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全文

關燈
後秦龜茲國三藏鸠摩羅什奉诏譯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

    度阿若憍陳如。

    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

    所應度者皆已度訖。

    於羅雙樹間将入涅槃。

    是時中夜寂然無聲。

    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汝等比丘。

    於我滅後當尊重敬波羅提木叉。

    如闇遇明貧人得寶。

    當知此則是汝大師。

    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持淨戒者不販賣貿易。

    安置田宅。

    畜養人民奴婢畜生。

    一切種殖及諸财寶。

    皆當遠離如避火坑。

    不得伐草木墾土掘地。

    合和湯藥占相吉兇。

    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

    皆所不應。

    節身時食淨自活。

    不得參預世事通緻使命。

    咒術仙藥。

    結好貴人親厚媟嫚。

    皆不應作。

    當自端心正求度。

    不得苞藏瑕疵顯異惑衆。

    於四供養知量知足。

    趣得供事不應蓄積。

    此則略說持戒之戒是正順解脫之本。

    故名波羅提木叉。

    依因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

    是故比丘。

    當持戒勿令毀犯。

    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

    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

    戒為第安隐功德之所住處。

     汝等比丘。

    已能住戒當制五根。

    勿令放逸入於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

    不令縱犯人苗稼。

    若縱五根。

    非唯五欲将無崖畔不可制也。

    亦如惡馬不以辔制。

    将當牽人墜於坑如被劫害苦止一世。

    五根賊禍殃及累世。

    為害甚重。

    不可不慎。

    是故智者制而不随。

    持之賊不令縱逸。

    假令縱之。

    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此五根者心為其主。

    是故汝等當好制心。

    心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

    未足喻也。

    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坑。

    譬如狂象無鈎猿猴得樹騰躍跳踯難可禁制。

    當急挫之無令放逸。

    縱此心者喪人善事。

    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

    當勤精進折伏其心。

     汝等比丘。

    受諸飲食當如服藥。

    於好於惡勿生增減。

    趣得支身以除饑渴。

    如蜂采花但其味不損色香。

    比丘亦爾。

    受人供養取自除惱。

    無得多求壞其善心。

    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多少。

    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

    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

    初夜後夜亦勿有廢。

    中夜誦經以自消息。

    無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

    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諸煩惱賊常殺人甚於怨家。

    安可睡眠不自驚寤。

    煩惱毒蛇睡在汝心。

    譬如黑蚖在汝室睡。

    當以持戒鈎早摒除之。

    睡蛇既出乃可安睡。

    不出而眠是無慚人也。

    慚恥之服。

    於諸莊嚴最為第一。

    如鐵鈎能制人非法。

    是故比丘。

    常當慚恥。

    無得暫替。

    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

    有愧之人則善法。

    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汝等比丘。

    若有人來節節支解。

    當自攝心無令瞋恨。

    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妨道失功德利。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若其不能歡喜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所以者何。

    瞋恚之害能破諸善法壞好名聞。

    世後世人不喜見。

    當知瞋心甚於猛火。

    常當防護無令得入。

    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白衣受欲行道人。

    無法自制。

    瞋猶可耍出家行道無欲之人。

    而懷瞋恚甚不可也。

    譬如清冷雲中霹起火非所應也。

     汝等比丘。

    當自摩頭。

    已舍飾好著壞色衣。

    執持應器以乞自活。

    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疾滅之。

    謂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

    何況出家入道之人。

    為解脫故自降其心而行乞耶。

    等比丘。

    谄曲之心與道相違。

    是故宜應質直其心。

    當知谄曲但為欺诳。

    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

    宜應端心以質直為本汝等比丘。

    當知多欲之人。

    多求利故苦惱亦多。

    少欲之人求無欲則無此患。

    直爾少欲尚應修習。

    何況少欲能生諸善功德。

    少欲之人則無谄曲以求人亦複不為諸根所牽。

    行少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