菩薩行。

    何以故?以色自性空故。

    如是菩薩不行受行識空不空。

    是菩薩行。

    何以故?心意識不可得故。

    文殊師利。

    一切無所有法。

    當修當作若證則無煩惱生。

    無煩惱滅。

    文殊師利。

    生滅者,是假名字說。

    於實相中無起無滅。

    文殊利。

    假使六趣四生衆生。

    若有色無色有想無想。

    二足四足多足無足。

    悉得人身。

    得人身故菩提心。

    發菩提心已,一一菩薩供養恒河沙等諸佛。

    及諸菩薩緣覺聲聞。

    飲食衣服卧具醫一切樂具。

    經恒河沙劫。

    乃至入涅槃後。

    起七寶塔高百由旬。

    寶蓋覆上懸摩尼寶珠以為莊懸種種幡蓋。

    自在王摩尼珠以為交絡。

    若有菩薩以清淨心。

    聞此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已歡喜受持信解。

    乃至為他說一偈一句。

    勝前功德。

    百分千分萬分億分。

    乃至算數譬喻所能及。

    何以故?此經廣說不可思議清淨無相微妙法身故。

    文殊師利。

    若恒河沙等無數諸菩若恒河沙無數諸佛世界。

    悉閻浮金所造。

    乃至樹木華果皆閻浮金。

    及以天衣莊嚴其樹。

    一光明摩尼珠網以覆其上。

    自在王摩尼珠以為宮殿。

    電光摩尼珠以為基陛。

    懸衆寶幡。

    日日此供養恒河沙等無數諸佛。

    如是經無數劫。

    若有菩薩正念此經。

    或宣說一句。

    以前菩薩布功德。

    比此功德百分不及一。

    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如是其馀一切功德。

    比經功德無有及者,爾時世尊說此祇夜。

     若有受持此,微妙法身經。

    所得功德利,不可得稱量。

    假使諸衆生,皆悉生人道。

    并發菩提心,為求一切智。

     如是諸菩薩,皆作大施主。

    以種種供具,供養無數佛。

    并及諸菩薩,緣覺與聲聞。

    乃至入滅度,各起七寶塔。

     高至百由旬,種種寶嚴飾。

    若人持此經,或說一句偈。

    出過此功德,無量無有邊。

    以此經所說,無相法身故。

     是故有智者,應當念受持。

    讀誦及書寫,以華香供養。

    所得功德果,不可得思議。

    不久詣道場,降魔成正覺。

     如是修妒路,諸佛所稱揚。

    即是妙法身,無相無言語。

    是故受持者,功德不可量。

     佛說此經已,文殊師利等一切菩薩。

    無量緣覺及聲聞衆。

    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衆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