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五刀賭約
關燈
小
中
大
掖庭宮後院的貴賓寝室内,徐子陵盤膝坐在床上,李世民偕一衆心腹謀臣大将,分坐床的四周,由于空間有限,雖臨時搬來多張椅子應用,仍有多人須站着。
出席者包括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尉遲敬德、李靖夫婦、龐玉、段志玄、侯君集、程咬金、秦叔寶、高士廉等衆。
人人面色凝重,愈顯天策府與府外勢力更趨尖銳化的對立情況。
整座原屬招待重要外賓,比鄰李世民寝宮的貴賓閣,由王玄恕率領的飛雲衛和李世民特派的玄甲精兵重重把守布防,要騙的是掖庭宮中潛藏的建成、元吉的眼線,讓對方不會懷疑徐子陵沒有負傷。
徐子陵不厭其詳的把自今早返回長安後的情況逐一解說,不敢有絲毫遺漏,聽得人人心頭沉重,而坐于最接近徐子陵的李世民仍是神态冷靜從容,且不斷發問,好将事情弄個清楚。
徐子陵說罷,總結道:“現在形勢漸趨明朗化,畢玄的離去隻是個幌子,為的是安我們的心,能在我們沒有戒備下大施屠戮。
皇上已完全站在太子和齊王的一方,默許他們的一切行動。
明早入宮參與結盟大典,會是決定誰活誰亡的關鍵時刻。
” 李世民沒有表示同意或反對,道:“衆卿可随意發言,說出心内的想法,子陵絕不會介意,而我更想聽多點不同的看法。
” 徐子陵心生感受,當李世民面對天策府摹将,其表現與和他單獨相對時就像變成另一個人,絲毫不透露内心負面的情緒,充份顯示其決斷、自信、智勇雙全的一面。
其任由手下發揮提供意見,更能鼓勵士氣,令衆人精誠團結。
房玄齡幹咳一聲,打開話匣道:“适才照徐公子所言,少帥與畢玄的較量是落在下風,假如皇上有意除去少帥,何不讓畢玄有充裕的下手時間,除去少帥,一了百了。
” 徐子陵微笑道:“首先我們要肯定畢玄倘有殺死寇仲的決心,即使皇上駕臨,畢玄仍可堅持下去,至少再試其時蓄勢已滿的全力一擊。
而事實上他卻是立即放棄,從而可推知他并沒有殺死寇仲的把握。
事後寇仲亦言在決鬥的過程裡,他不住有新的體悟,故雖一時落在下風,可是最後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 衆人齊聲贊歎,要知畢玄乃天下三大宗師之一,縱橫數十年從無敵手,寇仲如能令畢玄沒勝過他的把握,此事足可震驚天下。
李世民淡淡道:“聽子陵的話,似猶有餘意未盡,何不繼續說出來,好讓我們參詳。
” 徐子陵暗贊李世民看破整件事的智慧,否則難以如此配合他,讓他作出全面的分析。
點頭道:“能否清楚皇上的心意非常重要,乃堅定我們決心的關鍵。
皇上一直對結盟的事舉棋不定,當然是因為太子妃嫔黨的強烈反對,突厥人的威迫利誘兩方造成的沉重壓力所緻。
可是因他是大唐之主,此事更直接牽涉秦王,加上長安臣民的渴望和期待,使他不得不慎重考慮接受結盟或不結盟的後果?任何一個決定,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局面。
” 說到這裡,停頓下來,他說的似乎與李淵中斷畢玄和寇仲的事沒有直接關系,但因有關李淵的立場,故人人用神聆聽。
李世民呼一口氣道:“結盟與否的抉擇,牽涉到不同的考慮和變數,不結盟的話必須把少帥和子陵留在長安,奸削弱和打擊少帥、宋家與江淮軍的聯結力量。
更要設法穩定臣民之心,不緻成為天下戟指唾罵不仁不義的目标,我們必須清楚此點。
” 徐子陵欣然道:“秦王說的是真知灼見,皇上絕不願予人積極參與加害寇仲的想法,所以他中斷決戰,極可能隻是一個姿态;在時間上他該是去收屍,隻沒想過寇仲仍是絲毫無損,出乎他意料之
