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關燈
小
中
大
護法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有情恆爲衆苦逼 熾然猛火燒內心 善士意樂起慈悲 譬如自身皆自受.
敬禮善[一]慧諸佛種 於衆煩惱皆除滅 與無依者作歸依 能令極怖心安隱.
微笑降伏大魔軍 明智覺了除衆欲 於此大乘能善住 深識愛源唯自心。
論曰.謂依大乘成立三界但唯是識。
釋曰.此復何意輙名大[二]乘。
本契弘心堅持禁戒.徧諸生品拔濟有情.普令出離獲得 難勝無罪之行極妙吉祥.是諸善逝去而隨去無邊大路.並所獲果圓滿尊極餘不 能知.由此義故名爲大乘.如經所說言大乘者謂是菩提薩埵所行之[三]路及佛勝果。
爲得此故修唯識觀是無過失方便正路.爲此類故[四]顯彼方便於諸經中種種行相
注:
[一]原刻宋思溪本作惠.今依麗刻大藏再雕本改.
[二]論中徵問及異執之詞.今皆用。
斷句.以示區别.[三]路.舊譯道.西藏譯律天二十論疏雲.菩薩道果合名大乘也.
[四]律天二十論疏雲.顯示者.釋前成立.
********************
而廣宣說。
如地水火風並所持物品類難悉方處無邊.由此審知自心相現遂於諸處捨其外 相遠離欣慼.復觀有海諠靜無差.棄彼小途絕大乘望及於諸有耽著之類觀若險 崖深生怖畏正趣中道。
若知但是自心所作.無邊資糧易爲積集不待多時.如少用 功能成大事.善[一]逝行處猶若掌中.由斯理故所有願求當能圓滿隨意而轉。
縱如所 許有其外事.然由內心意樂慇重弘誓力故能到無邊六度之岸.若異此者所捨之 物盡持行施及所遺生何能總徧令其歡喜愜順求心.此卽便成無邊際境所爲施 事無有竟期。
又復所有廣爲利益有情戒等於諸無障有情之類隨彼樂欲悉能稱 意赴彼希望正行施等.速便收集正覺資糧.由斯但自心.復何須外境。
若許外事復 與正理義有相違.故知境無斯成勝[二]妙。
如仗自心妄生分别作色等解起身見等無 實.不待外諸有情而作所緣因生離染.然於施等各隨其事而能獲果.實不假藉識 注:[一]原刻作遊.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下衍妙字.今依麗刻刪.
********************
外境事。
若其識外有别境者.遂便依彼起諸煩惱.旣被執取隨轉而住.見此過已心 捨離生深懷厭棄不[一]悕大覺.旣捨有情界.如何欲弘益。
由非攝取諸有生類小心自 度大行難成.然諸覺情依斯而轉方能長養菩提資糧.謂於客塵有爲之事厭背心 故證無爲法.由無爲法體不生長故.希餘小寂偏證一邊無上覺山遂便淪退.若無 外境愛厭俱亡.正覺之處斯成易得。
豈非大悲常存於念菩提薩埵極果方成.唯識之言便爲違害.然而大悲要託他身 爲緣性故.旣除外境但緣自識此則便成憐自身故.利他爲意大行方豎.唯顧己身 實乖弘度。
雖陳雅責.因斯無過.藉外相續爲增上緣於自識中現有情相.緣此爲境 起大悲心於有情處而作弘益.此無相違決定如是應起信心.假令於彼色聲等處 一一推求彼無其我.設使和集我亦不成.然而本性不可捨故。
旣同所許無我爲宗. 當於何處欲興悲念。
於世共許當情妄執爲所緣相以爲有情.亦不應言情所執事 注:[一]原刻作怖.今依麗刻改.