出席者包括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尉遲敬德、李靖夫婦、龐玉、段志玄、侯君集、程咬金、秦叔寶、高士廉等衆。
人人面色凝重,愈顯天策府與府外勢力更趨尖銳化的對立情況。
整座原屬招待重要外賓,比鄰李世民寝宮的貴賓閣,由王玄恕率領的飛雲衛和李世民特派的玄甲精兵重重把守布防,要騙的是掖庭宮中潛藏的建成、元吉的眼線,讓對方不會懷疑徐子陵沒有負傷。
徐子陵不厭其詳的把自今早返回長安後的情況逐一解說,不敢有絲毫遺漏,聽得人人心頭沉重,而坐于最接近徐子陵的李世民仍是神态冷靜從容,且不斷發問,好将事情弄個清楚。
徐子陵說罷,總結道:“現在形勢漸趨明朗化,畢玄的離去隻是個幌子,為的是安我們的心,能在我們沒有戒備下大施屠戮。
皇上已完全站在太子和齊王的一方,默許他們的一切行動。
明早入宮參與結盟大典,會是決定誰活誰亡的關鍵時刻。
” 李世民沒有表示同意或反對,道:“衆卿可随意發言,說出心内的想法,子陵絕不會介意,而我更想聽多點不同的看法。
” 徐子陵心生感受,當李世民面對天策府摹将,其表現與和他單獨相對時就像變成另一個人,絲毫不透露内心負面的情緒,充份顯示其決斷、自信、智勇雙全的一面。
其任由手下發揮提供意見,更能鼓勵士氣,令衆人精誠團結。
房玄齡幹咳一聲,打開話匣道:“适才照徐公子所言,少帥與畢玄的較量是落在下風,假如皇上有意除去少帥,何不讓畢玄有充裕的下手時間,除去少帥,一了百了。
” 徐子陵微笑道:“首先我們要肯定畢玄倘有殺死寇仲的決心,即使皇上駕臨,畢玄仍可堅持下去,至少再試其時蓄勢已滿的全力一擊。
而事實上他卻是立即放棄,從而可推知他并沒有殺死寇仲的把握。
事後寇仲亦言在決鬥的過程裡,他不住有新的體悟,故雖一時落在下風,可是最後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 衆人齊聲贊歎,要知畢玄乃天下三大宗師之一,縱橫數十年從無敵手,寇仲如能令畢玄沒勝過他的把握,此事足可震驚天下。
李世民淡淡道:“聽子陵的話,似猶有餘意未盡,何不繼續說出來,好讓我們參詳。
” 徐子陵暗贊李世民看破整件事的智慧,否則難以如此配合他,讓他作出全面的分析。
點頭道:“能否清楚皇上的心意非常重要,乃堅定我們決心的關鍵。
皇上一直對結盟的事舉棋不定,當然是因為太子妃嫔黨的強烈反對,突厥人的威迫利誘兩方造成的沉重壓力所緻。
可是因他是大唐之主,此事更直接牽涉秦王,加上長安臣民的渴望和期待,使他不得不慎重考慮接受結盟或不結盟的後果?任何一個決定,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局面。
” 說到這裡,停頓下來,他說的似乎與李淵中斷畢玄和寇仲的事沒有直接關系,但因有關李淵的立場,故人人用神聆聽。
李世民呼一口氣道:“結盟與否的抉擇,牽涉到不同的考慮和變數,不結盟的話必須把少帥和子陵留在長安,奸削弱和打擊少帥、宋家與江淮軍的聯結力量。
更要設法穩定臣民之心,不緻成為天下戟指唾罵不仁不義的目标,我們必須清楚此點。
” 徐子陵欣然道:“秦王說的是真知灼見,皇上絕不願予人積極參與加害寇仲的想法,所以他中斷決戰,極可能隻是一個姿态;在時間上他該是去收屍,隻沒想過寇仲仍是絲毫無損,出乎他意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