********************
卽是外境。
由此應知假令不樂理必許然.但於自識現有情相依仗斯事色相生焉. 是故定知無其外境.若離於識必不可得是顛倒故。
何謂顛倒。
本無外境見爲實物。
非妄執故終能獲得無上之處可爲應理.唯識之見是真實故.爲彼方便深成稱理。
如何得知斯爲實見。
[一]三界唯心是[二]詮說故。
凡有諍事欲求決定須藉二門.一順阿笈摩二符正理.謂欲爲彼信證聖人無倒宣 說所有傳教引阿笈摩.若爲此餘不信之者應申正理。
或可爲彼二人俱陳兩事.如 所信事令安住故陳其正理.又爲顯其所論正理有依仗處說阿笈摩。
由其正理不 依傳教未見真者所有言說無非謬故名強思構.是故應知阿笈摩者便成正理所 託之處.或
論曰.謂依大乘成立三界但唯是識。
釋曰.此復何意輙名大
本契弘心堅持禁戒.徧諸生品拔濟有情.普令出離獲得 難勝無罪之行極妙吉祥.是諸善逝去而隨去無邊大路.並所獲果圓滿尊極餘不 能知.由此義故名爲大乘.如經所說言大乘者謂是菩提薩埵所行之
爲得此故修唯識觀是無過失方便正路.爲此類故
斷句.以示區别.
如地水火風並所持物品類難悉方處無邊.由此審知自心相現遂於諸處捨其外 相遠離欣慼.復觀有海諠靜無差.棄彼小途絕大乘望及於諸有耽著之類觀若險 崖深生怖畏正趣中道。
若知但是自心所作.無邊資糧易爲積集不待多時.如少用 功能成大事.善
縱如所 許有其外事.然由內心意樂慇重弘誓力故能到無邊六度之岸.若異此者所捨之 物盡持行施及所遺生何能總徧令其歡喜愜順求心.此卽便成無邊際境所爲施 事無有竟期。
又復所有廣爲利益有情戒等於諸無障有情之類隨彼樂欲悉能稱 意赴彼希望正行施等.速便收集正覺資糧.由斯但自心.復何須外境。
若許外事復 與正理義有相違.故知境無斯成勝
如仗自心妄生分别作色等解起身見等無 實.不待外諸有情而作所緣因生離染.然於施等各隨其事而能獲果.實不假藉識 注:
若其識外有别境者.遂便依彼起諸煩惱.旣被執取隨轉而住.見此過已心 捨離生深懷厭棄不
由非攝取諸有生類小心自 度大行難成.然諸覺情依斯而轉方能長養菩提資糧.謂於客塵有爲之事厭背心 故證無爲法.由無爲法體不生長故.希餘小寂偏證一邊無上覺山遂便淪退.若無 外境愛厭俱亡.正覺之處斯成易得。
豈非大悲常存於念菩提薩埵極果方成.唯識之言便爲違害.然而大悲要託他身 爲緣性故.旣除外境但緣自識此則便成憐自身故.利他爲意大行方豎.唯顧己身 實乖弘度。
雖陳雅責.因斯無過.藉外相續爲增上緣於自識中現有情相.緣此爲境 起大悲心於有情處而作弘益.此無相違決定如是應起信心.假令於彼色聲等處 一一推求彼無其我.設使和集我亦不成.然而本性不可捨故。
旣同所許無我爲宗. 當於何處欲興悲念。
於世共許當情妄執爲所緣相以爲有情.亦不應言情所執事 注:
由此應知假令不樂理必許然.但於自識現有情相依仗斯事色相生焉. 是故定知無其外境.若離於識必不可得是顛倒故。
何謂顛倒。
本無外境見爲實物。
非妄執故終能獲得無上之處可爲應理.唯識之見是真實故.爲彼方便深成稱理。
如何得知斯爲實見。
凡有諍事欲求決定須藉二門.一順阿笈摩二符正理.謂欲爲彼信證聖人無倒宣 說所有傳教引阿笈摩.若爲此餘不信之者應申正理。
或可爲彼二人俱陳兩事.如 所信事令安住故陳其正理.又爲顯其所論正理有依仗處說阿笈摩。
由其正理不 依傳教未見真者所有言說無非謬故名強思構.是故應知阿笈摩者便成正理所 託之處.或